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_少妇福利无码视频_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_一级毛片国产A级片

當前位置:首頁 > 話題廣場 > 歷史專區(qū) > 周朝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專題之發(fā)現(xiàn)長城天山文明走廊

長城天山一線不僅是農(nóng)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線,而且確立了中華民族農(nóng)耕和游牧二元文明格局,形成了長城天山文明走廊,很多游牧民族都從長城天山一線遷移過。

北方東西走向長城位于陰山山脈、燕山山脈一線,是東方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分界線,形成長城文明走廊。天山山脈是西域南疆農(nóng)耕文明與北疆游牧文明分界線,形成天山文明走廊。在長城天山以北,大興安嶺和阿爾泰山不僅是滿疆、蒙疆與西域北疆的分界線,而且沿線形成了大興安嶺文明走廊和阿爾泰山文明走廊,許多森林百姓曾沿大興安嶺和阿爾泰山遷徙,也曾進入兩翼草原成為草原百姓,比如鮮卑曾在大興安嶺文明走廊北上南下,并在森林百姓與草原百姓、森林游牧族群與草原游牧族群之間實現(xiàn)生業(yè)轉換。如果說長城天山一線是中國的一級南北分界線,那么賀蘭山、六盤山(隴山)和橫斷山脈一線則是中國長城天山以南地區(qū)的一級東西分界線。漢代張衡《西京賦》云,“右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在長城天山以南,橫斷山脈不僅是東部農(nóng)耕文明與西部青藏高原游牧文明的分界線,而且形成了橫斷山谷文明走廊。

長城文明走廊位于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過渡帶,北方東西走向段落位于蒙古高原南部邊緣地帶、蒙古草原南部游牧邊區(qū),又屬南方農(nóng)耕文明的北方邊塞,所以又可稱為北塞文明走廊。橫斷山谷文明走廊主要位于東方農(nóng)耕文明與西方青藏高原游牧文明的過渡地帶,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青藏高原東部游牧邊區(qū),又屬東方農(nóng)耕文明的西方邊塞,所以又可稱為西塞文明走廊。北塞文明走廊與西塞文明走廊可以合稱沿塞文明走廊。與沿塞文明帶相對應的是沿海文明帶,與沿塞文明走廊相對應的是沿海文明走廊。如果說沿海文明走廊位于農(nóng)耕文明邊緣地帶,那么沿塞文明走廊位于游牧文明邊緣地帶。遼西、云南分別是沿海文明走廊與沿塞文明走廊的東北和西南交匯地區(qū)。從歷史地理來看,沿海文明走廊和沿塞文明走廊與秦朝領土邊界大體重合,兩者連接起來可謂環(huán)秦文明走廊。《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朝領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jù)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按照先秦所謂四夷概念,環(huán)秦文明走廊曾為四夷文明走廊,其中沿海文明走廊曾為東夷百越文明走廊,沿塞文明走廊曾為西戎北狄文明走廊或者西羌北胡文明走廊。

環(huán)秦文明走廊圍合區(qū)域大體曾以秦嶺淮河為界南北對峙、分淮而治,南北朝、金國與南宋大致皆以秦嶺淮河一帶為界隔嶺對峙、分淮而治。其中北方地區(qū)東西對峙大體為分陜而治,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曾以晉陜黃河為界東西對峙、分陜而治。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陜而治是后世分陜而治的先聲?!豆騻?隱公五年》云,“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蹦戏降貐^(qū)東西對峙大體為分峽而治,三國時期東吳與蜀漢曾以峽江為界東西對峙、分峽而治。中國秦域以河陜江峽一線為縱軸,以秦嶺淮河一線為橫軸,形成一個大型不規(guī)則田字格。

