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梯秋梯文化博覽館。
書畫專家稱,劉松年《耕織圖》是千古之謎。因為向宋寧宗進貢的話,行蹤不明。
普通人對聽到的感到滿意,學者們被學到的東西所束縛。
書畫鑒定專家們連“楊京道”的花名都不了解,就把“楊京道”稱為“耕道”和“樓繼道”。劉松年的“楊京道”準確的繪畫名稱分別為《耕耘圖》和《耕織圖》。前者是南宋著名人士張深的題目,后者由元代名家趙昂《耕織圖》撰寫。
《耕耘圖》和《耕織圖》分別是深57.5厘米、寬2161厘米、深57.5厘米和寬2265厘米的長卷。我見過中國古代書畫有100米長,不是一幅,我不確定國家收藏品是否超過了22米乘58厘米。
向下滑動以查看完整的圖片
漢江雪藝術(shù)館《耕織圖》漢江雪藝術(shù)館《耕耘圖》
看過兩幅《蠶織圖》,一幅是五大訂貨時刻的《蠶織圖》張卷,一幅是明代唐人的《蠶織圖》張卷,和劉松年的《楊京道》一樣,平安收藏在韓江雪美術(shù)館。
歷史上大名家的畫,如果不是國家收藏品,大部分人都不看,大喊:“而且假貨再也沒有假貨了?!笨戳瞬灰欢芾斫?。欣賞古畫不像陶瓷那么容易。它不礙事。還有一個辦法。不懂就假裝知道。
據(jù)說,作為辭書南宋四大畫家之一的劉松年曾畫過耕田,但經(jīng)過宋元明清,沒有出現(xiàn)這幅畫。“聽說”、“才子”往往是窮光蛋。有多少真實的歷史隱藏在“傳說”、“才子”里,即使真的記載了,也有多少真實的歷史被鬼清雪載入了?(莎士比亞)。
所以文章完全不可信,物證才是真實的歷史,多年來提倡物證史是沒有理由的。
據(jù)報道,本館收藏的劉松年《楊京道》當初趙構(gòu)收入內(nèi)部不是華師專家,而是送宋英宗后下落不明。《耕織圖》創(chuàng)作于1168年,《耕耘圖》創(chuàng)作于1172年。1172年,趙構(gòu)區(qū)獲得了“真閣”收藏人,這一年高宗早就讓位了,英宗還沒有登基。南宋中期玻璃種“志喜電報”的道人。金元有金章宗和原文宗的內(nèi)部“明昌御拉姆”和“天力之寶”。明代進入內(nèi)部后,印制了《武英電報》作證。清初康熙進入內(nèi)部時,雍正建隆嘉慶還留有四代皇帝的各種印章。
宋高宗“真閣”所長
宋理宗《志喜電報》所長
_iz=31825&index=7" width="640" height="640"/>金章宗“明昌御覽”收藏印
元文帝“天歷之寶”收藏印
明內(nèi)府“武英殿寶”收藏印
康熙“體元主人”收藏印
“雍正御覽之寶”收藏印
“嘉慶御覽之寶”收藏印
乾隆“寶笈三編”收藏印
宋元明大名家鄭思肖(所南翁)和鮮于樞、趙孟頫、張雨、李衎、危素為《耕耘圖》題跋。這其中鄭思肖是福建連江人,宋亡時堅決不仕元,隱居于蘇州太湖穹隆山(這也是我近年每年都要去流連的地方)。這幾人中,啟功老師對鄭思肖的氣節(jié)特別推崇,在老師的詩文中經(jīng)常會見到“所南翁”。
南宋至清眾多名家留下了鑒賞印章。
《耕織圖》宋元有章深、鄭思肖、趙孟頫、唐棣、李衎等名家的題跋。趙雍題名《耕織圖》是恰當?shù)?,“織”之前還有個工序叫“耕”。
劉松年是歷史上第一個把耕織兩事的每個生產(chǎn)制作過程用詩圖標識的畫家。自古衣食乃人類第一生存需要,人類進化到農(nóng)耕、畜牧、紡織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首要標志。
