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公司
冠名。北洋政府為省內(nèi)一個地區(qū)的軍事長官留出時間。
一般由師長、混成旅長或旅長兼任。少數(shù)地方因情況復雜,鎮(zhèn)守使兼理民政等事,如川邊、寧夏。鎮(zhèn)守太監(jiān)
明洪熙元年(1425),以王安為甘肅鎮(zhèn)守太監(jiān),此前鎮(zhèn)守中官未用鎮(zhèn)守太監(jiān)之名,以宦官總鎮(zhèn)一方始此。正統(tǒng)間各省各鎮(zhèn)皆有鎮(zhèn)守太監(jiān)。其掌本限于軍事。后推及地方行政,權(quán)益重。嘉靖初年曾裁撤,崇禎初年亦普裁撤,均即恢復。
鎮(zhèn)臺
清綠營兵高級經(jīng)兵官總兵的別稱。
鎮(zhèn)寨官
宋于諸鎮(zhèn)人煙繁盛處置監(jiān)官,掌巡邏盜竊及火禁,兼收酒稅。諸寨險要處又置寨官,招收土軍,閱習武藝,以防盜賊。
蕃部中大夫
官名。北周依《周禮》置六官,秋官府有蕃部中大夫,正五命,下有小藩部下大夫,小藩部上士、下士。掌諸侯朝覲之儀相當于《周禮》的大行人?!锻ǖ洹芬赞恐写蠓蚺c賓部中大夫擬唐之鴻臚卿。
蕃職
西夏官制取法契丹南北面朝官的制度,既仿宋制,設(shè)中書、樞密、三司、御史臺以及農(nóng)田、受納等司與飛龍、文思等院;又設(shè)立“蕃職”,限以蕃人(以黨項人為主)擔任,名稱甚繁,有寧令(大王)、謨寧令(王大夫)、祖儒、聿則、呂寧、樞銘、領(lǐng)盧(樞密)、昂星、漠固、丁拿、呂則、芭良、鼎利、春約、祝能、映吳、廣樂、葉令呈箇、令能等。
箴尹
楚國官名?!秴问洗呵铩の鸸犯哒T注,謂系諫臣。
翦氏
官名。《周禮》謂秋官司寇所屬有翦氏,設(shè)下士一人及徒二人。為除蟲之官,翦氏外,尚有赤發(fā)氏、蟈氏等,分掌除滅各種害蟲。
辨銅
官名。漢武帝置。水衡都尉的屬官,掌辨別銅的品種,并與鐘官同管鑄錢之事。
操江
官名。明都察院置提督操江一人,以副僉都御史充任,主管上下江防。
翰林良醫(yī)
宋醫(yī)官階官名?;兆谡投辏?112),由舊醫(yī)官階官翰林醫(yī)官使改置。
翰林書藝局
宋官署名。屬翰林院。掌供奉皇帝以書籍、筆墨、琴奕等。有待詔、藝學、書學、祗候、學生等。
翰林司
宋官署名。屬光祿寺。掌供應(yīng)茶茗湯果等,以備皇帝游幸、宴飲需要,兼掌翰林院執(zhí)役者名籍,并安排其輪流服役。
翰林天文院
宋官署名。亦稱翰林天文局。屬翰林院。掌觀測天象,占候卜筮,以其觀測所得與司天監(jiān)對照。建炎三年(1129)并歸太史局,紹光元年(1131)復置。
翰林圖畫院
宋官署名。雍熙元年(984)置。先屬翰林院,熙寧六年(1073)改屬都大提舉諸司庫務(wù)。掌繪畫及塑造。有侍詔、藝學、祗候、學生。以內(nèi)侍二人勾當。紹圣二年(1095),改院為局。
翰林學士
官名。唐初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玄宗置翰林待詔,批答表疏,應(yīng)和文章,又選文學之士為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敕。再改稱翰林學士,掌起草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等機密詔令,并備皇帝顧問。德宗后,翰林學士常值宿內(nèi)廷,號稱“內(nèi)相”,唐后期亦往往以其升任宰相。宋翰林學士仍掌制誥,后翰林學士職掌仍舊但地位漸低。清以翰林掌院學士為翰林院長官,無單稱翰林學士官。
翰林醫(yī)官
宋醫(yī)官階官名。高宗紹興時,于原醫(yī)官十四階,續(xù)增八階,翰林醫(yī)官為第十五階。以下為翰林醫(yī)效、翰林醫(yī)痊、翰林醫(yī)愈、翰林醫(yī)證、翰林醫(yī)診、翰林醫(yī)候、翰林醫(yī)學。
翰林醫(yī)官院
官署名。五代有翰林醫(yī)官使。宋置翰林醫(yī)官院,屬翰林院,元豐五年(1082)改稱翰林醫(yī)官局。掌以醫(yī)藥侍奉皇帝,治療疾病。有翰林醫(yī)官使與副使主管院事,以尚藥奉御充任,并有直局、醫(yī)官、醫(yī)學、祗候等官。遼南面官有翰林醫(yī)官。
翰林醫(yī)正
宋醫(yī)官階官名?;兆谡投辏?112),由舊醫(yī)官階官翰林醫(yī)官副使改置。
翰林御書院
宋官署名。掌皇帝所作詩文與墨跡,并供奉筆札圖籍。勾當官以內(nèi)侍充任。建炎三年(1129)廢。紹興十六年(1146)復置。
翰林院
