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某站看了溫鐵軍的視頻,好像是關于秦始皇的。評論很熱鬧,很多歷史愛好者推廣,其中我看到的評論很有趣。
但有意思的,還有另外一個層面,那就是當代的年輕人真的對我國古代歷史這么感興趣了么?從他們的言論中,中華古籍隨手黏來,什么《左傳》啊、《東周列國志》之類的,幾乎一上來就給人拋資料,我所疑問的就是在這里,他們真的看過這些書嗎?還是說從其他人手里拿來賣弄?
如果是后者,我真的勸告那些人,能不能加個引號,說明你自己是引用別人的結論,這樣做的好處是:
第一,表明你沒有看過這些書,你不過是搬運別人的觀點,顯得你謙虛;
第二,若不說明,你這是盜取別人的勞動成果,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第三,如果你盜取別人的資料是錯誤的,你是不是有連帶責任,因為你誤導了別人;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盜取別人的資料時,自己的記憶并不好,所以出現了一些錯誤。其中就有了以下這條截圖
B站截圖
在上圖中,有個網友提到了孟姜女的歷史淵源,至于是否如他所說的那樣呢,下面由我逐一來說明。
首先,我要聲明一點,我的作文來源,來自顧頡剛的著作,也就是下面這張圖
至于他里面說的是否正確,我們要辯證地去看待。
好了,正文開始。
一、孟姜女的原型及其出處
上面都是有關孟姜女的研究,于是我打開第一篇。
關于孟姜女故事的出處,是在《左傳·襄二十三年》,請看圖
上圖中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能曉得個大概的意思吧,為了使大家看得更明白,我繼續(xù)貼圖,為的是孟姜女這個人哭長城做鋪墊,為什么這樣說,請看圖
上圖里面顧頡剛提到杞梁之妻(即孟姜女原型)沒有哀傷。不,準確說,在《左傳》里頭是沒有哀傷的。相反,她倒是一個謹守禮法的女子。這件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49年,那個時候是什么年代,我們查下歷史,發(fā)現是春秋時期,也是屬于東周的時期,對于我國古代歷史稍微知道的人,都會明白東周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春秋,一是戰(zhàn)國。
相比較于《左傳》是不是有了明顯的差別,然后到了孟子時期,他又說了
哈哈
正是在戰(zhàn)國時期,齊人崇尚哭腔,所以把杞梁之妻也弄哭了,但是,在戰(zhàn)國之后,漢代也繼承了這種傳統,顧頡剛接著在里面列舉了幾個例子,咱不必都列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觀看。
之后,他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因為有了前人的繼承,漢代人劉向更是發(fā)揮了想象力,他在《說苑》里是這樣說的:
可是,嫌這樣還是不夠勁兒,接著,劉向他在《烈女傳》發(fā)揮到了極致的想象力。
以至于顧頡剛在引用這個資料時,也說了劉向的不妥之處,說他“頗為不倫”,原因就在于禮法的問題上,請看圖
由此觀之,顧頡剛說的也很有道理。接下來顧頡剛說出自己的看法:
再接著看圖
那么現在的問題來了,杞梁之妻在各位文人的加料上,又是哭又是崩城,那么她哭崩的城在哪里?就到了第二個問題
二、孟姜女哭的崩城在哪里?
接著顧頡剛給出的材料如下
而里面的問題又出來了,顧頡剛運用他的歷史學識,覺得“最奇怪”。理由如下
但后人總能說事,譬如酈道元說:
現在,最重要又緊張的問題來了。也就是到了秦始皇的問題了。
三、孟姜女怎么哭的長城變成了秦始皇?
這不就是竄改歷史嘛。就連顧頡剛也覺得“驚人”。不得不驚嘆“長城與他們夫婦就結成了不解之緣了”。
對于這種荒謬之論,顧頡剛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原因至少有二:
為什么他會這么說,接下來他說出自己的理解
這是一方面,另一面就是唐代的原因了,唐代創(chuàng)業(yè)初期,連年戰(zhàn)爭。
但是,這里又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長城。在春秋時期,到底有沒有長城?長城是什么時候修建了,我為什么有了這個疑問,是因為顧頡剛在里面說了這樣一段話
這段話有兩個要點,第一杞梁之妻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第二,那時候還沒有長城。
對于沒有長城,于我以前學過的初中歷史是有所偏差,因為那時候,修長城是為了抵御游牧部落的騷擾。
我們都知道西周最后一個王,就是因為烽火戲諸侯才亡國的,那時候太子的丈人就是聯合游牧部落滅了西周。
當然了,我舉的這個例子,無非是證明,在西周就有了游牧部落,那么在春秋時期,游牧部落顯然更多更強了。我可以確定的是,在那時候匈奴應該是有的,而且趙武靈王的胡服改革也是一項重大的決策。
可是,這對于我所講的,春秋時期,至少在杞梁之妻的時候長城有沒有,還是得不到有力的證明,那么,就只好上網查資料了。
但為了更嚴謹一點,我又在別的地方查了以一下。
發(fā)現在西周就已經有了,東周更不必說,其中齊長城是我國歷史上建筑最早的長城。而杞梁之妻恰好是齊國人,所以就推翻了顧頡剛的判斷嗎?