在環(huán)秦文明走廊圍合地區(qū),黃渭文明走廊和江岷文明走廊分別作為北緯文明走廊和南緯文明走廊構成兩條橫向緯線,太行山脈兩翼南達荊湘盆地文明走廊、秦隴巴蜀文明走廊分別作為東經(jīng)文明走廊和西經(jīng)文明走廊構成兩條縱向經(jīng)線,它們縱橫交織,形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九宮格。清代胡渭(1633-1714年)《易圖明辨?九宮》云,“古之制度,大而分州,小而井田,莫不以九為則,明堂亦然。其制皆起于皇帝,在伏羲畫卦之后,八卦之分位已定,并其中數(shù)之則為九。九州、井田、明堂皆黃帝所以法八卦也。九宮蓋即明堂之九室。”

春秋時期,齊晉秦楚成為四大霸主,簡稱四霸、四伯或者四岳?!蹲髠?襄公二十七年》記載趙孟云,“晉楚齊秦,匹也?!薄秶Z?鄭語》云,“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妒酚?周本紀》云,“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云,“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碧熳泳又?,四大霸主各據(jù)一方,把天子京師洛邑與東霸齊國、西霸秦國都邑連成橫軸,與南霸楚國和北霸晉國都邑連成縱軸,也可以形成一個大型不規(guī)則田字格。戰(zhàn)國七雄之中,趙國、魏國、韓國都邑分別從太行山西文明走廊遷到太行山東文明走廊。以五岳為地標,西岳華山、中岳嵩山、東岳泰山都在黃渭文明走廊軸線上,三者連成一線作為橫軸,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都在東經(jīng)文明走廊,三者連成一線作為縱軸,亦可得到一個大型不規(guī)則的田字格。漢武帝曾以安徽省霍山(天柱山)作為南岳。相對而言,衡山位于東經(jīng)西翼文明走廊,安徽省霍山位于東經(jīng)東翼文明走廊?!睹魇?禮志?岳鎮(zhèn)海瀆山川之祀》記載,“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號。五岳稱東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華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鎮(zhèn)稱東鎮(zhèn)沂山之神,南鎮(zhèn)會稽山之神,中鎮(zhèn)霍山之神,西鎮(zhèn)吳山之神,北鎮(zhèn)醫(yī)無閭山之神”。以五大鎮(zhèn)山為地標,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東鎮(zhèn)沂山、南鎮(zhèn)會稽山、西鎮(zhèn)吳山皆在環(huán)秦文明走廊上,中鎮(zhèn)霍山(山西省霍太山或稱太岳山)在太行山西文明走廊上。

夏族經(jīng)由太行山西文明走廊或稱山西文明走廊作為主線南下中原西部地區(qū),經(jīng)由陜北文明走廊作為輔線南下關中地區(qū),而后曾經(jīng)沿著黃渭文明走廊東西遷徙,又曾繼續(xù)經(jīng)由晉楚文明走廊作為主線南下荊楚地區(qū),經(jīng)由秦隴巴蜀文明走廊作為輔線南下巴蜀地區(qū)。商族經(jīng)由太行山東文明走廊作為主線南下中原東部地區(qū),經(jīng)由沿海文明走廊作為輔線南下海岱地區(qū),而后曾經(jīng)沿著黃渭文明走廊東西遷徙,又曾繼續(xù)經(jīng)由大別山西文明走廊作為主線南下荊湘盆地,經(jīng)由大別山東文明走廊作為輔線南下江西盆地。事實上,綜合分析各種史籍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夏族主體正是經(jīng)由太行山西文明走廊南下中原建立夏朝,商族主體正是經(jīng)由太行山東文明走廊南下中原建立商朝。

城邦是文明的第一要素,城邑、宮室、祭壇又是城邦的標配。長城文明帶發(fā)現(xiàn)了許多石構城堡、宮室和祭壇,說明當時已經(jīng)跨入城邦時代。從史籍記載來看,陜西省石峁石城遺址位于長城文明走廊和西經(jīng)東翼文明走廊上,有可能是炎帝或者黃帝族系故都遺址,也有可能是先夏或者先周族系故都遺址。西漢已有神農(nóng)氏石城之說?!稘h書?食貨志》記載晁錯引《神農(nóng)之教》云,“有石城十仞,有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蔽鳚h《氾勝之農(nóng)書》云,“神農(nóng)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西漢時期又有黃帝創(chuàng)建城邑之說?!痘茨献?原道訓》云,“黃帝始立城邑以居?!薄妒酚?封禪書》云,“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睉?zhàn)國時期已有夏鯀作城之說。《呂氏春秋?君守》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痘茨献?原道訓》云,“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焙笫篮暮者B勃勃都城統(tǒng)萬和羌夏嵬名元昊都城興慶府分別位于西經(jīng)東翼和西翼文明走廊上。

