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開始記載明史宗朱幼劍崇禎十七年(1644年)276年歷史的紀傳體單大史。
但這部由清朝官修的明朝正史卻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shè)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后定稿止,前后共歷時94年。這部史書主要是由著名史學(xué)家萬斯同主編完成的,他是明末大學(xué)者黃宗羲的學(xué)生。原本清廷是詔黃宗羲修明史的,黃宗羲不愿意為清廷做事,就婉言謝絕了,但他又覺得修明史是事關(guān)忠奸評判和子孫后世的大事,他對這事又十分上心,于是就推薦他的學(xué)生萬斯同(1638年-1702年)參加明史的編纂工作。
萬斯同很是遵黃宗羲囑咐,上京后寓居于徐元文與王鴻緒家里,不署銜,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他前后用了19年時間,寫成了兩個版本的明史稿,一個是313卷的版本,另一個是416卷的版本。在萬斯同生前,明史編纂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在萬斯同于1702年去世以后,明史稿落入王鴻緒的手中。
王鴻緒目睹同館凋謝,史事闌珊,遂生攘竊他人成稿之奸心。......歲月愈邈,公然以多人心血之結(jié)晶,歸諸一己之筆削而無所忌憚矣。......鴻緒于此事既非內(nèi)家,而分合有無,妄自立異;又假手于刻薄無知之館客,任意顛倒,是非毀譽,漫無準的?!S云眉《明史纂修考略》
王鴻緒在萬斯同原稿的基礎(chǔ)上做了大量增減,把明史稿改得面目全非,將修改后的明史稿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呈給康熙帝御覽??滴鯇忛喓?,甚為不滿,令將涉及明史陰暗處盡數(shù)刪之。到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王鴻緒再一次進呈《明史稿》。即便如此,這份明史稿已不是它最初的樣子了。以至歷代史家無不對此切齒痛恨,梁啟超更是在《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里大罵王鴻緒:白晝行劫的偷書賊,贓證具在,人人共知,徒加增自己劣跡,并無損于季野。
鴻緒本屬僉壬巧宦,康熙末年,依附皇八子構(gòu)煽奪嫡,卒坐放廢。這類人有什么學(xué)問什么人格呢?他得著這部書,便攘為己有,叫人謄鈔一份,每卷都題“王鴻緒著”,而且板心都印有“橫云山人集”字樣,拿去進呈,自此萬稿便變成王稿了。這還不要緊,因為這位“白晝行劫的偷書賊”,贓證具在,人人共知,徒加增自己劣跡,并無損于季野。最可恨者,他偷了季野的書,卻把他改頭換面,顛倒是非,叫我們摸不清楚哪部分是真的,哪部分是假的。關(guān)于這件公案,后來學(xué)者零碎舉發(fā)頗多,恕我未能把他匯集起來做一篇詳細考證。記得魏默深《古微堂外集》有《書明史稿》兩篇,可參看。季野所謂“非其事與言之真而不可益”者,他卻“益”了許多。季野根本精神,一部分被偷書賊喪掉,真冤透了?!簡⒊吨袊倌陮W(xué)術(shù)史》
《國榷》
《國榷》是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私修史書,作者為談遷(1594年-1658年)。全書共108卷(正文104卷,首4卷),約428萬余字。為求忠于史實,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并加以考證。有時候為了獲取相關(guān)資料,他甚至背著行李,步行到百里之外,訪書借抄。從天啟元年(1621年)開始編著,于五年后完成初稿,據(jù)稱此書“六易其稿,匯至百卷”,終于在1645年完成了這部400萬字巨著的校訂工作。
但兩年后的順治四年(1647年)八月全稿被竊,他于萬分悲痛之余不得不又發(fā)奮重寫,四年后,又再次完成。1653年,這年59歲的他攜原稿遠赴北京。在北京的兩年半時間里,他走訪明朝遺臣、故舊,搜集明朝的有關(guān)史實,并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對原稿加以補充、修訂。終于在1656年完成了這部耗時三十余年的《國榷》一書,并署名“江左遺民”。
《明實錄》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全書共13部,2911卷,1600多萬字。記錄了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實,其中建文朝實錄附于《明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于《明英宗實錄》中,在明代一般是后一朝修前朝實錄,因崇禎朝明亡,故無官修實錄。纂修此書,系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主要資料來源,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集的先朝事跡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敕、律令,以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大事而成?!睹鲗嶄洝繁4媪舜罅康脑假Y料,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
這13部實錄分別為:
《明太祖實錄》二百五十七卷;
《明太宗實錄》一百三十卷;
《明仁宗實錄》十卷;
《明宣宗實錄》一百十五卷;
《明英宗實錄》三百六十一卷;
《明憲宗實錄》二百九十三卷;
《明孝宗實錄》二百二十四卷;
《明武宗實錄》一百九十七卷;
《明世宗實錄》五百六十六卷;
《明穆宗實錄》七十卷;
《明神宗實錄》五百九十六卷;
《明光宗實錄》八卷;
《明熹宗實錄》八十四卷。
《崇禎長篇》
《崇禎長篇》是清代學(xué)者汪楫(1626年-1699年)編著的一部記載明崇禎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此書現(xiàn)存有缺失,總卷數(shù)不詳,現(xiàn)存68卷。該書仿明實錄體裁﹐按年月詳細記錄崇禎朝的歷史(其實就是私修版的“崇禎實錄”),書中保存了許多朝廷公文﹑奏疏等價值較高的史料。前66卷﹐起自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止于崇禎五年(1632年)十二月,後二卷起自崇禎十六年十月﹐止于十七年三月,中間部分遺失。
《明通鑒》
《明通鑒》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共100卷,200多萬字,是夏燮(1800年-1875年)畢其一生完成的巨著。他由于不滿記載頗為失真的官修《明史》,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參證群書,考其異同”,終于完成此書。
《國朝典匯》
《國朝典匯》共200卷,由徐學(xué)聚于崇禎年間編訂撰寫。是一部明代人研究本朝歷史的著作,時間跨度起自太祖朱元璋朝止于穆宗朝,書中有較多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的資料,內(nèi)容按照三省六部來編寫,
其中:
卷一至卷三十三為朝端大政;
卷三十四至八十六為吏部(分吏部、官制等);
卷八十七至一百零二為戶部(分戶部、方輿等);
卷一百零三至一百三十六為禮部(分禮部、禮制等);
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七十八為兵部(分兵部、都督府第);
卷一百七十九至一百八十五為刑部(分刑部、刑法等);
卷一百八十六至二百為工部(分工部、都邑城池等)。
《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紀事本末》是紀事本末體史書,全書4冊共80卷,由清代谷應(yīng)泰(1620年-1690年)等人撰寫,參加撰寫的還有陸圻、徐倬、張子壇等人。
記載從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開始,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為止這段時期的歷史。比較有特點的是本書各卷后面都附有“谷應(yīng)泰曰”的史論。本書成書于順治十五年(1658年),比《明史》修成的時間要早80多年。
《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是一部關(guān)于明朝末期史實的書籍,由清代史學(xué)家計六奇(1622年-1687年)編寫。全書共24卷,起自明萬歷二十三(159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時,止于明崇禎十七(1644)年清兵入關(guān)后,崇禎一朝尤詳。此書分年記事,每年之中,又以紀事本末體逐事標立名目,取材廣泛,記事有序。
本書成書于康熙初年,史事大多無誤,有很多細節(jié)的描寫,尤其是關(guān)于農(nóng)民起義的記載,有效彌補了正史的不足。但也引用了很多野史的內(nèi)容,如《野乘》、《野記》、《遺聞》、《國難錄》、《史略》、《甲乙史》、《幸存錄》、《無錫記》、《無錫實錄》、《江陰野史》、《閩事紀略》、《安龍紀事》、《粵事記》等,對于這些內(nèi)容還需要加以甄別。
《滿文老檔》
《滿文老檔》是清朝前期(皇太極時期)官修的一部史書,全書共40卷,記錄了從明朝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到明崇禎九年(163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與清太宗皇太極兩朝的歷史,合計共27年的記錄。這部史書有效地彌補了明朝末期東北區(qū)域及崇禎朝記載不足的問題,是明朝珍貴的歷史資料。
全冊無論是原本還是重抄本都是滿文書寫,直到1918年才開始有人將部分內(nèi)容翻譯成漢語,但是書名不一,內(nèi)容也不完全。到了1978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才聯(lián)合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將乾隆朝重抄本全部譯成漢語,后書名統(tǒng)一為《滿文老檔》。
#明史#
聲明:未經(jīng)本人同意,文章不得轉(zhuǎn)載,如需使用,請下方評論區(qū)留言或私信聯(lián)系作者。
1.《1595年明朝皇帝專題之明朝主要史書匯總(簡介)》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595年明朝皇帝專題之明朝主要史書匯總(簡介)》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4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