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歷史是朦朧的。就像深埋在沙塵暴下一樣難以捉摸。
可歷史又是具體的,古代人們的活動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蛛絲馬跡,比如壁畫,一張張鮮活的臉龐,好像復(fù)活了一般,今天,我們就從壁畫入手,聊聊鞶囊的那些事。誠如前言里所說,先人們留下的不少線索都給了我們了解他們的切入口。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老祖先是非常文藝范兒的,他們不僅僅要把自己做過的事寫成秀麗的字體傳給后世,還要把生活場景用畫呈現(xiàn)出來,給我們更加具體的展示。這一點,西方人就差了一截,他們的歷史研究絕對不如我們豐富,也不會有我們的精彩。
閑言少敘,那么,壁畫里的鞶囊到底是何來歷?
圖一:尼雅一號墓出土的鞶囊實物
佩飾,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物化存在
如此說來,鞶囊就是一個佩飾而已?當然不是那么簡單,其實很好理解,不少佩飾的來源都有其實用的一面。鞶囊也沒免俗,大約也是如此而來。鞶囊,別看不大,來歷卻不小,起源挺早的,遠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儀禮 士昏禮》里面有過這樣的描述:
夙夜無愆,視諸矜鞶。
鄭玄注解:鞶,鞶囊也。男鞶革,女鞶絲,所以盛悅巾之屬。
這里面揭露的信息比較明顯,在周朝,男女都可以使用鞶囊,男性使用的鞶囊是用革做的,女性使用的鞶囊是用絲做的。還特別交代了一下,女性的鞶囊用來盛悅巾的,也就是佩巾,可見,是有實用功能的。至于男性鞶囊作何用,文中沒有明說,但類推之,應(yīng)該也是盛東西用的,類似于現(xiàn)在的小提包。
圖二:列戟圖
可是,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尚禮的民族,很多實用性的物件,久而久之都會演變出與禮相關(guān)的精神含義。
漢朝,鞶囊就不再是一般的小提包了,而是賦予了政治含義。一般的老百姓,還真不能亂佩戴,否則是要承擔(dān)僭越之罪的。這時,鞶囊成了官員們盛放印綬的專用袋,掛在腰上,顯示自己與普通百姓的區(qū)別,所以,鞶囊也就有了別稱,叫做傍囊或綬囊?,F(xiàn)在的公章肯定是不能隨身攜帶的,拿著公器四處招搖,恐怕要上新聞。
南北朝時期,表面上看,那是個戰(zhàn)亂的時代,事實上,中國的很多文化特性都在那個時期基本定型,對后期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影響是非常大的,鞶囊自然也就保存了下來,但,卻對鞶囊的使用進行了規(guī)范。比如,《隋書》里面,對北齊鞶囊的使用有過如下描述:
鞶囊,二品已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鞶。官無印綬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圖三:吹簫樂伎圖
瞧,多詳細,二品以上的大官,鞶囊要用金縷,三品官用金銀縷,四品用銀縷,五品、六品就只能用彩色的線織成,更小的,佩獸爪鞶。當官的如果沒有印綬,就不能佩鞶囊。這說明什么問題?鞶囊已經(jīng)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具有嚴格的等級劃分,此時的鞶囊就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一個佩飾了,而是“身份證”,現(xiàn)在流行刷臉,那時候就是刷囊。
我覺得這個辦法還是比較不錯的,起碼比較直觀,免得鬧誤會,這人是幾品官,瞅瞅人家腰里的囊,什么就都明白了。
唐朝強盛,鞶囊的佩戴達到了頂峰
其實,要論制度,唐朝相當一部分都是繼承自隋朝,而隋朝又是起家于南北朝時期,所以,唐朝的很多制度都多少有點南北朝的影子,只是,唐朝國力強盛,民風(fēng)開放,很多制度和風(fēng)俗都在唐朝得到了相當幅度的發(fā)展。
圖四:儀衛(wèi)圖
