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的興起離不開藝術市場的推動,畫廊老板一直是產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力量。
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半路出家”,從藝術家、策展人、藏家等身份轉向經營畫廊。當經歷市場的起伏之后,他們的理想與熱情是否改變?Artsy 盤點了二十位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的畫廊主——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他們如何與中國當代藝術共進退?“擺脫純西方的眼光”
張頌仁,漢雅軒畫廊主理人。攝影:Henry Wong,圖片致謝漢雅軒畫廊
張頌仁
漢雅軒畫廊主理人
說起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崛起,張頌仁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這位畫廊主從1980年代開始在香港經營漢雅軒,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第一代推手之一。1993年,由他參與策劃的“后八九——中國新藝術家展”直接影響了包括王廣義、李山、余友涵、張曉剛、方力鈞、劉煒等藝術家隨后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亮相。這些藝術家很快就進入全球的藝術體系,作品在重要的美術館、雙年展上展出。張頌仁指出,雖然中國藝術家的聲望已經能與西方藝術媲美,但他們的市場真正迸發(fā)則是在2000年之后。
漢雅軒畫廊正在展出“白水黑山:嚴善錞、曹曉陽”雙人展,攝影:Kitmin Lee,圖片致謝漢雅軒畫廊
經歷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從無到有,再到被熱烈追捧的過程,張頌仁認為商業(yè)因素已經變成一股左右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力量;而畫廊主的立場與視野是決定能否有效推動藝術家的關鍵因素。張頌仁指出,很少人能夠真正預設市場的走向,但他希望市場的發(fā)展能夠趨向多元化:“我覺得中國的收藏界現在還是被西方的價值牽著走,這個問題不單是收藏,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研究的視野都應該要進行新的思考,擺脫純西方的眼光,加入更豐富的多元角度,比如說我們要更多關注近鄰,尤其是印度、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彼陙淼牟糠止ぷ髦匦姆旁趯喼捺弴奈幕?、思想研究上,希望鼓勵多元化的亞洲視野。在張頌仁看來,經營畫廊是一個“活”的工作:“整個歷程都要貼著時代的變遷在走,不斷地去找跟這個時代對話的一個位置?!?/p>
中國藝術市場“需要更快、更大范圍的發(fā)展”
勞倫斯· 何浦林,香格納畫廊創(chuàng)始人。攝影 ? Robert Bellamy,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
勞倫斯· 何浦林
香格納畫廊創(chuàng)始人
1996年,勞倫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在上海成立香格納畫廊,隨后畫廊的版圖分別在2008年和2012年擴張至北京以及新加坡。與畫廊一同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周鐵海、丁乙、張恩利、楊福東、曾梵志等都已經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2016年,香格納慶祝成立20周年并進駐西岸藝術中心。扎根中國多年的瑞士人有足夠的經驗與資歷“笑傲”藝術界,但在何浦林看來一切才剛剛開始,他認為:“中國的藝術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依舊需要更快、更大范圍的發(fā)展?!?/p>
丁乙,《閣架》,2018。圖片致謝香格納畫廊
2000年,香格納是首家參與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本土畫廊。以往大家思考的更多是如何把中國當代藝術帶向國際市場,而現在,是世界走進中國。何浦林認為,國內藝博會的興起是推動中國與國際藝術界互動重要因素之一,“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公眾對藝術的認知也在不斷加深,畫廊的展覽也要更有想法?!?/p>
