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明朝差點毀滅國家的戰(zhàn)斗,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乍一聽,哎呀,這不是保衛(wèi)都城北京嗎,四海升平萬國來的大明。
可能會淪落到保衛(wèi)都城,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實上,這件事要從土木星的變化開始。
早在公元1449年,明英宗周其鎮(zhèn)和大納什王陣就率領了50萬大軍。
去攻打蒙古瓦拉。啊,因為這兩個人,我干脆不帶領軍隊戰(zhàn)斗了。
所以直接導致明朝軍隊50萬精銳部隊啊,甚至是英宗朱祁鎮(zhèn)瓦拉俘虜
自從這個土木星的變化以來,瓦扎部落地區(qū)數(shù)萬人的兵力,
明軍幾十萬精銳部隊被打得落花流水,啊,這全軍士氣大振。
個個都摩肩擦掌蓄勢待發(fā),像一顆裝滿燃料隨時準備發(fā)射升空的火箭一樣
那叫一個振奮人心啊,然而明朝呢就不那么樂觀了
你想啊幾十萬精銳部隊說沒就沒了,這可是全國上下絕大部分的兵力啊
如今通通都沒了,甚至就連皇帝也成為人家的俘虜
全國上下是亂作一團啊,而都城北京呢
此時兵力空虛,宛如一座空城啊
你想到了,人家瓦剌自然也想到了
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啊,何不就立即發(fā)兵直取北京呢
于是瓦剌大軍就浩浩蕩蕩地進犯北京,朝野上下一片慌亂
就在這時,于謙臨危受命擔任兵部尚書
有條不紊地指揮者明軍拼死抵抗來犯的瓦剌,您還別說這于謙確實是個人才
他竟然還真就打贏了這一場看似不可能贏得戰(zhàn)爭,替朱家守住了這大明江山
朱元璋在九泉之下也要感激他了
那么問題來了,在土木堡之變中元氣大傷的明朝
憑什么能取得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呢,接下來我們仔細來探討一下,在土木堡之變后啊
皇帝朱祁鎮(zhèn)很不幸被瓦剌俘虜了,朝野上下失去了中心
是亂作一團啊,又加上瓦剌又即將來犯
于是很多大臣都說大明江山要完了,但這時有個人就不樂意了
他就是于謙
他嚴懲了這些大放厥詞的人,還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
呼吁大家立刻選出新的后繼之君,但是此時朱祁鎮(zhèn)的兒子才兩歲
還是個牙牙學語的孩子,立他為皇帝又有啥意義呢
于是他想到了朱祁鎮(zhèn)的弟弟朱祁鈺,這個朱祁鈺呢只比朱祁鎮(zhèn)小幾個月
而且頗有政治才華,為人也還算正直
于是就呼吁大家擁立朱祁鈺為皇帝
這樣一來,由于明朝有了新的皇帝
瓦刺便沒有辦法拿朱祁鎮(zhèn)來要挾明庭了,朱祁鈺上位以后啊也是沒有閑著
首先他下令處置了王振一干亂黨,給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又立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盡可能快地讓明軍恢復戰(zhàn)斗力
他還任用了于謙,提拔于謙為兵部尚書
總攬國家軍政大事,明朝上下所有的軍權都由于謙掌握
如果沒有于謙,想必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也不會那么容易就取得勝利
于謙究竟做了什么,竟能讓元氣大傷的明朝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反敗為勝呢
請聽我細細道來,要說啊這于謙給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
就是他是一個文官,比如咱們小時候就學過他老人家寫的詩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但是啊他其實也是一位很有軍事才華的人,他反觀土木堡之變失敗的教訓
驚奇地發(fā)現(xiàn),明軍在后勤保障上出現(xiàn)了巨大的問題
是啥問題呢,糧草供應不足
大軍剛出發(fā)沒幾天,糧草就吃得差不多了
很多將士都是餓著肚子打仗的,這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嗎
這還能不失敗,那于謙又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俗話說軍隊未動 糧草先行,糧食可是軍隊的命根子
要是沒有糧草,再強大的軍隊也會不戰(zhàn)自潰了
但是當時的北京是沒有足夠的糧草的,幾百萬石(dan)的糧食都在通州
也就是現(xiàn)在的江蘇省南通市,這么遠的距離
要想短時間內把糧食運回北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于謙是怎么做的呢,于謙命令官府征用500輛大車
日夜不停地運輸,又動員百姓和官兵家屬、親友自備車輛運輸
運費由官府支付,而且是運往北京20石以上的
官府還發(fā)一兩銀子,就這樣沒幾天功夫
所有的糧食就都運回北京了,解決好了糧食問題
這武器裝備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啊
