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國封建社會的悠久歷史,從始皇永定到宣統(tǒng)溥儀,抓住玉璽坐在龍井上的大大小小皇帝們數(shù)百次統(tǒng)治了中國或其一角2000多年。
這其中賦詩填詞爐火純青的帝王有之,謀略計策登峰造極的帝王有之,華山論劍孤獨求敗的帝王有之,但時間之流洗盡鉛華,曾經(jīng)的喧囂歸于永久的沉寂,他們的功勞簿已成為傳統(tǒng)的灰燼,唯有漢文帝的思想火焰穿越時空熱情傳遞,溫暖百代過客。漢文帝劉恒因性情內(nèi)斂,寬厚仁慈,口碑不錯,在皇族集團和功臣集團戮力同心蕩滌諸呂之后登上皇位。他在位23年,儉約節(jié)欲,謙遜克己,“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nèi)安寧,家給人足,后世鮮能及之”,(《資治通鑒》)是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中鳳毛麟角的開明皇帝。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是碑。雖然他一貫苛己攬責,設(shè)定自己為不德之人,但后世對漢文帝的治世功德贊譽不絕,甚至也得到了西漢末年赤眉軍的尊崇,赤眉軍攻占長安后,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
漢文帝堅持以農(nóng)為本,勸課農(nóng)桑,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奠定了西漢王朝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石。
漢文帝即位后,就確立了“農(nóng)為天下之本”的理念,采取多項措施,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發(fā)展,以使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富足。為體現(xiàn)朝廷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勸導農(nóng)民務本,漢文帝重開籍田制度,恢復籍禮,每年歲首(漢文帝時代每年以“十月”為歲首,直到漢武帝的太初元年即前104年才以正月為歲首),親率三公九卿,扶犁執(zhí)鞭,躬耕帝籍,感受稼穡之艱,勸率天下,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皇后也堅持親桑禮儀制度,勸課農(nóng)桑。漢文帝還下令表彰孝悌、力田、三老和廉吏,“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漢書·文帝紀》)
漢文帝曾于前元二年和前元十二年,兩次“除田租稅之半”,由十五而稅一,減為三十而稅一,到前元十三年,已“除田之租稅”,即完全免除了農(nóng)民的租稅負擔。這在封建社會歷史上是空前絕后的。他將成年人的人頭稅,由一百二十錢減為四十錢,成年男子的徭役,由每年一次,減為每三年一次。減輕了農(nóng)民負擔,激發(fā)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積極性。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zhuǎn)輸負擔。文帝二年(前元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漢文帝后六年,文帝下詔,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準許私人開采礦產(chǎn),利用和開發(fā)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nóng)民的副業(yè)生產(chǎn)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guān)系的鹽鐵生產(chǎn)事業(yè)的發(fā)展。開禁的結(jié)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漢文帝十二年三月,文帝下令廢除過關(guān)用傳制度,使游民商旅可以從軍事重鎮(zhèn)或邊地要塞自由往來,促進了商品流通和區(qū)域間的經(jīng)濟交流,推動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漢文帝還采納晁錯的建議,移民實邊,入粟拜爵,改善了農(nóng)民的處境,鞏固了邊防,充實了邊防軍糧和郡縣積粟。
