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面人:每天10分鐘,讀一本好書,點擊文章右側(cè)的“興趣”一起成長
《周本紀》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章,列在《史記》第四篇。
周朝是繼殷商滅亡后的第三個王朝,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前后相傳國君30代37王,延續(xù)了近800年的時間。如此長命,空前絕后。
與前面三篇本紀類似,司馬遷在這篇《周本紀》里概括性地記述了周王朝的興衰歷史,以及以「封建制」為代表的政治制度。
再加上期間不乏對厚民愛民,亦或是傷民虐民的政治作風,和君臣協(xié)力相助,或是各執(zhí)己見的政治氣氛的刻畫,讓我們也不難看出,司馬遷本人對于「仁義興邦」治國理念的推崇。
然而,即便如此,靈遙卻依舊在閱讀《周本紀》時,發(fā)現(xiàn)了許多怪事。
比方說,司馬遷在講到古公亶(dan,3聲)父時,曾寫道,他在戎狄的威脅下,不僅多次與其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條款,還打著「保護老百姓」,渡過漆、沮二水,翻過梁山,搬到了岐山腳下定居。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
《史記·周本紀》
再比如,司馬遷在講到武王伐紂這一經(jīng)典戰(zhàn)役時,提到說,武王不僅自稱是「太子發(fā)」,即,代表周文王,陪著周文王伐紂,還做了一個周文王的木人,放在了隨行的車子里。
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fā),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
《史記·周本紀》
如果說,在讀到前一個故事時,靈遙更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恨不得沖進書里,拽著古亶的領(lǐng)子把他給搖醒,那么,在讀到后面一個故事時,靈遙則是滿心疑惑,你周武王討伐便討伐吧,干嘛非得帶著你老爹的木人上戰(zhàn)場,難道是為了蹭你老爹的熱度嗎?
好在,靈遙在讀《周本紀》的同時,機緣巧合讀到了另外一本記錄周朝歷史的古籍《竹書紀年》,這才發(fā)現(xiàn)了被司馬遷掩蓋的,周朝崛起的真相。
這是一本由春秋時期晉國史官與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史官編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共13卷,敘述了夏、商、周和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按年編寫,是后人們了解先秦史的另一個重要突破口。
但不同于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很明顯地以儒家的思想觀點來看待周朝歷史,《竹書紀年》里更多展現(xiàn)了歷史血腥的一面,因此,靈遙個人看來,亦可作為我們西周發(fā)家史的補充材料。
因此,接下來的內(nèi)容里,靈遙將結(jié)合《周本紀》與《竹書紀年》的內(nèi)容,為你揭秘周朝800年興亡史,告訴你周朝「仁義興邦」背后的刀光劍影。
01.
始祖被棄,不窋被貶
雖然坊間有一句傳言,「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然而,我們周朝始祖后稷剛一出生,迎接他的便是「地獄開局」。
其實,論出生,后稷并不低。他的母親姜原是五帝中排行第三的帝嚳(ku,4聲)的正妃,比商超始祖契的母親簡狄,等級還要更高一些。
更巧的,后稷與契的誕生經(jīng)歷十分地雷同。有一天,他的母親姜原在外出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巨人腳印,一時竊喜便踩上去,然后便發(fā)現(xiàn)自己懷了孕,一年后生下了孩子。
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史記·周本紀》
然而,后稷卻沒有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好命,他的母親姜原非但沒有因為他是「神的后裔」高看他一眼,反倒覺得不吉利,多次想要扔掉他。
好在,后稷是一個福大命大之人,無論被扔到哪里,都能夠得到神的庇佑。
比如,有一次,他的母親把他給丟在了水渠的冰上,結(jié)果飛鳥便用翅膀蓋在他的身上,墊在他的身下,來為他取暖。(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妒酚洝ぶ鼙炯o》)
于是,他的母親姜原,最終也只得把他給抱回家里撫養(yǎng),甚至還給他取名為「棄」,生怕給孩子留下的心理陰影面積不夠大。
果不其然,棄在小的時候,便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農(nóng)業(yè)天賦,種的麻和豆子都長得很好。待到長大成人后,便喜歡觀察土地的特性,種植適宜的莊稼,人人都爭相效仿。
后來,帝堯知道了這件事,便封棄為農(nóng)師(現(xiàn)在的農(nóng)業(yè)部部長),給了他一塊位于邰(tai,2聲),賜姓姬氏。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nóng),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nóng)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史記·周本紀》
好景不長,棄的兒子不窋(ku,1聲)繼位的末年,夏后氏政治衰敗,廢棄農(nóng)官,不再農(nóng)業(yè)上繼續(xù)努力。于是,失去官職的不窋不得不跑到了戎狄之地,與尚未開化的野蠻人為鄰。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wù),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間。
《史記·周本紀》
由此可見,西周的開局,怎一個大寫的「慘」字了得,不僅其始祖多次因為出身不祥,被母親拋棄,連后面的繼任者,也因為國運衰微,失去了自己的官職和封地,不得不跑到了尚未開化的地區(qū),與野蠻人一起生活。
02.