目前藝術圈缺乏對藝術本身的嚴肅探討
盧杰,長征空間發(fā)起人,“長征計劃”的發(fā)起人和總負責人。攝影:ARTEXB,圖片致謝長征空間
盧杰
長征空間創(chuàng)始人
長征空間的門外懸掛著兩面旗幟,分別代表著“長征計劃”與“長征空間”,這似乎表明了發(fā)起人的“革命初心”。1999年,盧杰發(fā)起“長征計劃”,“計劃”于2002年正式開始,邀請國內外藝術家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進行藝術實踐。長征空間是798藝術區(qū)的第一批畫廊,空間早期的項目很多都圍繞“長征計劃”的議題展開,項目內容包括展覽、表演、出版等。
長征空間合作的藝術家涵蓋了老中青三代的代表性人物,吳山專、喻紅、汪建偉、劉韡、展望、陳天灼等。至今,盧杰還保持著“長征計劃”與“長征空間”并行的經營模式,“長征計劃”最新的展覽 “工作中的再展示”在今年11月開幕。
長征空間內項目“長征計劃:工作中的再展示”中央展示區(qū),攝影:ARTEXB,圖片致謝長征空間
盧杰近幾年來鮮少接受采訪。他曾經在媒體上公開表示對目前藝術生態(tài)的失望,指出藝術圈過分強調市場價值和媒體曝光率,缺乏對藝術本身的嚴肅探討。也許盧杰不是第一個感到疲態(tài)的畫廊主,而長征空間這代的畫廊會不會遇到面對年輕受眾時束手無策的問題?畫廊又會如何應對“市場價值獨大”的局面?盧杰的兩萬五千里長征路漫漫。
把藝術以及與之相關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視為“維他命”
張巍
維他命藝術空間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
上世紀90年代起,廣州的當代藝術實踐異?;钴S,當時匯集了如大尾象藝術小組、陽江組、曹斐等一批先鋒藝術家。與其他優(yōu)秀藝術資源的集中地相比,廣州藝術市場的發(fā)展不如北京、上海熱烈。2002年,胡昉與張巍創(chuàng)立維他命藝術空間,成為廣州首間當代藝術畫廊。也許是受到廣州藝術家傾向于從日常生活汲取靈感的啟發(fā),維他命空間最早的落腳點是在居民樓中,這也有別于一般商業(yè)畫廊扎堆藝術區(qū)的路徑。維他命空間目前已經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畫廊之一,合作的藝術家包括鄭國谷、白雙全、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以及傅丹(Danh Vo)等。
張巍是首位進入巴塞爾藝術展香港站評審委員會的中國畫廊主,但她似乎有意淡化自己作為畫廊主的身份,很少公開談及與市場、經營有關的話題。當我們向她發(fā)出采訪邀請時,她禮貌地回應說從不接受關于畫廊運營方面的采訪。大概對于畫廊而言,比追求商業(yè)更重要的是“(把)藝術以及與之相關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視為維護我們精神健康運作的‘維他命’?!?/p>
“市場的不穩(wěn)定性會比以前強烈”
冷林,北京公社創(chuàng)始人。圖片致謝北京公社
冷林
北京公社創(chuàng)始人
冷林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畢業(yè)后分別以評論家、策展人、拍賣組織者等身份活躍于藝術界,日后成為藝術市場化最重要的本土推手之一。2002年他從德國歸來,正經歷巨變的中國當代藝術愈發(fā)需要一個能夠表達的場所,于是他決定自己創(chuàng)辦藝術空間,“北京公社”讓他多年的思考和實踐得以生根發(fā)芽。公社合作的藝術家中有張曉剛、岳敏君、宋冬、尹秀珍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人物,也有新生代的中堅力量,如梁遠葦、馬秋莎、楊心廣、趙要等人。2008年起,冷林加入佩斯畫廊,成為畫廊亞洲地區(qū)的合伙人并擔任其北京、香港、首爾畫廊的總裁。
北京公社,圖片致謝北京公社
從學術研究到策展再到經營畫廊,這個過程在冷林看來并不是計劃中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被“推到”畫廊主的角色上,而一人身兼數職也是市場發(fā)展初期的常態(tài)。“當時并沒有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很多環(huán)節(jié)都缺乏明確的分工;畫廊主在中國是一個新的角色,需要不斷摸索如何填補這個空白領域,早期出現的角色混亂或者一人承擔多角色是正常的。我覺得這個歷史階段可能已經過去了?!崩淞诌€有一個身份是藝術小組“政治純形式辦公室”的一員。