作為章服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鞶囊在唐朝也被繼承下來,而且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舊唐書 輿服志》是這樣說的:“鞶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以上銀縷,五品以上彩縷,文官尋常入內(nèi)及在本司常服之”。前面半部分是不是跟北齊的制度很像呢?其實,就是承自隋朝。后半句意思咱說說,“入內(nèi)”,就是覲見的意思,進入大內(nèi),可不就是去見皇帝老子去了。這么一捋,就容易理解了,文官平日里覲見皇帝和在自己辦公室都經(jīng)常穿戴著鞶囊。
從考古資料來看,唐朝鞶囊的使用,遠非局限于文官群體。唐墓壁畫、陶俑、石雕、石槨線刻上都有呈現(xiàn),貴族、官員、胡商,甚至連侍衛(wèi)、男傭人都有佩戴,可見當時鞶囊的普及程度之廣。
鞶囊形態(tài)各異,品種多樣,折射出唐朝社會的包容與開放
那么,鞶囊既然那么流行,都是什么樣子呢?咱今天就按照它的形狀,大概分分類聊一聊。
第一種形制:馬蹄形。怎么樣,是不是想到了香囊?沒錯,其實,我也想到了香囊,其實,二者還真有繼承關(guān)系。馬蹄形的鞶囊數(shù)量還是比較多的,李壽墓、李爽墓,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的壁畫都有體現(xiàn),畫面比較清晰,規(guī)模比較大的,當屬李壽墓里面的那幅《列戟圖》。
不用說也能猜到,這幾個墓主人都是貴族。李壽何許人也?就是李神通,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孫子,是不是很眼熟?沒錯,唐朝的開國皇帝,大名鼎鼎的李淵也是李虎的孫子,所以,李壽就是李淵的堂弟。
圖五:侍女圖
大家看這張《列戟圖》(如圖二),上面有四個威風(fēng)凜凜的衛(wèi)士,頭戴幞頭,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腳蹬黑色長靴。從左邊數(shù)第二個衛(wèi)士,腰帶的右下方掛了一個黑色的小包,那就是鞶囊,囊上也沒什么裝飾,應(yīng)該是盛放什么東西所用。
那么,李爽是何許人也?這個名字,不為大眾所知,可能說李乾祐還好一些,不少朋友估計都看到過。此人比較長壽,活了七十六歲,別小看這個數(shù)字,在當時,這已經(jīng)是老壽星了。李爽雖然名氣不算大,但他的仇敵名氣卻很大,誰呢?大名鼎鼎的褚遂良,這里就不多做贅述了。
話題回到壁畫上來,李爽墓室的東壁有一副壁畫,被命之為《吹簫樂伎圖》(如圖三),一名樂伎,身材清瘦,應(yīng)該女扮男裝(當時比較流行),身穿絳色圓領(lǐng)長袍,她黑色的腰帶上也懸掛著一個黑色的鞶囊。
李賢估計大家都知道是誰了,這是一個比較悲催的人,由于個性太強,被自己的母親武則天所厭惡,最終年紀輕輕就客死他鄉(xiāng)。他的墓中壁畫保存都比較好,是研究唐朝的重要史料,非常寶貴。其中,《儀衛(wèi)圖》(如圖四)里,一群衛(wèi)士,身穿統(tǒng)一的著裝,挎著佩刀,三人一隊,非常的威武。左邊的那名儀衛(wèi)比較時尚,腰里掛著一個鞶囊,囊身和囊蓋都有黑色豎線裝飾,囊蓋裝飾有紅色條紋。
以上幾個都是馬蹄形,發(fā)現(xiàn)了什么?侍衛(wèi)佩戴鞶囊,就連地位低下的樂伎都可以佩戴,可見鞶囊在唐朝已經(jīng)成了一種風(fēng)尚。
圖六:訓(xùn)豹圖
第二種形制:半圓形。從形狀上來看,跟馬蹄形有點類似,有可能是馬蹄形發(fā)展而來。這種形制目前發(fā)現(xiàn)的還不算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新城長公主墓中的壁畫展現(xiàn)的《侍女圖》(如圖五)。圖中有兩名侍女,右側(cè)那名侍女頭上扎著一條紅色抹額,身穿圓領(lǐng)袍,下身的褲子比較搶眼,竟然是條紋的,應(yīng)該是來自波斯的風(fēng)格,放在現(xiàn)在,也是比較時尚的。她笑容可愛,手上還端著蠟燭,活靈活現(xiàn),非常的生動。
