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_少妇福利无码视频_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_一级毛片国产A级片

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

【麗人保鏢立夏扮演者】福寶市高宗隆(上)

傅抱石(1904~1965),原名張生,徐林,胡抱石才人。出生于江西南昌,原籍江西新余?,F(xiàn)代畫家。

福寶市高宗隆(上)

夏普

中國歷代畫家中,對近代化團影響最大的人應該推石濤。

石濤可以說是花壇的奇才。他波瀾壯闊,邁高超時,脫下臼的畫風,不僅在繪畫創(chuàng)作領域獨樹一幟,還以聾、超高絕金和獨特的畫論在繪畫理論領域大放異彩(D-O)。不僅在清代華團一時,而且對近代化團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推崇石島的話在這里不必贅述。從現(xiàn)代藝術大師齊白石對石島的評價可以看出?!罢l教鬼?兩千多年來只有和尚。燒香拜師弟子,昨晚揮舞著夢王。(莎士比亞。)(1) 300多年來,學習和追莫錫濤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也就是說,現(xiàn)代畫家中成就卓越的有齊白石、張大川、石樓、傅抱石等。

近現(xiàn)代畫家中對石島的學習研究最成功,我個人以為是傅抱石。

傅抱石是“石濤上的人的墓劑”,可以說是癮很深、無能”(2),他對石濤比的一般推崇和骨髓。(2)、(2)、、)苦心鉆研、努力、努力、多年的時間,對石島進行了不懈的研究,自1933年日本東京公布《苦瓜和尚年表》以來,又進行了333660。制定了所有法律,創(chuàng)造了不受所有法律限制的“地法”——“抱石高”。因此,“抱石網(wǎng)”是傅抱石和石濤用“心靈人心”制作的美麗苗床。融合繪畫美學和繪畫藝術,完美結(jié)合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是成功的典范。同時也是對石濤繪畫美學思想最成功的繼承和發(fā)展。

傅抱石《石濤生卒考》

傅抱石的山水長期以來源于對秦山鎮(zhèn)水的體察,他的繪畫意義深遠,章法新穎,善于運用濃墨重彩、渲染等,將水、墨水、色彩融合在一起,使雍儒達到了雄姿宏偉的效果。

一個

傅抱石1939年入川,蜀中八年,是傅抱石藝術進程的關鍵時期,“重慶西交金剛派哈桑材”孕育并誕生的山峰筆法和傅錫泰,已經(jīng)是研究者們的共識。但是我發(fā)現(xiàn)傅抱石以1936年的《石濤叢考》幅畫將《山峰筆法》的出現(xiàn)時間提前到了至少1936年。

傅抱石1936年《石濤再考》一幅畫,現(xiàn)藏于臺灣蔡津南老師,以11034.5(厘米)的垂直山水畫取材赤壁州之行的內(nèi)容。畫的下部是水中的亂石,從下面到畫,三分之二是渺茫的水面,上面是一艘船,船中有五個人,其中一個坐在船頭吹牛瑟,水面的渲染呈現(xiàn)月光效果,最上面三分之一是空的。當然夜空是毋庸置疑的。左上角是《兵者六月抱石寫官說》,《兵者》是1936年,《官說》是日本著名畫家橋本官說(18833541945)。橋本官說也是石道光。對石島有很深的研究,有《石濤三考》本書,收藏石島名著《石濤畫論之研究》本。

橋本官說的《大滌子題畫詩跋校補》是橫幅的手卷式。傅抱石寫《其意義》的時候,只是有點像配線人物,其他內(nèi)容與原畫無關,把那個卷軸形態(tài)改成了狹長的豎排。更獨特的是,下面的亂石用山峰亂劃,灑脫,波浪也用稍微分散的電線的干筆拉著,靈動,與雪作品的嚴謹細膩的風完全無關。(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者》)云是“寫官話的意思”,但其實都是自己的意思,尤其是山鳳筆法的運用,可以很好地展現(xiàn)出傅抱石胸中掙扎的雄風。(威廉莎士比亞,溫斯頓,莎士比亞。)當時,他深深厭惡國內(nèi)山水畫團萬馬齊沉悶的空氣。雖然在日本感受到了繪畫革新的風氣,但日本繪畫受制于形狀、細膩和本體,被刻板的畫風所吸引,使他非常失望。傅抱石留學日本期間的繪畫作品沒有受到日本繪畫的影響??梢妼θ毡井嬶L持保留態(tài)度。這個模仿橋本官說的作品雖然與眼睛無關,但又特別指出是“官說的意思”,我以為那就是對“官說的意思”的不滿,想用“自己的意思”糾正中國畫的頹勢和日本繪畫的狹隘。這一點在傅抱石的另一個《石濤年譜稿》中有更突出的表現(xiàn)。這幅畫在1944年或1945年(畫集中在1940年是站不住腳的),隨著傅抱石山峰筆法的成熟,他更加任性灑脫、自由奔放的筆勢,用木頭、石頭、人物,在官說原作中推測事實上,細膩、細膩、渲染精美。

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

看來傅抱石是由于對1936年《山鳳筆法》偶爾滿腔的熱情、“氣”的小智、“氣”或“氣”引起的。

使氣”,其實是基于他對藝術的大美境界之獨特領悟。他說:“我以為畫面的美,一種自感而又感人的美,它的細胞中心不容有投機取巧的存在,它雖然接受畫家所加的一切法理,但它的最高任務,則絕非一切法理所能包辦,所能完成!當含毫命素水墨淋漓的一剎那,什么是筆,什么是紙,乃至一切都會辨不清?!保?)為了畫面自感而又感人的美,他作畫時,往往不拘于一切法理,什么中鋒、側(cè)鋒、破鋒等等,都可能成為束縛感情的繩索。一旦靈感突現(xiàn),激情爆發(fā),手中的筆便如駿馬脫韁,任意馳騁,從而沖破中鋒、側(cè)鋒等固有筆法的防線,散鋒筆法即由此自然生成。

