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晉到清,在中國2000多年的王朝歷史中始終面臨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威脅。
不過別看雙方殺得昏天黑地而且沒完沒了,也甭管如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之類的蠻人多么驍勇善戰(zhàn),但史上真正亡于外夷的中原王朝卻僅有西晉、后晉和南北宋等寥寥幾個而已。而且即便是這幾個沒出息的王朝,也都是因為自身出了嚴重的問題,這才輪到外族人替他們改朝換代。對于中原王朝而言,改朝換代都是自家兄弟間的事——那幾個沒出息的例外
事實上除了在十三世紀開了掛的蒙古人外,其他的各種北方游牧民族要是想光憑自家本事去霸占中原,基本上毫無可能性。道理很簡單——其人口、經(jīng)濟、文化、技術以及建立在上述因素基礎上的文明程度都不足以支撐這種蛇吞象式的擴張。中原王朝就算兵不利、甲不堅,靠人海戰(zhàn)術也能把他們給淹死,靠堅城壁壘也能把他們給磨死。即便還是擋不住,仍然可以利用在經(jīng)濟、文化上的絕對優(yōu)勢進行滲透,將這幫兇神惡煞的強盜改造成吃齋念佛的大善人,從而化夷為夏,即所謂的民族大融合……
所以說若非司馬懿的子孫盡是智障,若非石敬瑭為了保命毫無底線,若非在兩宋姓趙的都酷愛揮刀自宮,那么像鮮卑、契丹、女真之流的蠻夷也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大漠草原中放牧牛羊,最多也就是偶爾南下當把強盜、小偷的出息。
而在歷代大一統(tǒng)王朝中,要論到外部軍事壓力的惡劣程度,其實唐朝才算首屈一指。
在大唐帝國的北方,橫亙著一個碩大且強橫的突厥汗國。在歷代塞外霸主與中原王朝之間從來都不會存在和平這種東西,更何況李淵、李世民這兩位開國之君還曾經(jīng)蒙受過突厥人的羞辱,這樣的仇恨自然只能至死方休。在帝國的東北方還有高句麗這個“歷史遺留問題”——李唐皇室不僅跟楊隋有親戚關系,更是以承繼后者的正統(tǒng)之位自居。所以哪怕不從國防戰(zhàn)略角度考慮,姓李的也必須把姓楊的曾丟掉的面子撿回來,否則哪還有臉以中原之主自居?而在帝國的西南方向,吐蕃這個古老的民族因為一座高原始終與世隔絕,卻偏偏在大唐立國后迅速崛起并與之發(fā)生激烈的沖突,又在唐亡前后迅速分裂瓦解,從此再不復當年之勇……真真是千年等一回,就為了跟大唐王朝相愛相殺一場,這到底是什么樣的孽緣?
其他王朝盯著北方就好,唯獨大唐不行。四面皆敵不說,還經(jīng)常冒出些莫名其妙的對手
除此之外,像是吐谷渾、鐵勒諸部(薛延陀、回紇等)、契丹、奚、靺鞨、百濟、本子、南詔等部(國)也得讓大唐帝國在百忙之中,時不時的抽出手來扇兩巴掌才能安生,更別提還有西域這個誰沾上都甭想消停的四戰(zhàn)之地。反正自唐朝立國以后,只有打不完的仗,少有能歇下喘口氣的時候。
所以現(xiàn)在關于唐朝題材的網(wǎng)絡小說中,總喜歡拿“舉世攻唐”當噱頭,因為這真不是胡說八道,幾乎就是事實。
而除了這些在周邊伸手就夠得著的,遠在萬里之外的大食人居然也不甘寂寞的跑過來湊了個熱鬧——試問中華上下五千年,除了倒霉催的晚清,還有誰像大唐王朝這樣招人惦記?
