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和朋友們說,公寓和“一家店鋪三大”商家一樣,都是房地產投資的大坑,絕對買不起。
有些群友聽了似懂非懂,今天就詳細說說千萬不能買公 寓的內在邏輯。第 一個原因:在我國的房地產法規(guī)里,并沒有公 寓這種說法,只有住宅和辦公樓,所謂的公 寓就是將本來應該規(guī)劃建寫 字樓、建商 鋪的40年50年產權的土地建了用來居住的房子,為了好賣,這些房子又被包裝成所謂的酒店式公 寓、住宅式公 寓等等。說白了就是化妝成住宅的非住宅,冒充李逵的李鬼。其本質還是商業(yè)用房,水電費用都是根據商業(yè)用電的標準來算,一般會比住宅的水電費貴兩倍左右,這個是無法改變的。而且公 寓沒有辦法通燃氣、煤氣、天 然氣等等,所有的日常生活都依賴電力,長此以往,相比住宅生活成本要高的多。
第 二個原因:公 寓作為商業(yè)地產,其交易稅費高到令人絕望,這就導致了商業(yè)地產的二手交易非常蕭條。導致缺乏二手交易,所以你是賺不到錢的。
買一套新的公 寓,需要繳納百分之3的契稅,100萬的公 寓,契稅大概是3萬,比住宅百分之1的契稅高出了兩個點。而買二手公 寓過戶的稅費是夸張至ji的,分別有個稅、增值 稅、土地增 值稅、城市維護建設以及教育附加費、印花稅等等,幾乎囊括了所有能叫上名字的房產交易稅費,算法ji其的復雜,整體下來大概占全額的百分之30,占差額的百分之55左右。
比如說,100萬買的公 寓過了若干年后漲到了200萬,在這上漲的100萬中,需要繳納差不多60萬的稅費,再加其他這樣那樣的開支,幾乎把漲起來的房價全部耗盡。買一手問題還不算大,二手的稅費就可怕至ji,導致了二手交易非常的冷。這部分的稅費應該誰去承擔?還得通過買賣雙方的協商,zui終還得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賣方再給買方適當的讓利,zui終算下來買方承擔的稅費就很高了,整體下來還不如買套新的。
加之大多數城市的公 寓都存在嚴重的過剩,有那么多新的公 寓可以選擇,為什么還要承擔高額稅費去買你的二手?
所以,買了公 寓,zui后大概率是出不了手的,就算賣出去了,也是大放血的結果。房子能流通,才是資產;不能流通,就只是一堆磚頭水泥。賺再多的錢無法兌現,紙面富貴又有什么意義?
第 三個不能買公 寓的原因:除了稅費的問題外,還有政策的問題。
比如說一些城市的公 寓只允許公司買賣,想買個公 寓就得先去注冊一家公司,zui后賣出公 寓也得找個公司買。那么你賣給誰?另外,公 寓因為商 住的性質是無法落戶的,于是孩子上學的問題,買車的問題等等,各種城市配套資源都享受不到。還有在貸 款上,公 寓的購入門檻也有嚴格限 制。一直以來,很多地方都實行的是百分之50的首 付(住宅可以是百分之20或百分之30)加上zui高十年(住宅可以是30年)的商貸政策,購 房者利用杠桿的空間非常小,在這個層面上來說,也失去了投資的價值。
有人可能會問,公 寓現在如此雞肋,主要還是因為受政策的打 壓。那么未來某一天政策變得寬松了,公 寓是不是就能成為很好的投資品?
有這種想法,我只能說你太天真了。
公 寓放開,必然會沖擊住宅市場,而住宅是誰的市場?住宅市場的背后,站著的是銀行,是各級政 府。如果放開對公 寓的限 制,公 寓的交易稅費變低了,可以享受和住宅同等的城市配套資源,那么公 寓以總價低的優(yōu)勢,一定會成為超越住宅的投資品,這將直接分流住宅商品房的市場份額。供需關系改變了,那么城市主體的房價一定會下滑。所以為了主體市場的房價不受波動,公 寓的身份就永遠不會也不可能轉正。
公 寓不限 購,低總價,居住體驗也可以,但是千萬不要被這些優(yōu)點所迷惑。尤其是對于投資者,一定不要掉入公 寓的大坑。對于我的群友,你只要記?。褐毁I核心城市純住宅,其它一概不碰就行了。【房一哥大灣區(qū)城市發(fā)展研究部】專享
1.《【為什么不能買公寓】專題真的不能買公寓嗎?》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為什么不能買公寓】專題真的不能買公寓嗎?》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fangchan/211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