將士們總不能赤手空拳去和瓦刺拼命吧,當時的情況糟糕得不能再糟糕
北京守軍中有盔甲的將士不到十分之一
兵器同樣嚴重不足,幾個人用一把刀一桿槍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
于謙命令工部加緊趕制武器,將南京庫存的126萬件兵器緊急調入北京
又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裝備,共得頭盔9000多項
甲5000多件,火槍1.1萬多桿,火銃2萬多支,火箭44萬枚
火炮800多門,這武器裝備的問題算是得到了緩解
有人也許就要問了,有武器 有糧食
但是沒有士兵啊,要知道所有的精銳幾乎都在土木堡死傷殆盡了
說到底這行軍布陣還得靠士兵啊,于謙又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于謙急調南京、河南的備操軍入京,還把沿海為倭寇準備的備倭軍也調來了
再把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的官軍、浙江兵調來后
北京兵力由數(shù)萬人增加到22萬多人,人數(shù)上超過了來犯的瓦剌軍
這勝算起碼還是有的吧,光有軍隊肯定不行啊
你還得有能夠指揮打仗的才行,要不就像土木堡之變一樣
讓兩個根本不會帶兵打仗的人去指揮作戰(zhàn),這不是明擺著要將士們去送人頭嗎
于謙又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他任用監(jiān)察御史白圭等15個重要官員
到京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招兵買馬,然后進行訓練
作為預備隊備用,同時這些將領也可以指揮將士抵抗來犯的瓦剌
一切準備就緒,瓦刺的部隊也來了
要說也是他們運氣太差,或者是明朝命不該絕
偏偏等到人家把一切都準備就緒了才來攻打,在抵抗瓦刺部隊的戰(zhàn)役中
于謙的軍事指揮才能更是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善用謀略
臨危不亂,從容不迫地將十萬大軍集結起來
抵抗敵人的入侵,而明朝的援軍也是源源不斷地從各地趕來
等到援軍到來,瓦刺部隊就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
甚至全軍覆沒的場景有可能再次上演,不過這次全軍覆沒的可就不是明軍了
瓦剌心里也明白,如果執(zhí)意攻打北京
對他們極為不利,于是瓦剌不得不退兵
又加上瓦剌本次出兵并沒有做好長期作戰(zhàn)的準備,瓦剌之所以來攻打北京城
是因為他們覺得北京城已經是一座空城,應該很快就能攻破
而瓦剌還存在土木堡之變的僥幸心理,誰能夠想到于謙在短短幾十天里就能
召集到了大量士兵作戰(zhàn),重振大明國威呢
北京城久攻不下,瓦剌軍隊又陷入斷糧的危險
所以也不得不退兵,因此這場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就這樣取得了勝利
要說一個軍隊能取得勝利,團結絕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而這種團結在國家遭受危難時,表現(xiàn)得更加強烈振奮
正如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在裝備落后人家好幾代的情況下
依然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靠的正是團結
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也是一樣,自己的皇帝都被人家俘虜了
如果再不團結起來反抗,難道就真這么甘心情愿做亡國奴嗎
為了備戰(zhàn),北京城內的木匠、鐵匠等自愿組建成了工程隊
自覺地接受軍隊訓練,還有百姓自發(fā)的修筑長達45公里的城墻
改城內側土筑為磚砌,深浚城壕
加強城防,組織人員在城墻堞口設置門扉11000多個
在東、西、南面城墻上綁上5100多丈長的沙欄木
甚至還有百姓自愿與明軍一起抵御外敵
誓死捍衛(wèi)大明疆土,試問在如此團結協(xié)作的情況下
怎能不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呢,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取得勝利
是軍民團結一致浴血奮戰(zhàn)的結果,是以于謙為首的指揮者能夠抓住時機果斷決策的結果
同時這場戰(zhàn)爭取得勝利,也振奮了人心 鼓舞了士氣
但大明王朝昔日的輝煌卻始終難以再現(xiàn)!
1.《【1449年明朝精銳全軍覆沒】霸氣!明朝兩萬軍隊大敗瓦剌10萬大軍,是誰拯救明朝于危亡?》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449年明朝精銳全軍覆沒】霸氣!明朝兩萬軍隊大敗瓦剌10萬大軍,是誰拯救明朝于危亡?》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8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