為了與民休息,涵養(yǎng)民力國本,漢文帝實行睦鄰政策,努力安定周邊環(huán)境。漢文帝元年,“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宣布不以威武加于遠方的國策。漢文帝后元四年,漢朝復與匈奴和親。后元六年,匈奴復絕和親,入侵上郡、云中,殺掠甚眾。漢文帝派大軍駐守邊關(guān),嚴陣以待,威視蠢蠢欲動的匈奴,使其聞訊遠遁;德服南粵王,使其“改號不敢為帝”,“通使?jié)h如故”。贏得了難得的和平發(fā)展時期,促成了“文景之治”。
漢文帝定格自己為平凡之人,忠于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省刑除苛,去絕時弊,施行德政。
漢文帝執(zhí)政后,開始系統(tǒng)研究自夏朝以降的法典刑律,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到了秦代律令格式多如牛毛,其嚴酷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漢文帝認為雖然秦王朝迷信嚴刑峻法,但不僅沒有管住百姓,反倒激起民憤,終至百姓紛紛揭竿而起,秦朝及二世而亡。“法不能殺不孝者,也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 《淮南子·泰族訓》)依靠嚴刑峻法治理國家,并不能使人心向善、社會和諧,相反會使國家招致敗亡。
漢文帝執(zhí)政元年就下詔廢除連株法。他說:“法律是治國的準則,用它來禁絕殘暴,引導人們向善?,F(xiàn)在的法律除了處罰違法本人,還使無罪的父母、妻子、兄弟受到株連,收沒妻子兒女為官府奴婢,我認為這樣的法律是極其不合理不公正的,今后廢除各種株連家屬的律令?!庇盅裕骸胺晒齽t百姓忠厚,論罪量刑得當,則百姓順從。況且管理百姓而引導他們向善,是官吏的職責。官吏既不能加以引導,又采用不公正的法律去論罪,這反而有害于百姓,使他們?yōu)榉亲鱽y,法律怎么能禁止得了呢?” (《漢書·文帝紀》) 顯示出漢文帝明德慎罰,注重法律公正和對人之生命的尊重。
漢文帝十三年五月,歷史上著名的“緹縈救父”事件,又促使?jié)h文帝下決心廢除肉刑、改革刑制。西漢名醫(yī)淳于意,山東臨淄人,號倉公,善于診病,救人無數(shù),名滿齊魯?!妒酚洝酚涊d了他診治二十余例病人的情況,是中國最早的病案。淳于意曾任齊國太倉縣令,卻看不慣官場的灰暗,不久便辭官行醫(yī)。不幸的是,他給一位大商人的妻子治病,那女子吃藥不見效,而且過不幾天就死了。大商人告他庸醫(yī)殺人,當?shù)毓倮襞兴庑讨?。因為淳于意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官差押著淳于意即將啟程時,他的五個女兒跟在父親后面哭泣。太倉公沒有男孩,只有五個女孩。淳于意生氣地罵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兒,全是女孩,有個急難事情,一點用處也沒有?!边@句話給了小女兒緹縈極大的刺激,她毅然決然地跟隨官差和父親一行,從臨淄一直走到長安。當她打聽到,漢文帝曾下詔,告知百姓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困難,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書,她便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大意說:我的父親當太倉長,為官清廉,齊國人都稱贊,可是現(xiàn)在犯法了,將要處以肉刑。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復生,受刑而斷掉的肢體不能再復原。即使想要改過自新,也無路可走了。我愿意被收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親的刑罪,使他免于肉刑,讓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于意的罪,令其攜女歸家,并且下詔廢除肉刑。(《史記·孝文本紀》)漢代的肉刑主要有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漢文帝認為,虞氏時期,只是圖畫罪犯的衣帽,使與一般人不同,以此來羞辱罪犯,民眾就不違反法令,是因為那時政治極端清明。反之,政治不清明,教化不顯著,酷刑峻法也難減少犯罪,而且肉刑加身,使罪犯易于自暴自棄,產(chǎn)生對社會的仇恨情緒,不利于犯罪者改過向善?!皵嘀w、刻肌膚”,終身不能恢復,是不道德的刑罰。犯罪是不道德的,肉刑也是不道德的,兩者同樣為人憎惡,法律規(guī)定肉刑,有悖立法者治理好國家的初衷。廢除肉刑,反映了漢文帝對仁道化刑罰的認可與追求。
