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國電影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大導演袁木志。

原木這個名字現(xiàn)在中國人似乎已經(jīng)不為很多人所知了。

袁牧之是著名的電影藝術家,中國優(yōu)秀戲劇、電影演員、編導,也是新中國電影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東北電影制片廠第一任廠長,中共建政后第一任國家電影局局長,袁牧之的原名叫袁家萊,牧之是他的藝名。1909年的3月3日他生于浙江寧波。

袁牧之故居

早年,袁牧之受新戲劇運動的影響,童年時代的他對演文明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13歲他到上海,開始在洪深組織的戲劇協(xié)社演戲。18歲開始因在一些話劇中的出色表演而受到戲劇界的重視。在20世紀30年代,袁牧之在話劇舞臺上成功地飾演了不同類型的人物,贏得了“舞臺千面人”的美譽。

他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堪稱一代電影大師,曾參演《風云兒女》《生死同心》,編導《都市風光》《馬路天使》等影片。1937年,他編導的《馬路天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

1946年袁牧之任東北電影制片廠第一任廠長,文化部電影局第一任局長,并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屆中國文聯(lián)委員,第一屆中國電影工作者協(xié)會副主席,1952年因病離職。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逝世,終年69歲。

這就是年輕時期的袁牧之

袁牧之的爸爸名字叫袁子壯,是位做進出口貿(mào)易的生意人。曾經(jīng)娶過幾房妻室,也生過許多子女,但多數(shù)夭折。袁牧之的母親嫁到袁家后,生養(yǎng)了一兒一女,就是袁牧之和一個妹妹。在袁牧之五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時間不長母親帶著他的妹妹改嫁了。作為袁家的獨子,留在了袁家,由尼姑還俗的前房夫人撫養(yǎng),善良的養(yǎng)母視幼年的袁牧之為己出,對他無限疼愛,給予兒子最好的教育條件。他的啟蒙教育在家鄉(xiāng)完成。在十歲的時候,養(yǎng)母將他送到上海讀書,13歲那年他就讀上海澄衷中學。

在上海由在上海海關工作的姐夫和姐姐照顧生活。從此開始對戲劇表演產(chǎn)生了興趣,并漸漸地對表演顯露出才能來。在中學時參加學校的業(yè)余演劇活動,并逐漸有了組織才能和講演才能。十五歲那年,他加入了應云衛(wèi)、谷劍臣、歐陽予倩、洪深等人主持的戲劇團體戲劇協(xié)社,成為那里面的小演員。

1927年,袁牧之開始進入東吳大學學習法律了。在大學里他加入了辛酉劇社,并扮演了許多俄國人編寫的劇里面的角色。在演劇之外他還抽空寫作劇本,在1928年和1929年分別出版了獨幕話劇集《愛神的箭》和《兩個角色底戲》。后來他還寫了劇本《叛徒》、《寒暑表》、《一個女人和一條狗》等。在1931年一月份的時候,中國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在上海成立,左翼的思想風潮對袁牧之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加入了他們的行列。這個舉動遭到了姐姐和姐夫的反對,袁牧之不從姐姐姐夫的勸阻,結果姐夫姐姐斷了對他的經(jīng)濟供給。但他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與姐姐姐夫脫離了關系。從此,袁牧之就開始了他的職業(yè)演劇的生涯。他在《五奎橋》、《回春之曲》、《怒吼吧!中國》等劇中扮演角色。

在職業(yè)演劇的期間,他沒有固定收入,除了演劇一些微薄的收入外還有一些他創(chuàng)作劇本等著作的少量稿費,可以說他是過著清貧的日子。盡管清貧,但他卻擁有著無限的激情去燃燒。袁牧之在他的話劇演出生涯的實踐中彰顯出他所具有的天賦與才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同時他也總結自己的表演藝術經(jīng)驗,他先后寫作并出版了《戲劇化妝術》和《演劇漫談》,這些都是他長期演戲的經(jīng)驗的總結。很多的演員都是讀著他這兩本書而成長起來的。演戲的歲月,收入沒有固定,時有時無,這樣的日子也就習慣了,有錢時可以吃一下館子,無錢時也可以去朋友家去蹭飯。就這段日子,讓老袁終生不忘啊!