而這樣的大唐最終能亡于內(nèi)亂而非外夷之手,真的是不容易。
01
一說到大唐與大食之間的愛恨情仇,首先讓人想到的大概就是怛羅斯之戰(zhàn)。畢竟是號稱兩大文明間的首次沖突嘛,尤其是據(jù)說大唐還敗得很慘——某些人的腦回路就很奇怪,對我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的事跡毫無興趣,要是一旦找到了反面的例子卻會閃電般的高潮,恨不能操起大喇叭逢人便說、遇人就講。
怛羅斯之戰(zhàn)大唐確實輸了——雖然輸?shù)糜悬c冤,但卻是事實
輸了就是輸了,說也好講也罷都不算錯,但讓人不能接受的就是在此基礎上的夸大其詞,甚至是胡說八道。
首先必須得承認,在怛羅斯之戰(zhàn)中大唐確實是敗了,而且敗得還挺慘,但也就僅此而已了。至于說戰(zhàn)敗所帶來的影響,我翻爛了史書、絞盡了腦汁也沒想出來還有啥。至于某些人宣揚的所謂經(jīng)此一戰(zhàn)徹底中止了自初唐以來開疆拓土的勢頭,甚至在大食人的兵威之下,唐朝勢力被迫一路從中亞撤退,最后連西域都沒保住……我就只能送他一句來自東北的三字箴言——扯犢子。
事實上作為怛羅斯之戰(zhàn)中的唐軍指揮官,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肯定不是第一個跟大食人打交道的唐人。在整整100年前的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就遣使抵達長安朝覲過唐高宗李治。當然,大食人可不是來找大唐約架的,人家可是號稱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史上最牛叉的二道販子,所以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結好通商。而作為赫赫有名的“天可汗”李世民的兒子,李治自然對這種“萬國來朝”的盛況不會拒絕,于是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頻繁的交往。僅在中國的史書記載中,終唐一朝就有37批次的大食使節(jié)到訪。
不過正像吐蕃跟大唐千年等一回、非得要一起同興同亡一樣,遠在萬里之外的大食國其實也差不離——其立國僅比大唐晚了15年,到了公元十世紀開始分裂衰亡時,正好大唐朝也被朱溫給篡了。不僅如此,大食人最鼎盛時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面積大約在1300萬平方公里上下,與大唐的疆域大致相當,堪稱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兩個帝國。
這張圖不準確。但準確的是兩大帝國有碰撞,但更多的是交流
而大唐最盛之時,也剛好正趕上大食人在瘋狂的跑馬圈地。于是兩國在做生意之余,難免也會有些磕磕碰碰,有時候磕碰得狠了,自然也會忍不住掐上一架。
下面就要敲黑板劃重點了——怛羅斯之戰(zhàn)根本就不是大唐與大食間的第一次軍事沖突,卻是唯一的一次戰(zhàn)敗。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有大唐屬國拔汗那(今吉爾吉斯費爾干納,漢稱大宛國)遭到了吐蕃與大食的侵略,并立阿了達為偽王。于是面對拔汗那老王的哭訴求救,還沒等安西都護府的一干驕兵悍將發(fā)話,身為一介文官的監(jiān)察御史張孝嵩就先炸毛了:
“孝嵩謂都護呂休璟曰:‘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遂帥旁側(cè)戎落兵萬余人,出龜茲西數(shù)千里,下數(shù)百城,長驅(qū)而進。”(《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一·唐紀第二十七》)
要是當大哥的帶頭慫了,還怎么鎮(zhèn)得住西域的小弟?于是老張棄儒冠、披征衣,召集了一大堆西域諸國的屬國兵殺入了拔汗那。在連城決戰(zhàn)阿了達時,張孝嵩更是披甲陷陣,一日之間連屠三城、俘斬過千,殺得阿了達僅余數(shù)人逃入山林。戰(zhàn)后,張孝嵩更是傳檄諸國以作震懾,迫使大食、康居、罽賓等八國遣使請降,這才在勒石紀功后洋洋得意的收兵回家。