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杜絕忠良之士議論朝政,針砭時弊,打擊庶民百姓發(fā)泄不滿情緒,都設(shè)有誹謗罪,其罪名彈性很大,有只言片語對朝政、對帝王有所不滿,都可定為誹謗罪,甚至也可以對人們的言論蓄意曲解定性入罪,用刑律來鉗制對統(tǒng)治者的非議和責難。尤其是秦國因為實行商鞅的連坐法,弄得人人自危,為了避免把自已株連進去,有異常情況就向官方報告,于是,社會上出現(xiàn)了相互攻訐、告密的現(xiàn)象,人與人之間彼此提防、算計,不信任,以致出現(xiàn)社會道德大滑坡。
漢文帝深知,言能聽,道乃進,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知者盡言,國家之利。于是,下詔說:古代的天子治理天下,特別重視臣民對治國理政的批評和建議,在朝堂之上設(shè)置能表揚那些建言獻策者的旌旗,樹立書寫批評意見的木柱,就是鼓勵臣民對朝廷政失進行批評,提出意見,現(xiàn)在法律上有“誹謗罪”“妖言罪”,這就使得天下的人不敢對朝政的得失表示自己的看法。當皇帝的就無從知道自己的過失,遠方的賢良又怎能吸引到朝廷中來,應當廢除這些法律。百姓當中有的人詛咒皇帝,約定相互隱瞞,而后又相互欺蒙揭發(fā),官吏就認為大逆不道,如果還有其他言論,官吏又以為是誹謗,這些都是小民的愚昧無知,以此定罪,我極不贊成。今后,有犯這種罪行的,不要審理和治罪。(《資治通鑒》)
漢文帝不僅深諳“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真理越辯越明”“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而且一以貫之地踐行。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漢文帝每上朝,“郎、從官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嘗不稱善”。文帝每上朝,只要大臣提出意見,文帝就必然會停下來專心聽取。意見如果不可用,就先擱置;意見如果合理可用,就及時采納。文帝的可敬之處就在于,無論意見可用與否,他都會說好,這不是好壞不分,而是在鼓勵群臣暢所欲言,以使自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次,漢文帝乘車經(jīng)過馮唐任職的中郎署時,與馮唐交談,提及廉頗、李牧等戰(zhàn)國名將,這使正在為匈奴之侵而犯愁的文帝大發(fā)感慨,認為自己若能得廉頗、李牧為將,就不用如此發(fā)愁。這時,馮唐直言說:“臣誠惶誠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漢文帝大怒,起身回宮。過了一段時間,才又召見馮唐,責備他說:“你為什么當眾侮辱我?難道就沒有彼此可以直率談話的僻靜地方嗎?”馮唐謝罪說:“我這個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回避?!?又過了一段時間,漢文帝倒想知道馮唐為何如此講,于是馮唐就道出了其中緣由。云中太守魏尚在抗擊匈奴入侵時,公正無私,厚愛士卒,勇猛殺敵,從而使匈奴聞風喪膽,不敢接近云中邊塞,但就因為報功狀上多報了六顆敵人首級,被撤職查辦。馮唐認為陛下“法令太瑣細,獎賞太微薄,懲罰太苛重”,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漢文帝從諫如流,以其寬厚仁慈的胸懷,諒解了魏尚之錯,派馮唐持符節(jié)到云中,赦免魏尚并官復原職,并任命馮唐為車騎都尉,掌管中尉及各郡國的車戰(zhàn)部隊。(《史記·馮唐列傳》)由于漢文帝廢除因言獲罪的舊制,廣直言之路,啟進善之門,一生不殺進言者,卻采信良言,屢屢改過,即使偏激、不當言論也虛懷若谷地包容,所以,臣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結(jié)果禮義興達,四海殷實。
漢文帝愛才惜才,廣攬人才,善于發(fā)現(xiàn)和使用人才,有自己獨到的用人觀,這是出現(xiàn)“文景之治”的重要原因。
漢文帝用人不拘一格,建立了人才脫穎而出的選賢任能機制。漢文帝即位后,曾兩次下詔進行特科察舉,不論門第、籍貫、貧富、學派,專求“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拓展了人才選拔范圍,吸納了大批智識之士。在察舉選賢中,一大批才能杰出者,如賈誼、張釋之、晁錯等,脫穎而出,成為國之棟梁。漢文帝根據(jù)現(xiàn)實的忠誠表現(xiàn)和累功情況,重用賢良,使?jié)h室江山掌控在自己和忠臣手中。漢文帝進入未央宮的當晚,就任命忠心耿耿的宋昌為衛(wèi)將軍,鎮(zhèn)伏和安輯南北軍。周勃和灌嬰對于鏟除呂氏集團和代王稱帝,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元年十月二日,又命太尉周勃擔任右丞相,大將軍灌嬰擔任太尉。對其他忠臣也加封進爵。漢文帝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使用人才。文帝六年,匈奴大舉入侵邊境,周亞夫被任命為將軍,駐軍細柳營。