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兩三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張培源的隸書。當時只是覺得名字親切。我不能說一二三。他舉辦了一個在線展覽。我點開就進去了。張培源的隸書是用平和的靜雅寫的,線條比較粗,但是挺實惠的,用筆就可以松開。字可能有大小,氣息是否一致??吹绞煜さ膬热?,有《張遷碑》、《西窄頌》,但仔細看就完全不一樣了。帶著他自己對其他精彩的審美解讀,看著看著,我下載了這些作品,保存在手機里,業(yè)余時間偶爾翻一番。腦子轉了好多天,突然意識到他不是教育家蔡元培,是張培源!
張培源,1963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安縣。20歲時由潘竹蘭執(zhí)教。他主管商周文字和先秦典籍。三年后,他以優(yōu)異成績報考中央美院,因已婚被拒。后來經梁皮云先生推薦,同年10月考入國立華僑大學。他投身于各種流派,熱衷于佛教。
從張培源的簡歷來看,他和這個時代差距太大了。我相信他能進入大眾的視野,尤其是書法圈,是因為《樸樹》雜志重新出版后主持的工作,包括舉辦了四場有影響力的“梁皮云書法大賽”。重新出版后,樸樹雜志為他贏得了很大的聲譽。就像他說的,普通人,甚至是中國書協(xié)的一員,都是無能為力,想學,想辦雜志,想搞展覽,想印報紙,沒錢。而他固執(zhí)而虔誠,堅持雜志的學術性,并經營它。季刊已經變成半年報了,一年也不能出一期!訂戶雖然寬容,但不能因此放縱自己,從而獲得完美的結果,敗壞高尚的氣節(jié)。去年朋友嘮叨第四屆“梁皮云書法大賽”沒有兌現(xiàn)承諾,作者在等,張培源卻出家了!
這幾天從張培源那里收集了五萬多字的資料閱讀,或者是自己的生活經歷,采訪,或者是對記者提問的回答,還有給朋友寫的評論。一邊讀一邊讀,感覺有點難過。除了贊賞他“渴望公共正義”之外,似乎到處都是一群挖井人和深坑??吹剿鰜砹耍覔Q了個地方。據(jù)其博客正文不完全統(tǒng)計,除了《樸樹》雜志、梁皮云書法大賽外,張培源還創(chuàng)辦了樸樹學院、薛源寺、花學院、漢字書法報、四書雜志等,似乎都是曇花一現(xiàn),攤子多,影響不大。前幾天看到他在微信上發(fā)了九個字,說是為了給一個學校發(fā)財。一連幾天,把一個“佛”放在一張平整的紙上,然后用小字寫佛語,每張3500元。我分享了他的通知,說:“發(fā)大財,促進教育,是一個和尚的責任,也是國家的無能和不幸!”
張培源負責。他把自己的使命交給了教育和佛教,為傳統(tǒng)文化盡了力!他出家,不顧自己對佛教本身的推崇,走了那一步,暗自認為這與他不如意的一生分不開。當然,這不是狹義的個人得失,而是處處受阻的事業(yè)。據(jù)說《樸樹》雜志辦了幾期,工作人員今年去三期,明年去兩期,或者帶個醫(yī)生,或者回家坐上月球,計劃經常受環(huán)境影響;書法學院招收書法研究生。張培源介紹說,有興趣學習的人應該有10多個,但是來的只有兩個!兩個學生,這個班有點尷尬。想著田漢,南國藝術學院也辛苦,但是從來沒有多少學生有上進心。而像徐悲鴻這樣的人都支持,卻控制不了身邊的人和事。我們可以模仿圣賢,但不能創(chuàng)造理想的人文環(huán)境。
面對張培源的作品,我總是有些疑惑。一個人整天忙于教育,雜志,展覽,沒有被瑣事打擾。他的字還是那么干凈,那他該怎么做?
張培源在他向往的事業(yè)中不一定成功。但說到書法,我覺得他是值得的。張培源寫字喜歡用長鋒和羊毛,除了小楷,他基本是站著的,字跡像春蠶嚼樹葉。線條雖然細,但不細膩。篆刻手法的運用輔以漏印的解讀,使他的作品有別于當代隸書的主流。可見他在作品中對中國碑志的法度有著深刻的把握,無論是空之間的結還是空白,他都在尋找一種對立統(tǒng)一。他的文字多為佛教語言。如果是大字,往往是小字解讀,或者是隸書,寫得密密麻麻,鋪著石頭。視覺上,線條和面孔,穿插和讓步總是顯得那么恰當。
其實藝術的高度和從眾系數(shù)成反比。張培源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為他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這并不是說他的隸書達到了最高境界。那種安靜、沉重的線性逃離,傾斜出一點激情,可以算是世俗人的自滿。張培源出家就出家了。他的名字印了兩個記號,他的字是吳登。雖然他也吃得很快,念佛,但他內心的擔憂從未消失。就其隸書的形成而言,仍有矯揉造作的痕跡,正如孫在《書譜》中所說:“初學分配,但求公平,既知公平,又求風險,可危而歸公平?!惫P者愚見,張先生的作品仍徘徊在“追求風險”的路上,這不僅僅是一個技巧問題,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心性修煉。
生活在朝代里的人都很少把自己當成書法家或者加入WTO,他們的職業(yè)都是以書法為基礎的!張培源穿越世俗,試圖為自己找到一個理想的歸宿。可惜,他的生活并不輕松!朱耷破門而入空,李叔同離家出走,張培源緊隨其后,一百年后,歷史能否記住一個張培源大師,還是吳登要看他作品的文化意義!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目標
書法重在編輯出版
1.《張培元 聚焦名家 | 文化擔當與精神糾結——張培元》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張培元 聚焦名家 | 文化擔當與精神糾結——張培元》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tiyu/131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