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寶馬第七代7系的神秘面紗終于被揭開,分體式大燈、巨型發(fā)光雙腎格柵、水晶內(nèi)飾燈帶、31英寸8K后排顯示屏,寶馬在新7系中用各種顛覆性的設計與配置重新定義了豪華D級車。但這樣大刀闊斧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人們的質(zhì)疑,遠超當代審美的外形讓人接受不能,浮夸的內(nèi)飾與人們傳統(tǒng)意識中的D級轎車更是毫不相干,甚至有網(wǎng)友吐糟稱“這是在將客戶往奔馳和奧迪的懷里送啊”。但其實回看寶馬7系這45年的進化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次7系有大的革新都會伴隨著不少質(zhì)疑聲,但這些質(zhì)疑聲不僅沒有將它擊倒,作為后來者,7系反而拉近了與奔馳S級的距離,一時瑜亮。所以今天,我們就不妨來簡單回顧一下寶馬7系的歷代車型,看看它有著如何輝煌的奮斗史。

第一代寶馬7系E23 1977年至1986年

1968年寶馬為了應對奔馳在豪華轎車的統(tǒng)治級現(xiàn)象,決定推出代號為E3的New Six系列新車。不過雖然寶馬將這臺車打造的比奔馳尺寸更大,但由于定位依舊偏向駕控,在豪華舒適程度上依舊無法企及奔馳,最終并未如預期般成功。

雖然E3沒有對奔馳造成什么威脅,但寶馬并未就此罷休。1977年,他們重裝上陣,推出了E3的后繼車型——代號為E23的第一代寶馬7系初登歷史舞臺。

第一代7系的外觀在當時看來是很現(xiàn)代的,與之前寶馬的設計趨勢完全不同,由當時的寶馬首席設計師Paul Bracq操刀打造。這臺車除了保留了經(jīng)典的四圓形大燈之外進行了很多創(chuàng)新,例如:將引擎蓋設計的平坦寬大,而中間部分則微微隆起,讓它看起來很是彪悍。而從側(cè)面看過去,它斜切向下的車頭就像是鯊魚的鼻子,十分具有氣勢。另外前保險杠上所使用的寬大鍍鉻飾條在當時看來也是很時尚的。

在車輛內(nèi)部,第一代7系列有多項創(chuàng)新,例如車輛故障自檢系統(tǒng)、行車電腦,這些都是在當時相當先進的配置。另外在一些高配車型上,寶馬還為第一代7系配備了天窗、電動車窗、真皮座椅、電動門鎖等豪華舒適配置,目的就是為了與奔馳相抗衡。

初代寶馬7系在動力系統(tǒng)上全部搭載了直列六缸發(fā)動機,其中較為基礎的725、728和730車型為化油器發(fā)動機,排量分別為2.5L、2.8L和3.0L,最大功率為150馬力、170馬力和184馬力。而動力更強的732i則使用了博世燃油噴射系統(tǒng),這也是為何它的數(shù)字后邊會出現(xiàn)我們熟悉的字母“i”的原因。而作為早期車型,他們只匹配了3速自動或4速手動變速箱。

1979年,第一代寶馬7系進行了小改款,其車身棱角變得更為圓潤,對雙腎格柵也進行了微調(diào),整體看上去更為飽滿了。改款后,車內(nèi)開始逐漸配備了電動座椅、座椅加熱、電動外后視鏡,并可選裝安全氣囊、真皮和實木內(nèi)飾等安全和舒適配置。另外,在改款過后新的動力系統(tǒng)開始匹配5速手動變速箱。1980年,寶馬推出了最強版本745i,該車搭載3.2升直列六缸渦輪增壓發(fā)動機,最大功率252馬力,最大扭矩380N·m,而這也是第一代7系中唯一搭載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的車型。