對美術史論了然于胸而又獨具只眼的傅抱石,沒有因偶然發(fā)現(xiàn)了散鋒筆法而大喜過望,也不是從此便一直使用起散鋒筆法來。他深知,在中國繪畫的傳統(tǒng)中,筆法尤其是中鋒用筆的數(shù)千年一貫性,自有其獨具的民族精神和深刻的美學內(nèi)涵,傳統(tǒng)筆法的合理內(nèi)核決不能丟棄。因此,在發(fā)現(xiàn)散鋒筆法后的五六年中,傅抱石對散鋒筆的運用是審慎的,他是將散鋒筆法放到數(shù)千年傳統(tǒng)用筆的大背景下,去反復比較、思考和慎重抉擇的。因為自1936年所作《寫關雪意》到1940年,傅抱石以散鋒筆法畫成的作品便不易見到,特別是有明確紀年的這一時期的作品,更難得一見。因戰(zhàn)亂而顛沛流離,以及主要精力放在美術史論的研究和著述方面,畫畫很少,固是原因之一,但傅抱石在哲學思辨與美感認知先于技法實踐的“知而后行”觀念指導下對散鋒筆法所采取的嚴肅而審慎的創(chuàng)新態(tài)度,卻是主要原因。

傅抱石《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1939年4月,傅抱石輾轉(zhuǎn)入川,到重慶后的前三年,一方面在三廳忙于抗戰(zhàn)宣傳工作,一方面忙于美術史論的著述,發(fā)表論文、專著不少,而作畫并不多。但他分別作于1940年和1941年的兩幅《云臺山圖卷》,應引起我們的注意。作于1940年4月的《云臺山圖卷》,是以破鋒干筆為主,既蒼且潤,甚有垢道人程邃筆意,又由于弱化了輪廓結(jié)構(gòu),又頗具戴本孝意趣,但并沒有使用散鋒筆法。距上幅《云臺山圖卷》整整一年后的1941年4月,傅抱石又畫了一幅《云臺山圖卷》,不僅同一題材,而且構(gòu)圖相同,只是后者更狹長些。前者著色,后者水墨,但后者卻使用了散鋒筆法,特別是圖卷首段的平巒和尾段的峭壁,不是像前圖那樣僅用一般的破鋒勾皴,而是以散開至筆腹的散鋒筆法迅疾寫出,尤以尾段之峭壁的用筆,其縱情揮灑的筆勢,已顯示出散鋒筆法的基本風神。

既然傅抱石1936年就曾使用過散鋒筆法,為何1940年棄而不用?又為何在1941年的作品中再次出現(xiàn)?我以為,正確的答案仍如以上所說,是傅抱石于此期間正在對散鋒筆法進行慎重抉擇和小心求證,他是以對藝術負責、對民族負責、對歷史負責的重大使命感,在做著這樣的抉擇和實驗,決非率而為之的文人逸情雅興的抒發(fā)。而且,這種抉擇和實驗直至1942年仍在進行中。這一年,傅抱石留有較多的繪畫作品和一篇絕妙美文《壬午重慶畫展自序》。

傅抱石《杜甫像》

1942年10月,傅抱石在重慶舉行的“壬午畫展”震動了山城的藝術界,引起人們的空前關注。畫展共展出作品100件,其中“約十之三四是抗戰(zhàn)以后逗留江西新余故里、湖南東安、廣西桂林的作品,十分之六七是成自重慶西郊金剛坡坡腳之下”(5)。據(jù)此我們可知,這批展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為1938年至1942年間。這些作品,除了我們熟知的一些代表作如《大滌草堂圖》、《初夏之霧》、《對牛彈琴圖》、《石濤上人像》、《屈原》等,尚有從其他畫冊、資料中可見的作品,如《送苦瓜和尚南返》、《入眼荒寒一灑然》、《望匡廬》、《深山有怪松》等,這些作品,多是破鋒筆法為主,注重墨色渲染和明暗對比,畫面豐滿,整體感強,豪邁而雄壯,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確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正如徐悲鴻在《傅抱石先生畫展》一文中所言,是“應用大塊體積,分配畫面”,確實道出了傅抱石這一時期作品的主要特色。這其中有徐悲鴻畫法的影響,而主要是傅抱石對日本畫注重渲染及明暗關系處理的活用所取得的成果。同時,這批畫中為數(shù)不多的以散鋒筆法出之的作品表明,傅抱石沒有停止對散鋒筆法的探索、實驗,而且將其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并初具“抱石皴”面目。

見之于《朵云》總第46期的《拔穎眾山響》(畫題為筆者依畫中詩句而取,原標題為《山水圖》)是傅抱石于1942年春以散鋒筆法所作的山水畫,不知是否曾參加“壬午畫展”,頗與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壬午畫展”中的大部分作品不同。此畫中、下部分的山巖雖是以大筆側(cè)鋒“刷”出大的體面關系,再以破鋒簡略勾皴,與畫展中多數(shù)作品的畫法相似,但上部分的正面主峰卻是用散鋒皴出,蕭散率意,輕松灑脫。雖不及以后作品中散鋒筆法與山石皴法的成熟、微妙,但和畫展中大部分作品相比,此畫則揮灑多于勾勒,率意多于整飭,是傅抱石這一時期嘗試散鋒筆法和探求“抱石皴”的頗具代表性的作品。畫中題識有云:“壬午立春病中寫此”。可知此圖是1942年中最早的一幅畫。又知是其帶病作畫,可見傅抱石治藝的勤奮與堅毅。

傅抱石《泛舟圖》

另一幅題為“壬午立冬后一日抱石蜀中寫”的山水畫,見于“朵云軒’94中國字畫拍賣會”拍品畫冊,這幅作品較上幅更具“抱石皴”的特色,也是考察“抱石皴”發(fā)展、演變的重要作品??上Т俗鞯牟刂骷芭馁u情況皆不得而知。此畫尺寸不大,為86×28(cm)的立幅山水畫。近景巨巖上立一巨松,中景為凌空巨峰,遠景為潑墨沒骨云山,松、石、峰皆以散鋒亂筆寫出,氣足神完,撼人心魄,較“壬午畫展”中所作有作品更具蕭散灑脫、淋漓奔放與微妙空靈之神韻,洵為精品。