冷林認為,接下來的藝術市場發(fā)展速度不會放慢,而如何應對變化中的不穩(wěn)定性是大家共同的問題:“市場的變化從未停過。大的畫廊會繼續(xù)壯大,中檔的畫廊越來越處于需要用一種瘋狂的發(fā)展速度來應對市場變化的狀態(tài)。市場的不穩(wěn)定性會比以前強烈?!?/p>
“經營畫廊從沒有過所謂的‘轉折點’”
左起常青畫廊三位創(chuàng)始人莫瑞西歐·瑞哥羅、洛倫佐·飛亞斯奇、馬里奧·克里斯蒂阿尼,2017年,安東尼·葛姆雷于常青畫廊圣吉米那諾空間個展現場 ?常青畫廊,圣吉米那諾 / 北京 / 穆琳 / 哈瓦那。圖片致謝常青畫廊
馬里奧·克里斯蒂阿尼
北京常青畫廊創(chuàng)始人
自1990年起,克里斯蒂阿尼(Mario Cristiani)與和另外兩位合伙人莫瑞西歐·瑞哥羅(Maurizio Rigillo)、洛倫佐·飛亞斯奇(Lorenzo Fiaschi)共同開啟經營畫廊的事業(yè)。他們的第一間畫廊位于意大利的中世紀小鎮(zhèn)圣吉米亞諾城(San Gimignano);三位創(chuàng)始人并沒有想到他們日后會與來自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藝術家進行合作。2004年,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在北京798藝術區(qū)設立分支,隨后又分別于巴黎市郊穆琳(Le Moulin)和哈瓦那開設新空間。北京常青畫廊是最早將國際藝術大師帶到中國的畫廊,比如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等。畫廊最近為“貧窮藝術”的奠基者皮斯特萊托舉辦的個展“鏡面之上”備受矚目,這是藝術家時隔10年之后再次來到北京。
貧窮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個展“鏡面之上”在常青畫廊北京空間展出 ?藝術家和常青畫廊,圣吉米那諾 / 北京 / 穆琳 / 哈瓦那,攝影:Oak Taylor Smith,圖片致謝常青畫廊
圣吉米亞諾城、北京、穆琳、哈瓦那,每個地點都帶有各自的性格,地方性與全球化的權衡是畫廊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這種 “重口難調”的局面似乎是他們想要挑戰(zhàn)的;也許不過分迎合本地市場的喜好,而是注入新的藝術視角才是畫廊“常青”的原因。在被問及關于畫廊經營的轉折點以及成就感時,克里斯蒂阿尼回答道:“對于我以及和我一起工作的藝術家們而言,從沒有過所謂的‘轉折點’。在我看來,藝術工作是無止盡的,需要持續(xù)的探索以獲得對它更好的理解?!倍c藝術市場未來可能遇到的挑戰(zhàn)相比,更令這位畫廊主擔心的是人類要面對的全球性危機,比如民族主義的回歸、氣候問題以及引發(fā)戰(zhàn)爭的危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希望藝術“可以為將來的光明作出微不足道的貢獻。”
“真正的變化還在醞釀中”
楊健個展“在不可能相遇的時間和利維坦的注視下”,空白空間,2018。圖片致謝空白空間
田原
空白空間北京主理人
2004年,國內的畫廊行業(yè)才剛剛起步;田原從德國白登湖藝術學院深造回國,加入空白空間北京團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為藝術市場帶來愁云,那一年無論對畫廊或是田原本人都是一個重要的關口——她成為了空白空間的新主人?!爱敃r國內外藝術行業(yè)及畫廊業(yè)的發(fā)展情況使我開始重新思考,包括行業(yè)的生態(tài)、前景等?;诖?,我們在2009年重新進行了畫廊的規(guī)劃,包括和年輕藝術家的合作、構建全新的工作團隊等?!?/p>
Christine Sun Kim 個展“With a Capital D”,空白空間,2018。圖片致謝空白空間
之后,畫廊從798藝術區(qū)搬至草場地,經營的重心也放在新生代藝術家身上。與空白空間合作的新銳藝術家高露迪、何翔宇、李姝睿、劉辛夷等已經逐步成熟。當被問到未來5年的藝術市場中最大的變化將會是什么,田原說:“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和藝術從業(yè)人員會越來越多地涌現出來,他們會給行業(yè)的各個方面帶來新的氣象,泛藝術領域的產品和消費者也會大量涌現。但這些都只是趨勢,真正的變化還在醞釀中。”
“市場反思繁榮,行業(yè)系統(tǒng)‘脆弱’”
陳海濤,站臺中國聯合創(chuàng)始人。圖片致謝站臺中國
陳海濤
站臺中國聯合創(chuàng)始人
站臺中國的創(chuàng)始人孫寧和陳海濤同為藝術家出身。站臺創(chuàng)立之初,夫婦希望做一個組織展覽和推動國際藝術交流的平臺。站臺中國策劃過不少實驗性的展覽,比如 “叢林”系列發(fā)掘了一批新銳藝術家,像孫遜、賈藹力、趙趙等。2006年,站臺中國與紐約 MoMA PS1 當代藝術中心合作呈現了“13個:今日中國影像”,成為國際上最早聚焦中國新媒體和影像語言的展覽。站臺最初的理想是以非營利性的模式運營,但有限的外部支持與內部自我造血體系的不完善導致他們逐步向商業(yè)畫廊過渡。