亶父被遷,太伯讓國
好在,蠻荒之地的艱難,并沒有磨滅西周人的天性。
待到棄的曾孫,不窋?shù)膶O子公劉繼位的時候,西周已經(jīng)因為擅農(nóng)作,得到了許多老百姓的推崇與追隨。于是,等到了古公亶(dan,3聲)父繼位的時候,這個部落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積累了不少財富、土地,還得到了老百姓的擁戴。
正所謂「樹大招風」,西周的崛起才剛剛開始,便遭到了薰育戎狄的打擊,然后,跟著便發(fā)生了下面這一個讓靈遙匪夷所思的故事: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zhàn)。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zhàn),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zhàn),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p>
《史記·周本紀》
在分析這段話以前,靈遙先給大家概括一下這段話的意思:
戎狄看著西周隨之興旺后,心里很是不平衡,于是便想要掠奪其錢財與土地。古公亶父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對其是要錢給錢,要土地給土地,要人給人,就是不愿意和戎狄發(fā)生沖突。
古公亶父這樣的做法,自然讓老百姓們感到十分地憤怒,于是他們紛紛請戰(zhàn),表示想與戎狄決一雌雄。
然而,古公亶父作為一個部落的首領(lǐng),非但不肯,還說出了這樣一番言論,人們在我這里,和他們那里,有什么不同?人們想要因為我的緣故去打仗,殺害人們的父親和孩子來做他們的君王,我不忍心。
你聽聽,這說的還是人話嗎?戎狄都欺負到你頭上來了,你還在那里滿嘴仁義道德!??!
然而,這個問題,你如果結(jié)合當時的局勢來看,便會發(fā)現(xiàn),
古公亶父此舉的背后,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為人仁義,不愿意老百姓因為自己喪命,而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自己老早就想帶領(lǐng)百姓遷都,始終差一個契機。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
遷都以前的周朝,地處豳(bin,1聲)地,即現(xiàn)在陜西省彬縣、旬邑縣西南一帶,多山地,少平原,且沒有險要的大山或者大河,基本上無險可守,很容易被游牧民族攻擊,不利于長期發(fā)展。
但是,遷都以后的岐山則大不相同,它位于今陜西寶雞的東北部,與古都西安地區(qū)同處在關(guān)東地區(qū),土地肥沃,水資源適宜,地勢險要,是妥妥的風水寶地。
因此,古公亶父與其死守祖宗的基業(yè),浪費人力、物力與戎狄內(nèi)耗,不如早做打算,搬到一個更適合長期發(fā)展的地方去。
其次,我們要明白,
雖然,西周在公劉與古公亶父的經(jīng)營下,已經(jīng)得到了不少民眾的擁護,但是,遷都畢竟是一件大事,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合適的契機,很容易便會造成民眾的流失、勞動力的流失,這很明顯不利于部落后期的發(fā)展。
因此,古公亶父便利用戎狄來犯,上演了一出「以退為進」的好戲。
他先是以「逆來順受」,樹立反面典型,來激起老百姓們對戎狄的憤恨,然后再「曉之以情」,以「仁愛之心」來讓老百姓們打從心底接受他,認為只有跟著他走才有前途。
結(jié)果,老百姓們果然對其心悅誠服,不僅跟著他跋山涉水,來到了岐山地區(qū),重建家園,還紛紛寫詩贊美他,歌頌他的恩德。
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史記·周本紀》
我們從古公亶父先逆來順受,后成功率眾遷都的故事中,也不難看出:
在遇到不公正待遇時,你除了可以跳出來,堅決維護自己的利益,還可以發(fā)揮自己的韌勁,以退為進,充分利用這個「危機」,來贏得局外人的擁護與支持,進而得到更大的利益。
正如同辯論,比KO對方更重要的,是得到場外人的支持
定居岐山,沒有了戎狄的威脅后,古公亶父便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二個考驗,如何讓自己的兒子季歷繼承自己的位置。
這個問題之所以會很復雜,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因為古公三兒子季與妻子生下的昌,從小便有過人的天賦,以至于連古公亶父都不止一次地提起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二一個是因為在古公亶父所生活的商朝,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遵守的都是「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家族的位置和財產(chǎn)一定要由大兒子來繼承,除非其過世,才會依次順延,考慮由別的兒子繼承。