從以上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傅抱石自1936年至1942年的六年中,對散鋒筆法的不斷嘗試與審慎探索,從破鋒筆法到散鋒筆法的過渡,以及從散鋒筆法向“抱石皴法”初步演變的諸痕跡。盡管這種痕跡尚不明顯甚至不易察覺,但卻是為后來的突變、質(zhì)變所作的大量鋪墊。表象上的數(shù)量不算多,而深層的內(nèi)涵、理性的深思、嚴密的求證,不僅建構(gòu)起抱石畫風的基本框架,而且一項偉大的藝術工程即將竣工。

傅抱石 夏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成交價3220萬元

1943年,真正意義上的“抱石皴”終于問世了!它如雨后的新筍,拔地而出后,即快速成長起來,傅抱石于1943年(癸未)所作、具足“抱石皴”意義并有明確紀年的作品如《夏山圖》(癸未立夏后二日作,贈與周恩來)、《石公種松圖》(癸未夏六月作)、《高人讀書圖》(癸未九月作)、《山水》(癸未十二月作,贈蔣碧微)、《赤壁舟游》(癸未歲暮作,贈與郭沫若)、《策杖行吟圖》(癸未歲暮作,臺灣蔡辰男藏)等,這些作品中的山水皴法較之1942年之作品,明顯地成熟了,尤其是《夏山圖》和《石公種松圖》,其獨特皴法益顯得散筆紛披、縱情恣肆、意氣勃發(fā)、酣暢奔放,雖蘊含傳統(tǒng)筆法之精粹,但又與傳統(tǒng)筆法迥異其趣,堪稱非古非今、亦古亦今,前無古人而囊括古人,后啟來者而沾溉來者的曠世筆法。

傅抱石 巴山夜雨 立軸 設色紙本 成交價3220萬元

1943年的作品已不像1942年那樣,多以大筆刷出塊面,再略加勾皴;或是略為勾勒即以大筆渲染,注意明暗對比,而是以散鋒線條為主進行勾皴斫拂,強調(diào)運筆時機勢的貫穿,氣息的運行。因此,線條較長,用力剛猛,如長槍大戟,威風凜然。到了1943年年底和進入1944年后,至1949年間,傅抱石又在這種以剛勁為主的用筆基礎上,加入了一些圓潤、柔細的線條,使之富于變化和含蓄微妙。又適當以淡墨渲染后再著色,或在色中調(diào)墨,增加了厚重感,收到了剛?cè)嵯酀?、陰陽相生、氣韻兼?zhèn)?、神完意足的藝術效果。如《萬竿煙雨》(1944年)、《巴山夜雨》(1944年)、《瀟瀟暮雨》(1945年)、《風雪夜歸人》(1945年)、《唐賢詩意圖冊》(1948年)、《山雨圖》(1949年)、《滿谷泉聲》(1946年)、《山城風雨》(1947年)等,這些作品中無窮的藝術魅力,皆與“抱石皴”的獨特表現(xiàn)力分不開。

傅抱石《萬竿煙雨》

需要指出的是,傅抱石有些作品因為沒有明確紀年,后被畫集發(fā)表時標錯了創(chuàng)作時間。看起來這不算大問題,但對研究“抱石皴”而言,卻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某些被視為1940年的作品,更應予以辨別和厘正。如《仿橋本關雪訪隱圖》、《今古輸贏一笑間》、《虎溪三笑》、《日暮歸莊圖》、《觀瀑圖》、《風雨歸莊圖》、《柳溪漁艇圖》、《漁父圖》等,皆被某畫集標為1940年的作品,我認為確系有誤,應是1943年至1946年間所作,決非1940年。

如果對“抱石皴”進行分期的話,各個時期的時限及其境界是這樣的:

1936年至1942年,是散鋒筆法與“抱石皴”法的醞釀探索期;

1943年至1946年蜀中四年,是“抱石皴”的成熟期;

1947年至1949年則是其穩(wěn)定和鞏固期;

50年代至60年代初,傅抱石的訪歐寫生、為人民大會堂繪制《江山如此多嬌》巨幅國畫及二萬三千里壯游寫生,使傅抱石的藝術影響遍及海內(nèi)外,“金陵畫派”、抱石畫風為畫壇所稱道,“抱石皴”也同時進入它的輝煌期。

1961年至1965年的五年中,年歲并不算太大的傅抱石盡管接近其生命的終點,但他的藝術生命卻更加旺盛。分別作于1961年的《待細把江山圖畫》(中國美術館藏)、1962年的《滿身蒼翠驚高風》(傅抱石家屬藏)、1963年的《溪亭觀瀑》(榮寶齋藏)、1964年的《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南京博物院藏)、1965年的《無限風光在險峰》(贈莫愁湖公園勝棋樓)等作品,是傅抱石晚年即生命中的最后五年中的代表作,以“抱石皴”為主要特色的傅抱石藝術進入它的鼎盛期,而此時的傅抱石和“抱石皴”已人畫俱老矣。誠如傅抱石所言:“人生各時期,各有獨自之價值?!惫噬俣鴫?,一存在形也;老年,一生成形也。非既成形,而以成形之存在者,此所謂嗜欲消而聰明生也。”“西洋文化,少壯為重;東洋文化,則重在老。東洋非無少壯也,但決不以之占藝術上思想上之頂點。是故少壯在東洋文化中,僅視為未熟之果。若以永遠之青春為西洋之要求,則東洋之要求唯永遠之老境耳。”(6)以此觀之,傅抱石晚年之藝術追求乃在于“老境”之美。此“老境”之美,正是因畫家“嗜欲消而聰明生”,能澄懷味道,直抉藝術無上之秘,進入“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藝術上的爐火純青之大成境界。

傅抱石《九歌圖——東皇太乙》

中國山水畫技法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發(fā)展與完善,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技法形式,即皴法而言,在歷代畫家的努力創(chuàng)造下,就多至三十種左右。現(xiàn)代畫家又在傳統(tǒng)皴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變發(fā)揮,更是蔚為大觀。這些皴法形式的發(fā)展演變,基本都是增構(gòu)式的“加法”,且多是一法一義,一法一用,故愈多則愈具體,愈具體則局限性愈大,并存在著某些皴法在形式感及表現(xiàn)力上的極端矛盾性、互斥性,不但弱化了對自然山川的豐富表現(xiàn)力,也對山水畫法的學習平添了更大的難度。