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突騎施勾結大食、吐蕃想要謀取安西四鎮(zhèn)。時任副都護的湯嘉惠覺得這事挺搞笑,干脆連兵都沒出,直接讓葛邏祿和西突厥將其打跑就算齊活。
不過這一戰(zhàn)過后,突騎施的蘇祿可汗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跟大唐為敵是沒有前途的,再加上跟大食人結仇,于是果斷反水。唐玄宗李隆基也不計前嫌,封其為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金方道經(jīng)略大使,后又冊其為忠順可汗,還把十姓可汗阿史那懷道的女兒封為交河公主并嫁給了蘇祿。
突騎施屬西突厥一部,跟大食人仇深似海,一碰上就拼命
于是蘇祿干勁十足,全心全意的幫助大唐死磕大食。
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大食名將加拉赫統(tǒng)兵北征侵入河中北部,結果遭到突騎施合兵圍擊,只能匆匆撤兵了事;5年后大食再度侵入拔汗那,突騎施奉詔出兵大破之;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蘇祿更是在渴水日之戰(zhàn)中再次取得大勝,給了大食人一個痛入骨髓的教訓。
話說自大食國崛起以來一直在向東方擴張,并以其教法統(tǒng)治新占地區(qū),遭到了普遍信仰佛教的中亞及西域諸國的反感和抵抗。在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前后,康國、俱蜜、安國等聯(lián)名上奏《請討大食表》,要求作為宗主國的大唐替他們撐腰。對于這一請求,李隆基顯然并沒有太在意,直接指派金方道經(jīng)略大使蘇祿處理此事。
而在大食方面,因其在中亞地區(qū)的擴張屢屢受挫,其哈里發(fā)葉齊德二世非常不滿,改任本·賽義德為總督,發(fā)兵數(shù)萬討伐河中諸國。在其攻勢之下,史國(國都在今烏茲別克沙赫里薩布茲)、康國(今烏茲別克澤拉夫尚河流域)先后淪陷,大食人的兵鋒直指拔汗那。
蘇祿聞訊后率軍南下,并與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曹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拔汗那等國聯(lián)軍,共擊大食。本·賽義德連戰(zhàn)連敗,一路撤退途中又遭蘇祿突襲,幾乎在一夜之間大軍喪盡。連他本人都顧不得穿衣,只能赤身裸體連夜逃亡,這就是著名的渴水日之戰(zhàn)。
經(jīng)此一戰(zhàn),大食人的勢力被驅(qū)趕到阿姆河(今土庫曼納巴德)以南,此后十余年不敢踏足河中地區(qū)。
河中即今烏茲別克及哈薩克西南部,是大唐與大食爭奪的焦點
連戰(zhàn)連捷之下,蘇祿有點飄了。于是在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突騎施再度反水并攻打安西都護府所屬的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結果卻是“北庭都護蓋嘉運擊突騎施,大破之”(《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紀第三十》)——你大爺終究是你大爺。認清了這一現(xiàn)實的蘇祿終于老實了,乖乖的為王前驅(qū),又在兩年后的行李日之戰(zhàn)中再度大敗大食。
02
可以說在怛羅斯之戰(zhàn)前,大唐與大食之間并不太平,隔三差五就得掐一架。只不過對于這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對手,大唐并未予以多大的重視,所以在歷次交戰(zhàn)中幾乎沒有正宗的唐軍出戰(zhàn)。當時與大食人打得熱火朝天的,幾乎就是以突騎施為主的中亞、西域藩屬國軍隊,而且每每都是突騎施暴打大食,然后大唐再出手教不安分的突騎施重新做人——按照這個邏輯,大唐收拾起大食來還不跟玩兒似的?