第二代寶馬7系E32 1986年至1994年

奔馳與寶馬在豪華車領域的戰(zhàn)火還在繼續(xù),1986年第二代寶馬7系問世,代號E32,而它也成為了當時市面上技術最先進的汽車。

E32的設計草圖早在1979年就已開始動筆勾勒,最終項目于1984 年準備就緒,但寶馬管理層又將這個項目擱置了兩年。直到1986年6月,第一臺E32世代的寶馬7系下線。直到1994年4月,這款豪華轎車的產(chǎn)量超過30萬臺。相比奔馳為用戶提供的奢侈后排享受,寶馬依舊在堅持讓第二代7系延續(xù)著“駕駛者之車”的名號,雖然奔馳S級此時依舊風光無兩,但E32在許多注重駕控的人心中已經(jīng)開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二代寶馬7系沿襲了上一代車型的設計風格,不過頭燈變更為了同樣的大小,另外一點變化我想大家都能猜到,雙腎格柵的尺寸被加大了,寶馬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而此代7系的尾燈變得紛繁復雜,錯位的視覺效果讓整個車尾都不再單調(diào)了,相比上一代飽滿了很多。

第二代7系的內(nèi)飾開始使用向駕駛員一側(cè)傾斜的設定,這便是延續(xù)品牌運動基因的佐證之一。不僅如此,它的車內(nèi)還出現(xiàn)了大量真皮和木紋作為裝飾,在豪華感上也絲毫沒有落后。另外其配置也很豐富,大燈清洗、電動車窗、電動調(diào)節(jié)座椅、電動外后視鏡調(diào)節(jié)、電動天窗、立體聲多碟CD音響和車載電話等配置紛紛出現(xiàn)在第二代7系之中。1987年,寶馬還推出了長軸距版車型,其軸距增加到2947mm,提供了更為充裕的后排乘坐空間。

在動力系統(tǒng)的選擇上,E32世代的寶馬7系在初期是保守的,他們保留了第一代車型的3.0升和3.4升直列六缸發(fā)動機,只在馬力上做出了小幅提升,傳動系統(tǒng)則匹配5速手動變速箱和4速自動變速箱。不過到了1987年,寶馬推出了名為750i和750iL的標準軸距及長軸距版的頂配車型。它搭載了5.0升V12自然吸氣發(fā)動機最大功率300馬力,最大扭矩450N·m。這是寶馬7系首次采用V12發(fā)動機,也讓它一舉超過了奔馳500 SE所使用的5.0升V8發(fā)動機。1992年,寶馬730i增加了一款32氣門3.0升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配備新的5速自動變速箱。同時期寶馬740i和740iL也推向市場,該車搭載286馬力4.0升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

第三代寶馬7系E38 1994年至2001年

第三代寶馬7系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豪華車之一,對于許多寶馬車迷來說,它甚至是有史以來最好的7系,它是寶馬連接老技術與數(shù)字時代之間的紐帶。

E38的車身高度異常低,車頭扁平,格柵進一步拉寬,這樣的設計當時僅在捷豹XJ系列上可以見到。它的雙大燈設計集成在同一燈罩下,不再是分體樣式。另外第三代寶馬7系依舊提供有短軸距和長軸距進行選擇。對于特殊訂單,寶馬設置提供了超長軸距版,供一些國家的政府官員使用,此類車型被命名為了L7。

從第三代寶馬7系開始,它的內(nèi)飾風格已經(jīng)開始更為充滿設計感與時尚感了。中控臺仍為偏向駕駛員一側(cè),但層次顯得更為錯落有致,方向盤加入了多功能按鍵,換擋桿使用了細膩的真皮和實木材質(zhì),細節(jié)方面更為出眾。

E38世代的寶馬7系取消掉了六缸發(fā)動機車型,其中寶馬730i和730iL采用了上一代7系中那臺代號為M60B30的3.0升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740i和740iL則沿用搭載代號M60B40的4.0升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與發(fā)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6速手動變速箱以及由ZF提供的5速Steptronic手自一體變速箱,這也是最后一代使用手動變速箱的7系。