1931年年末,日本人進攻上海,歷史上稱為“一二八事件”。日本人轟炸,將幾家電影制片廠的廠房和設備都炸毀了,電影制片生產(chǎn)工作遭到嚴重破壞,過去拍攝的電影都是花紅葉綠才子佳人的片子,日本人的破壞,讓國人開始痛恨日本人,也大大提高了國人的愛國熱情,電影制片者作為中國人,良心也被喚醒。電影界人士開始靠近年輕的左翼作家,左翼作家開始為電影界創(chuàng)作劇本。漸漸地很多共產(chǎn)黨人也開始進入了電影文化界 。這時共產(chǎn)黨人將左翼戲劇運動中具有社會影響的袁牧之也輸送到電影界中,安排到了電通公司工作。

電通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就是《桃李劫》,這部片子的劇本就是出自袁牧之之手,他并在此片中扮演了男主角陶建平,片中的那首《畢業(yè)歌》后來一直都在中國傳唱,就是唱著這首《畢業(yè)歌》廣大的青年走上了民族解放的戰(zhàn)場,為這個多災多難的祖國去流血去犧牲,這首歌就如一支民族強心劑,讓年輕人去擔負起天下的興亡!袁牧之擔任影片第二個男主角是在影片《風云兒女》,他扮演的人物叫辛白華,是東北青年流亡到上海的一位詩人。片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那首歌叫《義勇軍進行曲》,就是袁牧之這些演員們首次演唱的,后來這首歌不斷影響著中國人,最后,這首歌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袁牧之編導的第一部影片是我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都市風光》,這些優(yōu)秀影片充分他豐厚的藝術才華和精湛的藝術造詣,表達了他對國家、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患和革命理想,以及關心和同情普通民眾生活疾苦的人文情懷,因此受到了廣大電影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電通公司存在的時間很短,僅僅拍攝了四部電影,其中由袁牧之主創(chuàng)就有三部之多。后來他加入了明星電影公司二廠。在明星二廠,他創(chuàng)作了電影《生死同心》。在此片中他一人扮演兩個角色。不久他開始編導電影《馬路天使》,堪稱中國電影經(jīng)典作品。片中的歌曲《四季歌》、《天涯歌女》就由他的主創(chuàng),這兩首歌的傳唱經(jīng)久不衰。

電影《風云兒女》劇照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進入國共兩黨合作時期,袁牧之在武漢拍攝影片《八百壯士》, 他在劇中扮演謝晉元團長的角色。這部電影大大激發(fā)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激情,贏得了國際輿論的稱道。在漢口期間,袁牧之找到了八路軍駐漢口辦事處主持工作的周恩來,表示他想去延安的想法,周恩來決定派袁牧之去香港購買拍攝電影器材,隨后他就去了香港,將相關的器械和幾萬米的膠片都采購完畢。

在1938年的那個秋天,袁牧之和他的老搭檔吳印咸一同帶上所有的器材和膠片輾轉反側來到了延安,由于他們的到來,八路軍總政治部很快就成立了延安電影團,在延安拍攝紀錄片電影,首先他們拍攝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到了1939年的一月份,他們?nèi)トA北敵后區(qū)進行拍攝。臨行前毛澤東與他們見了一面,交流了許多還請他們吃了飯。在延安和八路軍敵后區(qū),袁牧之拍攝了很多記錄片子,就在這段期間,他參加了共產(chǎn)黨的組織,介紹人是關向應。

1940年3月,《延安與八路軍》后期制作的大量準備工作已經(jīng)做好,中共中央決定派遣袁牧之和冼星海前往蘇聯(lián)完成這部影片的后期制作,同時也向蘇聯(lián)學習一下他們電影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到了蘇聯(lián)之后,袁牧之把影片的全部素材都交給了蘇聯(lián)的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由于戰(zhàn)爭,蘇聯(lián)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的搬遷,在轉運的途中將大部分的影像素材丟失。當老袁他們得知這個消息后無不痛惜萬分!一年多的心血就這樣沒了……

老袁在蘇聯(lián)一邊學習一邊幫助蘇聯(lián)人工作,就這樣,他在蘇聯(lián)待了五年的時光。祖國光復之后,于1946年2月份他從東北入境回到祖國。遵照上級的指示,老袁來到了長春,接收日本人創(chuàng)建的“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xié)會”(簡稱“滿映”)。并于1945年的10月1日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1946年4月14日,蘇聯(lián)紅軍撤離了長春。4月18日共產(chǎn)黨的部隊東北民主聯(lián)軍進入長春。也是同一天,舒群持東北民主聯(lián)軍司令員周保中簽署的命令接管“滿映”,舒群、張辛實分別擔任東北電影公司正、副經(jīng)理,袁牧之為顧問,田方任秘書長。

不久,由于戰(zhàn)事的變化,共產(chǎn)黨的部隊將要離開長春,為了保住電影廠這份家業(yè),于是老袁向時任中共東北局的宣傳部長凱豐請求將東北電影公司搬遷到東北北部的后方。凱豐同意了!很快老袁就與部隊聯(lián)系調動了火車皮,又找來當時的東北新華書店的警衛(wèi)部隊前來幫忙,又動員電影廠的大部分員工分批撤離,盡最大的努力將能搬走的器械物件都盡量搬走。

老袁很多年之后依然還記得從長春開始搬遷的日子,是那年的陽歷5月13日開始至5月23日,那個季節(jié)長春的氣溫早已經(jīng)開始熱了。他們搬遷的是洗印、錄音、攝影、放映、照明設備和器材,以及服裝、化妝用品,大量膠片、數(shù)百部電影拷貝等貴重、專用設備和物資,袁牧之等人與這批物資寸步不離,先期抵達了哈爾濱,也覺得哈爾濱不安全。隨后又根據(jù)東北局的指示,來到與中蘇邊境很近的合江省的興山,就是現(xiàn)在的黑龍江省的鶴崗市。

