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日本作家岸田一郎和石堅寫了一部勇氣三部曲."
作者簡介:
岸田一郎:哲學家。1956年生于京都,現(xiàn)居京都。自1989年以來,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職業(yè)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他的主要活動領域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關于心理學和古代哲學的寫作和演講,他還在精神病院為許多年輕人提供心理咨詢。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顧問。他的作品包括《阿德勒心理學導論》等多部作品。
阿桔·石堅:自由撰稿人。1973年出生。擅長對話創(chuàng)作(問答體裁的寫作),出版過很多商業(yè)或紀實文學方面的暢銷書。將近30歲的時候,我遇到了阿德勒的心理學,被他顛覆常識的思想震驚了。之后在京都拜訪了健一一郎幾年,問他阿德勒心理的本質。他是《20歲人要接受的文章講義》的作者。
被討厭的勇氣
被人討厭的勇氣不是吸引被人討厭的負能量,而是即使有被人討厭的可能,也要用自己的手腳走到那里。
因為我有被討厭的勇氣,我有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經(jīng)常對單調乏味的生活感到厭倦嗎?你是否總是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厭倦?你是不是覺得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晦澀難懂了?這一切的答案就在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闭軐W家說。
快樂的勇氣
它是“勇氣三部曲”的第二卷,也是最后一卷。它還以百年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思想為核心,以“青年與哲學家的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上次談話三年后,這個年輕人辭去了圖書管理員的工作,成為了一名小學教師。但是,當他重新出現(xiàn)在哲學家面前時,他經(jīng)歷了許多現(xiàn)實(在教育方面),對自己最初的理想感到絕望。
“阿德勒的思想在外界沒有任何意義?!?/p>
“你對阿德勒的思想有誤解?!?/p>
“強藥”層面的哲學對話又開始了...
前言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要聽的是由日本哲學家“岸田一郎”和作家“志賀氏健”共同撰寫的勇氣兩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和《快樂的勇氣》。這兩部作品都傳播了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并以年輕人和哲學家對話的形式將阿德勒的思想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兩本書字數(shù)不多,分別是16.6萬字和16.1萬字。我將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解讀這兩本書的精髓,阿德勒思想中的“主體分離”和“共同體感”。
學過心理學的人一定都很熟悉阿德勒的名字。阿德勒、弗洛伊德、榮格被稱為心理學三巨頭。很多人誤以為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學生,其實是同齡的同事。阿德勒是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精神分析學會的主要成員。1911年弗洛伊德提出他的“普遍性理論”時,阿德勒成為研討會上第一個公開反對弗洛伊德思想的人,從而斷絕了與他的關系。1912年,他和一群追隨者共同成立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協(xié)會”,并稱他的研究為“個體心理學”。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德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弗洛伊德注重過去對人的影響,愿意發(fā)現(xiàn)問題和人性的陰暗和消極的一面,而阿德勒則樂觀得多。他也經(jīng)歷過一戰(zhàn)。弗洛伊德受戰(zhàn)爭刺激提出“死亡本能”的概念,阿德勒受啟發(fā)提出“群體感”。個體幸福的起點在于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共同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儒家思想不謀而合。作者強調,阿德勒的心理學可能不是純粹的科學心理學,但一定是建設性心理學、勇敢心理學、大眾可以應用的心理學知識。
兩本書的第一本書可能對人的影響更大。我們習慣于關注別人的期望和評價。我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論調:我有多愛你與你無關,這是我的話題,接受它是你的話題;我努力,這是我的課題,與領導無關,但領導是否認可是他的課題。也許是受第一本書的書名《被討厭的勇氣》的影響,很多人學會了把科目分開,忽略別人對自己的感受,但在使用的時候卻沒有那么舒服。要在社會中生存,我們離不開與他人的互動,我們只是一味的做自己,其實并沒有真正的“自立”,自然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書中的年輕人也是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運用阿德勒的思想時,往往會在沒有要領的情況下碰壁,于是有了這種第二次拜訪和辯論。第一本書的最后提到,幸福是一種貢獻感,這就是幸福的定義。每個人都可以快樂,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快樂。年輕人離開后就沒有快樂過,所以《快樂的勇氣》后半部分用更具體的表達告訴我們什么是快樂。何謂愛情?怎樣才能幸福?雖然書中字數(shù)不多,但思想傳達的內容很多,其中很多精煉的語言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這里就不一一說明了,不過在登陸讀書會的過程中可以和大家詳細交流。接下來,我將這兩本書結合起來,分三個部分向您解釋。
