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亦稱“走口外”是著名的人口遷徙事件。清末年間,口外蒙古地區(qū)地廣人稀,清政府出于移民實邊的考慮,逐漸放寬政策,鼓勵放墾蒙地、發(fā)展農業(yè),又因晉陜一帶連年戰(zhàn)事,自然災害頻發(fā),無數(shù)的山西人、陜西人背井離鄉(xiāng),踏上了北上艱辛的西口之路。據資料記載,走西口的歷史可以從清中期一直延伸到民國年間,有二百多年的時間。走西口這一著名的人口遷徙事件為中原地區(qū)和蒙古中西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包頭西口雄風雕塑
走西口劇照
人們常說的西口到底是指哪里呢?是山西右玉的殺虎口,還是陜北一帶的府谷口,亦或是河北北部的獨石口?其實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蒙古地區(qū)從事農業(yè)、商品貿易的地方,大致位置就是如今的呼和浩特、包頭一帶,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說,以上都是西口的范圍,現(xiàn)今人們普遍把殺虎口作為"走西口"的代表。
殺虎口景區(qū)
走西口的主力大軍是山西人,從如今內蒙古呼包鄂一帶的方言中就能聽出許多山西口音,當年的山西人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fā),一路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殺虎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走西口”的眾多隘口中最繁忙和重要的一個。
殺虎口遺址
殺虎口在歷史上有多種稱謂,春秋時稱“參合口”;唐稱“白狼關”;宋名“狼牙關”;明朝在此為抵御北方民族南侵,更名為“殺胡口”;清朝為緩和內地與北方草原民族的矛盾,將“胡”改為“虎”,之后“殺虎口”一名沿用至今。
殺虎口遺址
殺虎口是古代外長城上的軍事關隘,位于云中之西(現(xiàn)山西右玉北35公里,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交界處),扼三關控五原,東、西兩面分別是塘子山和大堡山,長城綿延于山脊之上,兩側高山對峙,蒼頭河由南向北將古長城攔腰截斷,流經之處呈狹長走廊狀,形成一個地形險峻、攀越困難的天然關口,游牧民族舊時入侵中原,多以殺虎口為突破口,是歷代封建王朝鎮(zhèn)守北方的重要關口,兩千年來,“殺虎口”戰(zhàn)火綿延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tǒng)至嘉靖年間。
近代以來,隨著歸綏(今呼和浩特)和張家口的不斷興起,殺虎口的地位逐漸弱化,走西口使口外經濟發(fā)展迅猛,極大的減少了對口內的依賴,也使通過殺虎口的物流減少了許多。到了1921年,京綏鐵路全線通車(1923年1月通車至包頭,全長817.9公里,新成立后改名京包鐵路),河套平原至蒙古高原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有了更便捷的通道,從此殺虎口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破虎堡
進入2000年,殺虎口憑借著其深厚的歷史底蘊,逐步開發(fā)了以“西口文化”為背景的特色旅游景區(qū),打造了水上長城第一橋、塞北影視城、北方民族文化古堡、右玉博物館、西口古道等諸多特色景點,現(xiàn)在,殺虎口已成為“西口文化”的代表景區(qū)。
作者/來源:城游小趣
聲明:版權歸原創(chuàng)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1.《西部文明播報 歷史上的“走西口”,走的是哪個“口”》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西部文明播報 歷史上的“走西口”,走的是哪個“口”》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4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