官署名。唐初置時,以具有文詞、經(jīng)學、醫(yī)卜、技藝者,居宮中,備皇帝召見,非正式職官。玄宗初,置翰林待詔,掌表疏批答,應(yīng)和文章,旋又選文學之士為翰林供奉,與集賢學士分掌制詔書敕。開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另置學士院,專掌起草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等重要詔令。宋置翰林學士院,掌內(nèi)廷起草詔旨。另在內(nèi)侍省下設(shè)翰林院,總管天文、書藝、圖畫、醫(yī)官四局,置勾當官,以內(nèi)侍押班、都知充任。遼南面官有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有翰林都林牙等官。金有翰林學士院,掌制撰詞命。元有翰林兼國史院及蒙古翰林院。明翰林院兼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皇帝顧問,主官為翰林學士,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修撰、檢討等官。清沿明制,以掌院學士滿、漢并置。
磨勘
唐、宋官員考績升遷制度。唐內(nèi)外文武官員考課,由本司及本州府長官按規(guī)定考核其功過行能,分九等寫入考狀,由吏部與各道觀察使復驗,任期滿后,根據(jù)考績結(jié)果升降。宋置審官院主持官員考課升遷,并確定磨勘名稱。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規(guī)定京朝官任中外職事代還引對,由審官院考其殿最,皇帝親自黜陟。景德四年(1007),規(guī)定文武官任滿三年以上,方得引對升秩。后逐漸形成文臣三年、武臣五年磨勘制度。
磨勘
唐、宋官員考績升遷制度。唐內(nèi)外文武官員考課,由本司及本州府長官按規(guī)定考核其功過行能,分九等寫入考狀,由吏部與各道觀察使復驗,任期滿后,根據(jù)考績結(jié)果升降。宋置審官院主持官員考課升遷,并確定磨勘名稱。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規(guī)定京朝官任中外職事代還引對,由審官院考其殿最,皇帝親自黜陟。景德四年(1007),規(guī)定文武官任滿三年以上,方得引對升秩。后逐漸形成文臣三年、武臣五年磨勘制度。
磨勘司
明官署名。洪武三年(1370)置,設(shè)司令、司丞。掌監(jiān)察、奏報諸司刑名、錢糧有無冤濫隱匿。職似大理寺。十年,罷,十四年,復置,設(shè)司令、左右丞、左右司副。二十年,又罷。
磨勘院
宋官署名。太宗淳化三年(992)置磨勘京朝官院,掌考核京朝官。同時置磨勘幕職州縣官院,掌考核幕職州縣官。次年,改磨勘京朝官院為審官院,磨勘幕職州縣官院為考課院。
器備庫
元官署名。屬大都留守司。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置。掌殿閣金銀寶器二千余件。有提點、大使、副使等官。
器物局
官署名。金屬殿前都點檢司,掌皇帝所用器械鞍轡諸物,有提點、直長等官。元中統(tǒng)四年(1263)始置御用器物局,至元七年(1270)改器物局,屬大都留守司。掌內(nèi)府宮殿、京城門戶、寺觀、公廨營繕及宮廷所用各項車輛、鞍轡、象橋、佩刀、系腰等精巧金寶器物。所屬有鐵局、減鐵局、盒缽局、成鞍局、刀子局、旋局、銀局、轎子局、采石局等,有大使、副使、直長官等。
儒林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見“朝議郎”)中位第七。煬帝時罷。唐為文官第二十六階,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豐改制用以代節(jié)度、觀察掌書記,支使,防御判官、團練判官。后定為第三十二階。金正七品下。元從六品。明從六品初授承務(wù)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員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從六品授儒林郎,吏員出身者授宣德郎。
儒學教授
官名。宋以各州府立學,置教授,以儒學教育生徒,諸王府亦有教授。金各府、州沿。元除各路、府及上中州置教授外,大都路提舉學校所、左右都威使司、左右欽察衛(wèi)、龍翊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司亦置儒學教授。明、清置于各府。
儒學教諭
官名。元、明、清各縣儒學置教諭,掌教誨縣學生員。
儒學學正
名。元置于各路及下州,明、清置于各州。掌以儒學教誨生徒。
儒學訓導
官名。明、清于府、州、縣學均置訓導,輔助教授、學正、學諭教誨生員。
膳部郎中
