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02月03日00時05分,我國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qū)(北緯30.74度,東經(jīng)104.46度)發(fā)生了5.1級地震。
回顧歷史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回顧歷史,我國曾發(fā)生過多次地震。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我國也存有大量的地震史料,其內(nèi)容豐富、時限長遠無與倫比。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為了科學地分析大量的歷史地震史料,更易于尋找地震在時間上、空間上的發(fā)震規(guī)律,為地震的長期預測提供重要的科學根據(jù),在國家地震局主持下,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地圖出版社通力合作,共同編繪出版了三卷本《中國歷史地震圖集》。這部圖集是一部能讓我們了解中國歷史上大地震的一部巨著。
反映中國歷史上大地震的地圖巨著
《中國歷史地震圖集》是一部反映我國現(xiàn)今國界線以內(nèi)發(fā)生的歷次破壞性地震概貌的圖集,分為遠古至元時期、明時期和清時期三卷。圖集以地震震中和等震線圖為主,一次地震一幅地圖,并附簡要的文字說明及記載地震歷史文物的照片,每卷卷首配有序圖和分序圖。
據(jù)記載:自先秦至清末的不同階段都存在明顯的地震多發(fā)地帶。其中今河北、云南、四川、陜西、甘肅等地歷來地震頻繁,大震不絕。其中有的震級高達8級,造成的損失難以想象。中國從古至今發(fā)生的8級以上的特大地震共有十幾次,其中發(fā)生在遠古至元代的有1次,明代的有兩次,清代的有8次,每次地震的基本情況圖集都作了詳細的介紹。下面就對這些發(fā)生在中國歷史上的8級大地震做一簡要介紹。
元代以前的著名地震
遠古至元時期《中國歷史地震圖集》由6幅序圖、13幅分序圖和以176次地震匯編的169幅分幅地震圖組成。分序圖有先秦、秦、兩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遼、南宋金、元13幅,分幅地震圖則選取各時期的全部地震事件,分別成圖。
圖集的第一幅地震圖記錄的是發(fā)生在約公元前23世紀(傳說中的帝舜時代)的山西永濟蒲州地震。對這次地震,墨子曰:三苗欲滅時,地震泉涌。第二幅圖描述的是《竹書紀年》中追溯的約公元前1767年(夏帝桀十四年)發(fā)生在今河南偃師西南的一次地震。第三幅圖記載了公元前780年(西周幽王二年)發(fā)生在今陜西岐山東北的地震,估計震級為6至7級。
1303年9月17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的山西趙城大地震,是我國有史記載的第一次8級大地震。太原、平陽兩路各縣震災情況,散見于碑石文字、方志。從這些記載來看,今天的晉中、晉南、晉東南以及太原以北絕大部分縣受災。從圖上不難看出,1303年山西全境的大地震呈由南向北的發(fā)展趨勢,震中可能在今臨汾一帶。近代地震專家根據(jù)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于8.0級。歷史記載稱這次地震為特大奇災。
元大德七年十月朝廷及地方官員祭霍山中鎮(zhèn)廟碑
明代發(fā)生的兩次大地震
明時期《中國歷史地震圖集》由5幅序圖和以216次地震匯編的214幅分幅地震圖組成。這一卷記錄的地震以1983年出版的《中國地震目錄》為基礎,參考有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地震歷史資料匯編選定,介紹了兩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
該卷的第87幅圖記錄了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發(fā)生在陜西省華州(今華縣)的8.25級地震。這次地震發(fā)生在午夜,“聲如轟雷,震撼搖蕩,人驚潰,起臥失措。川原坼裂,郊墟遷移,或壅為岡阜,或陷作溝渠,走山裂石,水涌沙溢”。
1604年12月29日(明萬歷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泉州以東海域發(fā)生8級地震。這幅圖描述了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古城泉州及鄰區(qū)遭受嚴重破壞,山石海水皆動,城內(nèi)外樓房店鋪全都傾倒,開元寺東塔頂蓋毀壞,清源山裂開的地縫中還涌出砂、水,氣若硫磺,沿海覆舟甚多。從圖上可以看到,等震線橫跨福建的蒲田、漳浦、南安、同安、安溪、福寧等閩南沿海大部分地區(qū),VI度等震線最遠達到江西、浙江、安徽、江蘇、上海、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等省區(qū)市。此次地震破壞較重,分布范圍廣,最遠距震中達220公里,有感范圍最遠達1000公里。近代地震專家根據(jù)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于8.0級。