當1946年6月1日的時候,東北電影公司所有的員工和器械物資都抵達了合江省的東北方向的興山。隨后他們開始緊張地開展建設工作,創(chuàng)業(yè)初期,條件艱苦,設備簡陋。最早把一棟日本小學校的平房改建為技術車間,將一所沒完工的電影院改建為攝影棚,將原來日軍的一所馬棚改建為職工宿舍,將日本人留下的“社宅”的一幢樓改建成辦公室,東北電影制片廠就是在這樣簡陋艱苦的條件下開創(chuàng)起來的。到了那年的10月1日,一個可以能夠拍攝電影的生產(chǎn)基地就建成了!它的名字:東北電影制片廠。是的,就是我們的老袁,袁牧之擔任了這個制片廠的第一任廠長!

時任東北電影制片廠廠長袁牧之(右)與副廠長吳印咸(左)

東北電影制片廠片頭

東北電影制片廠隨后就以記錄人民解放戰(zhàn)爭偉大歷史進程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為中心,兼及故事片、美術片、科教片、譯制片等各片種。老袁提出了“七片計劃”,這七種片子就是:藝術片、新聞紀錄片、教育片、美術片、翻譯片、幻燈片和新聞照片。出品了 17 輯大型紀錄影片《民主東北》和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等優(yōu)秀電影,建立了深入東北解放區(qū)廣大城鄉(xiāng)、工礦和部隊的電影發(fā)行放映網(wǎng)絡。

袁牧之在東北

袁牧之在東北

在老袁領導下的東北電影制片廠的創(chuàng)作、生產(chǎn)、發(fā)行和管理經(jīng)驗,為未來中國電影事業(yè)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jīng)驗和建設基礎。1948年9月,老袁給中共中央呈上一份有關電影工作的一份報告,中央肯定了他的一些想法建議。那時正是中國歷史的關鍵時期,要以記錄片子為主要的生產(chǎn)思路,加強新聞紀錄片生產(chǎn)。由原來的四個戰(zhàn)地攝影隊基礎上,加強力量,共組建六個戰(zhàn)地攝影隊,開赴戰(zhàn)場。就是在興山這個地方,這些人完成: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譯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長故事片《橋》等影片。

到了1948年10月19日,中共在長春建政之后,東北電影制片廠開始分批遷回長春。

1948年的12月28日,老袁又給中央寫了一份報告,對于國民政府所辦的電影制片廠的具體接收接管的辦法,對于北平的中電三廠的接收還有上海的電影制片廠的接管工作都有很詳實和具體的方案。

1949年的三月份,袁牧之奉中共中央命令離開東北電影制片廠到北平,進行全國電影領導機構的籌建工作。四月份,中央電影管理局成立了,袁牧之擔任局長。在全國文代會上,老袁向大會作了《關于解放區(qū)的電影工作》的報告,在這次文代會上他當選了中華全國電影工作者協(xié)會副主席,并以副主席的身份兼管影協(xié)工作。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袁牧之同志帶領新中國電影的開拓者們,積極貫徹中央關于文藝工作的指導方針,布局了以“東影”、“北影”、“上影”和“八一廠”為龍頭的電影生產(chǎn)基地,全面構建從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到發(fā)行放映的完整的電影管理和經(jīng)營體系,在很短時間內(nèi)形成了新中國電影事業(yè)的基本格局和發(fā)展系統(tǒng),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電影發(fā)展的嶄新局面。

1949年4月,東北電影制片廠奉命全部遷至長春。

1951年11月9日,袁牧之的妻子陳波兒因心臟病突發(fā)而去世,他的妻子陳波兒僅僅跟他一起生活僅僅才四年就永遠地離開了他,他就處在哀痛之中……妻子的去世對他的打擊很大。

1952年1月,袁牧之在電影局整風會上就《武訓傳》等影片被批判了,他做多次了檢討,兩個月后,組織上安排袁牧之離職療養(yǎng)。1954年,他正式提交了離職申請,并且得到批準。從此,年僅45歲的袁牧之在電影文化領域中就悄無聲息了,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1955年2月,東北電影制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制片廠。這一年袁牧之46歲,退職已經(jīng)快一年了……

也是1955年的這一年,袁牧之與昆曲演員朱心結婚了,有兩女一子。

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病逝,終年69歲。

光陰不會蒼老,但人卻會老去,我們只好僅憑著記憶,對過去進行緬懷,也是一種紀念。


孫雷

2021年3月14日

1.《【朱心拍】「昔日故人」中國電影事業(yè)的奠基人大導演袁牧之》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朱心拍】「昔日故人」中國電影事業(yè)的奠基人大導演袁牧之》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yule/319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