官名。隋尚書省禮部有膳部侍郎,唐、宋禮部有膳部郎中與員外郎。掌陵廟祭祀所用牲豆酒膳,宋膳部郎中并掌朝會、宴享所需酒食、果實等事。明、清禮部精膳清吏司有郎中、員外郎,掌宴享酒膳。
膳夫
官名?!吨芏Y》謂天官冢宰所屬有膳夫,為食官之長,掌王之飲食膳(牲肉)羞(有滋味者)。亦稱膳宰。如晉有膳宰屠蒯(《左傳·昭公九年》)。西周金文作善夫,掌出納王命,地位較高?!洞罂硕Α罚骸巴鹾粢蟽悦品蚴?,王若曰:克,昔余即命女(汝)出內(nèi)(納)朕命?!??!对姟ば⊙拧な轮弧酚小爸僭噬欧颉?,位次卿士、司徒、太宰。
贊德
唐妃嬪稱號。高宗龍朔二年(662)置贊德二人,正一品,以代妃嬪中的夫人。咸亨時復舊。
贊府
唐人對縣丞的尊稱,亦稱“贊公”。
贊普
吐蕃王號。贊,雄強之意,普,男子。
贊善
官名。唐高宗龍朔二年(662),置左右贊善大夫,左代中允,右代中舍人。咸亨元年(670)十二月,中允、中舍人均復原稱。睿宗景云二年(711),另增左右贊善大夫各五人,分屬左右春坊,秩正五品上,掌傳令、諷諫、贊禮儀、教授諸郡王(指太子之子)經(jīng)籍。遼南面官亦有此官。金亦置,官名只稱贊善。元至元十九年(1282)設(shè)詹事院時別置此官。明、清贊善分屬左右春坊,秩均從六品。
贊善王
明永樂四年(1406)封河州衛(wèi)(今甘肅臨夏)轄境的喇嘛教領(lǐng)袖著思巴兒監(jiān)藏為灌頂國師。次年,加封贊善王。封爵世襲,嘉靖(1522-1566)后仍有使者到北京。
贊務(wù)
官名。原名贊治。隋朝京尹的佐貳。隋初,雍州牧(京師地方長官)之下,有別駕、贊務(wù)等官。從其序次來觀,位約當前代治中。煬帝罷州罷郡,取消長史、司馬二官,只置贊務(wù)為佐貳,旋改郡贊務(wù)為郡丞,則其地位本即郡丞。隋贊務(wù)品秩,京兆、河南從四品,郡自正五品至正六品不等。
贊儀署
元官署名。屬內(nèi)正司。仁宗皇慶二年(1313)始置。掌皇后車輿器備雜造事務(wù)。有提領(lǐng)、大使、副使等官。
贊治少尹
官名。見“贊善”。
贊治尹
明文勛官名。正四品。
廩人
官名。西周始置,或簡稱廩,掌糧倉?!秶Z·周語上》:“廩協(xié)出?!表f昭注:“廩人掌九谷出用之數(shù)也。”《國語·周語中》:“廩人獻餼。”《周禮》謂為地官司徒的屬官。
廩膳生員
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通常簡稱廩生。明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補助生活。名額有定數(shù),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斗。清沿其制,經(jīng)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名義。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每年發(fā)廩餼銀四兩。廩生須為應(yīng)考的童生具結(jié)保證無身家不清及冒名頂替等弊。
廩生
“廩膳生員”的簡稱。
廩牲署
官署名。掌供應(yīng)祭祀時所用糧食牲口(古稱“犧牲粢盛”)。秦、漢內(nèi)史、左馮翊有廩犧令及丞,后屬大司農(nóng)。東漢廩犧丞為河南尹屬官。歷代均置。南朝齊屬太常。北齊、隋、唐亦均屬太常寺。唐以后各代不專設(shè)。
嬖大夫
先秦官名。下大夫的別名。
闍里必
亦譯“扯兒必”、“徹兒必”。成吉思汗置,意為侍從官。有人認為元朝官制有的內(nèi)府宰相即此官。
戴琫
即“代本”。
徽事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為文官第二十三階,正八品下,宋廢。金再置,從八品上。元升從七品。明改稱徵仕郎,為從七品升授之階。清亦稱徵仕郎,從七品。
徽政院
元代官署名。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皇孫成宗即位,尊母弘吉刺氏為皇太后,改詹事院(原東宮官署)為徽政院以奉之。以后武宗、仁宗兄弟為其母、順帝為其嬸文宗后,都曾設(shè)立徽政院。
徽猷閣學士
宋官名。徽猷閣,大觀二年(1108)建,雙藏哲宗御集,置學士、直學士、待制等官。
孺人
婦女封號。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用以封贈通直郎以上至承議郎之妻。元命婦中無此封號。明用以封贈七品、清用以封贈九至七品官之妻。武職八旗八品以下、綠旗營七品以下妻無封。后改綠旗營正七品妻亦封孺人。如封贈官之母或祖母,則稱太孺人。乾隆五十年(1785),規(guī)定八品官以下不得贈封祖母。
翼長