清代的八次大地震
清時期《中國歷史地震圖集》包括5幅序圖,以334次地震匯編的183幅分幅地震圖,兩幅單點地震震中分布圖。這一卷原則上一次地震設一幅地圖,但兩次以上地震的時間、地點相近的也同設于一幅圖中。只有一個地點有破壞記載的地震,稱之為單點地震。這一卷中單點地震沒有單獨設分幅圖,而是分兩個時段標繪在兩幅歷史地理圖上,用不同顏色的大小符號表示地震強度,一幅為順治至嘉慶單點地震震中分布圖,另一幅為道光至宣統(tǒng)單點地震震中分布圖。這一卷共收錄了8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山東莒縣、郯城發(fā)生8.5級地震。此次地震波及魯、蘇、皖、浙、閩、贛、鄂、豫、冀、晉、陜、遼諸省及朝鮮等,山東郯城、沂州、莒縣破壞最重,有感半徑達800多公里。據(jù)《康熙郯城縣志》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后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逐一顛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流水,溝會皆盈,移時即化為烏有,人立地上如履圓石,輾轉(zhuǎn)搖晃,不能站立,勢時即陷,移時方定,閣邑震塌房屋約數(shù)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其陷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兩岸皆有淤泥細沙,其所陷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真為曠古奇災”。圖集用大量篇幅對這次地震進行了詳細介紹。除繪有地震圖,重破壞區(qū)擴大圖外,還配有兩幅地貌照片和一幅斷裂帶衛(wèi)星照片。從重破壞區(qū)擴大圖可以看出極震區(qū)北至莒縣,南至新沂,沿沂沭斷裂帶呈北東向分布,其中郯城縣、臨沭縣部分地區(qū)烈度達XII度,其它地區(qū)烈度達XI度。X度區(qū)北至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陰、費縣。IX度區(qū)北至濰坊、益都,南至江蘇省邳縣、沭陽,東至日照、膠縣,西至兗州、鄒縣。VIII度區(qū)北起濟南至昌邑、即墨一帶,南至江蘇省鹽城、漣水一帶,西至微山、濟寧、泰安,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從地震圖中看出烈度從XII度到VI度的地區(qū)廣大,VI度等震線一直延伸到北起黃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慶、宣城到上海一線,西至河北省冀縣、丘縣到河南省安陽、鄭州一帶。近代地震專家根據(jù)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為8.5級。此次地震是我國東部惟一一次8.5級地震,也是中國3次8.5級地震之一。
1679年9月2日中午北京平谷、河北三河地震。據(jù)后來考證,這次地震的震級達8級,震中烈度XI度,震中在平谷、三河一帶。地震波及范圍除京城外,還包括周圍的河北、山西、陜西、遼寧、山東、河南6省,共計200余州縣。地震破壞面積縱長約500多公里。
1695年5月18日傍晚8點前后,臨汾盆地內(nèi)發(fā)生8級大地震,史稱“平陽地震”或稱“平陽、潞安大地震”。從地震圖和重破壞區(qū)擴大圖中可以看出地震波及范圍,北到山西右玉,南達湖北谷城,西至甘肅平?jīng)觯瑬|抵山東滕縣,波及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甘肅、江蘇等省。據(jù)嘉慶二十年(1815年)刑部侍郎那彥寶在勘驗平陸地震的奏報中稱:“檢查平陽地震原卷,當時受災共二十八州縣,內(nèi)受災較重十四州縣,統(tǒng)計壓斃民人五萬二千六百余名”。前面提到1303年在山西趙城附近曾發(fā)生過一次8級大地震,造成極其嚴重的災難。392年后的1695年幾乎在原地又發(fā)生一次8級地震。由于上一次大地震時間久遠,人們早已淡忘,因而再次形成奇災大難。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國共發(fā)生過十幾次8級大地震,發(fā)生在大陸的稱為板內(nèi)(大陸板塊內(nèi)部的)地震,它們之間的距離在240公里至900公里之間,唯有臨汾盆地內(nèi)的1303年和1695年的兩次8級地震,震中的距離僅相距40公里,震源體基本是重合的,這在我國大陸地區(qū)是罕見的,類似的震例在世界各地也極其稀少。
1739年1月3日寧夏銀川、平羅一帶發(fā)生8.0級大地震。當時記載:“平羅及郡城尤甚,東南村堡漸減。新渠、寶豐(地震后廢)地多坼裂,寬數(shù)尺或盈尺,四散溢水,淹沒村堡。官署、廟宇、兵民房屋倒塌無存。房倒火起,火勢甚熾,延燒徹夜,三四日不息?!睆牡卣饒D和重破壞區(qū)擴大圖中可以看出,這次地震波及甘、陜、豫、晉、冀等省47州縣,最遠到河北容城,約900公里。近代地震專家根據(jù)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于8.0級。