按照當時軍法規(guī)定,軍隊中必須聽將軍命令,且軍營中不能驅(qū)馬快跑。于是,文帝在慰勞軍隊之時,不得不派使臣拿著符節(jié)下詔令給周亞夫,由周亞夫傳話打開營門才得以進入軍營,入營后,還不得不依法控制馬韁繩慢行。對此,其他大臣覺得這是對文帝尊嚴的冒犯,但文帝卻不以為然。他透過周亞夫嚴格按軍法辦事的舉動,睿智地看出了他的耿直可用,所以對其盛贊不已。退卻匈奴后,就將周亞夫升為中尉,掌管京城兵權(quán)。(《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他臨終前還叮囑景帝,關(guān)鍵時刻要重用周亞夫。周亞夫亦不失文帝期望,后來平定了七國之亂。張蒼精通算學和歷法,且老成持重,被任為丞相,歷十五年,為文景之治做出了重要貢獻。申屠嘉曾任御史大夫、丞相,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堅定地維護朝綱和法制,太史公稱他“剛毅守節(jié)”。張釋之剛正不阿,敢于諫言,被任為廷尉。史載:“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贝笪暮捞K軾認為,昔漢文帝悅張釋之長者之言,則以德化民,輔成刑措之功。陸賈在高祖劉邦時期曾出使南越,勸服過趙佗歸漢,所以文帝在解決南越問題時,依然委派他出使南越,使趙佗恢復了臣屬地位,贏得了邊疆安寧。
順便提一筆我對漢文帝處理賈誼問題的一點看法。“洛陽少年”賈誼,是漢初一位才華橫溢、富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十八歲時,就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成為皇帝的外腦。賈誼雖在當時七十多位博士中最為年輕,但朝廷每議重要政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在博士群中脫穎而出。因而,受到漢文帝賞識,一年之中三次超遷,官至太中大夫,并欲任之為公卿。三公九卿,權(quán)重位高,漢朝立國至漢文帝之時只有開國元勛才能擔任公卿。可見,漢文帝非常賞識賈誼的才華,對賈誼有知遇之恩。
漢文帝一度疏遠賈誼,是因為賈誼主張改革政制,削弱諸侯的領(lǐng)地和權(quán)力,觸犯了當時一些當權(quán)大臣,如絳侯周勃、穎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之流的利益,因而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為由,合力排擠、攻訐他。賈誼還自恃才高,率性而為,與人同朝為官,卻不善與人和諧相處,輕易樹敵,難免為人牽絆。當時漢文帝寵愛鄧通,“賞賜通以千萬數(shù),官至上大夫”。鄧通雖無才能,只是善于取悅文帝,但他忠誠、敬業(yè),盡心而不違,吮癰而無吝色,且個性溫和、謹慎,不喜歡張揚,更不善于交際,與賈誼本無糾葛,但賈誼不認為把皇帝侍奉得稱心如意是鄧通勝任之彰顯,卻認為鄧通是獻媚取寵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譏諷他,鄧通自然也會利用自己與文帝的特殊關(guān)系說盡賈誼的壞話,這也是漢文帝逐漸疏遠賈誼的原因之一。一個才華橫溢的博士,卻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道理,更不懂得團結(jié)越來越多的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服務的重要性,那他在官場上的處境是不會太好的,他的政治愿望也很可能落空。
為了維護君臣的團結(jié)和國家安定的大局,漢文帝不得不疏遠賈誼,以安撫重臣和諸侯王的不滿情緒和恐懼心理。漢初,皇權(quán)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宗室、功臣、外戚三種勢力構(gòu)成。漢文帝登基是宗室和功臣集團與外戚斗爭的結(jié)果,因此,文帝即位之初在漢廷并無雄厚的政治基礎(chǔ),不得不對宗室和功臣集團施行某些妥協(xié)政策,以避免矛盾激化。不過,漢文帝對賈誼的官德、忠誠、才華絲毫沒有懷疑,否則,他不會讓賈誼做長沙王少傅,后又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這實際是在為賈誼躋身三公九卿做鋪墊,可惜的是賈誼“才有余而識不足”,又招排擠,終因梁懷王墜馬而死和自己不得志,郁郁而終,年僅三十三歲。蘇軾論賈誼:“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保ā顿Z誼論》)可謂客觀公正之言。政治斗爭,是智慧的博弈、藝術(shù)的比拼、耐力的較量,不是說真理掌握在誰的手里,誰就一定會獲得現(xiàn)實的勝利。青年是天然的理想主義者,也是天然的批判主義者,由于缺乏政治斗爭歷練和政治斗爭藝術(shù),常常犯激進和急躁的毛病,而政治是微妙復雜的,難容莽撞漢立足,不管你多么有才華。