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擇偶觀中有著名的“麥穗理論”,這就像我們找配偶的時候走進麥田,麥穗向我們招手,很多人不知道選哪個,所以有猶豫、彷徨、遺憾和悲傷。

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只能選擇一人來陪伴自己的旅程。俗話說得好: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對于伴侶的選擇,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特別是對于女性,婚姻無異于女人的第二次生命。究竟如果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顆“麥穗”?如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剩男剩女又是如何看待愛情“麥穗”的呢?

“麥穗理論”來源于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一個故事:

傳說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向老師請教: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他們,而是帶著他們來到了一片麥田,讓他們依次穿過這塊麥田,并在穿行過程中摘取一顆最大的麥穗,不能走回頭路,而且只能摘取一支。

第一個弟子剛剛走了幾步,就看到了一株明顯大于周邊同伴且還算很飽滿的麥穗,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下來。結果在繼續(xù)前行的過程中,他發(fā)現后面比自己摘的那顆大的麥穗多的是;第二個弟子一再告誡自己,一定要沉得住氣,于是他一直左顧右盼、挑三揀四,一直走到了麥田終點時才發(fā)現,前面最大的麥穗已經錯過了,只好隨便摘了一支回來;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面兩位的教訓,把麥田分為三份,在第一個1/3里將看到的麥穗分出大、中、小三類,在第二個1/3里對前面所分的類別進行驗證,在最后一個1/3里選擇了屬于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雖然摘到的不一定是整個麥田里最大的,但是他已經盡可能地爭取到最后的結果了,因此,他滿意地走完了全程,也找到了一株相對飽滿的麥穗。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更傾向于前兩個弟子對麥穗的選擇上:

像第一個弟子一樣的人們個個如《粉紅女郎》中的結婚狂一般,拼盡全力想要找到一個陪自己共度一生的人,于是,在感情的世界里,他們最先遇到了誰,那個人便順理成章地成了他們選擇的“伴侶”。當他們自以為一切都已順心如意時,卻發(fā)現原來還存在著一個未曾見過的世界,那里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但他們已經失去了選擇的權利,因而,后半生只得在悔恨不已中度過。

像第二個弟子一樣的人們曾經也都相信愛情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在過往的歲月里他們在情感的世界里挑挑揀揀、兜兜轉轉,覺得這個長相一般、那個不是最好的或者不適合自己等等,但等到停下來時才發(fā)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被“剩下”來了;此時,他們不得不面對社會的種種輿論壓力,以及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無奈之下,他們又只得像第二個弟子一樣,在身邊隨便撿一支“麥穗”算是了了一樁心事,但心中的不甘卻如影隨形。這其實也是當下社會中許多剩男剩女的愛情觀。

其實,在感情的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最大的麥穗”,即便像第三個弟子一樣理性選擇,到最后摘得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大的”那一顆。有人用“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來形容愛情,確實所謂的“最大”“最好”是人人都想要追求的,但真正的幸福與想象中的并不一致,只有“最適合”的才能陪自己共度一生。

選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選擇而放棄,人總怕錯過最好的,于是總難抉擇。但是,當我們手握麥穗在麥田里尋找下一個更大的麥穗時,我們應當摒棄比較的心理,選擇那個最適合自己的,或許那個人并沒有迷人外表,或許那個人并沒有出眾的才能,又或許那個身上有著不少的缺點,但只要是適合自己的,他就是我們心中“最大的麥穗”因為幸福大過天。

今天是情人節(jié),在我的朋友圈單身的還是大于有對象的,通過看完麥穗理論,單身的朋友不用著急,也不要因為失戀了而痛不欲生,這個世界很大,人也很多,好姑娘好少年有的是,在一棵樹上吊死很不值。結合之前提到的幾個理論,不知道你們是否還記得:暈輪效應、過度理由效應、平等性原則、刺猬法則。后邊還會在提到一些效應,希望大家理解這些效應以后,會理解自己的另一半,像刺猬法則說的那樣,給予另一半一些空間,這樣的愛情會更好,但是不是放縱;像暈輪效應說的那樣,不要讓自己輕易墜入“一見鐘情”的情感之中,適當地保持一份清醒,少一些“偏見”,用時間來加深彼此的了解。

祝愿,有自己喜歡的人的朋友別再選擇暗戀了,利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大膽點,捅破這層窗戶紙。有適合自己的就不要在猶豫了,俗話說: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店了。

1.《「生活」愛情里的麥穗理論》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生活」愛情里的麥穗理論》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why/323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