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有效地適應充滿活力、困倦、疲倦、疲勞和疲勞?
背周期生理狀態(tài)?
林德艾云為你分析: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每天下班,總是累,什么都不想做,只想一屁股坐下。明明每天坐在辦公室里什么都沒做,但好像身心都疲憊了。腦子生銹了,不能動,遇到很多問題也經(jīng)常覺得不想思考。(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因為是周末,終于有時間學習了,但還是很累,睡覺看電視劇,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真的很懶嗎?其實不是這樣。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目標和事情想做,但卻因為精力不濟,總是沒有辦法去行動。有時候你可能也會感到困惑:明明一天下來做的事情也不多,也沒有干什么體力活,為什么會精力不濟呢?如果你也曾被這個問題困擾過,那么今天,我想跟你聊一聊:在事情很多、工作量和強度很高的情況下,如何保持精力充沛,不會感到疲憊?
1、對休息的理解(被動休息)
很多人對休息,其實一直有一個誤區(qū),什么誤區(qū)呢?
1)工作的時候要專注,能越長時間專注工作越好,等事情都做完了再去休息。
2)工作的時候動腦已經(jīng)很辛苦了,休息就別動腦了,做點不費腦子的事情吧。
這就會導致兩個結果:上班的時候,集中精力在攻克手頭的事情,處理完一件事情,又來一件事情,大腦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精神高度緊繃。
下班了,精力已經(jīng)被上班時透支殆盡,于是非常自然地告訴自己「別動腦了」。雖然還有讀書和學習計劃沒完成,但仍然告訴自己「我要放松一下」,于是要么癱在沙發(fā)上刷手機、看劇,要么跟朋友喝酒、閑聊……一晃眼時間就過去了,接著又到了第二天,繼續(xù)重復昨天的循環(huán)。
我把這種模式,叫做「被動休息」。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大腦工作的時候是需要耗能的,于是它會分解ATP來產生能量,這些分解的最終產物就是腺苷。一般情況下,腺苷會再次組合形成ATP,儲存能量,從而被消耗掉。這可以維持我們大腦中腺苷濃度的一個平衡。
但是,當我們一刻不停地持續(xù)工作、大腦全速運轉的時候,一方面,腺苷被不斷產生出來,大量累積;另一方面,這些累積的腺苷又無暇去重新組合、消耗。這就會導致大腦里面腺苷濃度的持續(xù)升高。
腺苷升高會有什么后果呢?
會降低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讓大腦產生困意,讓我們感到煩躁,情緒低落,無精打采,失去行動力……只想靜靜待著什么也不動。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考慮,這樣做是為了告訴身體:你現(xiàn)在的能量已經(jīng)嚴重匱乏了,是時候待著不動,好好恢復能量了 —— 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狀態(tài),因而觸發(fā)了大腦的警報。
但到了現(xiàn)代,現(xiàn)代社會的專業(yè)分工和工作流水線,讓我們在工作崗位上一刻不停地奔波。這就導致了,這種危險狀態(tài)幾乎天天都會產生,大腦每一天都會判斷我們處于「能量不足」的匱乏里,強制要求我們宕機、休息。
這就是「被動休息」的含義:我們的精力已經(jīng)嚴重透支了,不得不去休息,通過休息讓精力的「債務」回歸零點,繼而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但長期來看,這種模式對身體和心態(tài)都是不利的。一方面,身體長期處于「精力透支」的狀態(tài)里,會持續(xù)地給機體造成壓力,久而久之會破壞我們的能量系統(tǒng),產生炎癥反應,影響整個身體的運作。
另一方面,這種高強度的生活模式也很難給我們滿足感和幸福感,會讓我們在工作中變得更加「疲于奔命」,更加機械,從而讓自己過得更不開心。
2、主動休息:交替工作
所以,一個更好的模式是什么呢?我把它叫做「主動休息」。
前面已經(jīng)講過:腺苷只有在我們休息的時候,才會合成ATP,從而被消耗掉,為我們恢復精力。所以一個好的模式,一定是工作和休息交替,而不是專注長時間地去思考和工作。
這就是主動休息的第一條原則:交替工作。也就是:主動掌控工作和休息的節(jié)奏。
Draugiem 集團做過一項調查:他們調查了企業(yè)里工作效率最高的 10% 的員工,發(fā)現(xiàn):他們在工作總時長上跟其他員工并無顯著差別,那么差別最大的地方在哪里呢?他們平均每工作52分鐘,就會休息17分鐘。
組織心理學家 John Trougakos 也認為:我們每小時至少要休息10-15分鐘,休息的時候不要看郵件、思考工作,而是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交替工作看起來很簡單,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打破一個迷思:專注。
很多人對專注總會有一個誤解,認為專注就是長時間、持續(xù)地、心無旁騖地把注意力投注在一件事情上,把它做好 —— 其實這是違背大腦天性的。偶爾為之可以,但絕不可能形成長期的習慣。
一個良好的做法,一定是集中精力工作一段時間,休息,轉換思緒,恢復精力,再繼續(xù)集中精力工作。也就是「小步快跑,少量多次」的「沖刺」策略。
從這個角度來說,被很多人推崇的番茄工作法是合理的,但你不一定要用默認的25分鐘來作為一個番茄鐘 —— 那樣很容易打斷思緒,讓你在不適合休息的時候中斷工作。
我個人的做法是不以時間為單位,而是以一個小階段為單位。
舉個例子:我寫作的時候,一般一篇文章會有五六個段落,那么我就告訴自己:每寫完一個小段落,就起來走動一下,喝喝水,活動身體,做點別的,轉換思緒,讓大腦放松一下。
一個簡單的建議是:每半小時到一小時要有一個小的休息,起碼15分鐘;每一個上午和下午要有一個大的休息(不包含午休),起碼半小時。這樣可以充分恢復精力,為大腦松綁。
3、主動休息:動腦休息
那么,休息的時候可以做些什么呢?
