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白茶大課堂原創(chuàng)撰寫,未經允許,任何人和媒體不得轉載
《1》
《紅樓夢》里面,有一個情節(jié)是黛玉和寶釵討論讀書的問題。
“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只是如今并聽不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么大害處?!?/p>
這段話中,雖不乏一些封建思想在內,但卻不無道理。
在現(xiàn)代,我們也常常能遇到這種人:
他的書讀得似乎不少,談古論今也頭頭是道,但并沒有助他講事實擺道理,而是學會了強言狡辯、顛倒是非黑白。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杠精。
換言之,杠精,就是不管你說什么,反正我不聽,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我就是道理。
另外,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會被人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加以解讀和攻擊。
比如,我們不建議喝濃茶,因為長期飲用對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
而有人就會來抬杠:“胡說八道,沒有的事!我喝了十幾年,身體一樣好,你不要脫離實踐談理論?!?/p>
喝濃茶對身體不利,就像吸煙有害健康一樣,是既定的事實。
無數(shù)的專家和學者,也早已論證了這一觀點,難道光憑一個人就能代表全世界嗎?
聽了太多太多杠精發(fā)言,真想建議以后學校單獨開一門課程。
就叫“反杠學”。
《2》
不過,也有很多誠心發(fā)問的茶友。
有人問:“什么程度的茶才算濃茶?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可依?”
按照詞語解釋中,濃的本義指的是含某種成分多,與“淡”相對。
既然是濃茶,也就代表著茶湯中咖啡堿和茶多酚的含量偏高,遠遠超過了標準。
從肉眼上看,湯水顏色濃而不透,滋味也過于的苦澀。
至于什么是“濃茶”?答案千人千面。
個人的味不同,喝茶習慣不同,對于茶湯濃淡的定義也自然不盡相同。
一杯茶湯擺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人稱其濃,有人認為淡,還有人覺得剛剛好。
那么,難道就沒有一個可以統(tǒng)一的標準嗎?日常泡茶又該如何控制濃淡程度?
當然有。
以下的這3個行為,正是濃茶形成的真正“兇手”。
原因一:投茶量過多
看到網(wǎng)絡上有一些人說,不同的茶葉要按照體積投茶。
比如,像是綠茶和綠茶,只要差不多鋪滿蓋碗底部就可以了。
而武夷巖茶則可以稍微多一些,到達蓋碗一半的量。
很顯然,這樣的投茶方式并不準確,太過籠統(tǒng)。
即便同樣是紅茶,也存在體積的差異。
例如全芽頭的金駿眉,和芽葉細嫩的正山小種,對比云南的大葉種紅茶,葉片大,體積也更蓬松。
同樣一只蓋碗,如果要鋪滿底部,金駿眉可能要投茶5克,而大葉種紅茶只需要2-3克就夠了。
如此大的差異,便會呈現(xiàn)出滋味一濃一淡的明顯區(qū)別。
另外,不同的蓋碗容量,不同的器型,都會導致投茶量出現(xiàn)誤差。
因此,不管是什么茶類,都應該精準投茶。
在茶桌上準備一個小小的口袋克秤,不僅不占位置,還能方便攜帶出門。
以110毫升左右的標準蓋碗為例,如果是泡白茶、紅茶,投茶5克就夠了,而武夷巖茶則需要投茶8克。
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茶水比例。
但相同的茶類,白茶中的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投茶量都是一樣的。
這是根據(jù)長期的沖泡經驗,總結而來,適合大眾的口味和喜好。
如果打破了這個平衡,隨意增加投茶量,便會導致茶湯過濃,湯水的滋味過重,過于苦澀。
《3》
原因二:茶水不分離
市面上,用于泡茶的器具,種類繁多,層出不窮。
常見的有玻璃杯、飄逸杯、快客杯、陶瓷壺、紫砂壺、蓋碗等。
但除了蓋碗以外,其余的茶具皆難以達到茶水分離的作用。
也正是因為茶水不分離,成為了濃茶形成的一大推手。
