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較
解答:
兩大中央行政制度,即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議所制,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分別為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理國家監(jiān)察事務. 九卿對丞相負責,按其職能,行使權利.九卿其實并不止此數(shù),但按韋昭所說的“漢正卿九”,用秦時的官名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wèi);衛(wèi)尉,負責皇宮守衛(wèi);太仆,負責皇帝車馬;少府,負責皇帝財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外交和內(nèi)部少數(shù)民族事物;治粟內(nèi)史,負責糧食和財政;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chuàng)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并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國封建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公九卿制度雖在結構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間,官職的名稱及權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結構卻一直在變動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機構的出現(xiàn)也沖擊了三公九卿制. 漢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為“太?!?;“衛(wèi)尉”改為“中大夫令”;“廷尉”為“大理”;“典客”為“大行令”;“治粟內(nèi)史”為“太農(nóng)令”,武帝時改為大司農(nóng).武帝時改“大行令”為“大鴻臚”,“郎中令”改為“光祿勛”.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職能,至于動機可能是語言變遷而尋求官名的準確.無獨有偶,三公的名稱也有比較大的變化.漢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漢成帝時更“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漢哀帝時“丞相”更為“大司徒”. 三省六部制 三?。褐袝?、門下省、尚書省.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后長期發(fā)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長官侍中二人,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jīng)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尚書省職責為執(zhí)行,長官尚書令一人,副長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尚書,六部分理各種征政事務,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 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zhí)宰相之職,他們議政的場所叫政事堂.尚書令位高權大,自隋以來,基本不設(煬帝曾封楊素為尚書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職,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書令之職.左、右仆射代領尚書省事,亦職為宰相. 唐太宗在貞觀年間常以品位較低的同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加以“參知政事”、“參預朝政”、“參議得失”等名號,執(zhí)行相職.以后又出現(xiàn)“同中書門下三品(簡稱同三品、一度改稱同二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等宰相名號. 從唐太宗開始的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圍擴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長官;宰相成員增多,既便于集思廣益,又使之互相牽制,從而避免出現(xiàn)權臣專權的局面.這樣,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了皇帝大權旁落. 至宋代,另使樞密院掌管部分軍權,以牽制武將、分散相權;另設三司掌財政,宰相理行政.三省六部之外另設“中書門下”. 至元代.廢三省制,只保留中書省,行一省制.中書省設左右丞相.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起諸侯國,護衛(wèi)王室.諸侯要服從命令,貢獻財物,并隨從作戰(zhàn).諸侯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分封制鞏固了周朝的統(tǒng)治,擴大了疆域,春秋時期,隨著諸侯爭霸戰(zhàn)爭的進行,分封制逐漸崩潰.西漢初年,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國問題,其消極作用遠大于積極作用. (2)郡縣制.商鞅變法,在地方廢除分封制,設立縣制.秦朝推行郡縣制,縣以下設鄉(xiāng)、里等基層行政組織.郡縣長官由皇帝親自任免.郡縣制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對后世影響深遠. (3)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設行省制.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行省制不僅在當時有效的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而且經(jīng)過后世的調(diào)整與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從分封制、郡縣制到行省制,說明了中國古代社會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與演變,經(jīng)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郡縣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礎上得到確立和發(fā)展,使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鞏固,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對后世影響深遠.行省制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國家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加強,日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為我國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奠定了初步基礎. ▲注意:中國古代的重要政治、軍事制度可用“一、二、三、四、五”來概括.“一”是指封建主義中央集權;“二”是指兩大中央行政制度,即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三”是指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即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四”是指四大地方管理制度,即編戶制度、保甲制度、猛安謀克制和八旗制度;“五”是指五大軍制,即府兵制、募兵制、保甲制度、猛安謀克制和八旗制度.其中府兵制、保甲制度、猛安謀克制和八旗制度都是兵農(nóng)合一的社會制度.
1.《行政制度 中國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較》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行政制度 中國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較》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iaoyu/550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