中國古代曾經(jīng)劃分九州五方,如今劃分華東、華南、華西、華北和華中,合乎五方五行學說,但皆局限于環(huán)秦文明走廊內?!抖Y記?王制》云,“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笨追f達疏:“五方之民者,謂中國與四夷也?!薄妒酚?天官書》云,“其后秦遂以兵滅六王,并中國,外攘四夷”。中華末代皇朝——清朝曾經(jīng)分為內地和滿疆、蒙疆、回疆、藏疆四大邊疆地區(qū),又被稱為本部、滿部、蒙部、回部、藏部五部地區(qū)。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根據(jù)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學說和黃紅藍白黑五色輝映學說采用五色旗作為國旗,正好符合中國古代五色五行學說?!妒酚?天官書》云,“天有五星,地有五行?!?995年,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在新疆和田民豐縣尼雅遺址發(fā)現(xiàn)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后來采用五星旗作為國旗,恰好暗合中國古代五星五行學說,五星格局亦與五部地理格局正相對應。但這僅就陸疆而言,如果四大陸疆加上四大海疆——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可謂八大邊疆地區(qū),連同中央本部合計九部、九區(qū)、九域或者九大部區(qū)、九大區(qū)域,形成了一個更大的對外開放的九宮圖或者井田形。漢代劉騊駼《郡太守箴》云,“大漢遵周,化洽九區(qū)?!泵魈嬷煸啊队拼笳a》云,“胡元入主中國,非我族類,風俗且異,語意不通,遍任九域之中,盡皆掌判?!毕鄬τ趥鹘y(tǒng)的以九州為指稱的九區(qū)九域圖解,這是一種更加廣闊的大九州、大九區(qū)、大九域圖景。

當然如此勾畫的只是中華文明走廊在秦朝轄區(qū)的縱橫干線和經(jīng)緯網(wǎng)絡,其實實際遷徙路線不只是經(jīng)線和緯線,也有各個網(wǎng)絡節(jié)點之間互相穿插的斜線和對角線,形成四通八達的棋盤格局。比如禹都陽城、禹會涂山、禹穴會稽,勾勒了一條從中原到越地的遷徙路線?!痘茨献?齊俗訓》記載,“昔舜葬蒼梧,市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之山,農(nóng)不易其畝?!毖睾N拿髯呃人房梢栽筮\河為代表,而隋代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則顯示了中原地區(qū)對于幽燕地區(qū)和吳越地區(qū)的強大吸引力和輻射力。

環(huán)繞蒙古大漠,蒙古高原同樣存在環(huán)漠文明走廊——漠北文明走廊和漠南文明走廊、漠東文明走廊和漠西文明走廊。青藏高原存在以雅魯藏布文明走廊為代表的藏南文明走廊、以青海文明走廊為代表的藏北文明走廊、以橫斷山谷文明走廊為代表的藏東文明走廊等組成的荒原環(huán)線文明走廊。古代東北滿洲地區(qū)在北大荒時期各個族群同樣優(yōu)先選擇依山傍水的遷徙路線,從而形成荒原環(huán)線文明走廊。西域北疆地區(qū)和南疆地區(qū)同樣分別存在環(huán)漠文明走廊——北疆環(huán)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文明走廊和南疆環(huán)塔克拉瑪干沙漠文明走廊。蒙古環(huán)漠文明走廊屬于草原文明走廊,青藏高原環(huán)漠文明走廊屬于高寒草原文明走廊;西域南疆環(huán)漠文明走廊主要屬于綠洲農(nóng)耕文明走廊,西域北疆環(huán)漠文明走廊主要屬于草原游牧文明走廊。