但是,“抱石皴”在形式構(gòu)成和技法美學上,卻是運用了解構(gòu)式的“減法”,它通過對傳統(tǒng)山水皴法構(gòu)成定式(即程式)的消解,對過分形象化的皴法表象的遣除,以徹見皴法美學之真義本原。當我們面對“抱石皴”這一獨特的山水皴法形式時,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透過這一不似任何自然山川,又不似任何傳統(tǒng)皴法的筆墨意象,卻在如夢如幻般的抽象肌理中捕捉到了自然山川的真實結(jié)構(gòu),體會到了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真實親切之感受;在傳統(tǒng)皴法程式被解構(gòu)后無比自由的筆墨揮灑中,窺見到極為豐富的皴法圖式,比之任何的傳統(tǒng)皴法更為豐富靈變,而且在恣情率意中寓含著理性的深沉,在渾化無方中顯示著通脫圓潤,體現(xiàn)了詩情與哲思交輝圓融的最高審美境界。

“抱石皴”看上去像是某些傳統(tǒng)皴法的綜合,實際上并非傳統(tǒng)皴法的再現(xiàn)和拼湊,或只是以散鋒筆法去畫某些傳統(tǒng)皴法,而是“抱石皴”這一獨特技法形式中就蘊含有近似于傳統(tǒng)皴法屬性的天然之法。如石濤所云:“縱有時觸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7)

傅抱石《九歌圖——云中君》

散鋒筆在縱橫馳騁地揮灑中,若以逆筆迅速勾斫,長線短線斜劈而下,便似傳統(tǒng)的斧劈皴、荷葉皴和亂柴皴,可表現(xiàn)山勢的峻險嵯峨。將筆鋒提起,橫向勒出,力送數(shù)筆,轉(zhuǎn)鋒折下,便如馬牙皴及折帶皴,能刻畫山巖的錯落嶙峋。若腕部如波浪狀運力于毫端,令筆鋒在紙上蜿蜓逶迤,擰旋走轉(zhuǎn)、左右奔突、上下騰踔,其短線如屈鐵勁拋,長線如驚蛇夭矯,則極類披麻、解索和游絲裊空等傳統(tǒng)皴法,表現(xiàn)出群山的奇詭聳峙。再輕提筆峰,用圓轉(zhuǎn)纏繞的行筆,如霞舒云卷、螭走龍蟠,可描繪出山巒的回環(huán)之勢,此則近乎傳統(tǒng)的卷云皴。若輕提微掃,或以細線纏繞連綴,縱橫編織,不厭繁縟,惟密是求,又極似牛毛皴、亂麻皴和破網(wǎng)皴,頗有蓊郁蔥蘢之趣。而以散鋒糾纏盤結(jié)勾勒,再飛擲數(shù)點,則渾似傳統(tǒng)的礬頭皴和鬼面皴、骷髏皴。將筆鋒撳倒,重按疾擦出的墨塊,雜以提筆掃刷出的朦朧直線,間以側(cè)鋒橫刮,則如傳統(tǒng)的雨淋墻頭皴、拖泥帶水皴及刮鐵皴。至于散鋒干筆迅即揮灑所造成的富于節(jié)奏感的飛白,和鋪天蓋地、迎頭劈面的破筆點苔,又簡直和雨點皴、豆瓣皴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此,已有二十種所謂的傳統(tǒng)皴法撞到了散鋒筆下。試問,這隨意生發(fā)、變幻無方的皴法大交響,是簡單地作傳統(tǒng)皴法大拼盤所能奏效的嗎?

“抱石皴”能化生出具足各種傳統(tǒng)皴法神髓的“諸法”,并能將諸法水乳交融地協(xié)調(diào)于一幅畫中,如《待細把江山圖畫》、《滿身蒼翠驚高風》、《鏡泊飛泉》、(橫幅)等。而若以其他畫法那樣將幾種傳統(tǒng)皴法如斧劈、披麻、荷葉、卷云、亂柴等集合拼湊于一幅畫中,必將格格不入,沖突抵牾,極不協(xié)調(diào)。以此,“抱石皴”乃具有非常特殊意義的技法形式,實在沒有最恰當之名命之,因曰“抱石皴”。

誠然,“抱石皴”的載體是“散鋒筆法”,傅抱石是先創(chuàng)“散鋒筆法”,又由“散鋒筆法”化生出熔鑄古今而又非古非今的“抱石皴”法。某種意義上說,“抱石皴”法即“散鋒筆法”,舍“散鋒筆法”則無“抱石皴”法。問題是,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的特殊關系,導致了人們將二者合而為一或混為一談,直接影響到對“抱石皴”的真正理解。而要想厘清二者的特殊關系,又要先將“散鋒筆”和“散鋒筆法”的關系搞清楚。

對于“散鋒筆”的認識,似乎很簡單,將毛筆的筆毫散開,不使它像個“毛錐子”似的抱在一起,就是“散鋒筆”的筆形了。這個基本認識無疑是對的,這屬廣義上的“散鋒筆”。問題是在于散開的筆毫濡墨觸紙后的基本形狀如何。這是一個關鍵所在。散開的毛筆蘸水濡墨后,尤其是水墨充足時,筆毫又會攏在一起。此時將筆鋒在調(diào)墨盤中或畫紙上按倒捻轉(zhuǎn)一下,筆毫即會自然散開,分成大小、疏密不等的數(shù)簇筆鋒,這即是散鋒筆形。但特別要注意的是,散開的筆毫要有疏密聚散的變化,這樣的一管散鋒筆即相當于數(shù)支大小不等的中鋒筆,此乃狹義的、特定意義的“散鋒筆”,運用起來方得其妙。若筆毫雖是散開,但形狀像掃帚或刷子,沒有成簇的疏密聚散變化,則運用起來不甚如意,故而用舊了的毛筆反而比新筆好使喚些。這是作為工具的散鋒筆之外觀造型,它與“抱石皴”所使用的散鋒筆形是一致的。