至于750i和750iL,其搭載代號為M73B54的5.4升V12自然吸氣發(fā)動機,它是當時寶馬量產(chǎn)車最大排量的擁有者,其最大功率326馬力/5000rpm,最大扭矩490N·m/3900rpm,0-100km/h加速時間為6.8秒。1995年,寶馬推出入門級車型728i和728iL,采用2.8升直列六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193馬力,最大扭矩280?!っ祝拿媸肋M一步降低了7系的準購門檻。

第四代寶馬7系E65/E66 2001年至2008年

寶馬7系的第四代產(chǎn)品是有史以來爭議最大的,它的外形被人詬病,但銷量卻創(chuàng)了歷史新高。來自德國的著名設計師Chris Bangle主導了這一代車型的外觀設計,他將E65/E66世代的7系完全跳脫出了前三代車型的影子,車身看起來龐大臃腫,怪異的前后燈及后備廂造型讓人看不出這是一臺7系。在Chris Bangle如此大刀闊斧的外觀革新下,人們從最初的質(zhì)疑開始慢慢接受,甚至意識到:大型豪華轎車似乎本該如此厚重。

寶馬在設計第四代7系時意識到駕駛者并非是唯一的,于是他們?nèi)∠讼蝰{駛員側(cè)傾斜的中控臺設計。為了提升整車的豪華質(zhì)感,第四代寶馬7系使用了更為特殊的懷擋方式,多媒體屏幕尺寸加大并被移到了中控臺頂端,大量的木紋飾板得到了應用。而最值得稱道便是此代7系搭載了iDrive系統(tǒng),它集成了娛樂系統(tǒng)、空調(diào)、藍牙電話和導航等許多功能,并可通過旋鈕進行調(diào)節(jié)。

動力系統(tǒng)方面,第四代寶馬7系取消了手動擋車型,成為了第一次全部配備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的7系產(chǎn)品。同時,長軸版車型的尾標也發(fā)生了改變,他們將此前的“iL”變?yōu)榱恕癓i”,并延續(xù)至今。

具體來說,先期上市的寶馬735i和745i搭載N62系列發(fā)動機,735i搭載3.6升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而745i則配備一臺4.4升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寶馬750i和750Li采用代號N62B48的4.8升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寶馬760i和760Li則搭載代號N73B60的6.0升V12自然吸氣發(fā)動機。

2005年,寶馬推出了第四代7系改款車型,外形在修改過后接受度更高,車內(nèi)的iDrive系統(tǒng)也得到了升級。后年寶馬還基于760Li推出了代號E66的Hydrogen 7,其可使用氫和汽油作為燃料,為寶馬日后發(fā)展混合動力車型奠定了基礎。

第五代寶馬7系F01/F02 2008年至2015年

寶馬的第五代旗艦轎車7系于 2008 年推出,并在世界經(jīng)濟危機期間首次亮相。在第五代中,7系列不再使用“E”字母開頭的舊代號,轉(zhuǎn)而進入到“F”時代。

第五代7系的外形設計再次引發(fā)了一定爭議,大家對雙腎格柵尺寸的進一步加大褒貶不一,是不是很像這幾天剛剛發(fā)布新7系時的風評?如今看來這樣的爭議由來已久。而鷹眼式的大燈則相當有神,燈腔內(nèi)的“天使眼”造型源自與班戈設計的E60寶馬5系,也成為了寶馬最為經(jīng)典的設計。

第五代7系的內(nèi)飾更為現(xiàn)代,它換裝了三幅方向盤,中控臺微微像駕駛員側(cè)傾斜,加入了熟悉的“雞腿”電子擋桿,iDrive系統(tǒng)進一步得到升級。配置上它也變得更加科技智能化,倒車影像、車載電視、HUD抬頭顯示、一鍵啟動方向盤加熱,第五代7系的競爭力依舊強勁。

