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在讀《春秋歷譜諜》的時候,每次讀周立王的時候,總是放下書嘆氣。
說:唉!魯國的太師摯可真是有真知灼見??!商紂王制作象牙筷子,而箕子因為他的奢侈而悲嘆。周朝的政治尚有缺陷,詩人以男女愛情生活為基礎(chǔ),作出了《關(guān)雎》。仁義日漸衰敗,詩人創(chuàng)作《鹿鳴》詩以諷刺。到了周厲王,因為厭惡聽到別人對他指出過失,那時的公卿都害怕遭到殺害而不敢直諫,禍亂由此而發(fā)生,結(jié)果厲王逃奔到了彘,禍亂是從京師開始的,后來朝廷由周公、召公聯(lián)合起來執(zhí)政。從那以后,不同的諸侯國彼此開始武力征伐,強盛的國家欺壓弱小的國家,征討也不再請示周天子。但這些諸侯國卻都假借著朝廷的名義討伐別的國家,爭奪盟主之位,政令都操縱在五霸手中,諸侯任意橫行,奢侈淫亂,不守法度,作亂篡權(quán)的臣子漸漸興起了。齊、晉、秦、楚等國家在西周時都十分弱小,他們有的封地百里,有的只有五十里。晉國有三河相阻,齊國背負著東海,楚國則劃長江、淮河為界,秦國所依靠的是雍州的險固,這四個國家依次興起,相繼做過霸主,文王、武王曾經(jīng)褒封過的大國,都因為他們的聲威而順服。因此孔子為了彰明帝王之道,曾經(jīng)為七十多個國君做事,都沒能得到重用。所以孔子就向西去觀閱周室的圖籍,論述歷史舊聞,以魯國的歷錄為基礎(chǔ)編成《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向下一直到時的獲麟之年。他簡略了史籍所用的文辭,刪去了那些繁瑣冗雜的地方,以此來制定義理和法度,進而讓王道更加完備,讓人事得以通徹??鬃拥钠呤鄠€徒弟都接受了他親口傳授的意旨,因為其中包含著批評、規(guī)勸、褒揚、隱諱、貶抑、損傷之類的文辭,所以不能從書面上表達出來。魯國的君子擔憂孔子的徒弟們都各持異端,各執(zhí)己見,喪失掉《春秋》的最初面目,因此他以孔子編的歷史為基礎(chǔ),詳細闡述了他的觀點,寫出了《左氏春秋》。鐸椒是楚威王的師傅,因為楚王無法閱讀全部的《春秋》,他就選取了其中講述成敗的經(jīng)驗教訓部分,寫出了四十章,命名為《鐸氏微》。趙孝成王之時,他的宰輔虞卿上采《春秋》的記載,下觀當今時代的形勢,也寫出了八篇著作,也就是《虞氏春秋》。呂不韋,是秦國莊襄王的丞相,他也查閱了遠古史跡,刪減或是選用《春秋》的內(nèi)容,匯集了六國的時事,寫出了八覽、六論、十二紀,稱之為《呂氏春秋》。而到了荀卿、、公孫固及韓非這些人,也都時常各自采取《春秋》的文義來著書立說,實在是難以全部記述下來。漢朝的丞相張蒼采用歷譜的格式寫出了《終始五德傳》,上大夫董仲舒推究《春秋》所包含的微言大義,也很是寫出了一些文章。太史公說:對于《春秋》來說,儒者所用只是斷章取義,游說家發(fā)揮的只是它的辭令,并不重視綜合其始終;鉆研歷法之人只看重《春秋》的年月,研究命運的人只看到《春秋》的神運,整飭譜諜的人只借鑒《春秋》的世系,所用的言詞都十分簡略,我們想一睹《春秋》的要旨都相當困難。因此我就將春秋時期的十二個諸侯國編成系譜,上起共和下至孔子,用年表的形式把鉆研《春秋》《國語》的學者所得到的盛衰意旨詳述在本篇中,為那些立志成學治古文的人提舉綱要,刪去蕪雜。
公元前 | 年 | 周 |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wèi) | 陳 | 蔡 | 曹 | 燕 |
841 | 庚申 | 共和元年 (1) | 真公濞 (2) | 武工壽 (3) | 靖侯宜臼 (4) | 秦仲 (5) | 熊勇 (6) | 厘公 (7) | 厘侯 (8) | 幽公寧 (9) | 武侯 (10) | 夷伯 (11) | 惠侯 (12) |
厲王子居召公宮,是為宣王。王少,大臣 | 十五年,一云十四年 | 十年 | 十八年 | 四年 | 七年 | 十八年 | 十四年 | 十四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四年 | ||
840 | 二 | 十六 | 十一 | 晉厘侯司徒元年 | 五 | 八 | 十九 | 十五 | 十五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五 | |
839 | 三 | 十七 | 十二 | 二 | 六 | 九 | 二十 | 十六 | 十六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六 | |
838 | 四 | 十八 | 十三 | 三 | 七 | 十 | 二十一 | 十七 | 十七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七 | |
837 | 甲子 | 五 | 十九 | 十四 | 四 | 八 | 楚熊嚴元年 | 二十二 | 十八 | 十八 | 蔡夷侯元年 | 二十八 | 二十八 |
836 | 六 | 二十 | 十五 | 五 | 九 | 二 | 二十三 | 十九 | 十九 | 二 | 二十九 | 二十九 | |
835 | 七 | 二十一 | 十六 | 六 | 十 | 三 | 二十四 | 二十 | 二十 | 三 | 三十 | 三十 | |