1.我的命運是誰的錯?-因果理論和目的論
第二,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你必須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話題的分離
第三,所有的快樂都是人際關系的快樂,付出才有收獲——社群的感覺
第一部分
先說第一部分:命運是誰的錯?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傳統(tǒng)心理學,強調童年經(jīng)歷和過去的心理創(chuàng)傷對一個人的影響。父母離異的孩子長大后很難結婚,童年遭受暴力的人長大后也會對別人使用暴力。好像可以從過去找到答案,但是找到答案之后呢?知道過去決定我們現(xiàn)在的意義是什么?阿德勒完全否定了“對我們現(xiàn)在來說太具有決定性”的觀點。他認為“人不是被過去的原因所驅使,而是按照現(xiàn)在的目的生活”。比如有人說“因為家庭環(huán)境不好,形成了陰郁的性格”,這其實是人生的一個謊言。其實“不想在與人交往中受到傷害”的目的是第一位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選擇了不與人交往的“陰郁性格”。換句話說,決定我們生活方式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
哲學家在心理咨詢中經(jīng)常使用三棱鏡。三面是“可惡的別人”和“可憐的自己”,最后一面是“以后怎么辦”。這三句話準確地對應了我們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的交流內容,但阿德勒心理學不愿意專注于前兩句,只愿意和別人討論“以后怎么辦”。所以,歸根結底,我們的命運不在于我們經(jīng)歷了什么,也不在于我們和別人做過什么可惡的事情,而在于我們自己的選擇。
第二部分
話題分離的意思是:誰因為我們的人際關系而承擔了我們每個人的感情,誰就是主體。我不想讓你讓我做一件事。我拒絕你,這是我的主題。而你恨我是因為我拒絕。這是你的主題。“我答應你讓你不要恨我”,這叫主體混淆,是作者強烈反對的一種認知,被認為是人際痛苦的根源。簡單的理解就是把自己的主體和別人的主體分開,然后全力以赴去面對自己的主體。至于別人的話題,你只是選擇尊重。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孩子不那么喜歡讀書,不認真聽講做作業(yè),作為家長你會怎么做?你可能會說,我讓我的孩子為了他好,為了他未來的成就而學習。但是從話題分離的角度來說,是否努力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話題。父母命令孩子好好學習,其實是在干涉孩子的科目。父母的這種行為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或者支配欲。正是因為這種謊言和欺騙,孩子變得叛逆。在這里,家長不要明白,學習是孩子的事,不是我的事。我什么都不用做,也什么都做不了。對于孩子的學習,父母能做的就是陪在孩子身邊,以身作則,鼓勵而不是強迫孩子學習,需要幫助的時候隨時幫助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孩子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實現(xiàn)主體分離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不追求他人的認可”。為什么我們會在意別人的想法?真的是因為關心別人嗎?相反,我們之所以在乎別人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的重心還是在自己身上,真正在乎的是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而當我們對他人有這種“身份需求”的時候,我們就不可能是一個自由的人。因為我的價值在于別人是否覺得我有價值,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別人對我的評價。阿德勒極度否定獎罰教育,他的教育理念是“不褒不貶”,為了希望孩子不必追求別人的認可,而是獲得自我認可,擁有這種來自于我的“存在感”。一個人只有真正的自我價值感,不追求別人的認可,才能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滿足以上兩點,才能達到阿德勒所說的“話題分離”。
以上兩部分的內容在第一部《被人討厭的勇氣》中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體現(xiàn),但很多人看了第一部作品后,只關注“話題分離”的表面含義,并沒有理解其實質,導致誤解。常見的誤解是,話題分開后,人生的態(tài)度似乎是“我是我,你是你”。我拒絕了你,我可以轉身離開,你不舒服,那是你的話題,和我無關?!斑@真的是阿德勒傳達的嗎?我們來看看“社群感”這個概念,它是阿德勒晚年提出來的,與整個世界相關,最有思考價值。
第三部分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一切快樂都是人際關系的快樂。人際關系的起點是話題的分離,終點是社群感。那么什么是社群感呢?