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怛羅斯之戰(zhàn)爆發(fā)了。
高仙芝擅自出兵又勞師遠征,想不打輸都難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李隆基詔令安西副都護高仙芝為行營節(jié)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為啥非得跟小勃律過不去?因為這個小國位于蔥嶺之上,控制著通往安西四鎮(zhèn)的交通要道,又恰好吐蕃人把公主嫁給了小勃律王蘇失利之,這就使得“(蔥嶺)西北二十馀國皆羈屬吐蕃”(《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于是數(shù)任安西節(jié)度使如田仁琬、蓋嘉運和夫蒙靈察都曾出兵試圖奪回小勃律,但因其地勢易守難攻,又有吐蕃人援助,所以均徒勞無功。
不過高仙芝的名將名頭可不是吹噓出來的。在娑勒城一戰(zhàn)中面對10萬吐蕃軍,他指揮唐軍斬首5千級、俘獲千余,殺得吐蕃人大潰,“填溪谷,投水溺死,僅十八、九”(《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吐蕃人都完蛋了,小勃律自然只能投降,于是大唐重新控制了蔥嶺,并重新將勢力拓展到了吐火羅、喀布爾以及克什米爾地區(qū),高仙芝也因功受拜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因垂涎于石國的財富,高仙芝誣告其國王“無蕃臣禮”并率軍討伐。不僅如此,他還違背承諾對投降后的石國軍民縱兵殺掠,又在撤軍的途中以突騎施反叛為借口發(fā)動攻襲,俘虜了移撥可汗。
盡管藩鎮(zhèn)兵不如初唐府兵,但正常情況下也不至于連大食都打不過
高仙芝的妄行征伐和倒行逆施,使得中亞和西域諸國與大唐離心,僥幸逃脫的石國王子趁機向大食求救。對此深感不安的高仙芝決定先發(fā)制人,遂率軍深入大食境內(nèi)700余里,并于天寶十年(公元751年)7至8月間在怛羅斯城(今哈薩克塔拉茲)與大食軍主力遭遇,隨即展開了一場大戰(zhàn):
“至恒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馀才數(shù)千人。右威衛(wèi)將軍李嗣業(yè)勸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塞路;嗣業(yè)前驅(qū),奮大梃擊之,人馬俱斃,仙芝乃得過?!保ā顿Y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唐紀第三十二》)
這就是怛羅斯之戰(zhàn),其來龍去脈其實很簡單——因征伐小勃律之戰(zhàn),使得唐軍的足跡繼唐高宗朝后再次跨過了蔥嶺,進入了中亞。而在天高皇帝遠的情況下,藩鎮(zhèn)體系下的軍閥頭子高仙芝按捺不住本性開始胡作非為,引來麻煩后又不顧一切的勞師遠征,在戰(zhàn)場上又被早已與其離心離德的屬國軍背叛,繼而遭到了夾擊……在這種情況下,唐軍的失敗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如果還能打贏,那就要么是高仙芝通了神,要么是唐軍開了掛。
03
按說大唐打了這么一場大敗仗,后果應該是朝廷驚怒、軍民震恐,邊關警訊頻傳,要么迅速增兵以圖后報,要么收縮兵力以求自保;至于大食人在贏得了這樣一場久違的勝利以后,也理應乘勝追擊,圖謀其垂涎已久的河中地區(qū),甚至打起了西域的主意。
怛羅斯之戰(zhàn)的慘敗,并未使安西都護府受到任何影響
事實上,這一切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發(fā)生。
作為罪魁禍首的高仙芝自然不能沒有處罰,所以被擼掉了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之職,然后又奉調(diào)進京擔任了右金吾大將軍——話說這會兒可不是安史之亂以后,在藩鎮(zhèn)當軍頭盡管容易立功,但還是比不上能成天在皇帝眼前晃悠的京官更容易升官發(fā)財。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高仙芝還算是高升了。