三皇五帝時代是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難免眾說紛紜,人言人殊,也許每一種傳說都是后人的虛構,永遠無法得到證實,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些傳說中發(fā)現(xiàn)古人在構擬中國古史體系時候的深層思維、潛在規(guī)律及其期望的宏觀格局。特別是中國古代許多學者向往四海一家、天下一統(tǒng)的大一統(tǒng)理想圖景,信奉三道循環(huán)、五德終始的歷史演進學說,致力于構擬三皇一系、五帝一家和三王同源、五霸同本、七雄同根的帝王世系,難免要求三皇五帝以及三王完成許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實現(xiàn)許多看似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使命。比如出生地點、成長地點、建功地點和埋葬地點分散配置、分工配合,盡可能照顧到各個大的地理板塊,努力從地理上體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的格局布局;比如在世系上追根溯源,讓各大族群君長萬水歸宗,努力在血緣上構建四海一家的根系譜系。

一、發(fā)現(xiàn)長城文明走廊

炎黃族裔有可能在長城文明帶沿著長城文明走廊遷徙。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東南)之野,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葬于上郡陽周縣橋山(在今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妒酚?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而邑于涿鹿之阿”,皆在幽燕地區(qū),但是“遷徙往來無常處”,“黃帝崩,葬橋山”,陵墓位于陜北地區(qū)。正義引《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媯州東南五十里,本黃帝所都也?!稌x太康地里志》曰:‘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彼麟[引《漢書?地理志》云,“橋山在上郡陽周縣”?!稘h書?地理志》上郡陽周縣注,“橋山在南,有黃帝?!薄H绻妒酚?五帝本紀》記載屬實,那么黃帝部族必定曾經(jīng)居于長城文明帶,經(jīng)歷了從幽燕地區(qū)大體沿著長城文明走廊自東向西抵達陜北地區(qū)的遷徙過程。軒轅臺是黃帝軒轅氏的文化地標。唐代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認為軒轅臺在幽燕一帶,“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尚想廣成子,遺跡白云隈?!碧拼畎住侗憋L行》認為軒轅臺在幽燕一帶,“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p>

禿發(fā)鮮卑和吐谷渾鮮卑先后沿著長城文明走廊從遼西地區(qū)向河西走廊一帶遷徙,進而登上青藏高原。禿發(fā)鮮卑自幽朔地區(qū)經(jīng)由塞北遷于河西地區(qū)?!稌x書?禿發(fā)烏孤載記》記載,“禿發(fā)烏孤,河西鮮卑人也。其先與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遷于河西,其地東至麥田(在今甘肅省靖遠縣境內)、牽屯(在今寧夏自治區(qū)固原市境內),西至濕羅,南至澆河(在今青海省貴德縣境內),北接大漠?!倍d發(fā)利鹿孤自稱河西王以后,其將鍮勿侖進曰:“昔我先君肇自幽朔,被發(fā)左衽,無冠冕之義,遷徙不常,無城邑之制,用能中分天下,威振殊境。今建大號,誠順天心?!倍d發(fā)鮮卑源出拓跋鮮卑,拓跋鮮卑祖廟嘎仙洞(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zhèn)西北10公里嘎仙洞森林公園內,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崗巖峭壁上)在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段簳?禮志》記載,“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自后南遷,其地隔遠。真君中,烏洛侯國遣使朝獻,云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蓖匕硝r卑從鮮卑山沿著大興安嶺南下遼河流域,而后西遷陰山一帶。拓跋、禿發(fā)同音異譯。禿發(fā)匹孤率領部眾又從塞北遷于河西地區(qū)?!段簳?源賀傳》記載,“源賀,自署河西王禿發(fā)傉檀之子也。傉檀為乞伏熾磐所滅,賀自樂都來奔。賀傳容貌,善風儀。世祖(拓跋燾)素聞其名,及見,器其機辯,賜西平侯,加龍驤將軍。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p>