以飄逸杯來說,因為簡單快捷,且方便攜帶,成為了很多辦公室一族喝茶的福音。
一個飄逸杯分為外杯、內膽和杯蓋組成。
用它泡茶時,需要將茶葉投入內膽中,再按下閥門的開關,茶湯便會通過濾網(wǎng)流到下方的杯子里。
從使用上來看,的確簡潔明了,且省去了不少時間。
但如果從香氣滋味的表現(xiàn)上來說,卻難以盡如人意。
雖然比起玻璃杯,飄逸杯做到了茶水分離,但從注水到徹底瀝干茶湯中間所經歷的時間,需要大幾十秒。
底濾式的出湯方法,慢慢吞吞,遠遠不如白瓷蓋碗來得干凈利落。
這在無形之中,便增加了茶葉與水的接觸時間,造成內質過量釋放,茶湯過濃。
再來說各式各樣的茶壺,也是同理。
不論是紫砂材質,還是陶瓷材質,亦或是其它,都存在著一個通病——壺嘴小。
用蓋碗沖泡時,只要開口合適,就會呈現(xiàn)瀑布狀出水。
反觀茶壺,則是通過壺嘴出湯,速度一下子減慢了許多。
當茶葉被逐漸泡開了以后,芽葉舒展,還有可能堵塞出水口,造成出水不暢。
即使是快進快出,注水快,出湯也快,也很難達到“快出水”的要求。
茶葉與水的接觸時間不斷延長,內質不斷釋放,勢不可擋,這便成為了一杯名副其實的濃茶。
另外,由于茶壺自身的構造,想要徹底將壺底的茶湯瀝干,需找到一個特別刁鉆的角度。
如果沒有瀝干,剩余的少量湯水繼續(xù)和茶葉浸泡在一起,導致后續(xù)沖泡出來的茶湯,都是濃釅苦澀,難以下咽。
因此,對待內質豐富的好茶,不適合用茶壺或飄逸杯。
白瓷蓋碗,才是最佳的選擇。
《4》
原因三:出湯時間太慢
用蓋碗沖泡時,也時常會發(fā)生湯水過濃的現(xiàn)象。
而除了和投茶量過多以外,還和出湯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大多數(shù)的茶類,都不適合悶泡。
因為悶泡會導致茶類物質釋放過多,滋味異常濃釅,是對好茶的一種辜負。
但依然有很多人在進行悶泡,且不自知。
與悶泡相反的,是快出水,它指的是從注水到出盡大部分的茶湯,控制在7-8秒左右。
相信有很大一部分茶友,在日常泡茶的過程中,都遠遠超過了這個標準。
直到過了30秒,甚至1分鐘后才倒出茶湯,妥妥地成了悶泡。
尤其是品質優(yōu)越的茶葉,養(yǎng)分充足,在快出水下物質能夠勻速釋放,泡到10沖以上也不成問題。
卻因為悶泡,使得內質提前釋放完畢,大大影響了自身的耐泡度。
不僅如此,前幾沖又濃又苦的味道,也是對味蕾的一種折磨。
其實,想要做到快出水并不難。
為了不讓自己的味蕾遭罪,也為了不浪費好茶,更是應該勤于練習。
泡茶,很簡單;但想要泡出一杯好喝的茶,卻是難事。
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加練習,熟能生巧,而沒有捷徑。
《5》
借用一句經典的電影臺詞作為結尾。
“喜歡就會放肆,但愛是克制?!?/p>
因為克制,所以小心翼翼,生怕一款好茶毀在自己手里。
喝茶就像飲食一樣,講究過猶不及。
清新鮮爽,恬淡宜人,才是適合大眾的主流風味。
過多的投茶量,過長的悶泡時間,都會導致濃茶產生。
而濃茶不建議長期飲用,也是一個常識性的道理。
縱使有人說自己只是少量喝,偶爾喝,但至于到底是不是少量,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更多關于濃茶的原創(chuàng)知識
什么是濃茶?蓋碗泡白茶,如何避免將茶湯泡濃?
只有濃茶喝起來會苦澀嗎?為什么有的白茶快出水也會澀?
白茶茶湯越濃越好?扯淡,真正的白茶是這個模樣!
新白茶味淡,老白茶味濃?這個說法是真是假?
春秋白茶秉性不一,讀懂本文做個識茶達人,喝白茶輕而易舉
明明澀味濃重很難喝,卻被說成是好白茶?到底哪里出問題
歡迎關注【白茶大課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白茶大課堂菇涼陳(taimumagu)原創(chuàng)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fā)至朋友圈!
1.《(什么樣的茶算濃茶)什么樣的茶被稱為濃茶》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什么樣的茶算濃茶)什么樣的茶被稱為濃茶》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321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