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長沙的廉租房——第一個平民住宅。
“樹長不到天上,房價也長不到天上!”如今的高房價讓很多大都市的白領都覺得“買房難”。早年有人呼吁大家不要買房,租房更省錢。其實早在民國時期,“買不起房”就成了很多人的噩夢。最夸張的是,在民國,不僅買不到房子,連房子都租不到。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能找到房子租。
長沙大部分人都是租房者
有個房東收押金不收房租
民國時期的長沙人,除了那些非富即貴的人,很少有自己的房產(chǎn)。大多數(shù)市民住在租來的房子里。對于一個二線省會城市來說,居住是最困難的問題之一,因為人口密集,房租高。據(jù)當時的統(tǒng)計,1933年3月,長沙市公安局調查了63957戶,就這么多戶。難怪房租極其昂貴。
根據(jù)1934年1月出版的《長沙城市指南》,根據(jù)1933年3月的調查,長沙人口已達385,545人。就普通小家庭而言,每個月入20元,租兩個小房子需要5元。6塊錢買米買石,還是不如。另外普通娛樂也是10塊錢必須的,服裝不包括在內。鄒,主編,不僅覺得省城不好住。
當時長沙有房子出租的時候,一般都是在紅紙上寫“出租的房子”兩個字,標明房間的位置和數(shù)量,貼在大街上。租客通常還會注明“真三無租客”字樣,意思是租客沒有店鋪安全或者家庭背景不清楚,或者是租酒店的不肯租。
想租房的人,遇到新房竣工,或者看到租房廣告,可以直接聯(lián)系業(yè)主,當面協(xié)商租金和押金的數(shù)額。普通租金與房子的大小和位置成正比。一般東北租金比較便宜,西南租金比較高。至于押金,是作為保證金,防止不交房租,房租退了會全額退還。民國時期沒有統(tǒng)一的房租押金標準,普通押金是月租的十倍以上。一些房東愿意減少租金,增加押金,以解決迫切的需求。甚至更多的租金根本不收,如果押金是專門收的,會收一大筆押金,用于其他的急用。
根據(jù)長沙市指南,民國時期的租房程序和今天沒有什么不同:一般承租人和房主商定房租和押金后,交一定的押金,三天內有效,逾期房主沒收押金。如果能如期入住,需要還清房貸,簽訂“租賃協(xié)議”。這個“租賃協(xié)議”相當于一個租賃合同,只不過當時只訂立了一個租賃協(xié)議,交給業(yè)主保存,然后在租約撤銷時交還給租客銷毀。租客也可以將其中一部分轉租出去,自己作為二房東收取租金。
當時,許多出租給外界的吉祥房屋成為后來的文化景點。最著名的是毛澤東和楊開慧在清水塘的故居。據(jù)了解,這套房子是的朋友易從一家洋貨店老板那里租的。正式入住是在1921年夏秋之交。當時,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租金已經(jīng)開始上漲。這個房子的租金是每個月7元,然后一月份是7元。
愛租房的大咖
買房不缺錢,只是押韻租房的味道
但民國時期,人們不是買房,只是租房,也不完全是經(jīng)濟原因。也有很多高收入的大咖足以滿足買房首付,也習慣了租房。
魯迅兩次結婚都沒有買房。他只在1919年五四前后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或者說是和哥哥周作人合資買的。目的是讓他媽媽和嫂子搬進來,一大家子住在一起。魯迅前幾年住在哪里?答案是:租房。
90年前,魯迅在北京西城轉塔胡同61號院租了一套房子。那是個黑社會,他租了三個正房,兩個東房。他和母親住在第一個房間,而他的女仆和廚師住在東屋,而房東一家反而住在西翼。當時魯迅在教育部月薪300元,收入遠遠超過大多數(shù)北京居民和他的房東。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魯迅租的,而郭沫若、梁實秋曾經(jīng)在上海的亭臺樓閣里租過。郭沫若帶著妻子,和石庫門的其他住戶共用一個廚房和一個水龍頭。他的父母很矮,鍋碗瓢盆叮當作響,讓他頭疼。擁擠的亭子間建筑采光差,隔音差,環(huán)境差,生活嘈雜,讓不能安靜寫作的郭沫若感到可怕。
也是租客,梁實秋的亭臺樓閣有趣多了:“廚房殺雞,無論躲在哪里,都能聽到雞叫,廚房煮魚,聞魚,廚房生火,都能看到一縷縷炊煙從地板縫隙里升起……”
不乏“有錢任性”的,比如租別墅的徐志摩、陸小曼。他們婚后定居上海,一直租房。當時徐志摩在三所大學任教,月薪高達600塊大洋。攢了幾年,他可以付一筆花園洋房的首付,但就是不攢。在上海租別墅,請女傭,打電話聚會,開派對,但從來不買房,也符合他們及時行樂的氣質。