吐谷渾鮮卑經(jīng)由長城文明走廊從昌黎遷徙陰山再遷隴西?!稌x書?四夷傳》記載,“吐谷渾,慕容廆之庶長兄也,其父涉歸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隸之。及涉歸卒,廆嗣位,而二部馬斗,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別,奈何不相遠離,而令馬斗!’吐谷渾曰:‘馬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別甚易,當去汝于萬里之外矣?!谑撬煨??!薄坝谑悄宋鞲疥幧?。屬永嘉之亂,始度隴而西,其后子孫據(jù)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極乎白蘭數(shù)千里。然有城郭而不居,隨逐水草,廬帳為屋,以肉酪為糧。其官置長史、司馬、將軍,頗識文字……地宜大麥,而多蔓菁,頗有菽粟。出蜀馬、牦牛。西北雜種謂之為阿柴虜,或號為野虜焉?!蓖鹿葴喼畬O葉延云,“《禮》云公孫之子得以王父字為氏,吾祖始自昌黎光宅于此,今以吐谷渾為氏,尊祖之義也?!薄巴鹿葴喎志w偽燕,遠辭正嫡,率東胡之余眾,掩西羌之舊宇,綱疏政暇,地廣兵全,廓萬里之基,貽一匡之訓,弗忘忠義,良可嘉焉?!蹦饺萃鹿葴喆篌w沿著秦漢長城一線,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從遼東遷徙陰山,晉懷帝永嘉七年(313年)左右又從陰山遷徙于隴?!端螘?鮮卑吐谷渾傳》記載,“阿柴虜吐谷渾,遼東鮮卑也。父弈洛韓,有二子,長曰吐谷渾,少曰若洛廆。若洛廆別為慕容氏,渾庶長,廆正嫡。父在時,分七百戶與渾。渾與廆二部俱牧馬,馬斗相傷,廆怒,遣信謂渾曰:‘先公處分,與兄異部,牧馬何不相遠,而致斗爭相傷?’渾曰:‘馬是畜生,食草飲水,春氣發(fā)動,所以致斗。斗在于馬,而怒及人邪?乖別甚易,今當去汝萬里?!谑菗眈R西行,日移一頓,頓八十里……于是遂西附陰山。遭晉亂,遂得上隴……渾既上隴,出罕開、西零。西零,今之西平郡;罕開,今桴罕縣。自桴罕以東千余里,暨甘松,西至河南,南界昂城、龍涸。自洮水西南,極白蘭,數(shù)千里中,逐水草,廬帳居,以肉酪為糧。西北諸雜種謂之為阿柴虜?!薄埃ㄍ鹿葴喼畬O葉延)頗視書傳,自謂曾祖弈洛韓始封昌黎公,曰:‘吾為公孫之子,案禮,公孫之子,得氏王父字。’命姓為吐谷渾氏?!薄赌鲜?西戎傳?吐谷渾傳》記載,“河南王者,其先出自鮮卑慕容氏。初,慕容弈洛干有二子,庶長曰吐谷渾,嫡曰廆洛干。卒,廆嗣位。吐谷渾避之,西徙上隴,度枹罕,出涼州西南,至赤水而居之。地在河南,故以為號。事詳《北史》。其界東至疊川,西鄰于闐,北接高昌,東北通秦嶺,方千余里,蓋古之流沙地焉?!薄捌浜笸鹿葴唽O葉廷,頗識書記,自謂曾祖弈洛干始封昌黎公,吾蓋公孫之子也,禮以王父字為氏,因姓吐谷渾,亦為國號?!?/p>

二、發(fā)現(xiàn)天山文明走廊

月氏及其后裔昭武九姓從河西走廊經(jīng)由天山文明走廊向西遷徙到中亞地區(qū)?!妒酚?大宛列傳》記載,“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叵艺呖梢欢f。故時強,輕匈奴,及冒頓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今阿姆河)北,為王庭。其余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p>