先說什么是社區(qū)。阿德勒認為,他描述的社區(qū)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和區(qū)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從過去到未來,連動物、植物、非生物都包含在時間線中,可以理解為社區(qū)中的“無限”。比如,一個人一旦退休,馬上就沒精神了。脫離了公司的共同體,失去了頭銜和名片,變成了無名的“普通人”,有些人如果不能接受這種改變,就會突然變老。但這只是脫離了公司這個小社區(qū),每個人都屬于其他社區(qū)。因為,無論如何,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屬于地球的共同體,屬于宇宙的共同體。
社群感是“我能在這里”的歸屬感,“我在貢獻”的價值感。
社群感是如何建立的?建設一個社區(qū),需要做到以下三點:自我接納、他人信任、他人貢獻。
第一,“自我接納”。我想你一定有這樣的感覺,當你在人前的時候和一個人的時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tài)。比如開會不敢說話,總是擔心說不好會被人看不起或者嘲笑。我們不會允許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不好,這叫失態(tài)。但是當鏡頭切換成一個人的時候?可以解放自己,大聲唱歌,沒有任何負擔。兩種不同狀態(tài)的對比背后,其實是我們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害怕在別人面前展示真實的自己。
在這里,我們需要區(qū)分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納,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自我肯定是說我做不到,但還是暗示我能做到,其實是在騙自己。還有自我接納?如果我做不到,就誠實的告訴自己,我現(xiàn)在做不到,然后努力朝著我能做到的方向努力,不要騙自己。
比如很好理解。比如我考了60分。如果我對自己說:“我運氣不好,其實我能考100分?!?00分才是真正的我,60分只是外界因素造成的。這叫自我肯定。但是,如果我接受自己只能考60分,然后再想想自己以后能多努力接近100分,這就是自我接納???0分沒什么可悲觀的。沒有滿分的人。我們應該讓自己處于一種想要改變和進步的狀態(tài)。
“上帝,請給我和平,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給我智慧,說出兩者的區(qū)別?!彼鼇碜阅岵紶柕钠矶\,一個非常著名的段落。其意義在于自我接納。
再來看第二個關鍵詞“他人信任”。別人的信任是指信任別人嗎?
在這里,我們首先需要考慮信仰背后的兩層含義,一是信用,二是信任。什么是信用?他有附帶條件。例如,當我們從銀行借錢時,我們需要提供抵押貸款。金融機構評估我們的償付能力,然后貸款給我們。言下之意是“你還錢我就借給你”,這是信用。我覺得相信信用的方式應該是我們平時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但阿德勒認為,人際關系的基礎不是信用,而是信任。也就是無條件無條件相信,也就是信任。
無條件信仰?不容易被騙被背叛嗎?就像銀行不評估自己的信用,隨意放貸,會吃虧一樣。這怎么行?提出別人的信任,不是搶占道德意義上的制高點。
哲學家解釋說:首先,對方的信任可能會被欺騙和利用。但當我們站在背叛者的立場上,如果有人即使被我們背叛,仍然無條件地相信我們,我們還能對這樣的人反復背信棄義嗎?當我們遇到背叛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痛苦,但是簡單的人際關系帶給我們的快樂很少,關系破裂帶來的痛苦也一樣小。而深厚的人際關系能帶給我們深刻的幸福感。其次,信任的對立面是懷疑。如果我們把人際關系建立在“懷疑”的基礎上,懷疑朋友、愛人、家人,生活中就會到處都是懷疑,所以不可能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
信任對方是建立深厚關系的前提。
如果一味的擔心被騙被傷害,不敢相信別人,最后也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感情。當我們表現(xiàn)出對他人的信心和加深關系的勇氣時,人際關系的快樂就會增加,生活的快樂也會增加。當我們接受自己,無條件信任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成為伙伴。當我們把別人當做伙伴時,就能在自己所屬的社區(qū)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能獲得一種“在這里”的歸屬感。
先說第三個關鍵詞“他人的貢獻”。
以伙伴的身份去影響和貢獻他人,就是他人的貢獻。之前提到貢獻,大多是想到發(fā)揚舍己為人的精神,為身邊的人無償付出。阿德勒的其他貢獻不是自我犧牲,相反,他反對這樣的行為。別人的貢獻不是放棄自己,為別人服務,而是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阿德勒真的希望我們?yōu)樗撕蜕鐓^(qū)做出貢獻,同時,我們也為自己做出貢獻。
