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種顏色來贊美寧都,那當紅色莫屬。
一
當歷史的一頁翻到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寧都是塊革命的熱土,黨和紅軍在這里領導革命風雷激蕩,一回回嶄新的開局,一曲曲勝利的凱歌,一支支部隊的誕生……寧都,在百年黨史中書寫了光榮一頁。
歷史的榮光,從1929年2月12日開始,、朱德率紅四軍乘著大柏地戰(zhàn)斗勝利的喜悅,第一次踏上了寧都這塊紅土地,在縣城短短的兩天時間,卻是滿滿的收獲。紅四軍的政治宣傳、嚴明紀律,第一次讓寧都人民知道了世上竟然還有一支這么好的軍隊,她是為人民謀幸福、打天下的軍隊,離開縣城時,紅四軍帶著寧都人民慷慨無私籌集的大洋5500元,草鞋、襪子各7000雙,白布300疋,夫子200名,向黃陂、小布前進。這一刻,紅四軍下井岡山以來的困頓,因為在寧都有了“第一桶金”的軍需補充,士氣大振。
這一次,也讓、朱德知道了在贛南,有一個人民條件好的寧都縣。
兩個多月后,、朱德又一次率紅四軍來到寧都,不僅攻打下了寧都縣城,還親自為寧都建立寧都臨時縣委、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培訓寧都地方黨員干部,從紅軍中撥14支槍給縣赤衛(wèi)大隊。從此,革命的星火,在寧都大地更加熾熱地燎原。
第二年冬,寧都全紅。
如今,90多年過去了,從縣城到鄉(xiāng)村,從民宅到宗祠,從舊址到戰(zhàn)場,從紀念碑到紀念館,寧都大地,每一寸土地,厚重而光榮,紅色印跡星羅棋布,儼然一座沒有圍墻的蘇區(qū)歷史博物館。
二
縣城東,風光旖旎的梅江河畔,晨暉下,一座兩層西洋建筑靜靜地矗立著,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90年前,一場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就爆發(fā)在這幢樓里,從此這座西洋建筑有了新的名稱,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
1931年12月14日,一個秘密特支,30余名黨員,發(fā)動17000余國民黨官兵,在當時紅軍還很弱小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起義加入紅軍隊伍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皩幎寂Z響天晴,赤幟高擎趙博生”,這幢樓見證了趙博生等一大批追求真理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初心使命,他們就在這幢樓里,實現(xiàn)了人生的歷史嬗變,從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新的征程,從此工農武裝添勁旅,一個新的軍團紅五軍團在寧都誕生。
寧都起義紀念館一樓展廳,懸掛著和部分寧都起義參加者在延安鳳凰山的大幅合影照,照片上方是的親筆題詞:“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zhàn)無不勝的。”這是同一地點,僅有三次和秋收起義、井岡山斗爭、寧都起義同志們合影的其中一次,從這次合影題詞,足見寧都起義在心中的分量,寧都起義對革命的貢獻,彪炳史冊。
在縣城制高點薊背嶺上,占地4畝的趙博生烈士陵園,青松翠柏掩映下,肅穆安靜。1933年1月,趙博生在南城黃獅渡戰(zhàn)役中犧牲,烈士遺體運回寧都安葬,至今88年了,88年來,寧都人民從未忘記過這位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而犧牲的人民英雄,一如陵園中那尊金色雕像一樣,是那樣的年輕高大,忠誠勇敢,目光堅定。趙博生烈士的雕像,和他當年領導寧都起義時的那幢樓房同一個方向,面向東方,每一天都迎著旭日初升的太陽。趙博生烈士當欣慰,您當年為之奮斗的,如您所愿,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您目光所及,有以您名字命名的博生廣場、博生路,而博生班、博生文學社就在與您相鄰的寧都一小,書聲瑯瑯,那是在清晰地告訴您,您的革命精神正在薪火相傳,賡續(xù)綿延。