《魏書?西域傳》記載,“康國者,康居之后也。遷徙無常,不恒故地,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溫,月氏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其國。枝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并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王字世夫畢,為人寬厚,甚得眾心。其妻突厥達度可汗女也。都于薩寶水上阿祿迪城,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國事。其王索發(fā),冠七寶金花,衣綾、羅、錦、繡、白疊;其妻有髻,幪以皂巾。丈夫剪發(fā),錦袍。名為強國,西域諸國多歸之。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那色波國、烏那曷國、穆國皆歸附之。有胡律,置于襖祠,將決罰,則取而斷之。重者族,次罪者死,賊盜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賈,諸夷交易多湊其國。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橐鰡手婆c突厥同。國立祖廟,以六月祭之,諸國皆助祭。奉佛,為胡書。氣候溫宜五谷,勤修園蔬,樹木滋茂?!?/p>

《隋書?西域傳》有關記載大同小異,“康國者,康居之后也。遷徙無常,不恒故地,然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溫,月氏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其國。支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并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王字代失畢,為人寬厚,甚得眾心。其妻突厥達度可汗女也。都于薩寶水上阿祿迪城。城多眾居。大臣三人共掌國事。其王索發(fā),冠七寶金花,衣綾羅錦繡白疊。其妻有髻,幪以皂巾。丈夫翦發(fā)錦袍。名為強國,而西域諸國多歸之。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那色波國、烏那曷國、穆國皆歸附之。有胡律,置于祆祠,決罰則取而斷之。重罪者族,次重者死,賊盜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須髯。善于商賈,諸夷交易,多湊其國?!薄鞍矅?,漢時安息國也。王姓昭武氏,與康國王同族,字設力登。妻,康國王女也。都在那密水南,城有五重,環(huán)以流水?!?/p>

沙陀部族的發(fā)展歷程經(jīng)歷了天山文明走廊和長城文明走廊的大部分段落。唐朝初年,沙陀突厥居于天山山脈金娑山(今新疆自治區(qū)尼赤金山或者博格達山)以南、蒲類(蒲類縣治所在今新疆自治區(qū)昌吉州奇臺縣境內,蒲類海為今新疆自治區(qū)巴里坤湖)以東,因為臨近沙陀大磧得名?!缎绿茣?沙陀傳》云,“處月居金娑山之陽、蒲類之東,有大磧,名沙陀,故號沙陀突厥云?!变眯?、朱邪、處月同音異譯,沙陀主體為西突厥處月部。元代耶律鑄《涿邪山詩》注云:“涿邪山者,其山在涿邪中也。涿邪后聲轉為朱邪,又聲轉為處月……處月部居金娑山之陽,皆沙漠磧鹵地也……即今華夏猶呼沙漠為沙陀,突厥諸部遺俗當今亦呼其磧鹵為朱邪,又聲轉為處月,今又語訛聲轉而為川闕?!碧聘咦谟阑账哪曛廖迥辏?53-654年)征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在處月地置金滿(治所在今新疆自治區(qū)昌吉州吉木薩爾縣北庭鎮(zhèn)金滿城)、沙陀(治所在今新疆自治區(qū)昌吉州木壘縣境內,木壘、蒲類同音異譯)二羈縻州?!杜f唐書?高宗紀》記載,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八月,“左衛(wèi)大將軍程知節(jié)與賀魯所部歌邏祿獲剌頡發(fā)及處月預支俟斤等戰(zhàn)于榆幕谷,大破之”?!缎绿茣?沙陀傳》記載,“賀魯來降,詔拜瑤池都督,徙其部庭州之莫賀城,處月朱邪闕俟斤阿厥亦請內屬?!蔽渲荛L安二年(702年)處月首領沙陀朱邪金山因從征鐵勒有功,被授予金滿州都督?!缎绿茣?沙陀傳》記載,“龍朔中,以處月酋沙陀金山從武衛(wèi)將軍薛仁貴討鐵勒,授墨離軍討擊使。長安二年,進為金滿州都督,累封張掖郡公。金山死,子輔國嗣。先天初避吐蕃,徙部北庭,率其下入朝。開元二年,復領金滿州都督……(輔國)死,子骨咄支嗣……(骨咄支)死,子盡忠嗣?!焙笠蛲罗破?,金山之子朱邪輔國率部遷至北庭?!杜f唐書?地理志?安西大都護府》云,“(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軍鎮(zhèn)多為吐蕃所陷,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府,二鎮(zhèn)與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之不下?!碧频伦谪懺迥曛亮辏?89-790年)沙陀七千余帳歸附吐蕃共陷北庭以后被吐蕃遷到甘州(在今甘肅省張掖市),以輔國孫朱邪盡忠為統(tǒng)軍大論,經(jīng)常充當吐蕃攻唐前鋒。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朱邪盡忠和長子朱邪執(zhí)宜率部三萬余落投歸唐朝,途中盡忠為吐蕃追殺,執(zhí)宜率領殘部到達靈州(治所在今寧夏自治區(qū)吳忠市東北)。唐朝將沙陀部安置在陜北鹽州(治所在今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設陰山都督府,以朱邪執(zhí)宜為兵馬使,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遷徙晉北定襄神武川(在今山西省朔州市應縣西北)?!缎绿茣?沙陀傳》記載,“頃之,(范)希朝鎮(zhèn)太原,因詔沙陀舉族從之。希朝乃料其勁騎千二百,號沙陀軍,置軍使,而處余眾于定襄川,執(zhí)宜乃保神武川之黃花堆,更號陰(陘)山北沙陀。”《新五代史?莊宗紀》記載,“希朝徙鎮(zhèn)太原,執(zhí)宜從之,居之定襄神武川新城,其部落萬騎,皆驍勇善騎射,號沙陀軍。”唐懿宗時,執(zhí)宜子朱邪赤心被授予大同軍節(jié)度使,賜姓李,名國昌,后又遷為鄜延(治所在今陜西省富縣境內)、振武(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和林格爾縣境內)節(jié)度使。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李國昌子李克用襲據(jù)云州(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逃奔韃靼。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李克用因為討伐黃巢有功被擢升為河東節(jié)度使,居于太原。其子后唐莊宗李存勖于天佑十年(913年)攻破幽州,奪取幽燕地區(qū)。沙陀部族在經(jīng)過天山文明走廊和長城文明走廊穿越整個唐朝大約三百年的長途遷徙以后,在后唐莊宗李存勖帶領經(jīng)由太行山東文明走廊南下。天佑二十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北)稱帝,建立后唐,建號同光,隨后攻破汴州,滅亡后梁,遷都洛陽。后晉高祖石敬瑭、后漢高祖劉知遠、北漢世祖劉崇等皆為沙陀人。

