公元前1046年爆發(fā)的木夜戰(zhàn)標志著常州政革的完成。殷商末代統(tǒng)治者——周王帝臣的分身,強大的商朝一夜之間瓦解了。
戰(zhàn)后,周武王興奮地祭告上天:“余其宅茲中或(國),自茲乂民”(我從今天開始建都于中國,統(tǒng)治天下),昔日的小邦周一躍成為天下共主。
但是,商朝共主地位的失去,并不意味著殷商這個族群也從歷史上消失。
作為統(tǒng)治了中國(中原)近600年的中央王朝,殷人有著龐大的根基。有學者做過測算,直屬于商王治下的人口數超過400萬。
加之周軍的勢力僅僅是從陜西中部擴展到了殷畿(河南北部)一帶,對于北抵遼河南達長江東至江淮的廣袤區(qū)域,周武王尚來不及建立有效的統(tǒng)治。
所以,周武王不得不依靠紂王之子武庚來統(tǒng)攝殷商腹地。據《史記》記載,“周武王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xù)殷嗣,令修行盤庚之政”。
“武庚”和“祿父”都不是紂王之子的真實名字,武庚是廟號,“庚”指的是祭祀之日,在日名之前冠以“武”字,是殷人對故去先王的美稱?!案浮眲t是一種尊稱。之所以要介紹紂王之子的廟號,是因為武庚是我們下文要敘述的重點。
周武王殺父留子,并不是他有多么仁慈,而是出于對殷商宗族強大影響力的一種妥協(xié)。當然,為了監(jiān)視武庚,周武王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駐守在殷都周圍的邶、鄘、衛(wèi)三國,這就是后來史書所稱的“三監(jiān)”。
但沒想到,正是這個“三監(jiān)”最先向新生的周王朝發(fā)難。
克殷后第三年,周武王病逝,周成王繼位,因為年少,由周公旦全權攝政,但此舉招致了三監(jiān)的不滿?!妒酚洝妨粝铝巳缦掠涊d“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武王既崩,成王年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于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p>
這就是歷史上的“三監(jiān)之亂”。為了增加政治籌碼,管叔等人還拉武庚入伙,一個“挾”字似乎表明了作亂的主體是西周的宗室管叔、蔡叔等人,武庚則是被迫加入。
此后,周公東征,經過3年的漫長征伐,最終平定三監(jiān)之亂,管叔、武庚被殺,蔡叔等則被流放。
然而,矛盾的地方出現了。
疑點一:周公的命龜。
周公在出征前曾作命龜辭:“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殷小腆,誕敢紀其敘,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曰:‘予復!’反鄙我周邦?!?/p>
這段命龜的大意是:西土遭遇變故,殷小腆(殷商貴族)要恢復殷商統(tǒng)治,重新將我周國變成邊鄙屬國。周公并沒有提及三監(jiān),其敘述的重點是“殷小腆”,也就是曾經的殷商宗室貴族。
疑點二:三監(jiān)反叛的目的。
在周文王的眾多兒子中,長子伯邑考早亡,二子姬發(fā)繼承王位,管叔、蔡叔則分別是第三和第五子,輔政的周公旦則是第四子。
上文已述,管叔等人作亂的主要原因是不滿周公代行周成王的王權,地位在自己之上,在管叔看來,自己顯然要比周公旦更有資格領導周王朝。即便利用“監(jiān)護”之權與武庚等殷商遺民有所勾連,三監(jiān)所圖的也不過是借此實現政治利益的最大化,而并非復辟商王朝。
而即使商朝重建,三監(jiān)的地位也絕不會比現在更高,武庚和三監(jiān)并不存在共同的政治利益。所以,三監(jiān)沒有理由扶持殷商復辟。
《清華簡》的出現,解釋了上述疑點。
出土的戰(zhàn)國中期楚地竹簡,經清華大學釋讀后,在《系年》中發(fā)現了這樣一段記載:“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jiān)而立彔子耿”。
彔子耿,也就是紂王之子武庚祿父。這段記載顯示,三監(jiān)是被武庚所殺?!肚迦A簡》的記載與《史記》的說法出現了矛盾。
這就有了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史記》的說法:三監(jiān)發(fā)動叛亂,并拉攏武庚,最終叛亂被周公平定;第二種可能是《清華簡》的說法:三監(jiān)之亂和武庚復辟原本就是前后而起的兩件事,三監(jiān)死于武庚之手。那么究竟哪種情況更接近真相呢?