官名。清禁衛(wèi)軍的火器、健銳、神機、善撲四營。于掌印總統(tǒng)大臣(神機營為掌印管理大臣)下均置翼長。翼的原意為軍隊的左右翼,但翼長一官不必為兩翼領(lǐng)兵官;此外又有協(xié)理事長翼長,為主官的助理。神機營設(shè)總理全營事務(wù)翼長長七人(文案、營務(wù)各二人),則為各部門的主管人員。上為平時的翼長。出兵作戰(zhàn)時,主帥之下也常設(shè)翼長。
鍼工局
明宦官官署名。八局之一,有掌印太監(jiān)主管,下設(shè)管理、僉書、掌司、監(jiān)工等員。掌造宮中衣服。
黜陟使
官名。唐太宗貞觀八年(634)派大臣為十八道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又派大臣以六條巡察全國各地,考查官吏,進行獎懲,并了解各地情況。玄宗與肅宗時期,亦曾派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為推行兩稅法并考查官吏政績,又曾分遣各道黜陟使,后廢。
藩司
明、清布政使的別稱。參見“藩臺”。
藩臺
明、清布政使的別稱。明、清布政使主管全省民政、田賦與戶籍等事,故有此稱,亦稱藩司,下屬稱為藩憲,尊稱方伯。
翻譯科
清特定考試科目之一。限八旗人。以滿文譯漢文,并作滿文論文者為滿洲翻譯,以蒙文譯滿文者為蒙古翻譯。與金考女真文的女直(真)進士科相同。順治時只考取翻譯生員,雍正時始考取舉人,乾隆時始定會試考中后復試及格,賜進士出身,以六部主事用,蒙古則分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復試優(yōu)等者始以翰林院庶吉士用,但只限一名或二三名,且只限滿洲,如是科考前列者為漢軍,則少用或停用。生員、舉人、進士皆加“翻譯”。
鷹坊
金官署名。屬殿前都點檢司。掌調(diào)養(yǎng)鷹鶻“海東青”等。有提點、使、副使等官。遼北面官坊官亦有鷹坊。
鷹揚府
官署名。隋開皇中府兵制軍府名驃騎將軍府,每府置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大業(yè)三年(607),改驃騎府為鷹揚府。改二將軍為鷹揚郎將、鷹揚副郎將。
鷹揚郎將
官名。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改府兵制的軍府名稱,以驃騎府為鷹揚府,主官驃騎將軍改稱鷹揚郎將,正五品;副職車騎將軍改稱鷹揚副郎將,從五品。五年,又改鷹揚副郎將為鷹擊郎將。
酂長
《周禮》謂為一酂之長。每酂一百家。參見“遂大夫”。
鞮鞻氏
官名?!吨芏Y》謂春官所屬有鞮鞻氏,設(shè)下士四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員。掌四夷之樂與其歌聲?!绊V”讀為“屨”,意為鞋子。鞮鞻,舞者所穿的革制之鞋。
簪裊
爵位名。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三級。命名之意有二說。《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者,言飾此馬也。”組即絲帶。顏說認為有此爵者,可在馬上加絲帶為標志。《續(xù)漢書·百官志》劉昭注引劉劭《爵制》以爵名為“簪褭”,謂“簪褭,御駟馬者。要褭,古之名馬也。駕駟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褭也?!卑吹谒募墶安桓笔嫉妹獬漭喠鞣壑?,第三級還不能享此優(yōu)待,僅略優(yōu)于無爵之人。
疆理司
官署名。清末民政部的一個司,設(sh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掌經(jīng)界圖志,審驗官民土地。
警巡院
官署名。遼始置五京警巡院,有使及副使。金沿置。掌京城治安,平理獄訟。元置大都左、右警巡院及上都(今內(nèi)蒙古多倫西北)警巡院,各置達魯花赤、使及副使、判官等官。
驥用庫
元官庫名。屬詹事院。掌鞍轡。有提點、大使。
曩骨
吐蕃官名?!缎绿茣ね罗瑐魃稀罚骸瓣俟?,猶千牛官也?!卑辞榻l(wèi)武官。
麟臺
唐官署名。垂拱元年(685),改秘收省為麟臺。神龍元年(705)復原名。
庠生
庠生 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時自稱庠生、生員等。
