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宗教色彩很濃的年號。"開皇"一詞出自《金光明經》,楊堅自幼生活在佛寺中,以佛教護法自居,以開皇為年號,無疑是在向世人宣揚自己得到了天命。那么,成為皇帝的楊堅,要如何實現(xiàn)除舊布新的宏偉抱負呢?
楊堅
一、變革舊制
楊堅稱帝伊始,即與高颎等人商議改變服色與正朔。這還只是開始,楊堅要變革的,是整個北周制度。
北周的制度大部分承襲于北魏。而北魏的統(tǒng)治集團起于漠北,雖然孝文帝曾大力推行漢制,但到了北魏末年,六鎮(zhèn)起兵,宇文氏為了獲得關中鮮卑人的支持,繼續(xù)延用鮮卑的制度和習俗,相當一部分漢人被鮮卑化,連楊堅的家族也被賜姓"普六茹"。
楊堅上臺后,決意"易周氏官儀,依漢魏之舊。"以北齊制度為參照下令徹底變革前朝舊制。其中,一項重要成果就是名垂千古的三省六部制。
占據(jù)關中的宇文泰,深知自己把持的政權,其實力遠遠不能和高歡和南朝相比。所以他除了獎勵耕戰(zhàn),還參照《周禮》,設置了一套六官制度,以此安定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人心。
六官分別是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馬、大司寇、大司空。
六官各司其職,并以大冢宰為首。然而,大冢宰獨攬大權的局面,造就了宇文護的專權。宇文護伏誅后,周武帝、周宣帝試圖分散大冢宰之權,但仍然沒有徹底改革六官制。
隋文帝參照北齊政治制度,廢除六官制,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別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其中,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長官名叫"尚書令",其下有左、右仆射,由于尚書令一職位高權重,隋唐兩代帝王大多不會將它授予臣子,所以左仆射是尚書省實際的長官。
仆射之下有左、右各一,都事八人。尚書省下轄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刑)、度支(戶)、工部六部,每部各轄四司,尚書是各部首長。各部尚書加上左右仆射人稱"八座",他們是尚書省領導核心。
中書省也叫內史省,主管制定詔令。中書令二人,為正副長官,侍郎四人為助手。下設的舍人八人、通事舍人十六人則分管具體事務。
門下省主管奏章和詔令的審核。是連接皇帝、中書省、尚書省的橋梁。門下省正副長官名為"納言",下設黃門侍郎四人、錄事、通事令史六人。
行政級別圖
三省六部制度,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chuàng)新。
相權由此一分為三,有力防止了宰相專權局面的出現(xiàn)。在國家治理方面,宰相集體決策,也有利于制訂更合理的政策。當然,隋文帝時代,中書、門下省官員還帶有濃厚的皇帝侍從色彩,這一點是有待完善的地方。
二、營建新都
政治體制改革的順利推行,讓隋文帝大為振奮,決意營建一座新都城,恢復大漢帝國的榮耀。
當時的長安城,是漢朝營建的,已經屢遭戰(zhàn)火破壞,規(guī)模狹小不說,水源也遭到了污染,加上皇城偏居西南一隅,無法彰顯天子堂堂正正、君臨天下的氣度。
所以營建新都成為大事。
長安地圖
但是,遷都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這對新建立的帝國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謹慎起見,楊堅找來高颎、蘇威,君臣商議了一夜,楊堅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巧合"的是,次日清晨,任職門下省的庾季才上書了。
他說,臣夜觀天象,愿陛下順從天意,盡早遷都。幾乎與此同時,太史令也奏報:"當有移都之事。"
看來,遷都上合天意。
然而,百官能支持嗎?