諸多證據表明,《清華簡》的記載更準確。
首先是《尚書大傳》提到,周公“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很明顯,周公是在處理了西周內亂之后才發(fā)兵攻克盤庚所在殷都的。對于叛亂的管、蔡,周公采取的是“告教之至于再三”的懷柔手段。
其次是出土的《竹書紀年》記載了兩條關鍵信息:該書中僅記錄了成王元年“武庚以殷叛,周文公(周公)出居于東”,并未提到管、蔡與朝廷對抗。此外,忠于殷商的奄、徐及淮夷“入于邶以叛”,首先攻擊的目標是三監(jiān)所在的邶國,也表明三監(jiān)與武庚并未合流。
由此可見,三監(jiān)之亂背后被隱匿的真相,其實是武庚等殷商遺民對商朝的復辟。只不過出于政治考慮,西周將這次復辟與三監(jiān)之亂進行了混淆,其用意正如清朝統(tǒng)治者以藩王作亂來評價南明政權一樣。
所以,在殷商滅亡和西周完成對全國的統(tǒng)轄之前,其實仍有一個王朝存在,這就是武庚所建立的“商”,國號為“亳”或“北殷”,這也解釋了為何在紂王死后,祿父依然能有“武庚”這個廟號流傳后世,正是因為武庚也曾做過王。
從周公平叛的記錄來看,武庚的王朝除了囊括了以殷都(現安陽)等原殷畿地盤外,還包括了奄、豐、薄姑、徐等方國,幾乎相當于如今的山東、河北、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江蘇北部的廣大區(qū)域,實力仍然強勁。
那么武庚復辟所建的政權,不繼續(xù)叫商王朝,為什么反而叫“亳”或“北殷”呢?
三代以前,政權名稱往往隨國都遷徙而變更。商朝又被稱作殷,就是因為盤庚遷都于殷的緣故。盤庚雖然在殷商舊都復辟,但隨著周公的東征,殷都很快失陷?!兑葜軙酚涊d“周公臨衛(wèi)政(征)殷,殷大震潰”。
但武庚本人并未如傳統(tǒng)史書所記載的那樣被周公所殺,而是北逃,并在河北淶水一帶站住了腳跟,建國都為亳,又稱北殷氏,并與西周形成了長期對峙。
山東壽張出土的大保簋記載了召公奭奉成王命討伐錄子圣的叛亂,錄子圣也就是武庚祿父。這也說明在周公東征攻克殷都后,武庚的王朝并未覆滅,此后召公繼續(xù)與亳(北殷)開展了長期的征伐戰(zhàn)爭。
考古發(fā)現的呂行壺銘文同樣記載了周康王時期,伯懋父與燕國、肅慎組成聯(lián)軍攻伐亳,最終,亳亡于燕國之手。此后,《左傳》留下了“肅慎、燕、毫,吾北土也”的記錄。
可見,在紂王死后,以王子武庚為首的殷人仍然與西周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并一度建立了強大的北殷王朝,直到周康王時期,這個政權才被燕國為首的西周諸侯軍所滅亡。
然而出于正統(tǒng)觀的考量,西周將這個復辟的王朝視作了地方叛亂,文獻中對武庚王朝的征伐,變成了伐殷、伐奄、毫、薄姑等只言片語記載。
牧野戰(zhàn)敗,主因在與周武王發(fā)動戰(zhàn)爭的突然性和紂王主力的東調,或許我們可以作這樣一個設想,如果紂王在牧野戰(zhàn)敗后沒有匆匆自盡,而是有機會逃亡,他對于殷人的號召力顯然是要強過武庚的,那么憑借奄、徐甚至北方的孤竹國的支持,歷史或許會是另外一番走向。
1.《【1600年商朝建立 到商王】專題考古顯示,商朝周朝中間還有一個王朝,紂王不死或改變歷史走向》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600年商朝建立 到商王】專題考古顯示,商朝周朝中間還有一個王朝,紂王不死或改變歷史走向》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95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