可是,我沒有查到具體的時間。但是,我們不要灰心,因為還有別的佐證,在上面的截圖里,趙肅候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在漳水附近修筑長城,史稱“趙南長城”。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顧頡剛的”各國沒有長城“是錯誤的。但是,這能不能反證他其他的判斷就有誤呢?
這點,我們如果不信,可以根據他引出的材料去查找原始資料,一一對比,便可知。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顧頡剛也有失誤,那么網上的資料也就可靠嗎?
所以,我們也要按以上操作。
但是,我們有一點是注意,我們可以不迷信權威,但權威的看法也不會個個都是錯誤的。那樣的話,他也不會是權威了。
現在我們回來看正文,在唐代的時候,因為有詩僧和文人些事,所以,杞梁之妻哭倒秦長城已經成為了民間歷史的定論了。
可是,我們已經知道了流傳的演變這么一個過程,但是孟姜女這個名字的由來,我們還是不能得知,如果按照某站網友的說法,孟姜女的名字首次出現在秦朝燕人,儼然與顧頡剛的結論不符合,當然,不是說顧頡剛說得首次出現就一定是對,我們還有看證據嘛,但在這之前,我們先請看圖。
四、孟姜出現了
接下來,顧頡剛說出自己的看法
知道了她叫孟姜,那么這個名字有怎么的考究呢?在某站的網友里,胡亂普及我國文化,我看了就笑,但因為沒有深厚的歷史功底,所以,也就是看看,譬如有網友說孫權和曹操的名字,說孫權是老大,曹操是庶出。理由是孫伯符,曹孟德。我們還是來看顧頡剛的解釋,
原來在我國古代的兄弟排行是伯、仲、叔、季。所以按照那網友說孫權是老大,我頓時就笑了,他不是有個老大叫孫策嗎?后來我知道,他可能把孫策說成了孫權。不然這個玩笑可就開大了。
閑話不多說,我們來看我貼的第一圖
為什么網友會這樣說,在后面我會給出原因。但他說的這個孟仲姿,是在唐朝中期之前的事了。后文會提到。
但孟姜這個說法,如果按照顧頡剛的解說,原本的意思就是姑娘??催^詩經的人都會略懂,難怪有人說,《詩經》是我國文化的源頭啊,確實能找到很多歷史淵源。
為了證明他自己,顧頡剛引用了《詩經》里面的兩首詩。
但是呢,這里面還有不同的意見,請看姚際恒的說法:
看到沒有?
所以,到了這里,孟姜這個名字就有了兩種解說,一是表示姑娘,一是人名(或美女的代稱)。
結論: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孟姜女(杞梁之妻)哭倒長城的故事演變。
這些傳說真厲害,反復竄改,哈哈!
至于后面,我就不貼了,有興趣的還是看顧頡剛的著作吧。
作文到最后,我只想說,很多人引用別人的資料不給出處,不免給人誤會,以為是自己得出的結論,真夠可鄙的!
我在前人的基礎上,稍微梳理孟姜女的歷史傳說時,腦袋里會有這樣的一個看法:
歷史人物的演變,真實的故事往往因為流傳時,為了貼合當時年代的想法(口味),隨意竄改。有些是聽了某些野史而不加分辨,就記錄下來。還有些為了起到借古諷今的效果,達成某種效果,如唐代的杞梁之妻的徹底改頭換臉。
因此,做這樣的歷史研究,梳理歷史原本的故事的學者,就更令人敬佩了。
在此,我非常感謝顧頡剛,沒有他這本著作,我也不會知道孟姜女的歷史淵源那樣的全面!
以上,資料的引用,來自于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
整理于9/6
1.《【是周朝最后一個王】專題孟姜女的故事的演變歷史過程》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是周朝最后一個王】專題孟姜女的故事的演變歷史過程》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3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