因此,古公亶父想把位子傳給三兒子的做法,很明顯是不符合當時的禮法和主流價值觀的。
于是,他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虞仲為了不讓父親背上道德包袱,便只得趁夜出逃,遠走高飛。
甚至,他們?yōu)榱吮硎咀约号c家族的決裂的決心,還「文身斷發(fā)」,強行把自己給蠻夷化,自甘墮落,讓周圍人即便是想要說自己父親的閑話,也無從說起。
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fā),以讓季歷。
《史記·周本紀》
他們的這個做法,司馬遷雖然沒有在《史記》中表示贊揚或是反對,但是,靈遙個人看來,太伯、虞仲二人為了成全父親的心愿,做出的犧牲,無疑是巨大的。
畢竟,在那個年代,太伯才是實打?qū)嵉?,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如果不是父親執(zhí)意要把位置傳給三弟,然后再交給三弟的兒子,后來的周文王姬昌,他也不至于落到個「斷發(fā)文身」的下場。
后來,他雖然憑借著一己之力,成功得到了吳越地區(qū)人們的信賴,成為了吳越的始祖,但是其各方面的境遇與繼承父親位置相比,無疑是螢火與太陽之別。
由此可見,王朝的交替與政權(quán)的更迭,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即便是儒家文化大力推崇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背后,也有著一個普通人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
所以,當我們在稱贊古公亶父識人眼光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太伯、虞仲二位哥哥做出的巨大犧牲。換言之,雖然其早已經(jīng)離開了周朝這個大家族,但是周朝800年風光的背后,同樣也有他們的成全。
03.
公季被誅,文王被囚
古公亶父去世后,他的三兒子季歷因其兩個哥哥的出走,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父親的位置。
在繼承父位后,他秉承其父親古公亶父留下來的治國之道,在政事上勤奮有為,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周族實力,諸侯們都紛紛前來歸順他。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脩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史記·周本紀》
不僅如此,公季還是一位在領(lǐng)兵作戰(zhàn)上大有作為的諸侯王,根據(jù)《竹書紀年》,公季在武丁35年,便在商朝的支持下,出兵討伐周圍的戎狄部落,俘二十翟王。
后來,商王武丁去世,文丁繼位,繼續(xù)對周朝實行懷柔政策,以打消周朝對自己的威脅。于是,公季便采取了武丁時期的對外政策,一邊對商王稱臣,一邊四處出兵,討伐周圍較為弱小的戎狄部落。
然而,隨著公季勢力的壯大,文丁終于對其心生猜忌,趁著一次進獻戰(zhàn)俘的機會,突然下令將其扣押問罪。
不久后,公季在朝歌去世,史稱「文丁殺季歷」。
在公季去世后,他的兒子姬昌繼位,即后世赫赫有名的周文王。
關(guān)于周文王的圣明,無論是在小說《封神演義》還是在《周本紀》中,都有很詳細的記載。
比如,在《周本紀》,司馬遷便有提到說,
西伯侯姬昌因為悄悄行善,諸侯們便紛紛來找他裁斷是非。有一次,虞、芮兩國的人因為有訴訟無法調(diào)節(jié),便吵吵嚷嚷地來到了周國邊境。結(jié)果,剛一入境,便看到種田的人相互讓田界,年輕人都對長者十分恭敬。于是,二人覺得很慚愧,便相互賠不是,回到了自己的領(lǐng)地。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祇取辱耳?!彼爝€,俱讓而去。
《史記·周本紀》
西伯侯姬昌的禮賢下士,積善累德的做法,卻引起了崇侯虎的忌憚,于是,他便在殷紂王面前進讒言,說,「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
結(jié)果,在聽了他的話后,商紂王果然把姬昌給囚禁在了羑里。
按理說,帝王為了防止權(quán)臣或者諸侯造反,把他給囚禁起來,沒什么毛病。
可是,紂王卻偏偏犯了渾,不僅收下了周王手下送來的美女和禮物,全然忘了為什么要關(guān)人家,還不忘給人家遞刀子,送人頭:
首先,一塊洛水以西的土地,便答應西伯侯廢去了炮烙之刑(雖乃仁義之舉,但你說天下老百姓會把這功勞記在誰的頭上?)
