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信網(wǎng)10月6日電(張奧林)諾貝爾獎官網(wǎng)報道,北京時間6日下午公布了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美國科學家David McMillan和德國科學家Benjamin Lister因“不對稱有機催化劑研究的進展”而授予該獎。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網(wǎng)站賬號截圖。
諾貝爾化學獎看似遙不可及,實際上,“高大上”的背后,和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近年來,女性影響力在這一領域的逐步擴大,也為這一獎項增添了更多份量。
“云端之上”的化學獎,
和普通人有啥關系?
如果說諾貝爾文學獎能讓普通人也能點評兩句,那化學獎因為太過高深,除了看看“今年又有誰得獎了”之外,給人的總體印象,還是“高高在云端”。
實際上,化學獎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不妨看兩個例子:
——手機電池
想象一下,如果手機必須要插電才能使用,拔下插頭就會斷電,還會出現(xiàn)當今“一機在手走遍天下”的科技進步嗎?
沒錯,將手機從插座中解放出來的“功臣”,正是鋰電池。
2019年10月,“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現(xiàn)代鋰電池的發(fā)明者吉野彰和在鋰電池領域有著開創(chuàng)性研究的威廷漢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諾獎官網(wǎng)給的理由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p>
看看手中,再看看身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鋰電池是不是已經(jīng)無處不在?
——塑料
牙刷、外賣盒、手機殼、飛機零件……可以說,塑料已經(jīng)融入現(xiàn)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但是,當我們“理所當然”地使用這些不起眼的塑料制品時,可曾想過,他們都來源于高深的理論,而且并不久遠。
1953年,因在高分子化學方面的貢獻,德國科學施陶丁格獲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意大利科學家納塔、德國科學家齊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得益于他們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也被極大地推動。
不過,近年來,人們在談及塑料時,好像都會“色變”,原因是這種白色垃圾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不過,雖然環(huán)保問題讓人們對塑料產(chǎn)生了厭情緒,但科學研究無止境,沒準兒過幾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真的會頒給一個能妥善解決塑料污染的科學家。
除了這兩個例子之外,包括已在醫(yī)院普及的“核磁共振”技術(shù)、裝點夜幕的霓虹燈等,都是諾獎成果應用于實踐的典型例子。
正如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伊格納羅所言,“摘取諾貝爾獎的任何科學發(fā)現(xiàn)都不應束之高閣,而應普惠大眾?!?/p>
女性影響力增加
“重男輕女”有改觀
翻開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單,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而女性,僅有包括居里夫人在內(nèi)的寥寥數(shù)人。
這一問題也被外界廣為詬病,甚至被批存在“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
不過,進入21世紀后,特別是在最近幾年,這一情況有了改觀,看一組數(shù)據(jù)直觀感受。
從1901年到2020年,已經(jīng)有185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僅7名女性,這其中有4人都是在進入21世紀后獲獎。
特別是在2020年,因在基因編輯技術(shù)方面的貢獻,法國科學家卡彭蒂耶和美國科學家杜德納分享了當年的化學獎,標志著歷史上首次由兩位女性獲得該獎項,還被聯(lián)合國評為2020年十大女性時刻之一。
卡彭蒂耶也寄語廣大女性研究者:“女性也能通過她們的研究在科學界有所作為?!?/p>
新聞多看點!
近十年來都有哪些人獲獎?
以下是近10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2020年:
埃曼紐爾·卡彭蒂耶(法)和詹妮弗·杜德納(美),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技術(shù)方面的貢獻。
2019年:
約翰·古迪納夫(美)、斯坦利·惠廷厄姆(美)和吉野彰(日),因在鋰電池研發(fā)領域做出的貢獻分享諾獎。
2018年: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弗朗西斯·阿諾德(美)、喬治·史密斯(美)和格雷戈里·溫特利(英),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shù)方面取得的成果。
2017年:
約阿希姆·弗蘭克(德/美),理查德·亨德森(英),雅克·杜博歇(瑞士)發(fā)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shù),以很高的分辨率確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結(jié)構(gòu)。
2016年:
讓-皮埃爾·索維奇(法)、弗雷澤·斯托達特(英)和伯納德·費林加(荷)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獎。
2015年:
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里奇(美)、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美),因在基因修復機理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獲獎。
2014年:
埃里克·貝齊格(美)、威廉·莫納(美)、斯特凡·黑爾(德),因“研制出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獲獎。
2013年:
馬丁·卡普拉斯(美/奧地利)、邁克爾·萊維特(英/美)、阿里耶·瓦謝勒(美/以色列)分享諾獎,三人在開發(fā)多尺度復雜化學系統(tǒng)模型方面做出貢獻。
2012年: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美)、布萊恩·克比爾卡(美),因“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研究”獲獎。
2011年:
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以色列)因發(fā)現(xiàn)準晶體獲獎。(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wǎng)
1.《【2014諾貝爾化學獎】專題兩位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這些發(fā)明從“云端”到日?!吩曰ヂ?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2014諾貝爾化學獎】專題兩位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這些發(fā)明從“云端”到日?!穬H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keji/209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