這就進入了第二條原則:動腦休息。
前面講到,很多人的誤解是:休息就是要不動腦子,讓大腦徹底放松,無所事事。于是,很容易淪為刷劇、刷手機、閑聊,甚至發(fā)呆。
這其實是錯的。為什么呢?因為,大腦是無法「不動」的,只要我們醒著,它就會一刻不停地運轉。如果你不給它外部的刺激,它就會轉向內部,開始通過 DMN 模式漫無目的地反芻,從而讓你陷入不安定的情緒波動之中。
刷劇、刷手機則是一種用外在的新鮮刺激去填充注意力的方式,依靠這種刺激把大腦一次次拉回外界。但這種刺激是無意義的,很容易提高大腦的閾值,從而令你感到無聊、煩躁、提不起興致。
所以,一個更好的休息方式是什么呢?
是采用中低耗能的模式,去做一些跟日常工作不同的事情,激活大腦不同的運轉模式。
我自己會有一個做法, 叫做「齊頭并進」。簡單來說,就是會有一張表格,里面列舉了兩大類東西:
1)我讀到一半的書、文獻、資料,看到一半的紀錄片;
2)我在寫的各種各樣的寫作項目,比如對生活的記錄和觀察,對某本書的評價和思考,對某個點子的發(fā)散性創(chuàng)意,以及能用到課程里的延伸閱讀……
然后,隨便從里面找一個東西,繼續(xù)做下去。比如:
打開書,回憶一下前面的內容,接著看下去,一段休息的時間剛好足夠提煉一個知識點,轉化成知識卡片;
打開看到一半的紀錄片,繼續(xù)看,順手做點筆記,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打開寫到一半的內容,接著之前的思路繼續(xù)寫下去,順帶做一些修補和完善;
……
關于這一點,國外也有很多研究。比如:工作間隙看一些有趣的視頻,可以有效緩解疲憊,提高生產力。你也可以像我一樣,挑一些關于歷史、文化、美食、旅行……的紀錄片,一點點看,慢慢看,補充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識,同時還能得到放松。
我還有一個小技巧: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會把問題放進一個問題庫里面。那么當我休息時,就可以打開問題庫,把這些問題拿出來,查閱相關的資料,看看可以如何解決,記下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這樣一來,一旦能解決一個小問題,可以給你提供大量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充分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你擁有更強的動力去做事情。
就算沒能解決,也可以驗證自己的思路,推進對這個問題的解決進程,讓自己看到確切有效的成果。
4、主動休息:(黃金時間)學習也是一種有效的休息
進一步,有一個點可能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其實,學習,也是一種有效的休息。
這就是第三條原則:黃金時間。
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每天那么累,回到家還要學習,這難道不是一件苦差事嗎?學習難道不是反人性的嗎,為什么說也是一種休息?