834 | 八 | 二十二 | 十七 | 七 | 十一 | 四 | 二十五 | 二十一 | 二十一 | 四 | 曹幽伯彊元年 | 三十一 | |
833 | 九 | 二十三 | 十八 | 八 | 十二 | 五 | 二十六 | 二十二 | 二十二 | 五 | 二 | 三十二 | |
832 | 十 | 二十四 | 十九 | 九 | 十三 | 六 | 二十七 | 二十三 | 二十三 | 六 | 三 | 三十三 | |
831 | 十一 | 二十五 | 二十 | 十 | 十四 | 七 | 二十八 | 二十四 | 陳厘公孝元年 | 七 | 四 | 三十四 | |
830 | 十二 | 二十六 | 二十一 | 十一 | 十五 | 八 | 宋惠公□元年 (13) | 二十五 | 二 | 八 | 五 | 三十五 | |
829 | 十三 | 二十七 | 二十二 | 十二 | 十六 | 九 | 二 | 二十六 | 三 | 九 | 六 | 三十六 | |
828 | 十四 宣王即位,共和罷。 (14) | 二十八 | 二十三 | 十三 | 十七 | 十 | 三 | 二十七 | 四 | 十 | 七 | 三十七 | |
827 | 甲戌 | 宣王元年 | 二十九 | 二十四 | 十四 | 十八 | 楚熊霜元年 | 四 | 二十八 | 五 | 十一 | 八 | 三十八 |
826 | 二 | 三十 | 二十五 | 十五 | 十九 | 二 | 五 | 二十九 | 六 | 十二 | 九 | 燕厘侯莊 (15)元年 | |
825 | 三 | 魯武公敖元年 | 二十六 | 十六 | 二十 | 三 | 六 | 三十 | 七 | 十三 | 曹戴伯鮮元年 | 二 | |
824 | 四 | 二 | 齊厲公無忌元年 | 十七 | 二十一 | 四 | 七 | 三十一 | 八 | 十四 | 二 | 三 | |
823 | 五 | 三 | 二 | 十八 | 二十二 | 五 | 八 | 三十二 | 九 | 十五 | 三 | 四 | |
822 | 六 | 四 | 三 | 晉獻侯籍元年 | 二十三 | 六 | 九 | 三十三 | 十 | 十六 | 四 | 五 | |
821 | 七 | 五 | 四 | 二 | 秦莊公其 (16)元年 | 楚熊徇元年 | 十 | 三十四 | 十一 | 十七 | 五 | 六 | |
820 | 八 | 六 | 五 | 三 | 二 | 二 | 十一 | 三十五 | 十二 | 十八 | 六 | 七 | |
819 | 九 | 七 | 六 | 四 | 三 | 三 | 十二 | 三十六 | 十三 | 十九 | 七 | 八 | |
818 | 十 | 八 | 七 | 五 | 四 | 四 | 十三 | 三十七 | 十四 | 二十 | 八 | 九 | |
817 | 十一 | 九 | 八 | 六 | 五 | 五 | 十四 | 三十八 | 十五 | 二十一 | 九 | 十 | |
816 | 十二 | 十 | 九 | 七 | 六 | 六 | 十五 | 三十九 | 十六 | 二十二 | 十 | 十一 | |
815 | 十三 | 魯懿公戲元年 | 齊文公赤元年 | 八 | 七 | 七 | 十六 | 四十 | 十七 | 二十三 | 十一 | 十二 | |
814 | 十四 | 二 | 二 | 九 | 八 | 八 | 十七 | 四十一 | 十八 | 二十四 | 十二 | 十三 | |
813 | 十五 | 三 | 三 | 十 | 九 | 九 | 十八 | 四十二 | 十九 | 二十五 | 十三 | 十四 | |
812 | 十六 | 四 | 四 | 十一 | 十 | 十 | 十九 | 衛(wèi)武公和元年 | 二十 | 二十六 | 十四 | 十五 | |
811 | 十七 | 五 | 五 | 穆侯弗生 (17)元年 | 十一 | 十一 | 二十 | 二 | 二十一 | 二十七 | 十五 | 十六 | |
810 | 十八 | 六 | 六 | 二 | 十二 | 十二 | 二十一 | 三 | 二十二 | 二十八 | 十六 | 十七 | |
809 | 十九 | 七 | 七 | 三 | 十三 | 十三 | 二十二 | 四 | 二十三 | 蔡厘侯所事 (18)元年 | 十七 | 十八 | |
808 | 二十 | 八 | 八 | 四 取齊女為夫人 | 十四 | 十四 | 二十三 | 五 | 二十四 | 二 | 十八 | 十九 | |
807 | 二十一 | 九 | 九 | 五 | 十五 | 十五 | 二十四 | 六 | 二十五 | 三 | 十九 | 二十 | |
806 | 二十二 | 魯孝公稱元年,伯御立為君,稱為諸公子云。伯御,武公孫。 | 十 | 六 | 十六 | 十六 | 二十五 | 七 | 二十六 | 四 | 二十 | 二十一 |
1.《【12個漢朝】專題《十二諸侯年表》白話文》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2個漢朝】專題《十二諸侯年表》白話文》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3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