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春秋戰(zhàn)國的萌芽和發(fā)展,中國的史學進入了第二階段——兩漢時代。
和先秦相比,兩漢的史學更加輝煌,也更加成熟,出現了司馬遷、班固、劉向、荀悅等彪悍史冊的人物。隨著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兩漢文學又呈現了諸多鮮明的特點,開一代先河,并流傳百世。一,政治對史學的干預加強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私學興盛的時代,諸子百家通過著書以立說,就連許多史書也是個人所編撰,以表達個人的觀點,如《春秋》便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書編訂的。秦朝建立后,禁止私學,焚書坑儒,開始了國家干預、壟斷史學的傳統(tǒng)。
漢代廢除了挾書律,民間私學開始發(fā)展,但是史學依然被官方控制。漢朝中央有太史公一職專門負責記載歷史,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就擔任這個職位。其他人著史,也必須經過官方同意。一方面,寫歷史必須要參考大量的官方文獻,不是相關職位的人無法閱讀這些書籍;另一方面,漢王朝也想加強對思想的控制。東漢時期的班固就曾經因為“私修國史”而下獄。
漢代的皇帝經常親自主持學術活動。漢武帝曾“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漢宣帝曾舉辦石渠閣會議,裁決古今文之爭;漢成帝曾命令劉向等整理、??碧煜聢D書;東漢明帝又舉辦白虎觀會議,加強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史學是學術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政治環(huán)境的支配。
二,具有大一統(tǒng)的思想
漢代的史學,是在秦漢建立大一統(tǒng)王朝的背景下產生的,自然也免不了有大一統(tǒng)的思想存在。首先從著作本身看,春秋戰(zhàn)國的史學基本上都是國別體,質量良莠不齊,但是漢代的史學開始包攬宇宙,總覽人心(思想)。例如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通史巨著,其所用資料已經涵蓋了過去的所有史料。人們評價《史記》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史記》一書以“萬系一宗”來敘說民族關系,基本將所有的民族祖先都和炎黃搭上關系,這就是反映了大一統(tǒng)時代的民族融合。在思想層面,《史記》《漢書》等巨著都不偏向百家之中的任何一家,而是“厥協(xié)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
《史記》和《漢書》都對秦漢的大一統(tǒng)事業(yè)做出了正面的肯定,主張時代在不斷進步,反對“是古非今”。例如《史記》明確提出分封制應該被淘汰,而郡縣制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三,注重吸收秦朝滅亡的教訓
漢代是在秦朝滅亡之后建立的,因此漢朝的史學著作都在有意無意探討秦朝滅亡的原因,吸收秦朝滅亡的教訓。
漢朝初期,陸賈向劉邦說詩書,劉邦罵道“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賈回答“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并且講到秦朝滅亡的教訓。劉邦馬上醒悟了過來,要求陸賈總結秦朝滅亡的一系列教訓。于是陸賈著稱《新語》12篇,這就是漢代史學吸取秦亡教訓的開端。
之后的漢代史學家都十分重視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不僅為漢朝君主治國提供借鑒,也為漢朝的建立樹立正統(tǒng)的地位,例如司馬遷說故漢興,承弊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tǒng)也”,班固說“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大漢當可獨立一史”等。
四,受到陰陽五行、讖緯思想的影響較深
漢代的主流的思想,也就是新儒學,也可以稱為漢儒,是融合了諸子百家的學問而成,其中陰陽學的成分很大。董仲舒就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提出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等。雖然史學家的基本就是求真,但是在主流思想的影響下,史學家也脫不了時代的局限。
包括《史記》《漢書》之類的偉大作品,都認為天上和人間有某一種對應的關系,并試圖進行探討。其實,古代史官又負責記錄天文天象,史學家研究研究天人關系并不奇怪。研究天人關系,主要是在于給某些天文現象做出神秘的解釋,為政治服務,《魏書》說:“史官欲神其事,不復推之于理”。探究天人關系,成為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主要目的之一。
但是漢代的陰陽學說后來越來越神秘,逐漸發(fā)展成為了讖緯思想,那就完全是迷信的、宗教的,因此人們開始將儒學稱為“儒教”。漢代的皇帝都利用各種讖緯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權威性,東漢的白虎觀會議就是一次讖緯學說的大討論。讖緯學嚴重影響了史學的正常發(fā)展,以至于偽書百出,違背了歷史的基本精神。
1.《13課大一統(tǒng)的漢朝,干貨看這篇!大一統(tǒng)時代的漢代史學具有哪些特點?》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13課大一統(tǒng)的漢朝,干貨看這篇!大一統(tǒng)時代的漢代史學具有哪些特點?》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4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