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皇五帝(如熙皇福喜、女媧、皇帝軒轅、炎帝神農(nóng)等)都不是真正的帝王,部落領(lǐng)導(dǎo)人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其“皇”或“帝”號將添加到后世。
夏朝君主稱“后”,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zhàn)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認(rèn)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chuàng)“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tǒng)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实凼菄业淖罡呓y(tǒng)治者,是專制統(tǒng)治的象征與代表。自秦朝以后的中國君主雖然大多數(shù)以皇帝為尊號,但仍有相當(dāng)部分的君主不稱皇帝。比如西楚霸王項羽,前秦天王苻堅,十六國北燕和五涼的君主,五代十國吳越、荊南這樣的半獨立政權(quán),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等等。本表基于只錄入皇帝的原則,所以皇帝人數(shù)和該政權(quán)的實際君主數(shù),并不相同。比如清朝十二位君主,但努爾哈赤只是后金大汗不是大清皇帝,所以不計入皇帝人數(shù)。
據(jù)統(tǒng)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趙政稱皇帝始,到1916年“洪憲皇帝”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也有一說共經(jīng)歷了352名皇帝,其中統(tǒng)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時期的皇帝有206名(主要是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也有一說中國一共出現(xiàn)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一、從秦始皇開始,包括一些只要稱帝,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西漢有15位,新朝有1位,玄漢1位,建世1位,東漢有14位),三國11位(魏國有5位,蜀國有2位,東吳有4位),晉朝16位(西晉5位,東晉11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北宋9位,南宋9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共有397個帝。如果把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xiàn)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等農(nóng)民起義政權(quán)、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jìn)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jìn)去,中國帝王應(yīng)該有829位。
二、一些特殊的例如前秦(五胡十六國時期)有6位,但是其中包括,稱號為天王都被規(guī)劃為帝王類了。北魏的包括東魏與西魏,兩者并立時期的都算共計有19位。包括遼國退出中國本土后的不算在里面。包括1381年以后的元朝帝王也不在內(nèi)。
三、較短稱帝的農(nóng)民起義者。元末的天完政權(quán)1位、韓宋政權(quán)1位、陳漢2位、明夏政權(quán)2位,太平天國政權(quán)2位
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計年不準(zhǔn)確,故不計);壽命最短的帝王是東漢殤帝劉隆,2歲即亡。
歷代王朝中,延續(xù)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東周515年);存在時間最短暫的是北遼,均僅一年多。
當(dāng)然有更廣義的說法共有1238個帝王 。稱帝的有503個 ,稱王或被稱王的有735個。封建王朝皇帝總數(shù)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為皇帝的有73人。邊疆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君王總數(shù)有251人。歷代農(nóng)民起義建元、稱帝者,約100人。封建割據(jù)稱帝者,約有60人;還有一個“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
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前221年,秦始皇開始稱皇帝,前207年,秦二世被殺后,子嬰取消帝號,稱王,46天后秦國滅亡
楚
前206年-前205年 前206年,楚懷王熊心被項羽等諸侯尊為義帝;前205年,義帝被殺
西漢
前202年-9年 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前202年,稱帝;這里計入劉恭、劉弘、劉賀、孺子嬰?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
南越
前183年-前179年內(nèi)部至前122年 前183年,趙佗自稱南越武帝,前179年和漢朝交往時去帝號,內(nèi)部使用至前122