故《菜根譚》曰:“建功立業(yè)者,多虛圓之士,僨事失機者,必執(zhí)拗之人?!庇行┱沃鲝?,涉及到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權(quán)力、利益的重大調(diào)整和再分配,既得利益者對此極度敏感、十分關(guān)注,當他們從這些政治主張中預感到自己的前途不妙或?qū)⒃馐芏蜻\時,便會像條件反射一樣迅即結(jié)成死黨,一致對外,以排除異己。對類似的政治主張,不僅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不能施行,而且施行之前也不可露出一點口風,否則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禍端,更不必說“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泄露天機。況且,漢文帝的處境很特殊,對某些正確的政治主張,也只能“條件不備不行動”。不諳世勢,不摸清皇帝的思想脈搏,貿(mào)然主張“削藩”,實乃狷狂寡慮,而皇帝對其主張又不認可,賈誼無異于暴虎馮河,危乎殆哉!“治大國者若烹小鮮”,欲速則不達。故司馬遷說:“根據(jù)君王的情況決定自己的進退,這是前代哲人所認可的……古代的君子,正直而不僵硬,靈活而不屈服,大直若曲,道的實行是曲折前進的?!保ā妒酚洝罚?/p>
宋代詩人張耒詩云:賈生未免孝文疑,自古功名嘆數(shù)奇。逐得洛陽少年去,白頭絳灌亦何為!批評漢文帝不啟用新秀而倚重老臣。其實,這是不懂政治的妄議。唐代詩人李商隱詩云: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作為古代帝王剛從祭祀典禮上回來,情浸虛無世界,遂與臣子探究鬼神的本源問題,有何不可?以個例而得出文帝不知用人、不理政事的結(jié)論,未免有點不厚道、不公允。其實,李商隱的真正意圖是托古諷今,借前朝舊事寓現(xiàn)實感慨。對此最有見地的當屬宋代宰相王安石,詩云: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賈誼盡管沒能位高權(quán)重,但漢文帝還是很重視他的,他的治國理政主張逐步得到了施行,因此,不能說懷才不遇。自古以來,有多少位列三公九卿的人,徒有虛名,君王對他們的政治主張根本置之不理。一個人位列三公九卿有很多因素,諸如權(quán)力世襲、論資排輩、裙帶關(guān)系、阿諛奉承、用人失察、政治平衡等,并不表明其才華出眾,皇上倚重為治國濟世之棟梁,相反一個人雖沒有位列三公九卿,但其一系列政治主張被采納、施行,才是真正受到重視、幸遇恩寵的表現(xiàn)。王安石無愧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看問題確有別于俗見。寫下這段話,是想說明漢文帝并非不愛惜人才、不重視人才使用,相反可以看出漢文帝尊重人才及其成果,盡可能為人才創(chuàng)造施展才華舞臺的不懈努力。
漢文帝宅心仁厚,光明磊落,處理問題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得失、毀譽和榮辱,大責獨攬,勇于擔當,表現(xiàn)了一個杰出政治家的寬廣胸懷。
漢文帝前元十二年,晁錯上書,尖銳地揭露了農(nóng)村中存在的問題。一個不賢明的皇帝很容易把這份奏議看作是對自己輝煌政績的否定,而龍顏大怒,于是乎,上書者輕則進牢獄,重則下地獄,可漢文帝竟深以為然,并且下了一道詔書,坦承自己在位十年,耕地沒有增加,從事農(nóng)業(yè)的人口不多,略有災變,就會出現(xiàn)饑荒現(xiàn)象。并言農(nóng)民生活還很苦,官吏應該照顧農(nóng)民,勉勵農(nóng)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漢文帝不諱言農(nóng)村問題,不自吹自擂,不鼓勵臣子報喜藏憂,為自己歌功頌德,體現(xiàn)了他對農(nóng)民的真誠關(guān)懷和對農(nóng)業(yè)的高度重視。西漢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水平仍然比較低,雖然農(nóng)民非常辛苦,但“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故“一夫不耕,或有之饑;一婦不織,或有之寒”。盡管如此,由于漢文景時代,輕徭薄賦,鼓勵農(nóng)耕,至武帝執(zhí)政時基本實現(xiàn)了“富安天下”的戰(zhàn)略預想和政治愿望。
