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我國使用青銅制成的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對方之前,但我國青銅器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可以說是對方晚期和西周時期。
特別是西周的青銅器具有數(shù)量大、種類多、造型復雜、銘文史料價值高等特點,尤為人所樂道。了解一些青銅器的知識,有助于我們了解和認識我國的古代文明,熱愛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一、關中地區(qū)出土西周青銅器數(shù)量最多的原因
商代晚期,我國制造青銅器的技藝便達到了很高的水平。1939年在河南省安陽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通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xiàn)存最大、最重的商代青銅器,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周武王滅掉了商王朝,從此,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便移到了關中中部的豐、鎬二京。
據(jù)史書記載,周武王十分重視繼承殷商的文化傳統(tǒng),他曾在戰(zhàn)俘中挑選出大批懂得采礦、冶金、鑄造技術的工匠,將他們遷居到豐、鎬二京,發(fā)展西周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周武王還下令對手工業(yè)工匠采取保護措施,不得任意殺死他們。這些措施,使得西周的青銅器文化更為發(fā)展。關中地區(qū)也自然成為我國西周青銅器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地區(qū)。
許許多多著名的西周銅器都先后在關中出土,象清道光年間出土于寶雞的虢季子白盤,長130.2厘米,寬82.7厘米,高41.3厘米,是迄今所見最大的西周青銅盤。1976年出于臨潼縣零口的周武王時期的利簋,是至今發(fā)現(xiàn)有確切年代記載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在周原地區(qū),更有集中于窖藏中的大批西周青銅器不斷被發(fā)現(xiàn)。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岐山縣任家村發(fā)現(xiàn)的一處窖藏,出土青銅器竟達120余件。其中的毛公鼎,器身上刻有197字,是現(xiàn)存最長的銅器銘文。1976年扶風縣莊白村出土的窖藏“微史”家族銅器群,共計103件,是我國解放后出土的數(shù)量最多的一窖青銅器。其中的史牆盤銘文,共284字,是解放以來所發(fā)現(xiàn)的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
毛公鼎及銘文拓片
建國以來,在陜西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已達三千余件,其中的禮器和樂器,僅有銘文的即達六、七百件。這些有銘文的西周青銅器又大部分出自關中地區(qū),特別是在西周的統(tǒng)治中心豐鎬、周原及其鄰近的一些地方,先后出土已逾四百件。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國是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青銅器最為豐富的國家,而陜西的關中地區(qū),又是國內(nèi)之最。
二、西周青銅器的主要種類
各式各樣形體迥異的西周青銅器,按照它們的用途,大致可以分為八類。一是烹飪器,包括鼎、鬲等;二是飲食器,包括簋、豆、孟,盨、簠等;三是酒器,包括尊、卣、壺、盉、角、觥、觚、瓿、斝、觶等;四是水器,包括盤、匜等;五是樂器,包括饒、鐘、鉦、鐸、鈴、錞子、鼓等;六是工具和農(nóng)具,工具包括斧、鑿、刻鏤刀、削、鋸、鍵、錐、鉆、釣鉤,農(nóng)具包括犁鏵、鏟、镢、鋤、鐮、錛等;七是兵器,包括戈、矛、鉞、戟、刀、劍、鏃等;八是車馬器,包括銜、軛、鑣、轂、鑾、當盧等。
青銅器種類圖
可以看出,青銅器的使用,已經(jīng)滲透到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怪歷史學家把使用青銅器最為廣泛的奴隸制社會又稱為“青銅器時代”。
三、鼎與鐘的用途
在這些形形色色具有不同用途的青銅器中,我們想簡要介紹一下鼎與鐘。鼎在西周時期作為烹飪器用來烹煮肉類,作用相當于今天的鍋。形狀多為圓腹雙耳三足。在西周奴隸主進行朝聘、征伐、祭祀、宴饗、婚冠、喪葬等活動舉行禮儀時,鼎作為禮器被陳列于殿堂之上或宗廟之中。
據(jù)史書記載,西周的用鼎制度相當嚴格,按照禮制規(guī)定,天子用九鼎,其余“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臣下越制便會被視為大逆不道。因此,這種按規(guī)定組合起來的“列鼎”有標志身份等級的特殊意義。周天子所用的九鼎,代表著天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州。九鼎,是中央政權的象征。國都在哪里,九鼎就安置在哪里,所以我國古代把定都稱為“定鼎”,后來又引申為建立新政權。正因為九鼎是最高政權的象征,當東周時代王室衰微,列國強大之際,楚莊王就曾經(jīng)向周定王的大臣王孫滿打聽九鼎的大小輕重,以此來表露自己取周天子而代之和稱霸中原的意圖。后來人們就把覬覦政權的企圖和行為稱為“問鼎”。