閩越
前110年 前110年,余善刻皇帝璽并自稱東越武帝,后遭繇王居股殺害,事后居股投降,閩越亡國。
新朝
9年-23年 9年王莽稱帝;23年被殺
玄漢
23年-25年 23年劉玄稱帝;25年被殺
赤眉漢
25年-27年 25年劉盆子在長安稱帝;27年降東漢
成家
25年-36年 25年公孫述在成都稱帝;36年被殺
東漢
25年-220年 25年劉秀稱帝;這里計入劉懿、劉辯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仲家
197年-199年 197年袁術(shù)在壽春稱帝;199年吐血而亡
曹魏
220年-266年 220年,曹丕稱帝
蜀漢
221年-263年 221年,劉備稱帝
孫吳
229年-280年 222年,孫權(quán)自稱吳王;229年,稱帝
西晉
266年-316年 這里計入司馬倫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東晉
318年-420年 317年,司馬睿自稱晉王;318年,稱帝
成漢
306年-347年 304年,李雄自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成;338年,李壽改國號為漢
漢趙
308年-328年 304年,劉淵自稱漢王;308年,稱帝,319年,劉曜改國號為趙;328年,石勒擒劉曜,其子劉熙、劉胤沒有稱帝;329年,石勒滅前趙;這里計入劉和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后趙
349年-351年 319年,石勒自稱趙王;330年,稱大趙天王,同年稱帝;334年,石虎稱居攝趙天王;337年,改稱大趙天王;349年,稱帝;這里計入石祗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冉魏
350年-352年 350年冉閔在鄴城稱帝;352年被殺
前燕
352年-370年 337年,慕容皝自稱燕王;352年,其子慕容俊稱帝
前涼
354年-355年 354年,張祚稱帝;355年被殺
后燕
386年-400年 384年,慕容垂自稱燕王;386年,稱帝;這里計入慕容詳、慕容麟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400年,慕容盛自貶號為庶人天王;之后,慕容熙和北燕的高云、馮跋、馮弘的尊號都是天王,死后謚號是皇帝
南燕
400年-410年 398年,慕容德自稱燕王;400年,稱帝
西燕
385年-394年 384年,慕容泓自稱濟(jì)北王;385年,慕容沖稱帝;之后,段隨、慕容顗稱王,慕容瑤、慕容忠、慕容永稱帝
前秦
385年-394年 351年,苻健稱帝;357年,苻堅即位,改稱天王;385年,苻堅死后,其子苻丕又稱皇帝
后秦
386年-399年 416年-417年 384年,姚萇自稱萬年秦王;386年,稱帝;399年,姚興改稱天王;416年,姚興死后,其子姚泓又稱皇帝
夏
418年-431年 407年,赫連勃勃自稱夏王;418年,稱帝
桓楚
403年-404年 403年桓玄在建康稱帝;404年被殺
劉宋
420年-479年 420年,劉裕稱帝;這里計入劉劭、劉子勛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南齊
479年-502年 479年,蕭道成稱帝
南梁
502年-557年 502年,蕭衍稱帝;這里計入蕭正德、蕭棟、蕭歡、蕭淵明、蕭莊、蕭紀(jì)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南陳
557年-589年 557年,陳霸先稱帝
西梁
555年-587年 555年,蕭察在江陵稱帝
侯漢
551年-552年 551年,侯景在建康稱帝;552年被殺
北魏
398年-534年 386年,拓跋圭自稱代王、魏王;398年,稱帝;這里計入元愉、元釗、元嬰、元顥、元悅、元法僧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東魏
534年-550年 534年,高歡擁立元善見稱帝
西魏
535年-556年 535年,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稱帝
北齊
550年-577年 550年,高洋稱帝;這里計入高延宗、高紹義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北周
559年-581年 557年,宇文覺自稱大周天王;559年,宇文毓稱帝
隋朝
581年-619年 581年,楊堅稱帝;這里計入楊浩、楊侗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許
618年-619年 618年,宇文化及廢楊浩稱帝;619年被殺
鄭
619年-621年 619年,王世充在洛陽廢楊侗稱帝;621年被殺
唐朝
618年-690年705年-907年 618年,李淵稱帝;690年-705年,為武周王朝;這里計入李重茂、李重福、李承宏、李煴、李裕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武周
690年-705年 690年,武瞾稱帝
文佳
653年 653年,陳碩真稱文佳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皇帝的女性
光明
683年 683年,白鐵余稱光明圣皇帝
大燕
756年-763年 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歷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
大秦
783年-784年 8783年,朱泚在長安稱帝,國號大秦,784年該國號為大漢,后兵敗被殺
楚
784年-786年 784年,李希烈稱楚帝,786年被部將所殺
大齊
880年-884年 880年,黃巢在長安稱大齊皇帝,884年兵敗而死
無國號記載?????