古人非常敬畏和迷信天道,先秦以來流行的天人感應學說把分屬陰陽五行的不同災變與相關(guān)的社會變動、人事吉兇對應起來,認為人如果做了惡事,會招致天譴;行惡政,則天降災禍,行仁政,則天降祥瑞。秦朝時,一旦有什么自然災異,比如出現(xiàn)彗星、發(fā)生地震、爆發(fā)洪水等,皇帝就把責任推給臣子,說因為臣子工作中有過錯、道德上有缺陷,得罪了上蒼,上蒼震怒,降災懲罰。大臣因此做了冤魂的不在少數(shù)。而漢文帝卻下詔書說:禍從怨恨起,福由德善來,這是上天的規(guī)律。百官的過錯,都應該由朕負責?,F(xiàn)在密視之官遇到災異,就把責任推給下面,更加凸顯朕缺乏德行,朕很不贊成,應該立即廢除這種制度。(《資治通鑒》)古圣賢曰:“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詳,是謂天下王。”漢文帝把百官的過錯都攬到自己身上,并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發(fā)布“罪己詔”,稱這些過錯是朕缺乏德行所致,以撫民怨,其仁恕之心可昭日月?;蛟S,漢文帝明白這樣的道理:“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并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荀子·天論》)但他不愿點破,其理由如王安石指出的那樣:人君固輔相天地以理萬物者也,天地萬物不得其常,則恐懼修省,固亦其宜也。今或以為天有是變,必由我有是罪以致之;或以為災異自天事耳,何豫于我,我知修人事而已。蓋由前之說,則蔽而葸;由后之說,則固而怠。不蔽不葸,不固不怠者,亦以天變?yōu)榧簯?,不曰天之有某變,必以我為某事而至此,亦以天下之正理考吾之失而已矣。(王安石:《洪范傳》?/p>
漢文帝在處理民族矛盾和國家之間的沖突問題上,摒棄零和思維,堅持以和為貴,盡可能避免老百姓在兵荒馬亂年代陷于生活困頓和生命危機之中,彰顯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精湛的斗爭藝術(shù)。
南越國的首領(lǐng)趙佗,漢初封為南越王。后來,妄自尊大,言行無忌,一切禮儀都與漢朝皇帝相仿,南越國儼然是從漢朝分裂出去的獨立王國,并多次在漢朝邊境用兵劫掠。漢文帝即位后沒有立即發(fā)兵征討,他認為“處人、處己、處事,都要有余,無余便無救性”,應該用“和”的思維來處理漢朝與南越的關(guān)系。漢文帝一改呂后統(tǒng)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的經(jīng)濟扼殺、軍事打擊的策略,采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鐵器、農(nóng)具、馬牛羊等,并下令修葺趙佗在真定的祖墳,設(shè)置守護墳墓之邑,按年節(jié)時令祭祀。還給趙佗的兄弟封官賜物,處處表現(xiàn)優(yōu)待。又派人出使南越,宣揚漢文帝的南越政策。漢文帝的做法,深深感動了趙佗,趙佗頓首謝罪。他在給漢文帝的回信中說:我夜里輾轉(zhuǎn)反側(cè),白天食無甘味,目不視妙齡佳麗,耳不聽鐘鼓之音,之所以如此,就是痛惜我不能侍奉漢廷皇帝,現(xiàn)在有幸得到陛下哀憐,恢復我原來的封號,允許我派人出使朝廷,老夫即使死去,也心滿意足了,我改號為王,再也不敢稱帝了。直到景帝時,趙佗“稱臣、遣使、入朝請”,形同諸侯。從信中也可以看出是呂后的許多偏激措施,才迫使趙佗獨立稱帝。呂后臨朝的第四年,“有司請禁粵關(guān)市鐵器”,得到呂后批準。趙佗得知呂后改變對南越政策,先后派遣南越國的高級官員,前往漢都長安,請求呂后收回成命,但是呂后毫不講理地扣留了趙佗派去的三位官員。隨后,呂后又下令掘了武王趙佗在燕趙之地的祖墳。這使得漢朝和南粵斷絕了來往,戰(zhàn)禍隨起。這時的趙佗憑借著他的軍隊揚威于南越一帶,并通過財物賄賂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領(lǐng)地范圍擴張至頂峰。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fā)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約一年后,呂后死,雙方即罷兵。歷史上因為最高統(tǒng)治者意氣用事、睚眥必報引起的戰(zhàn)爭并不鮮見,許多戰(zhàn)爭,如果統(tǒng)治集團做到仁至義盡,即使不損害國家核心利益,也是能夠避免的。寬與恭、信、敏、惠共同構(gòu)成仁之為德的基本內(nèi)容。寬則得眾,夫能得眾心,則百世不忘矣!漢文帝責己厚,責人薄,堅持用“和”的思維處理問題,所以遠怨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后元二年,漢文帝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反思,認為“結(jié)難連兵”造成了中外雙方都難以“自寧”,為使“四荒”之外和“封畿之內(nèi)”的百姓安居樂業(yè),最好的戰(zhàn)略就是化干戈為玉帛。在對待匈奴問題上,漢文帝稱自己“德薄而未達遠”,不夠德明,以此來寬恕匈奴的劫掠行為,并數(shù)次派使臣向匈奴單于表示和平相處的意愿,終于感化了單于,拋棄了歷史積怨,與漢王朝“結(jié)兄弟之義”。