民國時期的住房短缺
有錢就租不到房子
既然租房可以解決基本生活和享受等各種問題,那不買房一直當房客不好嗎?但沒那么簡單。房子總是供不應求,就算有錢也未必能租到。
民國時期專門從事房地產(chǎn)研究的專欄作家李開洲曾經(jīng)做過研究:中國歷史上至少有四個時期,包括中唐、南宋初、民國。在這些歷史時期,超過一半的城市居民沒有自己的房子。他們買不起房子,甚至租不起。即使他們能負擔得起,他們也可能租不起,因為空多余的房子太少,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這四個時期,民國時期的住房短缺最為明顯。
戰(zhàn)爭一直是住房問題的一個重要來源。從1911年到1934年,發(fā)生了700多次內戰(zhàn)。不僅和平生活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損壞的房屋也無法計數(shù)。
李開洲曾經(jīng)說過民國這樣一段話:小明半夜走著,聽到地上有呼救聲。仔細一看,原來有人掉進下水道了。小明說:“別慌,我可以救你,但你必須回答我?guī)讉€問題。”打電話的人一再承諾。小明問:“你買房了嗎?”打電話的人說沒有,小明又問:“你租房了嗎?”他點點頭?!班牛旄嬖V我地址!”于是那人老老實實報了他租的房子的街道名和門牌號。小明喜出望外,沒有救人。他跑了,一直跑到那人租房的地方,敲了敲二房東的門,氣喘吁吁地說:“你有一個房客,掉進溝里了,估計明天就要死了。請把他的房子租給我!”二房東笑笑:“你來晚了一步。把他推進下水道的那位先生剛剛和我簽了租約?!?/p>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可笑的笑話,但并不完全是胡說八道。1945年《西風》雜志第81期有這樣一段描述:“在重慶,找房子比找工作難。三個月能找到工作,三年找不到房子?!?947年6月漢口社會局準備的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在武漢,人口多,房子少,房租高?,F(xiàn)在漢口租房不收法幣,從幾十銀元到一百多元不等。至少需要十個銀元。一般大眾負擔不起,因為收入太少。幾戶人家住一套房子,連幾個勞動者都拿不到,只好帶窩棚住?!?/p>
根據(jù)1952年出版的《武漢市住房基本情況》,在武漢,“普通勞動人民建不起正規(guī)的房子,租不起房子,就用廢柴和蘆葦席板在城市的空不毛之地建造大量窩棚。這些窩棚多分布在河灘沿線、防水堤內外、鐵路沿線、工廠倉庫營房學校附近、里巷路兩側。”
長沙呢?長沙人當然沒能擺脫這種住房短缺。1937年湖南官方統(tǒng)計顯示,1933年至1937年長沙人口增加13.2萬人,人口增加明顯擴大了住房需求。據(jù)官方統(tǒng)計,在過去的四年里,長沙新建了2392所房子。據(jù)保守估計,一家五口,新建房屋可容納2萬人左右,房屋絕對供給不足,導致部分黃金地段地價和租金持續(xù)上漲。
租戶游行中減租
房租占生活費三分之二
長沙、重慶、武漢只是當時中國城市的一個縮影。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由于住房短缺,住房需求極度膨脹,房價和房租上漲的現(xiàn)象更加嚴重。
1932年12月1日出版的《中央日報》用“突飛猛進”和“一日千里”來形容當時廣州房租的上漲:“只是最近五年,小家庭住一廳兩室就夠了,房租才十塊錢;也就是大樓一樓,月租也不到20元;如果只租一個房間,上個月只能租三元;如果一個月能交40到50元的房租,那就叫曲曲樓?,F(xiàn)在是小房間,月租89元;一廳兩室,最起碼不要二十塊錢做;不過,這還是指老平房。如果是新房的話,它的出租價還是高一倍。白鴿籠式洋樓,小一廳兩室,一個月需要20多元到30元,其他都可以看到。租價暴漲,也沒虧。因此,平民的生計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房租好奇怪,占了總生活費的三分之二。長安不好住,今天可以給廣州。"
缺房高租的直接后果就是房屋租賃關系緊張,之前房主和房客的矛盾空加劇。從20世紀20年代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上海、南京、北平、成都、武漢等城市的租戶相繼展開減租運動。其中,上海的減租運動最為轟轟烈烈,持續(xù)時間最長。