散開的筆鋒觸紙作畫時的運筆方法,即是“散鋒筆法”。它同樣也有狹義和廣義兩層內(nèi)涵,狹義的方面,運散鋒筆時,以中鋒為主,順、逆、提、按、勾、皴、擦、點,于墨象上具濃、淡、干、濕;于構(gòu)成上具疏、密、虛、實;于節(jié)奏、力度上具疾、徐、輕、重;于線型上具粗、細、剛、柔、長、短、曲、直、方、圓、頓、挫;并能具足幾乎所有傳統(tǒng)皴法之形神的繪畫綜合技法,此即“抱石皴”。也就是說,狹義的散鋒筆法就是“抱石皴”。廣義的方面,雖將筆鋒散開,但運筆方法不限于中鋒,而是側(cè)鋒、臥鋒并用,以側(cè)鋒臥筆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地點排,如米點落茄法;而提筆以中鋒勾皴時,并不追求鋒毫的聚散、疏密變化而形成線型的豐富多姿,而是出現(xiàn)眾多平行線條,與油漆刷子走過的痕跡相似。曾見有人將兩三支散鋒大筆握在一起,在紙面上側(cè)臥橫掃,或?qū)⒐P立起來刷、掃、勾、勒,或以均勻的速度震顫點排,連綴鋪衍,種種手法,不一而足。因為都是用散鋒筆所畫出,皆可目之為散鋒筆法。自傅抱石之后,不少畫家(不知是否受到傅氏影響)都會這樣畫,亦皆自稱為“散鋒筆”、“開花筆”,或自詡是從傅抱石發(fā)展變化而來的獨特風格,這些雖然都可劃歸廣義的散鋒筆法名下,但其決非真正意義上的與“抱石皴”同一血脈的“散鋒筆法”。

傅抱石《李太白像》

以上是從“抱石皴”的形式構(gòu)成進行技法層面的初步分析,而“抱石皴”在哲學、美學方面深層次的真實內(nèi)涵,卻是其實質(zhì)所在。又由于傅抱石受到石濤繪畫美學思想尤其是“一畫”論的影響極大,故于石濤“一畫”論的深入探討,則是將“抱石皴”乃至傅抱石繪畫美學的研究引向縱深的先導。

石濤的繪畫美學思想,散見于他大量的題畫詩跋,而集中體現(xiàn)在其晚年定居揚州后所著之《苦瓜和尚畫語錄》中?!懂嬚Z錄》立論精辟,體系完整,鉤玄抉奧,獨抒胸臆,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不僅是我國繪畫理論中的名著,也是我國繪畫美學的瑰寶。而《畫語錄》中的“一畫”論,又是貫穿于全書亦即貫穿石濤繪畫美學思想的主線。它從宇宙生成論的哲學高度,揭示了中國繪畫的美學本質(zhì)與畫法原理,并將筆墨技法與畫法原理相結(jié)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方法論,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至深且巨。

石濤《畫語錄》“一畫章第一”中迎頭劈面的第一段話,非常重要,不但是全書的總綱,也是石濤全部繪畫美學思想的主線,其他各章,以及石濤所有的繪畫言論、題畫詩跋,皆是由此引主線貫穿,皆是“綱舉”后的“目張”,是對此段話的具體詮釋。

傅抱石《石濤上人像》

石濤《畫語錄》“一畫章第一”的第一段話是這樣的:

“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p>

“一畫”者,即世界及萬事萬物生成之始,為太樸析散、太極展開、陰陽始分、乾坤肇立的初始狀態(tài),亦即萬法形成之起始、開端,好似象征天地萬物的“八卦”卦象中的“初爻”之畫,亦如一張白紙上的開始一筆。這是依道家哲學和《易經(jīng)》觀念的解釋。但是,“一畫”的實質(zhì)亦即真正內(nèi)涵,乃是佛家的“緣起法則”!佛法中的緣起法則有四種不同層次,即業(yè)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四種緣起層層深入,至法界緣起而至極圓融,雖后后勝于前前,但前前畢竟是根本和基礎,而石濤“一畫之法”的緣起法內(nèi)涵,乃是對四種緣起的圓攝,一種也不缺少。就這個實質(zhì)而言,“一畫之法”可謂廣矣、大矣、精矣、微矣!它既可“盡廣大”于宇宙世界之生起,又可“致精微”于書畫作品之形成,這才是石濤“一畫之法”的真義。

石濤《畫語錄》中這段話的立意和境界實在高深,因為它真正抓住了宇宙的本體,也抓住了佛法的本體。道家的“元氣自然觀”雖能從現(xiàn)象(相)上解釋宇宙之生成,如:元氣析散而產(chǎn)生形變,由氣體而液體而固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生不已現(xiàn)象;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等等,這在對于“相”的闡釋上無疑是對的,但決非究竟和圓滿的終極真理。因為,道家和儒家哲學自始至終都沒能提出“元氣”從何而來,為何能變,“一”從何而來,為何能生,不但提不出,而且認為“元氣”和“一”就是宇宙的本原,這就從根本上犯了認相為體、以偏賅全的重大過失。所以,道儒哲學中的宇宙生成論并非究竟圓滿,較之佛法的宇宙生成論為遜色。當然,我決無因此而否定道儒哲學之意,反而認為它們亦皆圣人之教,在“相”和“用”上為人類造福無量,即如中國繪畫對其哲思義理的汲取就使得中國繪畫受益無窮。

石濤這段話中,最為精粹是“法于何立?立于一畫”這八個字,這是核心中的核心,靈魂中的靈魂!可是,三百年來,人們都把這句話看輕了,看淺了,看得太平常了,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為若把這句話輕易放過,而在其他的枝枝葉葉上精心爬梳,非無小功,終無大益。