1833年9月6日云南省嵩明州楊林一帶發(fā)生8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8公里,震中烈度達到IX度,死亡萬余人,破壞面積達到20萬平方公里左右。從地震圖和重破壞區(qū)擴大圖中可以看出,這次地震一直綿延到400多公里以外的滇西保山,四川省西昌、鹽源和貴州省六枝等地。滇東地震活動雖不如滇西頻繁,但自1833年大地震之后,已有150多年沒有發(fā)生較嚴重的地震災害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危險性不容忽視。因此地震研究工作在傾注于滇西的同時,萬萬不可忘卻滇東的危險。近代地震專家根據(jù)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于8.0級。
1879年7月1日(清光緒五年五月十二日)甘肅文縣地震,震中烈度Ⅺ度。有詩描述地震時的情景:“……忽然大地聲如吼,城傾屋裂無處走。第宅簸搖避山野,山崩活葬深崖下。夫覓妻兮父尋子,哭聲震天天不理??蓱z階州十萬齒,三萬余人同日死?!苯卣饘<腋鶕?jù)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于8.0級。
1902年8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新疆阿圖什發(fā)生8.25級地震,這是該區(qū)域有記載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1902年大地震附有地震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這次地震范圍很大,西起前蘇聯(lián)塔什干,北達前蘇聯(lián)伏龍芝、阿拉木圖至中國伊寧以北,南至塔什庫爾干、和田以南,東到烏魯木齊、庫爾勒等地,東西寬近1400公里,南北長900公里,有感范圍的平均半徑達540公里,面積達92.7萬平方公里。最嚴重的地區(qū)是天山南麓從小阿圖什至哈爾峻一帶,地震烈度達X度,喀什大清真寺、香妃墓等著名古建筑物均遭破壞。
新疆吐古爾買提山口處的大樹被劈成兩半
1906年12月23日(清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新疆沙灣縣西南發(fā)生了8級強烈地震。地震波及范圍遠至俄羅斯境內(nèi),面積達60多萬平方公里。對這次地震也只附有地震圖一幅。
1920年以后的大地震
之后,中國又發(fā)生了幾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筆者在這里將其列出:
- 1920年12月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海原縣發(fā)生8.5級地震。此次地震,中外聞名,中外近百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次能量巨大的地震。
- 1927年5月23日,甘肅古浪發(fā)生8級地震。
- 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蘊縣境內(nèi)發(fā)生8級大地震,地震斷裂帶位移量之大,是罕見的震例之一。
-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發(fā)生的西藏察隅地震,震級8.6級,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被截成四段。大地震引發(fā)了無數(shù)處山體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 1951年11月18日西藏當雄發(fā)生8級地震。
-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fā)生7.8級地震。這次地震雖然沒有達到8級,但卻是我國損失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首次發(fā)生于現(xiàn)代工業(yè)城市的“直下型”地震。直接經(jīng)濟損失,即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各種工程設施設備被破壞損失的價值,超過百億元。整個唐山市區(qū),約60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的工業(yè)與民用建筑震毀1034萬平方米,占77%,鄰近各縣農(nóng)村房屋倒塌240萬間。地震造成的破壞與損失都是空前的。
我們經(jīng)歷最近的一次地震就是發(fā)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的汶川大地震,震級:8.0。
1.《【1679年周朝】回顧中國歷史上的大地震》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679年周朝】回顧中國歷史上的大地震》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93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