三
縣城西北,千古名山翠微峰下,全國唯一一所全面反映中央蘇區(qū)反“圍剿”戰(zhàn)爭歷史的專題紀念館,就坐落于此。館內展陳,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文物、一處處場景,詳盡地展示了一段中央蘇區(qū)軍民浴血奮戰(zhàn)、波瀾壯闊的反“圍剿”戰(zhàn)爭歷史畫卷。
在他的《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這樣寫道:“第一次反‘圍剿’時……紅軍約四萬人,集中于江西省寧都縣的黃陂、小布地區(qū)?!彼娜f紅軍全部集結寧都黃陂、小布,從此這座默默無聞的小山村走進歷史舞臺,成了反“圍剿”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第一次反“圍剿”戰(zhàn)役即將打響的序幕由此拉開,這是一段鐫刻在寧都大地的光輝歷史。
黃陂人民至今仍記憶猶新地講述著當年、朱德率紅一方面軍來到黃陂時的喜人情景。1930年11月28日,這一天,晴空萬里,艷陽高照,黃陂圩口立起一座彩門,彩門兩邊一副以“黃陂”二字的嵌名聯(lián):“黃虎出林啃白犬,陂水入潭養(yǎng)赤龍”,短短一副對聯(lián),既飽含了黃陂人民對紅軍的贊譽,更有軍民一家親的濃濃深情,在地方黨組織和蘇區(qū)干部群眾敲鑼、打鼓、吹嗩吶、鳴鞭炮聲中,歡天喜地迎來了毛委員、朱總司令率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總政治部機關及紅軍到黃陂,以排下村為指揮中心的黃陂、小布方圓數(shù)十里村莊駐滿了紅軍各部隊,寧都人民傾盡全力地支持紅軍。
、朱德率紅軍部隊自下井岡山以來,將近兩年的時間,一直處在流動游擊狀態(tài)下,開展革命斗爭。而從這天起進入黃陂以來,優(yōu)良的人民條件,使紅軍部隊在寧都持續(xù)穩(wěn)定地駐扎了4個月又23天,這是在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之前,紅軍從未有過的這樣長時間駐扎。這一時期,意氣風發(fā),謀略思想噴發(fā),得意之筆常出,領導紅軍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開創(chuàng)了革命新局面。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小布這個有著濃重紅色文化底蘊的鄉(xiāng)村,“勝利”一詞是最貼切不過了。不大的鄉(xiāng)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有數(shù)十處革命舊址、舊居、遺址,當你走進這個村莊,感觸這段歷史,墻上的紅色標語、還原的歷史場景,舊址的歷史展陳,都會讓你的內心不由自主地心生一份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
修整一新的小布“誓師廣場”,還原的是第一次反“圍剿”前夕,紅軍總部召開“蘇區(qū)軍民殲敵誓師大會”的場景,主席臺兩邊是擬寫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zhàn)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zhàn)中殲敵人”46字反“圍剿”戰(zhàn)略思想對聯(lián)。當年,就站在誓師大會臺上,振臂領呼口號,號召蘇區(qū)軍民鼓起信心,勝利一定屬于我們,這里成為紅軍勝利的起源之地。第一次反“圍剿”,紅軍5天時間,兩戰(zhàn)兩捷,僅用4萬兵力,大獲全勝敵人10萬兵力,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zhàn)例,盛贊這次勝利是“紅軍史上第一次大勝利”!