對方最能理解的貢獻就是工作。哲學家給工作下了一個新的定義。他說工作不是掙錢的手段。我們在努力實現(xiàn)他人的貢獻,參與社區(qū),實現(xiàn)我對他人的有用,進而實現(xiàn)我們存在的價值。當然,賺錢真的很重要。請相信,當我們創(chuàng)造足夠的價值時,金錢是必然的回報。我們可以想想社會上的富人。他們已經(jīng)有一輩子花不完的錢了,為什么還要一直忙著工作?是因為對金錢的無限渴望嗎?其實他們也是為了別人做貢獻,為了獲得“我能在這里”的歸屬感。
我們剛才提到的三個關鍵詞,自我接納,他人信任,他人貢獻,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整體。正是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己,才可以信任別人,而不用害怕背叛。正是因為我們給予別人無條件的信任,能夠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伙伴,才能讓別人做出貢獻。同時,因為我們對別人的貢獻,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我對別人是有用的,進而接受我們真實的自己,接受自我。這就是阿德勒教我們在人際關系中找到一個共同體,感受快樂的方法論。
回到被很多人誤解的話題分離,話題分離不是說我們與他人無關,而是說當我們不再期望他人認同,找到自我價值感時,我們就能懂得真正尊重他人,認清自己的話題和他人的話題,減少人際關系帶來的困擾。在社區(qū)中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關心他人,貢獻他人,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擁有幸福。
總結
1.我的命運是誰的錯?因果論和目的論:沒有真實的過去,人不是被過去的原因所驅使,而是按照現(xiàn)在的目的生活。比起談論可恨的別人和可憐的自己,我們接下來應該做什么是值得討論的。
第二,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上的煩惱,必須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話題分離:我不追求別人的認可,而是主觀上認為自己對別人有所貢獻,對別人有所關心,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別人,讓自己和別人有界限,把自己的話題和別人的區(qū)分開來。
第三,所有的幸福都是人際關系的幸福,都是有回報的——社群感:社群感是“我能在這里”的歸屬感,即把對自己的依戀轉化為對他人的關心。建設一個社區(qū),需要做到以下三點:自我接納,他人信任,他人貢獻。
兩本書的內容一定不僅僅是這三個方面,還在書中對“教育的本質”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教育就是“自力更生”,問題孩子的五個階段都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的知識點。書的結尾是“選擇愛情的人生”,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注定的人”,愛情不是被動的墮落而是主動的行為,愛情是一種決心、決定和約定。這也是大家需要細細品味,有機會和大家討論碰撞的重要想法。阿德勒認為“沒有真實的過去,討論過去毫無意義”,現(xiàn)在認知的調整真的能改變一個人嗎?改變的勇氣從何而來?你對此也有懷疑嗎?后現(xiàn)代心理學中的一些療法在咨詢的應用上發(fā)生了變化,時間有限,就留在讀書會和大家討論吧。
最后,哲學家給了青年一句話,也給了在座的每一個人:世界很簡單,生活也一樣,只是很難保持簡單。理解阿德勒的思想只是“第一步”,這很重要,但真正的考驗是堅持下去的勇氣。阿德勒歡迎所有人在實踐中更新阿德勒的思想。希望通過現(xiàn)場交流討論,進一步了解阿德勒的思想,體會阿德勒的思想。
我是吉林思源心理的趙爽,期待在讀書會上見到你。
[讀書俱樂部招聘]
閱讀書目:《幸福的勇氣》(書是自己買的)
活動時間:2018年9月22日,周六,下午1:30-3:30
地點:吉林思源心理(季承商務大廈B座1321)
活動數(shù)量:10人有限
活動收費:微信支付
心理咨詢
1.《被討厭的勇氣 聽書說書:第一期《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 趙爽解讀》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被討厭的勇氣 聽書說書:第一期《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 趙爽解讀》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82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