傅抱石《麗人行》

石濤的第一句話,以道儒觀念指出“太古無法”是由于“太樸不散”,進而的“太樸一散而法立矣”也只是說明樸散法立的現(xiàn)象(相),并非宇宙的極則本體?!岸⒁印敝胺ā?,即“萬法”之“法”,法雖無量無數(shù),但不論何法,皆屬于“相”、“用”的層次,皆是由“體”所生。萬法即相對真理,本體乃絕對真理,雖然無數(shù)相對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真理,但作為“個別”概念的相對真理(相)決不就是作為“總體”概念的絕對真理(體)。所以,石濤緊接著問:“法于何立?”這就是提出了“何謂宇宙本原”這一終極命題——“法立于何處?”什么是“法”的本體呢?石濤不但提出了這一終極問題,而且同時又能明確給出答案,“立于一畫”就是答案,亦即是說,“一畫”就是法的本體。最大的“法”莫過整個宇宙,地球世界不過是整個宇宙之一小部分,具體而微的每一人、事、物則是更微小的“法”,又皆包含在大宇宙中,因此,“一畫之法”即整個宇宙的本體?!熬壠鸱▌t”是宇宙生成的終極法則,那么,“一畫之法”也就是“緣起法則”!

對石濤的《畫語錄》及“抱石皴”的研究和理解有兩種方法,具體言之,是循著這樣的順序:《畫語錄》及“抱石皴”屬繪畫理論與繪畫技法范疇,要解決的是繪畫問題,繪畫問題屬藝術問題,藝術問題是美學問題,美學問題又屬人生問題,人生問題又屬哲學問題,哲學源自宗教,哲學、宗教學的最終命題是宇宙和人生的本原,宇宙是人類及其他各類生命賴以生存的空間,宇宙世界又是如何生成的?因此,宇宙生成論即是宇宙間的終極理論。這是由事及理、由用及體、由相及性的客觀反映論的認識程序。二是如禪悟法那樣,下手就直指本原,單提向上,由宇宙生成的根本法則緣生緣滅之“緣起論”而宗教、而哲學、而人生、而美學、而藝術、而繪畫、而畫理、而畫法。這是由性現(xiàn)相、由理成事、由體生用、由因結(jié)果的本體思辨論的認識程序。反映論是被動的,是先行后知;本體論是主動的,是知而后行。但我的說法亦是勉為其難,實則應當體用一如,雖有本質(zhì)上的主次、體用、先后之分,而在現(xiàn)象上又幾乎是同時,難分先后。比如,一個人的身體是“體”,其一切作為是“用”,就實質(zhì)而言,確是先有身體,后有作為,但現(xiàn)象上是,人只要還活著,盡管躺著不動,無大的作為,但還在呼吸,仍有作為,更何況會有大的動作行為。就此意義而言,身體就是作為,作為就是身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這種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道理,其實包含著宇宙人生至理,它無時不在,無所不在,且就存在于我們自身和我們身邊。但是,人們往往習慣了前者的客觀反映論,不僅不習慣后者的本體思辨論,反將其視為“先驗”和“唯心”。人們認為,能夠由末知本,“見微知著”,已是大智慧,反而不理解“既得本,何愁末”、“既到天安門,何須覓北京”的真正意義,我們對《畫語錄》真義的迷惘,對“抱石皴”真實內(nèi)涵的不解,也是由此所致?;檬瘽囊痪湓?,乃“見用于大滌子,藏用于《畫語錄》,而世人皆不知也”。悲夫!

傅抱石為好友郭沫若繪《武則天》插圖

有上面的討論作鋪墊,我們就可以對“抱石皴”的真實內(nèi)涵進行具體、深入的探討。

就功用而言,抱石皴是山水畫的皴法動作;就表象而言,抱石皴又是繪畫技法形式;就本體而言,抱石皴卻是不似古今任何一種皴法形式的非古非今非一切皴法、但又包容了古今任何一種皴法形式的即古即今即一切皴法的“皴法本體”,類似于石濤的“一畫之法”。這是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解釋和界定抱石皴的。

就抱石皴而言,設若抱石皴是“體”,而抱石皴的載體是散鋒筆法,則散鋒筆法也是“體”;散鋒筆法出于散鋒筆形,散鋒筆形出于破鋒筆形,破鋒筆形出于中鋒筆形,則散鋒、破鋒、中鋒筆形都是“體”;中鋒筆形的工具載體是中鋒毛筆,則作為工具的中鋒毛筆也是體,因為它能生出各種筆形與筆法。若再追究毛筆的產(chǎn)生,則離不開“緣生法”了。在筆未觸紙運行時,筆法沒能出現(xiàn),故有筆無法,作為工具的毛筆并無作用,佛法把這種體未生用的狀態(tài)叫做“空”,道儒兩家叫做“太樸”、“太極”。雖然“無法”和“空”,但眾法與諸相皆蘊含其中,當諸緣(畫家、紙、墨、色等)聚合時,將會產(chǎn)生筆法以及運用筆法而完成的墨法、色法、用水法等眾多畫法;眾畫法與造型法結(jié)合,產(chǎn)生諸象(各種繪畫形象),此即石濤所言“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從法”。

再分析下去。這所生之萬法,皆是源自畫家這一創(chuàng)作主體,他是諸因緣中的“因”;其他如毛筆及筆法、墨及墨法、顏料及著色法、水及用水法、以及紙、硯等工具材料,皆為“緣”;因緣和合,協(xié)調(diào)運用,產(chǎn)生繪畫作品,這是“果”。果由因生、因待緣合,因緣和合,生法(各種畫法)結(jié)果(各種效果的作品)。

在因果關系上,有果一定有因,但有因不一定結(jié)果,因與果沒有直接關系,中間尚須有“緣”才行。若緣不具備,不充足,因就不能變成果,例如,我們看到一棵樹時,就可斷言,它是由于樹的種子在得到土壤、水分、陽光、養(yǎng)料等所有條件后才生長起來,而不是從半空中突然生出的。但我們?nèi)魧浞N子放在玻璃瓶中,密封起來,那無論過多久也絕不會生根、發(fā)芽并成長為一棵大樹。所以佛法特別強調(diào)“緣”的重要性,并將因果法則直接概括為緣起法則。