鐘是西周中期開始盛行的一種禮樂器,按照造型可以分為三類,即甬鐘、鈕鐘和镈鐘。鐘在使用時以大小相次成組懸掛,稱為編鐘。編鐘的數(shù)目可以有幾個、十幾個,甚而有幾十個的,各有不同的音階、音準。有的大鐘單獨懸掛作為定音之用,稱為特鐘。達官貴族們?yōu)榱遂乓毁F,連平日吃飯也要列鼎而食,鳴鐘佐餐,“鐘鳴鼎食”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這種豪侈排場的。
一些最有名的大鐘,同鼎樣被視為社稷重器,隨著改朝換代而千里搬遷。如周景王鑄的“無射”大鐘,原在周都洛陽,以后秦遷咸陽,漢遷長安,晉遷建康,隋又遷回長安??上н@件傳世千年的國寶后來被隋文帝以“多為妖變”的罪名下令銷毀了。由于鼎和鐘在西周青銅器中最富有代表性,所以人們習慣于把青銅器銘文通稱為“鐘鼎文”。
四、青銅器銘文的史料價值
西周各種類型的青銅器上面,經(jīng)常鑄有篇幅長短不等的銘文。這些銘文,有的可以印證歷史事實,有的可以填補史書的空白、修正史書的錯誤,在研究西周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法律、土地制度、民族關系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臨潼縣出土的“利簋”銘文,記載了周武王滅商的確切時間是在甲子日那天的早上。1976年扶風出土的一件銅方鬲,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烹飪器身,下部為一爐膛,有可以開閉的兩扇爐門,在門邊鑄有一個受過刖刑、失去左足的守門人。據(jù)文獻記載:“刖者使守囿”,是說受過刖刑的喪失了強體力勞動的條件,就用他們來守門。這一銅鬲,以實物印證了古文獻的說法,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西周社會奴隸們悲慘命運的圖景。
西周究竟是什么性質(zhì)的社會,我國史學界歷來有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種對立的意見。西周青銅器銘文提供的史料,有力地支持了奴隸社會說。如岐山縣出土的“大盂鼎”銘文,記載了周康王一次賞賜給貴族禹的奴隸達一千七百多名,其中包括有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奴隸、養(yǎng)馬趕車的奴隸和管家的奴隸。在扶風出土的“大克鼎”銘文中,記載了周王將臣妾等奴隸連同土地一起賞賜給貴族克的內(nèi)容。傳世的“曶鼎”銘文,記載了五名奴隸的身價只抵一匹馬加一束絲。這些都說明了西周社會存在著大量的奴隸,他們擔負著主要的社會生產(chǎn)勞動,他們可以被奴隸主當作牲口一樣的買賣,甚至作為殉葬品隨意被殺死或活埋。
西周實行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奴隸主國家所有制,奴隸主貴族除有權支配自己封地上出產(chǎn)的收獲物外,沒有土地所有權。值得注意的是,西周中、晚期的一些青銅器銘文里,記錄了西周土地制度變化的情況。例如,岐山出土的西周中期的“衛(wèi)鼎”銘文,有執(zhí)政大臣們同意貴族邦君厲租給裘衛(wèi)四百畝田的內(nèi)容。西周中期的“格伯簋”銘文,有格伯以良馬四匹換得三十畝田的內(nèi)容。西周后期的“散氏盤”銘文,記錄了仄劃田移付給貴族散氏所訂的契約。土地的出租、交換、轉(zhuǎn)讓這些新情況的出現(xiàn),說明隨著西周奴隸制度的逐漸衰落,封建制的萌芽已經(jīng)開始在奴隸制社會內(nèi)部孕育和生長。
五、結束語:
對于青銅器銘文所包含的豐富內(nèi)容來說,以上的介紹靈能說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如果你因此而對青銅器銘文的研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請你不妨去參觀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扶風、岐山等地的青銅器陳列館。當你步入這些陳列館中的時候,你會感到猶如置身于一個偉大的歷史書林之中!面對琳瑯滿目、目不暇接的青銅器,你會感到這里面蘊藏著取之不盡的知識寶藏。
博物館陳列青銅器圖
在你俯下身,仔細研讀青銅器器身銘文的時候,你一定還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凝重結實、古樸渾厚的青銅器上面,有的鑄著目射兇光、貪食饕餮的面形,有的鑄著張口卷尾、獨角單足的夔的身姿,鑄龍以蜿蜓舞爪,鑄鳥以翹冠展翅,鑄蠶則臥桑而食,鑄蟬則振翼欲鳴,這些西周青銅器上最常見的動物紋飾,神態(tài)各異,形象逼真,大有脫壁而出的趨勢,給人以強烈的藝術質(zhì)感。它們的存在,更加烘托顯示出青銅器主體的造型美。
親愛的讀者,當你細細地摩挲、品評、欣賞這些沉雄而典雅、莊重而富麗的西周青銅器時,當你在這些閃爍著燦爛光芒的祖國瑰寶之間流連忘返、深深陶醉的時候,你一定會由衷地感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多么聰明而有智慧,勤勞而富于創(chuàng)造力!你一定會打心眼里發(fā)出這樣的呼聲:我愛你,古老文明而又重新煥發(fā)著青春活力的祖國!
1.《196字周朝青銅器,干貨看這篇!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窺探燦爛的西周青銅器文化》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96字周朝青銅器,干貨看這篇!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窺探燦爛的西周青銅器文化》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48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