而直面大食人的安西都護府似乎也沒把這場戰(zhàn)敗當回事,相反倒是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老對手吐蕃的身上。就在怛羅斯之戰(zhàn)的兩年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安西副大都護、知節(jié)度事封常清發(fā)兵討伐吐蕃在蔥嶺地區(qū)的最后一個據(jù)點,即大勃律國,并攻破了菩薩勞城(今克什米爾巴爾提斯坦),繼續(xù)保持在中亞地區(qū)的擴張之勢。至此,大唐帝國經(jīng)營西域及中亞的攻略達到了極盛期,從長安行抵西部邊陲的旅途長達1.2萬里:
“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哥舒)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駝,日馳五百里?!保ā顿Y治通鑒·卷二百十六·唐紀第三十二》)
不僅如此,位于中亞地區(qū)的拔汗那、倶密、康國、安國及花拉子模等國在怛羅斯之戰(zhàn)之后仍舊遣使朝貢于唐朝,就連引發(fā)這一戰(zhàn)的石國也很快從大食陣營中倒戈,向唐朝稱臣。
安史之亂前大唐“萬國來朝”的盛況雖然不如貞觀年間,但也相差不遠
而剛剛打贏了怛羅斯之戰(zhàn)的大食人呢?對此除了坐視以外就是趕緊派遣使者到長安來講和:
“(天寶十一年)十二月,黑水大食謝多訶密遣使來朝?!保ā秲愿敗ぞ砭虐倨呤弧ね獬疾砍暤谒摹罚?/p>
除此之外,僅怛羅斯之戰(zhàn)后的47年里大食使節(jié)就跑來了17次,尤其是天寶十二年就來了4趟,是兩國交往最頻繁的時期——他們想干啥?當然是結好通商,否則難道還能是要求大唐割地賠款?開什么玩笑!
可這又是咋回事?兩家剛打了個鼻青臉腫,怎么又馬上好得更加蜜里調(diào)油了?
因為怛羅斯之戰(zhàn)對于大唐與大食而言,都是一場意外,而且無論是打了這一仗還是繼續(xù)打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還不如找個臺階趕緊揭過此事拉倒。
對于大唐來說,打了場敗仗固然很憋屈,也很想找回這個場子??蓡栴}是哪怕李隆基已經(jīng)年老昏聵,但他仍能很清醒的認識到在西部邊陲大唐真正的對手唯有吐蕃而非大食。而且大食并非小勃律、石國那樣可一戰(zhàn)而下的蕞爾小國,高仙芝的失敗固然是有驕縱輕敵和上下失和的原因在,但換成王正見或是封常清,孤軍遠征也不一定敢言必勝,還不如把大食人放進來打比較有把握。
可本應趁勝東來的大食人就是怎么等也等不來,你讓李隆基有什么辦法?
那么大食人為啥不來?
他們倒是想來,可是根本就來不了。
怛羅斯之戰(zhàn)后,大食人很快陷入了內(nèi)外交困,根本無力向東擴張
就在怛羅斯一戰(zhàn)的前后,大食國可謂是四處冒煙、八方著火——先是國內(nèi)爆發(fā)內(nèi)訌,包括打贏了怛羅斯之戰(zhàn)的大食軍指揮官在內(nèi)的一大批高官因此丟了腦袋。然后就是波斯人發(fā)動了一大堆叛亂,大食人正手忙腳亂的按住葫蘆浮起瓢,拜占庭又跟著湊熱鬧,兩國隨即爆發(fā)了一系列的大戰(zhàn)。
大食人的根基,就是今天遍地冒石油的那塊地方。與之相比,太平時節(jié)能令其垂涎三尺的中亞及西域地區(qū)到了面臨國破家亡的時候,就成了雞肋般的存在。因此,在跟那個東方大國打了一場莫名其妙的怛羅斯之戰(zhàn)后,大食人最想干的就是趕緊跟大唐講和,然后好收縮兵力回去保家衛(wèi)國。
所以在怛羅斯之戰(zhàn)后,中亞地區(qū)其實太平得很。網(wǎng)上流傳的所謂吐蕃與大食血戰(zhàn)三場以至于十幾萬精兵盡喪,這才阻止了華夏、尤其是西域被綠化的結局,純粹是胡說八道。事實上當時大食在其東部主要是跟突厥人發(fā)生了一些沖突,跟吐蕃人的接觸很少,偶有發(fā)生規(guī)模也很小,稱之為戰(zhàn)斗都勉強,更別提死傷十幾萬人的大戰(zhàn)役了。