大家注意她腰里的那個鞶囊,白色的,為半圓形,囊蓋也是弧形,制作手法還是比較講究的。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這個鞶囊居然還有裝飾邊,呈波浪形,在吃貨的眼里,保不齊都能把它看成餃子。
第三種形制:圓形。想也能想到,這種形制肯定比較多,沒錯,猜對了,我們中國人就是喜歡圓形的東西,哲學(xué)思想里面都包含著無數(shù)個“圓”。
這種形制的鞶囊,由于數(shù)量多,咱就挑幾個隨便聊聊。
一,懿德太子李重潤墓中的《訓(xùn)豹圖》。先說說墓主人的事跡吧,剛才說,李賢很悲催,由于個性強而被自己的母親逼死。那么相較而言,這位李重潤更加悲催,死的時候年僅十九歲,為什么而死呢?因為自己是個大嘴。
圖七:宮女圖
李重潤是武則天的孫子,唐中宗李顯的嫡長子。李顯大家知道,此人一生跌宕起伏,曾經(jīng)當了皇帝被自己親娘武則天給拉了下來,而李重潤就是跟著李顯受了大罪的人,好不容易熬到頭,進了宮,還沒享幾天福,就被武則天賜死了。原因是,李重潤在背后說話沒輕沒重,詆毀了張易之,這位小白臉可是武則天的心頭肉,親孫子也比不了,于是,武則天就賜死了李重潤。
李重潤的一生是短暫而悲劇的,但他墓室的壁畫卻比較精美?!队?xùn)豹圖》中有三個訓(xùn)豹人,腰里都佩有鞶囊,鼻梁很高,眼窩深深的,很明顯,這是幾個胡人。
二,永泰公主墓中的《宮女圖》(如圖七)。永泰公主之死,與前面所說的李重潤是一件事。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長相非常漂亮,從小就受到李顯的喜愛。久視元年(700年),受封永泰郡主,食邑一千五百戶,下嫁給了魏王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后來,大嘴李重潤說張易之的壞話,就是給武延基說的,李重潤被賜自殺,而武延基則是被棍子活活打死。李仙蕙此時懷有身孕,丈夫被殺,驚嚇之下,難產(chǎn)而死。
后來,李顯復(fù)位,將愛女李仙蕙追為永泰公主。《宮女圖》中最左邊那位侍女,身穿男人服裝,腰里就有一個圓形的鞶囊。
有人說,鞶囊是從胡人那里傳過來的,這絕對是無稽之談,遠在周朝,鞶囊就已經(jīng)成了華夏族的重要標志之一。漢朝,鞶囊成了身份的標識,歷經(jīng)南北朝的演變,唐朝最終將鞶囊的使用推向了頂峰。胡人佩戴的鞶囊,顯然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當然,文化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唐朝的鞶囊多少也受到了一些胡風(fēng)的影響,但這并不影響它的民族風(fēng)韻。
唐朝之后,鞶囊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五代時期就已經(jīng)比較少見了,到了宋朝,鞶囊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北方的契丹政權(quán)遼朝卻還繼續(xù)流行了一段時間,此后,鞶囊從章服制度中銷聲匿跡,到了元朝,荷包大面積流行,大約是鞶囊的另外一種形式延伸吧。
以小物管窺大事,小小的鞶囊,卻是禮的載體,承載著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影響著周圍的其他民族,著實是文化傳播和交融的功臣。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里吧,以上僅為個人心得,如有不妥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正。
喜歡考古,喜歡歷史,歡迎關(guān)注貓叔。
1.《壁畫中的唐朝風(fēng)俗:小小鞶囊折射出濃濃的民族韻味》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壁畫中的唐朝風(fēng)俗:小小鞶囊折射出濃濃的民族韻味》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6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