廩生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廩膳生員,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補助生活。名額有定數(shù),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斗。清沿其制,經(jīng)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名義。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每年發(fā)廩餼銀四兩。廩生須為應(yīng)考的童生具結(jié)保證無身家不清及冒名頂替等弊。
編輯本段廩生
明清兩代稱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又稱廩膳生。明初生員有定額,皆食廩。其后名額增多,因謂初設(shè)食廩者為廩膳生員,省稱"廩生",增多者謂之"增廣生員",省稱"增生"。又于額外增取,附于諸生之末,謂之"附學生員",省稱"附生"。后凡初入學者皆謂之附生,其歲﹑科兩試等第高者可補為增生﹑廩生。廩生中食廩年深者可充歲貢。清制略同。明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jié)寰袁公墓志銘》:“(袁可立)孫二,長賦誠,廩生,娶李氏?!?/p>
貢生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yōu)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jiān)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yōu)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jīng)”。會試考中的考生被稱做“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貢生相當于舉人副榜。貢生有幾種:恩貢,凡遇皇室慶典,據(jù)府、州、縣學歲貢常例,加貢一次作為恩貢。清特許“先賢”后裔入監(jiān)者,亦稱恩貢,比如,朝廷每年都會給孔氏后裔一定的貢生名額,以示尊孔崇儒。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jiān)讀書的,稱為歲貢,由于大都挨次升貢,故有“挨貢”的俗語;逢國家慶典進貢的生員,稱為恩貢;每三年各省學政就本省生員擇優(yōu)報送國子監(jiān)的,稱為優(yōu)貢,每十二年各省學政考選本省生員擇優(yōu)報送中央?yún)⒓映己细竦模Q為拔貢;鄉(xiāng)試取人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jiān)的,稱為副貢。蒲松齡是“歲貢”,又叫“挨貢”。就是做廩生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貢生。做了貢生以后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儒學訓導是什么意思呢?當時封建社會的學校分好幾級,國家一級是國子監(jiān),省里面是府學,縣里面是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
秀才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于《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
生員
唐國學及州、縣學規(guī)定學生員額,因稱生員。明、清指經(jīng)本少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習稱秀才,亦稱諸生。生員常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等)及學政(明為學道)監(jiān)督考核。生員的名目分廩膳生、增廣生、附生。初入學為附學生員,廩、增有定額,據(jù)歲考、科試成績遞補。廩生給廩米,故名。增廣生亦名增生,因于廩生外增額,故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1.《【.周朝的學校稱 庠 A.對】中國歷代職官詞典之225》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周朝的學校稱 庠 A.對】中國歷代職官詞典之225》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85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