885年-888年 884年,黃巢兵敗而死,885年,黃巢部將秦宗權(quán)在蔡州稱帝
大越羅平國
895年-896年 895年,董昌在越州稱帝,896年兵敗而亡
大禮 大封民
859年-902年 859年,南詔國王世隆稱帝,國號大禮;878年,其子隆舜改國號為大封民
后梁
907年-923年 907年,朱溫稱帝;這里計入朱友圭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后唐
923年-936年 923年,李存勖稱帝
后晉
936年-946年 936年,石敬瑭稱帝
后漢
947年-950年 947年,劉知遠(yuǎn)稱帝
后周
951年-960年 951年,郭威稱帝
北漢
951年-979年 951年,劉崇稱帝
燕
911年-913年 911年,劉守光稱帝,913年兵敗被李存勖所殺
吳
927年-937年 902年,唐朝封為楊行密為吳王;919年,楊隆演自稱大吳國王;927年,楊溥稱帝
南唐
937年-958年 937年,李昪稱帝;958年,李璟向后周稱臣,自號唐國主;973年,李煜再自貶江南國主
南漢
917年-971年 917年,劉巖稱大越皇帝;次年改國號漢
前蜀
907年-925年 907年,王建稱帝
后蜀
934年-965年 934年,孟知祥稱帝
閩
933年-945年 909年,王審知受后梁封為閩王;933年,王延鈞稱帝;這里計入朱文進(jìn)、王延政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大長和
902年-927年 鄭買嗣取代大封民
大天興
927年-929年 趙善政取代大長和
大義寧
929年-937年 楊干真取代大天興,這里計入楊詔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北宋
960年-1127年 960年,趙匡胤稱帝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27年,趙構(gòu)稱帝;這里計入趙旉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大契丹國
916年-947年 983年-1066年 916年,耶律阿保機(jī)稱帝,建立大契丹國,947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
遼朝
947年-983年1066年-1125年 947年,耶律德光將國號大契丹改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
西夏
1038年-1227年 1038年,元昊稱帝
金朝
1115年-1234年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這里計入完顏承麟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北遼
1122年-1123年 包括耶律淳、耶律定、耶律雅里、耶律術(shù)烈
西遼
1132年-1218年 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這里計入屈出律等不被普遍承認(rèn)的皇帝
大理國
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 段思平取代大義寧,1094年-1096年,為大中國
大中國
1094年-1096年 高升泰所建
天南
1049年-1053年 儂智高所建
興遼
1029年-1030年 大延琳在遼陽所建
大渤海
1116年 高永昌在遼陽所建
奚
1123年 回離保所建
大楚
1127年 金朝擁立張邦昌的傀儡政權(quán),史稱“偽楚”
劉齊
1130年-1137年 金朝擁立劉豫的傀儡政權(quán),史稱“偽齊”
東夏
1215年-1234年 蒲鮮萬奴在東北所建
大蒙古國
1206年-1271年 1206年,鐵木真建國,同時具備大蒙古國皇帝和大汗的雙重尊號,1271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
元朝
1271年-1368年 1271年,大蒙古國皇帝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68年,元惠宗北逃,元朝滅亡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元惠宗退回草原;1388年,北元取消皇帝尊號
韓宋
1355年-1366年 1355年,韓林兒稱帝
天完
1351年-1360年 1351年,徐壽輝稱帝
陳漢
1360年-1364年 1360年,陳友諒稱帝,傳子陳理
明夏
1362年-1371年 1362年,明玉珍稱帝,傳子明升
明朝
1368年-1644年 1368年,朱元璋稱帝
南明
1644年-1662年 南明時期稱皇帝者和稱監(jiān)國者眾多,很多政權(quán)同時存在,稱皇帝者一共四人,包括朱由嵩、朱聿鍵、朱聿、朱由榔。
大順
1644年-1645年 1644年,李自成稱帝
大西
1644年-1646年 1644年,張獻(xiàn)忠稱帝
清朝
1636年-1912年 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極定國號清朝,稱帝
注釋
1.^也有人為乾隆皇帝在位時間更長,因其傳位于嘉慶皇帝后,仍實際掌權(quán),故應(yīng)為63年(其駕崩于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第64年只有3天)。
2.^秦始皇、秦二世