而在怛羅斯之戰(zhàn)的4年后,安史之亂爆發(fā)。像大食人忙著保老巢一樣,李隆基也盡調(diào)安西都護府的精兵東出平叛,于是大唐朝的勢力就此退出中亞。數(shù)十年后吐蕃人卷土重來,安西四鎮(zhèn)盡數(shù)淪陷,大唐失去了西域,即便想報怛羅斯的一箭之仇,也永遠的失去了機會。
真正讓大唐喪失中亞乃至西域的原因,唯有安史之亂,怛羅斯戰(zhàn)敗根本不值一提
不過大唐與大食間的故事并未終結。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大食人還出兵3千助唐平叛,而到了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大食人又掉過頭來幫著吐蕃人打大唐,結果被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在渡瀘之役中打得屁滾尿流——“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獲甲二萬首?!保ā缎绿茣ぞ矶俣稀ち袀鞯谝话偎氖呱稀罚?/p>
04
關于怛羅斯之戰(zhàn)的結果,一個普遍的共識是跟著高仙芝一起逃出生天的只有“殘卒數(shù)千”(《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八·列傳第六十三》),而最大的爭議點就在于其參戰(zhàn)兵力的數(shù)量——唯有搞清了這個問題,才能計算出唐軍的大概損失。
關于這個問題,各種史料的記載都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是大相徑庭。
論到史書,還是我們老祖宗搞的最靠譜
在《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中,高仙芝所率領的參戰(zhàn)兵力都是2萬人,《資治通鑒》給出的數(shù)字是3萬,還注明了是“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唐紀第三十二》);在唐人馮宇所著之《段太尉列傳》(即怛羅斯之戰(zhàn)中高仙芝麾下別將段秀實)中,記錄的唐軍兵力為6萬,到了杜佑的《通典》中又變成了7萬;而在大食學者伊本·艾西爾所著的史書《全史》中,唐軍的參戰(zhàn)兵力干脆達到了10萬人,其中5萬人戰(zhàn)死、2萬人被俘,跟著高仙芝逃掉的則有3萬。
我們首先可以排除的,就是嘴上沒有把門的大食人編造出來的數(shù)字。在后勤補給線長達近6千里地(大致從今天的敦煌到塔拉茲)的情況下,高仙芝居然沒讓麾下的“10萬大軍”統(tǒng)統(tǒng)餓死,這簡直就是人間奇跡——如果大食人的說法屬實,哪怕這貨打了個大敗仗,李隆基也得急吼吼的將其調(diào)回長安榮升戶部尚書……
事實上大食人的史書,起碼是記載中國的這部分簡直可以當笑話看。比如前文提過的開元三年張孝嵩反擊拔汗那并將大食人的勢力逐出河中的那一戰(zhàn),在大食人的另一部史書《歷代民族與帝王史》中不但慘敗變成了大勝,戰(zhàn)線還向東乾坤大挪移了近兩千里地(到了今天的新疆喀什),號稱是開啟了大食征服中國的序幕……更搞笑的是,早在此戰(zhàn)前就已經(jīng)掛掉的名將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不但在著者泰伯里的筆下閃電復活,還派出了12名使者跑到長安指著“唐國國王”的鼻子耀武揚威、呵罵恐嚇……在大食人的“赫赫天威”下驚恐得形同小丑的李隆基只好無條件的答應了大食人的全部條件,又是稱臣,又是納貢,還賄以無數(shù)金銀絲綢(土鱉就認絲綢),這才換來了大食人的退兵,否則連長安弄不好都得被那12個近乎超人的大食使者攻陷……
好吧,大食人的嘴炮……從古至今都沒啥兩樣,只要他們開心就好。
人活著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既然大食人不靠譜,那么只能從我們自己的史書中找答案——到底是6、7萬還是2、3萬?