四
工農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成立舊址門前兩旁,整齊排列著人民解放軍總參三部、移動通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一個個“尋根問祖”單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標志牌,因為紅軍“一部半電臺”起家的故事,每一天來這里探尋人民解放軍無線電通信事業(yè)發(fā)源的游客絡繹不絕。
王諍、劉寅舊居內的展陳,則向你講述著兩位無線電通信事業(yè)開山鼻祖,堅定信念,脫離國民黨軍隊,毅然加入紅軍,為紅軍的無線電通信事業(yè)發(fā)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嘔心瀝血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告訴你,只有鐵心跟黨走,才能成就人生的華彩篇章。
一座宗祠一舊址。在寧都,遍布全縣村村寨寨的宗祠建筑,因為有過紅軍的駐扎,都深深淺淺地烙上了紅色印痕,宗祠便不再只是宗祠了,它還承載了一段黨的光輝歷史。
在小布“龔氏宗祠”成立的蘇區(qū)中央局和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這是管轄全國蘇維埃區(qū)域內黨和紅軍的最高領導機關。歷史的重任落在了寧都,蘇區(qū)中央局機關駐寧都95天時間里,共發(fā)出17份通告,為中央蘇區(qū)各項工作的開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小布“張氏家廟”,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在此成立,任總政治部主任,她的成立,標志著全國各地紅軍開始有了統(tǒng)一的政治工作領導機關,成為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發(fā)源地。
青塘“何氏祖廳”,少共蘇區(qū)中央局成立舊址,是蘇區(qū)共青團的最高領導機構,從此,蘇區(qū)共青團工作在這里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七里“賴氏祠堂”,那是蘇區(qū)江西省委、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寧都成為蘇區(qū)江西省的省會。
……
同樣,值得大書一筆的是,許多偉大的思想就孕育在他所居住的宗祠里。在小布首次提出從游擊戰(zhàn)向運動戰(zhàn)轉變的軍事思想;在黃陂創(chuàng)辦紅軍隨營學校,編印第一本“識字課本”,這是他重視軍隊知識化的思想;在黃陂形成土地革命路線,農民實現(xiàn)了夢寐以求的土地愿望;在青塘提出“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fā)言權”著名論斷,這是“不做調查沒有發(fā)言權”實事求是思想的升華,彌足珍貴。
五
歷史的筆墨為寧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边@是第二次反“圍剿”到來之前,在黃陂揮毫寫下的詞句,字里行間,表達了發(fā)動群眾,依靠人民,打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戰(zhàn)爭,共破敵人“圍剿”的深邃思想。
人民的偉力不可估量,歷史的見證讓人驚嘆。小布源頭,一座山排上,14口豎式地窖均勻分布著,這些口小膛大、深丈余的地窖,就是反“圍剿”期間,人民群眾開展堅壁清野的歷史見證,它用來隱藏各種物資、糧食,再把鍋盆碗盞沉到水塘里,把礱搬走上層,碓搬走碓杵,以致國民黨軍隊進入源頭后,無糧食、無工具、無向導,如聾似瞎,不打自垮,發(fā)出哀嘆:進入蘇區(qū)如同敵國般,蘇區(qū)人民完全是心向紅軍的。91年后,當你置身于這片地窖群,除了感慨人民的智勇,更多的是讓你讀懂了人民的支持就是紅軍取勝的密碼。
第三次反“圍剿”黃陂戰(zhàn)斗打響,人民群眾冒著炮火幫助紅軍挖戰(zhàn)壕、抬擔架,為紅軍送飯、送水,龔遠林率領蔡江游擊隊300人,僅用5支步槍和一些土槍土炮,牽制敵增援部隊一個師的兵力,為黃陂戰(zhàn)斗速戰(zhàn)速決立下大功。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
1951年,親自發(fā)出請柬邀請寧都蔡江游擊隊隊長龔遠林赴北京,參加國慶招待會,龔遠林以中央老根據(jù)地人民代表團成員的身份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臺,同來自全國各蘇區(qū)的代表站在一起,和一同觀看盛大的國慶閱兵典禮,共享革命成功的喜悅,這是黨和國家不忘寧都人民對革命的貢獻。
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寧都人民一如走過的崢嶸歲月,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精神血脈,續(xù)寫更加動人的光榮業(yè)績。
紅色,永遠是寧都最美的色彩。
作者/來源:瀾沒寫過序
聲明:版權歸原創(chuàng)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1.《西部文明播報 收藏!曾晨英之《美哉,寧都紅》》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西部文明播報 收藏!曾晨英之《美哉,寧都紅》》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46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