漢文帝孝悌仁愛,清廉高潔,引領(lǐng)社會風尚,為天下人所誠服,其精神氣質(zhì)和人格魅力,在封建帝王中絕無僅有。
漢文帝是有名的孝子,盡人子之禮,冬溫夏清,昏定晨省,自不必說,讓其流芳百世的是《二十四孝》中“湯藥親嘗”的動人典故。薄太后和漢文帝相依為命十幾年,母子關(guān)系相當密切溫馨。薄太后身體不好,重病癱瘓許多年。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有時還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 薄太后心疼兒子,勸慰他用心朝政已經(jīng)很疲乏了,侍藥這類小事交給侍從去做就可以了,不必勞心費神。這位萬乘之君當即跪下來說:“如果孩兒不能在您有生之年親自做點事,那么什么時候才能報答教導養(yǎng)育之恩呢?”漢文帝先于薄太后兩年去世,臨終前囑咐自己的妻子竇皇后和大臣們說:“我深受母親的哺育教養(yǎng)之恩,可是天不假年,我活著不能在母親面前盡孝,死后你們一定把我的陵墓建在母親腳下,頭要朝向母親的一方,使我在陰間也能竭盡子道。”即逝心不灰,依然念《凱風》,至孝也。后來的史學家評價漢文帝時用一首詩來贊譽他: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詩》曰:“孝子不匱,永賜爾類?!毙⒆拥男⑿臎]有窮盡,永遠可以影響和感化他的同類。孔子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比绻幱谏鐣蠈拥木踔T侯都能夠以深厚的感情對待自己的親族,那么,求仁、行仁之風尚必然會在底層民眾之中盛行。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孝經(jīng)·天子章》)漢文帝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還推己及人,關(guān)愛全國的弱勢群體。漢文帝憂慮春時“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憂”,決策“振貸之”,又特別強調(diào)“養(yǎng)老之意”,指示落實“布帛酒肉之賜”,并要求必須保證質(zhì)量,不得以“陳粟”敷衍?!百n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shù)”,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疋,絮三斤。(《漢書·文帝紀》)著名歷史學家林甘泉研究表明:秦代至西漢1石為27市斤粟,1斗為2000毫升,1斤相當于258.24克。90歲以上老人的慰問品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親自送達??鬃釉凇缎⒔?jīng)》中說:“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币馑际钦f:教人民相親相愛,莫過于推行孝道了。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漢文帝的美好品德感化得當時的士庶官民紛紛仿效,一時間孝悌仁愛成為當時社會上普遍的道德風氣,戰(zhàn)爭導致的匪盜橫行局面無聲化解,犯罪率急劇下降,漢文帝在位二十余年間僅處理數(shù)百起案件,“幾致刑措”,為漢初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安定有序的環(huán)境。以孝為核心建立的社會秩序是傳統(tǒng)社會“超穩(wěn)定結(jié)構(gòu)”的精神支柱。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基礎(chǔ),在善人心、睦宗族、美風俗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中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fā)展施與極其深遠影響,澤被千秋萬代。
