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者,擊也,從人持戈。”——《說文解字》

戰(zhàn)爭自古至今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當下和平年代,世界上都還存在著沖突。而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爆發(fā)的戰(zhàn)爭更是不計其數(shù)。自古作戰(zhàn)講究“征討”二字,其中東南西分別使用“征”,唯獨北用“北伐”,這是為何?

想要了解東征、西征、南征和“北伐”的不同含義,就必須先知道“征”與“伐”之間的區(qū)別。

征:為正行

從“征”這個字可以明顯看出,是由“正”和一個“行人旁”組成。其實“征”的本意也就是指“正行”。后來“征”的含義開始發(fā)生變化,有了許多動詞詞性,比如遠行、出征等等。在《易·謙卦》中有“利用行師征邑國?!钡挠涊d,這里的“征”就是征討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征”是一個褒義詞,在古代“征”一般指的是“以上攻下”、“以有道攻無道”的意思。“《易·離卦》:王用出征?!睹献印罚赫髡?,上伐下也?!庇纱丝梢姡诠糯诵闹?,己方的出征都是占據(jù)道義的,因此大多數(shù)都以“征”命名之。

伐:為人戈

“伐”的組成也非常明顯,一個人手持一把長戈,因此伐的本意就是作戰(zhàn)、砍伐、敲打。只不過比起“征”,“伐”則是一個中性詞,指的是正式的戰(zhàn)爭,因為不是天生的褒義詞,一次伐的出現(xiàn)一般都是“師出有名”,或者大張旗鼓的。

比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的:“湯放桀,武王伐紂?!蔽渫鹾蜕虦皇巧碳q王和夏桀的下屬,但是他們卻以下犯上攻打自己的君主,因此他們不能使用“征”,但同時他們又存在道義,是師出有名的,因此也不至于用“侵”和“襲”,所以孟子用“伐”來代替。

北伐

那么為什么偏偏向北進攻時要用“伐”呢?這就不得不結合我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北伐戰(zhàn)爭。最出名的自然是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在世時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他死后弟子姜維繼承遺志,九伐中原。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一直都以為蜀漢是正統(tǒng),但是事實上,曹魏才是繼承漢室的正統(tǒng)王朝。

說起三國之后的時代,只有魏晉南北朝,沒聽過有蜀晉南北朝的說法。因此諸葛亮的北伐并不是以上伐下,只能算一場正式的戰(zhàn)爭。不過同樣的,也正是因此,諸葛亮才會在《出師表》中講述自己北伐的原因,以做到“師出有名”和“大張旗鼓”。

征伐一體

當然在歷史的演變中,征伐慢慢就成為了一體,你我沒有了區(qū)別,都是指的征討、討伐。而“侵”和“襲”則成為了貶義詞,以此來和“征伐”作區(qū)分??墒且驗榱晳T問題,人們依舊將向北進軍稱之為“北伐”。

諸如宋朝時期的岳飛北伐、雍熙北伐、明朝時期的徐達北伐等等。宋朝和金朝是兩個對立的王朝,從公正的眼光來看,雙方并沒有上下之分,所謂的宋朝代表著正義,也不過是一家之言。因此岳飛北伐和雍熙北伐其實沒有“以上伐下”的成分。

而徐達北伐討伐的是北元,明朝和北元也沒有上下之分,無非是對立的兩個政權。甚至雙方都聲稱自己是正統(tǒng)。無非不過是稱王敗寇而已。不過有著諸葛亮北伐的例子在前,人們普遍對北伐有著好感。

但實際上,無論東征、西討、南侵還是北伐,都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shù)膽?zhàn)爭。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看似是榮譽和光輝,背地里卻埋葬了多少枯骨,流干了多少血淚。也因此才有了那句令人感同身受的感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p>

1.《海叔說春秋 古代戰(zhàn)爭講究東征、南征、西征,為何唯獨“北”卻要用“北伐”?》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海叔說春秋 古代戰(zhàn)爭講究東征、南征、西征,為何唯獨“北”卻要用“北伐”?》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8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