劉港順個展"午夜出版社"現場,站臺中國,2018,圖片致謝站臺中國
站臺中國經歷了自身經營模式的轉變,這期間,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也逐步擴大。陳海濤指出市場看似繁榮,但藝術行業(yè)系統(tǒng)卻是“脆弱”的,這種“脆弱”又可以理解為學術標準和價值系統(tǒng)建設的不完備,最直接的影響是藝術品價值的形成。他說道:“我認為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是建立在一個學術的信用系統(tǒng)當中的,它包含美術館、收藏、資助體系等。比如美術館應該扮演一個文化標本保存和學術梳理的工作,但目前看來國內的藝術機構還明顯不足。大多數情況下,大家直接把藝術品的價值與市場掛鉤,例如把拍賣結果視為流行的風向標等。目前我們沒有真正樹立起完善的藝術品信用系統(tǒng),這也是一個中國當代藝術非常突出的問題。”
畫廊是“本地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
林明珠,藝術門畫廊創(chuàng)始人。圖片致謝藝術門畫廊
林明珠
藝術門畫廊創(chuàng)始人
上世紀90年代,林明珠(Pearl Lam)從香港來到上海,她接觸到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并著迷于他們對古典文化、哲學思想的討論。接受西方教育的林明珠開始思考自身的文化認同問題,并將這樣的思考帶到了往后畫廊的經營之中。2005年,林明珠在上海成立對比窗畫廊(藝術門畫廊的前身)。與她合作的藝術家,比如朱金石和蘇笑柏,并不急于去定義何為中國當代藝術,而是通過從多種角度重啟與傳統(tǒng)的對話來創(chuàng)造豐富的視覺語言。2012年,林明珠回到出生地香港開設新的空間,這對她來說是商業(yè)上重要的一步;此時的香港也已經從原本的文化荒漠晉升為亞洲的藝術中心之一。
“回憶的巨廈”展覽現場, 藝術門畫廊,香港, 2016,圖片致謝藝術門畫廊
目前,藝術門(Pearl Lam Galleries) 在上海、香港以及新加坡均設有空間。在她看來,畫廊主有兩大要務:一是要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比如在談及畫廊所面對的挑戰(zhàn)時,她提到稅收、利率以及貿易戰(zhàn)都有可能影響藝術品的交易,市場也將迎來更嚴峻的考驗,而高質量的國際博覽會和藏家數量的增加有可能幫助畫廊克服市場的挑戰(zhàn);二是讓畫廊成為“城市和本地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鼓勵創(chuàng)造力,拓寬我們視野的地方。”
“畫廊和藝術家都應該對市場有更為理性的預判”
毛栗子,《花非花 No.3》,布面油畫,150 x 150 cm,2014。圖片致謝北京藝門畫廊
馬芝安
北京藝門畫廊創(chuàng)始人
馬芝安(Meg Maggio)20世紀80年代來到中國,從收藏開始進入藝術圈,于2005年在草場地創(chuàng)辦北京藝門畫廊(Pékin Fine Arts),并邀請艾未未為畫廊設計展覽空間。2012年,畫廊在香港黃竹坑設立分支。在馬芝安看來,“為藝術家服務”是畫廊的首要職責:“畫廊絕對是一個提供服務的公司,第一是給藝術家們提供服務,第二是給我們的客戶提供服務?!瘪R芝安之所以把第一間畫廊開在北京并不完全出于市場的考慮,她說道:“畫廊本身不應一味地去追求市場,每個地方的市場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畫廊要追求的是藝術家,是所在地是否有文化藝術氛圍。北京藝術家多、藝術院校多、藝術機構多,從這一點上看很適合開畫廊。”目前,北京藝門畫廊合作的藝術家有張大力、毛栗子、柳迪和已故藝術家陳劭雄等。
柳迪,《自我的重量》,3D動畫,20'00'',2017。圖片致謝北京藝門畫廊
談到未來五年中藝術市場的變化,馬芝安認為全球范圍內發(fā)展網絡和線上平臺會是一大趨勢;馬芝安坦言自己經歷過藝術市場的高峰和低谷,她指出畫廊和藝術家都應該對市場有更為理性的預判?!爱嬂仍谧髌返亩▋r上要更為合理,讓大家都能接受。另外要多與藝術家溝通,不要讓他們在售價上有不切實際的期望?!?/p>
(文章來源于Artsy)
1.《【maggio紅酒2014】二十位畫廊主漫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maggio紅酒2014】二十位畫廊主漫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322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