其次,赦免了西伯侯,贈給他弓箭武器,允許他代替自己出兵討伐(親手給人家遞武器,真不知是心態(tài)寬,還是自我感覺太良好?)
最后,供出了崇侯虎這個名字:就是他在我說你壞話的。(賣得一手好隊友,誰還敢對你說真話?)
所以,殷商不亡,天理難容。
04.
武王伐紂,問鼎中原
終于,在公元前1046年的二月甲子清晨,周武王姬發(fā)帶著文王的木人,戰(zhàn)車300輛,虎賁猛士3000人,穿戴甲胄的戰(zhàn)士45000人,來到了商朝國都朝歌附近的牧野,立誓伐商。
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史記·周本紀》
后面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經(jīng)都很清楚了:
商紂王匆匆忙忙動員了70萬兵力迎戰(zhàn)武王,但是卻因為將士們都心生反意,于是紛紛倒戈,反過頭來進攻紂王。大勢已去的商紂王,只得回到城中,登上鹿臺,把寶玉都給蓋在身上,自焚而死。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fā)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zhàn)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zhàn),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于鹿臺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史記·周本紀》
初讀這段文字的時候,靈遙有兩個疑問:
一個是前面已經(jīng)寫到過的,周武王伐紂,為什么要說自己是謹遵武王的遺命,還要帶著文王的木人出兵;
二一個是周武王伐紂,為什么在出現(xiàn)有白魚跳進王的途中,八百位諸侯不約而同會盟盟津這樣的吉兆時,卻口稱「你們不了解天意」,然后班師回朝。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周武王伐紂時,為什么要帶著文王的木人出行?
靈遙個人認為,周武王此舉有兩個方面的用意:
一個是為了師出有名。
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周武王的祖父,即周文王的父親公季,是被紂王的爺爺文丁,先嘉其功而囚殺之。而后,其父周文王姬昌被囚于羑里整整7年,若不是多方奔走,亦死在了牢里。
古人云,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國仇家恨,上升到為民除害,替天行道,便是妥妥的正義之師。
二一個是姬發(fā)雖然繼承了文王的位置,周圍又有姜子牙、周公旦、召公、畢公等人在身旁輔佐,但是其影響力,與他的父親西伯侯姬昌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因此,周武王如果自稱「太子發(fā)」,說是繼承父親的遺命才伐商,也有希望通過父王的威信,號召天下諸侯聽自己的意思。
這第二個原因,其實也解釋了周武王第一次伐紂時,為何都已經(jīng)在津盟會盟不約而同前來的八百位諸侯,卻依舊選擇班師回朝。
這并不是一次作秀,而是為了測試自己是否有能力擔得起「天下共主」的大任。
至此,西周歷經(jīng)15代王,三起三落,終于走完了它崛起之路,成功問鼎中原。
以上,便是靈遙對《周本紀》前1/4內(nèi)容的解讀。
縱觀西周發(fā)家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西周的崛起,既是一個必然,也是一個偶然。
說它的崛起是一個必然,是因為當一國之君選擇以仁德治理天下時,必會贏得天下人的擁護與推崇,滅掉那個昏庸殘暴的君主,那是遲早的事情;
說它的崛起是一個偶然,是因為在其發(fā)家致富道路中,曾不止一次遇到過來自命運與外敵的考驗,無論是始祖被棄、不窋被貶,還是古公遷都、太伯讓國、文王被囚,都給西周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稍有一步差池,都可能使得西周279年基業(yè)毀于一旦。
至此,周武王已經(jīng)完成了問鼎中原的目標。
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坐穩(wěn)江山難,周朝在推翻了殷商統(tǒng)治后,又是如何維持其對天下的統(tǒng)治?而備受后人們推崇的「分封制」背后,又有過哪些不為人知的刀光劍影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yè)讀書人,本文首發(fā)于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
1.《【10分鐘看懂周朝】從與蠻夷為鄰,到天下共主:西周崛起之艱難,遠超你的想象》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0分鐘看懂周朝】從與蠻夷為鄰,到天下共主:西周崛起之艱難,遠超你的想象》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8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