動力方面,先期上市的740i和740Li搭載代號N54B30的3.0升直列六缸雙渦輪增壓發(fā)動機,750i和750Li則采用代號N63B44的4.4升V8雙渦輪增壓發(fā)動機,匹配6AT變速箱,同時提供有四種駕駛模式選擇。隨后在2009年,寶馬推出的760i和760Li則使用了代號N74B60的6.0升V12雙渦輪增壓發(fā)動機,其最大功率達到544馬力,最大扭矩750N·m,配備全新研發(fā)的8速手自一體變速箱,性能炸裂。同年寶馬還推出了xDrive全時四驅(qū)系統(tǒng),并搭載在了750i之上。

第六代寶馬7系G11/G12 2015年至2022年

第六代寶馬7系在2015年6月正式發(fā)布,這是第一款基于Clar平臺打造的7系。相比前五代產(chǎn)品,它并沒有做出大刀闊斧的革新,更多的是在豪華、科技、潮流方面進行升級。

它的外形相比上一代車型更加運動和扁平化,中網(wǎng)尺寸被進一步拉大,大燈使用了開眼角造型并提供有激光大燈。車尾尾燈用鍍鉻飾條相連接,過渡自然,整體性極佳。

第六代7系的內(nèi)飾布局變化不大,在大量銀色按鍵的裝飾下顯得更現(xiàn)代了。中控屏幕升級為懸浮式,功能上最大的進步就是支持了手勢控制,操作起來很炫酷。另外,部分車型還配備了由15000顆LED發(fā)光單元組成的星空頂、7英寸可拆卸平板電腦等,奢華不已。

基于Clar平臺打造的7系在車身選材上有所突破,寶馬首次將碳纖維復合材料與鋼材、鋁材及塑料進行組合,這使得其白車身減重40公斤。同時,B柱、車頂縱梁、前橫梁、門檻和C柱等位置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在剛性和強度上更為安全。

動力方面這一代7系的最大變革就是引入了B48 2.0T四缸發(fā)動機,雖然這一做法再次引發(fā)了一定爭議,不過7系的售價實打?qū)嵉慕档土恕T跍寿忛T檻降低后,7系的銷量也是節(jié)節(jié)攀登,如果說7系始終處于追趕奔馳S級的狀態(tài),那2.0T 的推出至少幫助7系在銷量上拉近了與S級的距離。

2019年,第六代寶馬7系迎來了中期改款,雙腎格柵尺寸又又又一次擴大,甚至讓人覺得有一絲絲夸張。而在2022年,寶馬宣布搭載在M760i/M760Li中所搭載的代號為N74B66C的V12雙渦輪增壓發(fā)動機將不再使用,寶馬品牌量產(chǎn)車將徹底告別V12時代,而M760i也將成為寶馬最后一款搭載V12發(fā)動機的車型。

至于新7系呢?

必須要承認的是,當分體式大燈確定出現(xiàn)在全新一代7系時,即便是對寶馬品牌喜愛有加的我,也和很多人同樣一時無法接受它的轉(zhuǎn)變,豪華D級轎車留給我們的那些優(yōu)雅、尊貴和厚重在此刻蕩然無存。不過就像我在回顧文章里所提到的,寶馬7系這一路走來,遭受到的質(zhì)疑并不在少數(shù),但它用強大的實力一一進行了回擊,我相信新一代7系在年底上市后,它依然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畢竟作為豪華D級轎車,作為一個品牌的旗艦,你要做的就是別人沒有做過的,是成為新的風向標,是讓別人爭相模仿,是在多年后依舊讓人望其項背。所以,你認為新一代7系這次有機會迎來對奔馳S級的超越么?

1.《【寶馬750i】回顧寶馬7系歷史,可以看到奔馳S級宿敵是如何煉成的?!吩曰ヂ?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寶馬750i】回顧寶馬7系歷史,可以看到奔馳S級宿敵是如何煉成的?!穬H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auto/302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