前面所以說石濤《畫語錄》的核心“一畫之法”就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的緣起法則,就是由于緣起法、因果論是亙古不變、放之宇宙而皆準的絕對真理。不但宇宙萬物的生成離不開緣起法,就以繪畫創(chuàng)作來說,也是緣起法、因果論的具體體現(xiàn)。各種畫風、畫法都源自畫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即“心”,心是“體”、是“根”、是“無”;體能生用,根能生象,無能生有,如石濤所言,是“眾用之本,萬象之根”,都是由總體的心即“一”所生。

就宇宙的終極真理而言,性相不二(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統(tǒng)一),體用一如(本體與功用統(tǒng)一),全事即理(所有相對真理的總和即絕對真理),全理即事(絕對真理即存在于所有的相對真理之中),理事無礙(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互不妨礙),事事無礙(各種相對真理可互補互融而無妨礙)乃至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大道理包含小道理,小道理也能完整體現(xiàn)大道理,就像一棵大樹可以將其全部生命信息儲存于其種子中,而種子又能將其全部生命信息還原成一棵大樹)等等,這些至理其實都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切人、事、物之中,繪畫藝術當然概莫能外。作為畫家,若能理解并掌握了這些宇宙至理,并將其運用于自己的的人生與藝術中去,將會大有裨益,石濤就是古代畫家中的一個成功典范,傅抱石則是現(xiàn)代畫家中的一個成功典范。不僅如此,且傅抱石之于石濤,毫無遜色,并在繪畫創(chuàng)作與技法實踐上能出其右,所以我認為他是現(xiàn)代畫家中學習石濤最為成功者。

傅抱石不僅是一位繪畫藝術大師,同是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大家。我在此方面不擬多述,不少的研究者已有高論在前,我只能就與本討論有關的方面強調(diào)一下。

首先,在傅抱石的美術史觀中,認為儒道釋三家思想與哲學觀念對中國美術有著決定性的重要影響,其中人物畫以儒道兩家的影響為最,而山水畫以道家影響為最。他對中國美術用七天概念予以總括:一天、二老、三無、四明、五中、六隱、七淡。(8)他認為:“中國幾千年來,以儒教為中心。雖然儒教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國藝術之發(fā)展和孕育中國藝術之精神的應該是道家思想?!驗榈兰业乃枷?,主要的是崇尚自然,主張?zhí)摕o而又富于玄想的。”

傅抱石進一步認為:“漢代的繪畫思想,是道家思想極為有力的時代。道家思想和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又具有頗為微妙的關系?!保?0)但是,“盛于兩漢嚴重滲入繪畫的道家思想,經(jīng)過東晉顧愷之諸家的努力和當時一班士大夫頹廢的人生哲學——所謂的曠達退隱,而至于沉醉自然——到了齊梁之頃,受著佛教澎湃的波瀾,出世的思想,便愈加滋長起來”(11)。后來,“水墨山水畫萌芽于多彩多姿的唐代而成熟于褪盡外來影響的宋代,特別是南宋時代,是一種什么力量影響和支持著它們呢?換句話,它們又反映了些什么呢?據(jù)我膚淺的看法,宗教思想的影響主要是禪宗的影響,增加了造型藝術創(chuàng)作、鑒賞上的主觀的傾向,而理學的‘言心言性’在某些要求上又和禪宗一致,著重自我省察功夫,于是便有力地推動了這一傾向”(12)。

精通美術史的傅抱石,對中國繪畫所受儒道釋三家影響的分析是如此的清晰與中肯。

雖然傅抱石在其美術史論及言談中并沒有深入論及佛法禪理,他所注重和推崇的是道家“任自然”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但是,自佛教傳入我國后,佛法觀念對中國固有思想、哲學、文化的滲透、融會,早就形成了三家合一的大文化體系,談一家時,即已融攝三家,只不過因時因地因事而有所側(cè)重罷了。尤其宋明理學更是儒佛合一的學說,雖然表面上看只是儒家,實則三家具足,且表現(xiàn)在山水美學上則是以道、禪為主。因此,傅抱石的山水美學思想實際上是道禪相融的山水美學原理與現(xiàn)代社會觀念及審美需求的結(jié)合體,亦即以道禪美學原理為體,以時代需求為用。在繪畫美學原學觀上,以道禪美學原理為體;在創(chuàng)作方法論上,以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為用。在自洽與唯美主義的創(chuàng)作中,以道禪思想及浪漫主義為主;在宣教功能與反映現(xiàn)實生活(包括寫生)的作品中,以時事政治及現(xiàn)實主義為主。這些美學觀及創(chuàng)作法又因社會形勢及思想觀念的變化而相互融攝和交替運用,形成了傅抱石畫法獨特而形式多變、內(nèi)涵精深而境界博大的一代畫風。

傅抱石《二湘圖》

僅有以上的認識還很不夠,我們對傅抱石宇宙觀、美學觀及創(chuàng)作法的集中而形象的體現(xiàn)形式——“抱石皴”,還要從其體、相、用三方面繼續(xù)進行探討。

我們還是先從抱石皴所賴以產(chǎn)生的筆形——散鋒筆說起。筆鋒散開后,毫無疑問,不再是眾毫裹抱在一起的“中鋒”了,就工具而言,若比之石濤《畫語錄》中“一畫章”所說,中鋒筆形就是“太古”,筆未觸紙運行時為“無法”,“太古無法”。就畫法而言,中鋒筆觸紙運行時所畫之線,雖因速度、力度的不同而具有疾徐、粗細、圓潤流暢、堅實挺勁的意象美感,但一筆是一筆,一筆為象,一筆不可具眾象;除非一筆之后,緊接二筆,三筆以至無數(shù)筆,才能組合成“眾象”。中鋒下筆之一畫,即“一”,即“眾有之本,萬象之根”的“太樸”,若不接著第一畫繼續(xù)畫下去,人們除了將其視為“一”或“1”的數(shù)字,恐怕不會有人認為是表現(xiàn)某種題材內(nèi)容的繪畫作品,此即“不散”,“太樸不散”。若“太樸一散”,即接著第一畫畫下去,“而法立矣”,眾象皆備,作品完成。這是以中鋒的筆形筆法而論,其哲學內(nèi)涵也是依石濤“一畫之法”的“相”“用”層次即道德哲學層面而言。若就“一畫”的“法界緣起”之根本內(nèi)蘊予以解析演繹,則重重無盡,不唯境界深妙難測,亦非本文的有限容量所允許。