3.^劉邦、漢惠帝、劉恭、劉弘、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劉賀、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孺子嬰
4.^趙佗、趙眜
5.^余善
6.^劉秀、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漢殤帝、漢安帝、劉懿、漢順帝、漢沖帝、漢質(zhì)帝、漢桓帝、漢靈帝、劉辯、漢獻(xiàn)帝
7.^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奐
8.^劉備、劉禪
9.^孫權(quán)、孫亮、孫休、孫皓
10.^司馬炎、晉惠帝、司馬倫、晉懷帝、晉愍帝
11.^司馬睿、晉明帝、晉成帝、晉康帝、晉穆帝、晉哀帝、司馬奕、晉簡文帝、晉孝武帝、晉安帝、晉恭帝
12.^李雄、李班、李期、李壽、李勢
13.^劉淵、劉和、劉聰、劉粲、劉曜
14.^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鑒、石祗
15.^慕容俊、慕容暐
16.^慕容垂、慕容寶、慕容詳、慕容麟、慕容盛
17.^慕容德、慕容超
18.^慕容沖、慕容瑤、慕容忠、慕容永
19.^苻健、苻生、苻丕、苻登、苻崇
20.^姚萇、姚興、姚泓
21.^赫連勃勃、赫連昌、赫連定
22.^劉裕、劉義符、劉義隆、劉劭、劉駿、劉子業(yè)、劉子勛、劉彧、劉昱、劉準(zhǔn)
23.^蕭道成、蕭賾、蕭昭業(yè)、蕭昭文、蕭鸞、蕭寶卷、蕭寶融
24.^蕭衍、蕭正德、蕭綱、蕭棟、蕭歡、蕭繹、蕭淵明、蕭方智、蕭莊、蕭紀(jì)
25.^陳霸先、陳蒨、陳伯宗、陳頊、陳叔寶
26.^蕭察、蕭巋、蕭琮
27.^拓跋圭、拓跋嗣、拓跋燾、拓跋余、拓跋浚、拓跋弘、元宏、元恪、元愉、元詡、元釗、元嬰、元子攸、元顥、元曄、元恭、元朗、元悅、元法僧、元修
28.^元寶炬、元欽、拓跋廓
29.^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緯、高延宗、高恒、高紹義
30.^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赟、宇文闡
31.^楊堅、楊廣、楊侑、楊浩、楊侗
32.^李淵、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李重茂、李重福、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李承宏、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李煴、唐昭宗、李裕、唐昭宣帝
33.^世隆、隆舜、舜化真
34.^朱溫、朱友圭、朱友貞
35.^李存勖、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
36.^石敬瑭、石重貴
37.^劉知遠(yuǎn)、劉承佑
38.^郭威、柴榮、柴宗訓(xùn)
39.^劉崇、劉承鈞、劉繼恩、劉繼元
40.^李昪、李璟
41.^劉巖、劉玢、劉晟、劉鋹
42.^王建、王衍
43.^孟知祥、孟昶
44.^王延鈞、王繼鵬、王延曦、朱文進(jìn)、王延政
45.^鄭買嗣、鄭仁旻、鄭隆亶
46.^趙匡胤、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欽宗
47.^趙構(gòu)、趙旉、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趙昺
48.^遼太祖、遼太宗、遼圣宗、遼興宗、遼道宗
49.^遼太宗、遼世宗、遼穆宗、遼景宗、遼圣宗、遼道宗、遼天祚帝
50.^李元昊、夏毅宗、夏惠宗、夏崇宗、夏仁宗、夏神宗、夏桓宗、夏襄宗、夏神宗、夏獻(xiàn)宗、夏末主
51.^阿骨打、金太宗、金熙宗、完顏亮、金世宗、金章宗、完顏永濟(jì)、金宣宗、金哀宗、完顏承麟
52.^耶律大石、耶律夷列、耶律直魯古、屈出律
53.^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胄、段思聰、段素順、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興、段思廉、段廉義、楊義貞、段壽輝、段正明、段正淳、段和譽、段正興、段智興、段智廉、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
54.^元太祖、元太宗、元定宗、元憲宗、元世祖
55.^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泰定帝、元天順帝、元明宗、元文宗、元寧宗、元惠宗
56.^元惠宗、元昭宗、元天元帝
57.^明太祖、明惠宗、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
58.^弘光帝、隆武帝、紹武帝、永歷帝
59.^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tǒng)帝
1.《【100年元朝換了多少皇帝】專題盤點中國歷史各朝代皇帝》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00年元朝換了多少皇帝】專題盤點中國歷史各朝代皇帝》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jìn)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8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