漢文帝曰:“朕為天下守財矣,安敢妄用哉!”他在位二十三年,宮室殿堂,園林設(shè)施,車騎儀仗,服飾器具等,都沒有增加。文帝欲修露臺,召來工匠一算,值百金,文帝說,百金,相當于中等民戶十家財產(chǎn)的總和,朕居住先帝的宮室,經(jīng)常懼怕使他蒙受恥辱,還建露臺干什么!文帝以“履不藉以視朝”。由于草鞋材料以草與麻為主,非常經(jīng)濟,在漢文帝時,草鞋已經(jīng)淪為貧民的穿著,而漢文帝劉恒穿著草鞋上殿辦公,引節(jié)儉之風。他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他所寵愛的慎夫人穿的衣服也不曾長達地面,所用帷帳都不繡花紋,以提倡樸素作風,為天下人作表率。文帝宣布降低皇家生活等級,精簡宮中近侍人員,以減輕社會負擔。每逢災荒之年,文帝往往令諸侯不必進貢,又開放皇家專屬的山林池澤,使百姓能夠通過副業(yè)生產(chǎn)保障溫飽,度過災年,扭轉(zhuǎn)經(jīng)濟危機?!笆滤廊缡律?,禮也?!敝腥A民族有厚葬的傳統(tǒng),漢朝“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供山陵”。(《晉書·索林傳》)皇室修陵占貢賦三分之一,大量財富埋入地下,影響了民生改善和社會發(fā)展。文帝深知厚葬之風對國計民生的嚴重不利影響,他要求本著節(jié)儉的原則,為自己預修陵墓,不追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不過分強調(diào)“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防狐貍之患,水泉之濕”,只是利用山體自然隆起建造陵墓;絕不以金銀等貴金屬裝飾陵墓,使用的盡是陶制器物。后元七年文帝病逝,留下遺詔:凡有生者必有死,此乃天地之理,萬物之自然,絲毫不值得哀傷。朕不德,未能妥善照顧人民,因而不欲死后為服喪事宜拖累人民。朕死后,人們僅行三日哭禮即可,禮畢應速卸去喪服,過后,結(jié)婚、祭祀及肉食飲酒之事悉聽自便。文帝對生死的豁達,對事功的淡然,對百姓的眷顧,表露無遺。史載,堯之終也,百姓如服考妣之喪三年,三年四海無作樂者。帝堯去世的時候,有爵位的貴族,為國君服斬衰,服制三年,平民在三年之中四海之內(nèi)沒人奏樂。為君服斬衰,禮也。在古代中國,作為帝王廢“三年之喪”需要有唯物主義精神和“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巨大勇氣。招致非議,也是可以預知的。司馬光就曾謬言:“三年之喪,自天子達于庶人,此先王禮經(jīng),百世不易者也。漢文師心不學,變古壞禮,絕父子之恩,虧君臣之義;后世帝王不能篤于哀戚之情,而群臣諂諛,莫肯厘正。”(《資治通鑒》)
一般的封建帝王即位伊始,尚能有所顧忌,循規(guī)蹈矩,時間一長就會犯帝王通病,貪得無厭,不擇手段聚斂財富,大肆笑納臣子貢獻的奇珍異寶,沉湎于奢侈糜爛生活之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貪官污吏更是對百姓敲骨吸髓,殘酷壓榨,豪吃海喝民脂民膏,終至義軍紛起,推翻腐朽政權(quán)。漢文帝不搞個人崇拜、個人迷信,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清醒的帝王。漢文帝十四年春天,他聽說在祭祀活動中,祠官都為他祈告幸福,他下詔說:“我聽說祠官在祭祀的禱告中,舍天下百姓而都為我一人祝福,我對此很感慚愧。以朕之不德,獨享神靈賜給的福,而百姓不能分享一點,這加重了我的不德。從今以后,祠官在祭祀的祈禱時,不要為再為我個人祈福?!保ā顿Y治通鑒》)在封建專制體制下,漢文帝能夠慎獨、慎微、慎好,嚴格自律,善始善終,是難能可貴的。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把“政”與“正”劃等號,道出了為政之要?!白佑贫裆埔印>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ā墩撜Z》)當權(quán)者向善,百姓自然也會向善。為官者的品德就好像風,老百姓好像草,風吹在草上,草必定會隨著風而倒??鬃右会樢娧氐莱隽松蠈拥娘L氣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強烈導向作用。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說:“風俗自下而上,風氣自上而下?!苯^非胡適所言:“一切壞的風氣都始于下層人民,如小腳起于舞女,鴉片起于游民,一切賭博皆出于民間。”可見,漢文帝深諳為政之道。
漢文帝的執(zhí)政實踐透徹地詮釋了莊子之言:“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眾,愿以天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yǎng),畢足而止,以此白心。” (《莊子雜篇·天下》)
“仁義之道,守之而不失;儉約之志,始終而不渝。”是漢文帝一生的光輝寫照。
1.《【3d漢朝立國】文景之治,漢文帝的治國藝術(shù),現(xiàn)在仍有借鑒意義》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3d漢朝立國】文景之治,漢文帝的治國藝術(shù),現(xiàn)在仍有借鑒意義》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8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