以上分析了中鋒筆形及中鋒筆法,再來看散鋒筆形和“抱石皴”法。

中鋒筆形未觸紙時,即“太古無法”;觸紙后立刻加大壓力撳倒筆鋒,并隨即捻轉(zhuǎn),則鋒穎散開至于筆腹、筆根,形成類似數(shù)支中鋒筆的數(shù)簇筆毫,八面散去,狀如開花。運腕行筆后,一畫生出來。但這雖然只是一畫,其中卻有粗有細,有線有面,有聚有散,在枯有濕,有顯有隱,具有豐富多樣的意象美感。雖亦為一筆之功,卻頓收數(shù)筆之效,是為“太樸一散,而法立矣“,不僅法立,且諸法悉備。

或者有人要問:這不是與中鋒下筆,行筆的過程一樣嗎?也同樣是從“太古無法”到“太樸一散而法立矣”的呀?

其實并不一樣,“抱石皴”畫法的落筆、行筆過程中,少了一個“太樸不散”!這是個至關重要的大問題。中國繪畫中毛筆性能的最大發(fā)揮,繪畫筆法的最大突破,畫法美學的最大發(fā)展,皆基于此而得以完成和實現(xiàn)!說穿了,其實就是將中鋒直接散開運用的畫法,這一現(xiàn)在看來好似極其平常的散鋒筆法及后來形成的“抱石皴”,在當初應該是非常偉大的創(chuàng)舉!經(jīng)數(shù)千年的中國美術史、一千多年的山水畫史之歷程,至傅抱石方才誕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認識到它空前特殊的意義呢?在古往今來無數(shù)個中國畫家眼中,作畫時的下筆之初與落筆之始這一剎那的時空狀態(tài),不過是極其平常而且正常的存在及過程,不但第一筆與第二筆、第三筆乃至無數(shù)筆之間是一種極其平常、正常的聯(lián)系及過程,而且使用中鋒、側(cè)鋒、破鋒乃至傅抱石的使用散鋒,也不過是畫家各自不同的作畫習慣與筆法形式而已,誰也不會格外關注它,并把它提到宇宙生成論的哲學高度去比較、去認識。這不僅是為數(shù)千年一貫的中鋒用筆觀念所囿,也是對宇宙生成論不能真正理解,理解而不能應用、應用而不能化用所致。誠如石濤所言,“見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石濤是知道了,而且能用,但尚不能化用。他知道“太古無法”是由于“太樸不散”,所以他致力于將“太樸”析散而后立法,其所立之法,實乃法天地萬物由一生萬、生生不已之“則”。因此,石濤在創(chuàng)作中最注重的有兩點:一、作品題材、章法的生生不已,屢變屢奇,此乃他得力于綜合素養(yǎng)與自然造化;二、作畫筆法的不拘一格,不守一法,不舍一法,而特別注重筆法方面的氣勢貫穿、一氣呵成,墨法方面的韻致天然、妙趣橫生,如其所言,乃“法無定相,氣概成章”,此乃他得力于先天稟賦、天分悟性,尤得力于對宇宙本原法則之參悟。

作為一已之見,我認為盡管石濤取得了如此重大成就,他的繪畫作品備受世人推崇,他的繪畫美學愈來愈放射出耀眼光芒,但其《畫語錄》只是在“一畫之法”的立論高度上達到了佛法的至高境界,而在對繪畫美學的闡釋上較之佛法的究竟圓融尚隔“薄霧一層”;其在繪畫技法實踐的渾化無方上,較之傅抱石尚距“竿頭一步”。

宋代的招賢禪師偈曰:“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彪m然到了百尺竿頭的頂端,但仍在竿上,有所依傍、有所執(zhí)著;只有再進一步,脫離竿子,才算是空諸依傍,離盡執(zhí)著,得大解脫,獲大自在,達到“十方世界是全身”,宇宙即我,我即宇宙的絕對自由境界。

石濤的山水、人物畫雖然立意高遠,境界幽曠、生機活潑,奇恣跌宕,縱橫排奡,豐富多變,但他在山水、人物的造型與筆法上卻沒有重大突破。雖不拘一法,不舍一法,應用自在,變換自如,但皆是前人的成法,只不過他在運用時注重了氣勢的貫穿,給人以生生不已、愈變愈奇之感;注重了內(nèi)在氣概的外化與張揚,給人以氣勢奪人的視覺沖擊力。較之石濤同時的畫家之凄迷瑣碎、柔弱衰微的畫風,石濤的畫不啻黃鐘大呂,激越鏗鏘,震憾了當時的畫壇。這對于中國繪畫來說,已是極為難得的藝術創(chuàng)造與歷史進步。但是,石濤的繪畫藝術尚只立于禪家所言之“百尺竿頭”,雖欲更進一步,然而終于未能。即如此,亦不愧為百代宗師、千古石濤也!

(待續(xù)見《抱石皴縱論》下)

1.《【麗人保鏢立夏扮演者】福寶市高宗隆(上)》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麗人保鏢立夏扮演者】福寶市高宗隆(上)》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yule/2490407.html

上一篇

【王力宏出演飛行員的電影是哪一部】電影《無問西東》曝首款“解題版”預告片 章子怡黃曉明等亮相

下一篇

【喬頓西裝屬于什么檔次】浙江沃爾達、喬頓服裝目錄“新三板”

【麗人保鏢立夏扮演者】除夕|太神奇了!唐山90后少女用美女花走廊詮釋了24節(jié)氣

【麗人保鏢立夏扮演者】除夕|太神奇了!唐山90后少女用美女花走廊詮釋了24節(jié)氣

麗人保鏢立夏扮演者相關介紹,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和科學認識。幾千年來,這個獨特的時間體系以人們的春種、夏、秋、冬場為指導,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詩意表達,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象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