很快,太師李穆上書,建議遷都。得到了天意、人心的支持,開皇二年(582年)六月,朝廷正式下詔,命高颎、宇文愷等人在京兆萬年縣龍首原營建新都。
次年三月,新都落成。之所以這樣快完工,一來是調集了幾乎全國的工匠、民夫,二來建筑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甚至是拆除漢長安城,用舊的建材建設新城。比如,隋朝的太廟就是拆除了北周太廟又重新蓋起來的。
欣喜的隋文帝,將這座城命名為"大興",這是他初入仕途得到的封號(大興郡公),他希望帝國在他的治理下,實現(xiàn)大興。
隋朝大興城
大興城面積大約是84平方公里,比明清時代的北京城還要大上一倍有余。中軸線上的大興宮,更是比紫禁城大了五倍。
大興城有東、西、南三座城門,城內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全城劃分為一個個坊。寬150米,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將全城一分為二,東邊是大興縣,西邊是長安縣,各有55坊?;食桥c宮城則坐落在正北方向,居高臨下,俯瞰全城,象征皇帝君臨南面,統(tǒng)轄天下;皇城兩側分布著各級官署,象征輔弼帝王,治理萬民。
大興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體現(xiàn)了隋文帝的萬丈雄心。
三、抑豪強,均田地,建義倉
對一個王朝來說,能否遏制豪強勢力是政權存亡的關鍵。北周在鄉(xiāng)里一級實行"三長制",即黨族、閭里正、里長共同管理。
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在裁撤諸郡的同時,繼續(xù)沿用北周的鄉(xiāng)里制度,并將這一制度推廣到世族聚居的北齊故地,這里的豪強勢力大,他們肆無忌憚地兼并土地、人口,嚴重威脅到王朝的稅基。
開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州縣核查戶口,并派遣官吏深入鄉(xiāng)村核實。這一政策貫穿整個隋朝,到文帝末年,天下由四百多萬戶增加到八百多萬戶。
而在這一過程中,隋文帝通過在基層設立鄉(xiāng)、里兩級機構,大大加強了國家對鄉(xiāng)村的控制,削弱了豪強勢力的影響。
魏晉以來,社會動蕩,百姓流離。為恢復生產,北魏政權推行了均田制。但是到了隋朝,均田制已經面目全非:一批勛貴、官吏占據(jù)了大量本應該分給百姓的土地。
面對這一局面,蘇威建議削減分給勛貴的土地數(shù)量。剛剛上臺隋文帝正需要拉攏勛貴們,于是沒有批準這一建議。
但隨著大量隱戶被清理出來,隋文帝不得不面對這一問題。為了減輕百姓負擔,他經常減免百姓的租稅、徭役,又派遣官員到地方監(jiān)督均田。
但無論是從深度還是廣度來說,都沒有完全遏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風潮。
隋朝建立之初,水旱災害頻發(fā),尤其是關中地區(qū),更是出現(xiàn)了饑荒。開皇三年(583年),民部尚書長孫平上書,鼓勵民間設立義倉,以備兇年,隋文帝準其奏請,但是加入了官府的管轄,此舉堪稱世界上最早的社會保障制度。
起初,義倉確實起到了賑災的作用,但久而久之,一些監(jiān)管的官吏開始恣意侵吞。
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宣布將義倉收歸國有,倉中的糧食也由民間儲備變成了國家稅收的一部分。
原本屬于民間的備荒倉儲,變?yōu)閲揖蹟控敻坏墓ぞ?。再加上高度集權的經濟政策,導致財富集中到國家手中,而老百姓相對貧窮,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大大降低,后來更是出現(xiàn)了倉庫堆滿糧食,卻有大批百姓餓死的局面。
這為隋朝的短命埋下了禍根。
就在隋文帝勵精圖治,為增強國力努力時,外患卻接踵而至。楊堅要如何應對才能化險為夷呢?
1.《.隋朝 三省,干貨看這篇!隋唐史六:運啟開皇、創(chuàng)建三省制,營建大興城,楊堅為治世奠基》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隋朝 三省,干貨看這篇!隋唐史六:運啟開皇、創(chuàng)建三省制,營建大興城,楊堅為治世奠基》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7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