當然,我不是說學習很輕松、不費力,這是不可能的。不過,你不妨跟我一起來思考:
如果我們在白天的時候,可以通過交替工作和動腦休息,使得我們的精力維持在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水平,狀態(tài)良好,那么晚上我們做點什么好呢?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要去休閑,比如玩游戲、看電影、看小說……這些當然是可以的,不過我會建議你:每天抽出一段固定的時間,去做一些超出生活日常模式的事情。
什么意思呢?就是投入精力,動腦、動手去探索一些日常不會做的事情。比如:學習一門手藝、技能,接觸一個新領域,培養(yǎng)一個興趣愛好,等等。
隨便舉幾個例子:
如果你喜歡讀小說、看故事,不妨試著學習一下文學創(chuàng)作,試著動手寫一點故事;
如果你喜歡鉆研工具和工作流,不妨動手學一下編程,給自己寫一些插件或腳本;
如果你喜歡與人交流,不妨試著運營一個賬號,分享一些感興趣的內容,或是做一做社群;
如果你有旺盛的好奇心,不妨試著多涉獵幾個不同的領域,學習一些平時可能用不上的知識;
如果你喜歡做手工,不妨學一學咖啡、烹飪、烘焙、刺繡、插畫……
重點在于:每天給自己一段固定的時間,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擾,讓自己能夠充分地發(fā)揮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和想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有一定門檻的、需要動腦思考或動手的事情。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這會是你一個非常牢固的「生活儲備」
你可以把它當成生活的「后花園」。一旦你在工作上遭遇挫折,或是人際交往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又或者面臨壓力、焦慮,這些都可以成為你暫時忘記煩惱的地方,讓你重新找回快樂。
那么,為什么強調要動腦或動手呢?因為只有具備一定門檻,需要付出腦力去思考、認真對待,你才能夠進入「心流」狀態(tài),從而,從做這些事情里面獲得創(chuàng)造的幸福感和樂趣。
可能你會覺得:每天工作已經(jīng)要消耗很多腦力了,回家還要學習,腦力跟得上嗎?其實,近10年的研究認為:大腦對任務的集中處理,主要依賴意志力;而只要你認為你的意志力是無限的,那么它就真的是無限的。
也就是說:只要你擺脫「我已經(jīng)工作了很長時間了,是不是該做點不費腦子的事情?」這種思維,讓自己相信「雖然我已經(jīng)工作了很長時間,但我依然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做我感興趣的事情」,那么你就能夠做得到。
一旦你相信這一點,并讓自己投入腦力進去,你就會感到:每一天的生活,會變得更加充實。
這種充實感,以及創(chuàng)造的樂趣,就是對抗生活的繁瑣、無常和枯燥的最好的武器。
5、主動休息:設定邊界
最后,講講主動休息的第四條原則:設定邊界。
完成上述三條原則,其實都需要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你必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你工作的節(jié)奏。
很多缺乏邊界意識的人,很容易在工作中承擔過多的外部壓力,從而導致自己疲于奔命,一直在忙著解決「要我做」的事情。
比如:
難以婉拒同事的請求或朋友的求助;
比起教會下屬動手,總是喜歡自己包攬;
過度高估自己的效率,導致接下太多的任務;
受限于別人的節(jié)奏,頻頻在開會、打電話、回消息、回郵件……
很多時候,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就是在這樣不知不覺之間流逝。每一個點看上去都很小、很瑣碎,但累積起來卻可能非??捎^。
因此,設定邊界的意思,主要包含兩點。
第一點:
你必須非常明確:哪些是你應該做的,哪些是你可以選擇做或不做的;哪些是非常重要、優(yōu)先要做的,哪些是可以緩一緩、或可以轉交給他人去做的。
在這個基礎上,你再安排好每天的日程。不需要計劃得非常細,但你需要知道,你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面需要做些什么,有多少時間是被「鎖住」的,多少時間是有余力、可以自由安排的。而不是來者不拒。
永遠要記住兩件事情:
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不存在「把事情做完就好了」,我們應該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追求平衡、舒適和可持續(xù)。
別人的事情是別人自己的課題,不是你的,不需要過度擔責,要學會課題分離。
第二點:化零為整。
什么意思呢?我們每天會有非常多的瑣事要處理,工作上,比如回郵件、回消息、寫報告、寫日志;家庭上,比如買東西、帶孩子、做家務……
盡量不要讓這些事情占據(jù)我們每天的休息時間和空余時間,而是安排一段固定的時間去處理。這樣可以避免自己陷入「時間黑洞」里面,讓自己不知不覺把大量時間丟進去,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
另一方面,這也可以避免這些瑣碎殘留在我們的腦海中,占據(jù)我們的認知資源,讓大腦后臺持續(xù)不斷地耗能。
所以,平時可以跟需要合作的人盡量溝通你的習慣、模式和工作節(jié)奏,想辦法去找到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平衡,避免過度去遷就別人。
6、總結一下:
交替工作,用小步快跑的沖刺策略,給大腦留出恢復精力的時間和機會。
動腦休息,激活大腦不同的區(qū)域,持續(xù)為大腦注入能量和活力。
黃金時間,為自己留出抵抗生活的慵常、提供成就感和滿足感的「生活儲備」。
設定邊界,明確自己的工作節(jié)奏,用自己的節(jié)奏去主導自己的行動,而非依從他人。
有時候實在是困得不行了,或者是精神不在狀態(tài)??梢晕恍┭鯕?,補充氧氣,可以提神抗疲勞。讓大腦在固定的時間點,處于一個正確的狀態(tài)。
艾潤活力氧
1.《關于缺少精力怎么辦,你需要知道這些如何保持精力充沛,有效適應困、倦、疲、乏等周期型生理狀況?》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關于缺少精力怎么辦,你需要知道這些如何保持精力充沛,有效適應困、倦、疲、乏等周期型生理狀況?》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l/318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