中國的文明有自己獨特的標志,為其他三大文明古國所欠奉。一是玉器雕刻制造和在玉石上鎸刻圖畫和文字(五千至萬年前中國有個玉器文明時代),二是養(yǎng)蠶紡織制衣,早于五千年。
《耕織圖》勞作局部圖
劉松年把耕耘的21個勞作和耕織的24個程序制作工筆水墨設(shè)色圖,人物活靈活現(xiàn),景物絲絲入扣。每個圖景如果單獨觀賞都是一幅藝術(shù)杰作,讓你心曠神怡。45個圖景連綴起來就是一出音樂舞臺劇。耕織是繁重的勞動,但是無論是耕耘的農(nóng)夫還是紡織的織娘,他們在勞作,又像是在跳舞唱歌,眼神都充滿了希望和快樂。這是首辛勤耕作勞動的歷史頌歌。
《耕耘圖》勞作局部圖
乾隆皇帝對這兩幅畫特別鐘愛,他對耕織的每個工序都了如指掌,分別在“兩耕圖”上題了五言長詩,對每個重要的耕織環(huán)節(jié)都做了解釋,長詩是分段題在重要的耕織步驟上。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十全老人”也知稼穡之艱辛,請看他下面的這首詩:
皮衣豈農(nóng)有,布褐聊御寒。
翻泥仍欲平,驅(qū)耙漾細瀾。
率因人力疲,亦知牛股酸。
寄語玉食者,莫忘稼穡難。
乾隆既體恤人力疲,牛股酸痛他也體會到了?!凹恼Z玉食者,莫忘稼穡難”,說說而已,他是做不到的,但能理解“稼穡難”就不虛“萬歲”的山呼了。
《耕耘圖》乾隆題詩局部圖
《耕耘圖》乾隆題詩局部圖
《耕織圖》乾隆題詩局部圖
研究中國畫史的專家“據(jù)說”有人把“兩耕圖”進獻乾隆,乾隆認為“松年筆”三字太弱,故認為乃贗品,從此兩圖不知去向。這個“據(jù)說”不靠譜,“兩耕圖”康熙時就入清宮內(nèi)府,再說乾隆認為贗品會花那么大的時間在畫上題長詩嗎?又“據(jù)說”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搶走了“兩耕圖”,其中一幅就是《耕圖》,在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要待弗利爾美術(shù)館展出時才知道廬山真面目云云。
這些“據(jù)說”,都是無稽之談。“耕織”兩圖完好無損地被寒江雪藝術(shù)館妥善保護。
民國以來,中國畫史太多的“據(jù)說”“想當然”占據(jù)了主流導向,這就是為什么國家館藏這么多書畫贗品可以瞞天過海,而民間收藏的無數(shù)真品畫跡卻淪為棄兒,居無定所。
試舉一例,古代書畫鑒定曾經(jīng)有條“共識”:宋及以前的書畫凡是有作者款印的一律是贗品,因為“據(jù)說”宋之前的書畫作者是不留款印的。就這個“共識”,不知濫殺了多少唐宋書畫。這幾年這種“共識”似乎冬眠了,但乃有少數(shù)書畫鑒定死硬派專家用來“把關(guān)”古代書畫的真贗。
其實要特別留意的倒是那些沒有作者款印的書畫,仿品的嫌疑很大,尤其是唐宋以前的書畫。沒聽說“雁過留聲,人死留名”的話?難道宋代和以前的書畫家都對自己沒信心,因而羞于留名?
這是中國文物保護的歷史性災(zāi)難。
1.《【劉松年】千古之謎——劉松年《耕耘圖》和《耕織圖》》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劉松年】千古之謎——劉松年《耕耘圖》和《耕織圖》》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297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