1934年6月17日《申報》報道了一篇由上海市減租運動委員會發(fā)起的題為《從今天起減租運動總動員》的文章:“本市的減租運動最近被唱成了浮云。根據(jù)目前的趨勢,減租問題已成為社會上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生活在上海的普通市民,除了少數(shù)房地產(chǎn)階層和資本家,都在為生存而掙扎,平均每天的生活費往往占房租的三成或五成...于是普通市民和商鋪無法繼續(xù)承受過高的租金,出現(xiàn)了減租的需求。減租游戲日益擴大?!?/p>
從這次“總動員”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城市生活中,房價已經(jīng)成為普通人無法承受的,租客群體在利益博弈中把矛頭指向了房東。此后,上海成立了佃農(nóng)聯(lián)合會,公開提出若干減租原則,組織游行示威,舉行減租運動周,選舉代表向中央政府和上海地方政府請愿等。后來很多租客通過這種方式達到了減租的目的。
1935年長沙廉租房
公務員不能租房子給你報真房
房價太高,買不起房。租房市場供不應求,房租太高,那么貧困居民該如何生活?你可能沒有想到的是,在民國時期,中國已經(jīng)有了“廉租房”的概念。
翻看民國時期的報紙,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南京,在中國邊境,在租界,在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都是在寒冷的冬天開設“防寒棚”的做法,這是當時救濟窮人的措施之一,讓無家可歸的窮人住進去,暫時解除凍餓之苦。但是,“防寒”只是暫時的救濟,長期不能解決窮人的住房問題。因此,當局為符合條件的窮人建造了廉租房。但當時并沒有“廉租房”的稱謂,稱之為“平民住宅”和“勞動住宅”。
1934年,長沙市政府決定在瀏陽門貧民工藝場旁邊劃撥大面積土地,建設湖南第一個廉租房小區(qū),即長沙第一個平民住宅。據(jù)當時的報紙報道,長沙第一個平民住宅的租金價格極其便宜,樓下的居民每月要交六毛錢,樓上要交五毛錢。在月租方面,有人評論說,一個月67美分,“以目前的生活費來說,根本不夠買一包煙。”
據(jù)統(tǒng)計,從1934年到1935年,長沙市政府共建了11個廉租房小區(qū),每個小區(qū)的住房數(shù)量從700套不等,主要是樓房。建筑分為兩層,兩層在上層,兩層在下層,四個房間構成一個建筑。每棟房子前后都有一個小平房,前面的是廚房,后面的是廁所。
這樣又好又便宜的房子會不會引起大眾的哄搶?怎樣才能保證房子真的租給窮人?為此,政府決策者也想了很多辦法。
1935年,長沙市政府頒布《長沙市民用住宅租賃條例》,規(guī)定本市民用住宅月租金不得超過6分錢;房間里沒有衛(wèi)生間,大家共用公共廁所;廚房外面也有蓋,樓上住戶和樓下住戶每兩個人共用一個廚房。
什么樣的家庭有資格租民房?根據(jù)規(guī)定,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因政府拆遷失去房屋且尚未獲得補償且在長沙無其他住房的家庭;
2.有長沙戶口,在長沙生活,有正當職業(yè),月收入不足15大洋的家庭。同時,應排除以下居民的申請資格:部分家庭成員在行政機關或事業(yè)單位工作;家庭存款、遺產(chǎn)和固定資產(chǎn)總額超過200大洋;有工作能力不謀生。這說明長沙廉租房嚴禁公務員租住。在民國長沙,符合上述條件的申請者不下2萬人,廉租房數(shù)量遠遠不夠。"這些要求由政府自行決定,并按照抽簽的方式確定."
當時,廉租房的管理方式和監(jiān)管方式也不同尋常。規(guī)定所有有足夠條件留下但沒有被列入名單的家庭都是“自愿觀察員”。一旦發(fā)現(xiàn)廉租房小區(qū)有人漲價轉租,可以舉報揭發(fā)。經(jīng)過核實后,政府會趕走轉租房子的家伙,讓第一個記者住進去。
1.《新式三合院 民國時期的長沙房荒:有錢也租不到房子住》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新式三合院 民國時期的長沙房荒:有錢也租不到房子住》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1380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