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是,從開元到天寶年間,安西都護府的兵員定額,最高只有2.4萬人——話說在安胖子起兵造反之前,大唐的十大藩鎮(zhèn)盡管已遠不如初唐時的府兵那般忠勇善戰(zhàn),但像高仙芝這樣的軍頭在李隆基面前依然乖得跟灰孫子一樣,更不敢暗中招兵買馬、擴張勢力。事實上就算他想這么干,也養(yǎng)活不起。
那么高仙芝能不能將2.4萬唐軍統(tǒng)統(tǒng)拉到怛羅斯去跟大食人死磕?答案是既不能,也不敢。
安西都護府最盛時下轄安西四鎮(zhèn),濛池、昆陵都護府,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防區(qū)大體相當于如今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尤其是在高仙芝未奉詔而擅自出兵的情況下,他就不怕一旦將兵力抽調(diào)一空,那一大堆從來就沒安分過的藩屬國趁機反了?而一旦安西都護府因此遍地狼煙,難道李隆基會不舍得砍下高仙芝的腦袋?
更何況還有一個吐蕃始終在側(cè)窺視,更有個大勃律還橫亙在蔥嶺之南,隨時能掐斷高仙芝的后路,他怎么可能不有所防備?
所以現(xiàn)在普遍的觀點認為,在怛羅斯一戰(zhàn)中高仙芝出動的唐軍在1萬5到2萬之間,是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安西都護府只有兩萬出頭的正宗唐軍,這個無須爭議
那么高仙芝會不會動員5萬左右的藩屬國兵一同參戰(zhàn),從而將總兵力湊到7萬左右?這種可能性基本也不存在。
要想讓大唐的藩屬國出兵,一般有兩種情況。其一是皇帝下詔,那么點到誰的名字誰就得乖乖的出兵,否則就是不服王化,趕緊把自己洗干凈了等著王師來砍就好。其二是如果沒有皇帝的詔令,那就靠想打仗的大唐將帥的面子和影響力來說服了。像是張孝嵩反擊拔汗那時弄來的萬余兵馬,就屬于這種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奉詔還給面子出兵,那些藩屬國都是需要自備糧草補給的——安西都護府的正宗唐軍日子都過得緊巴巴,哪有余力填飽別人的肚子?所以藩屬國出兵也不是無條件的,首先是不能跑得太遠、消耗太大,其次是無利不起早。像張孝嵩征發(fā)的就是“旁側(cè)戎落兵”,他想找些離得遠的,人家既不可能來,來了也得統(tǒng)統(tǒng)餓死。
高仙芝的情況也是如此。像是比較聽話的西域諸國兵,要讓其隨行遠征兩三千里地外的怛羅斯,他們既不可能答應也沒有這個能力。而河中地區(qū)諸國早就被高仙芝得罪了個遍,不背后拆臺就不錯了,就算他們愿意出兵,估計高仙芝也不敢?guī)А?/p>
所以,最后只有“事唐最謹”(《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的拔汗那和最后果然反了水的葛邏祿出兵萬余隨軍參戰(zhàn),是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這樣一來,怛羅斯一戰(zhàn)唐軍的參戰(zhàn)兵力應該在2~3萬之間。剔除掉藩屬國兵,唐軍的兵力損失大約是數(shù)千到1萬——要是安西都護府慘到只?!皻堊鋽?shù)千”了,就無法解釋李隆基會輕描淡寫的處置高仙芝,而不到兩年后封常清能一舉攻滅大勃律更是難以想象的。
1.《724年唐朝專題之怛羅斯之戰(zhàn)——大唐是輸?shù)猛K,但有啥嚴重后果就談不上了》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724年唐朝專題之怛羅斯之戰(zhàn)——大唐是輸?shù)猛K,但有啥嚴重后果就談不上了》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11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