河西走廊是東土與西域東進西出的東西通道、蒙部游牧族群與藏部游牧族群南來北往的南北要地,是東部季風區(qū)、西北干旱內陸區(qū)、青藏高寒區(qū)三大地理區(qū)的交匯地帶,也是農(nóng)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與高寒農(nóng)牧文明的過渡地帶。當西來文明和西來族群穿越河西走廊以后,將由四條傳播路線繼續(xù)傳播和遷徙,第一條傳播和遷徙路線是長城文明走廊,上述沙陀人通過河西走廊以后就是經(jīng)由長城文明走廊遷徙。第二條傳播和遷徙路線是黃渭文明走廊。《后漢書?西羌傳》記載,春秋時期,“陸渾戎自瓜州遷于伊川,允姓戎遷于渭汭,東及軒轅”。第三條傳播和遷徙路線是江岷文明走廊。三苗曾從鄱陽湖、洞庭湖地區(qū)經(jīng)由江岷文明走廊、河西走廊遷徙到達敦煌一帶。第四條傳播和遷徙路線是橫斷山谷文明走廊。烏孫一部曾從河西走廊經(jīng)由橫斷山谷文明走廊南遷云南大理地區(qū)。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由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整個絲綢之路的起始路段與分布于天山山脈地區(qū)的交通路網(wǎng)組成,它從中國古代的洛陽和長安往西、經(jīng)河西走廊進入天山山脈地區(qū),路網(wǎng)跨距近5000公里、總長達8700多公里,分布于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3國境內,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梢钥闯觯L安天山廊道主要分為三段,東段屬于黃渭文明走廊,中段屬于河西長城文明走廊,西段屬于天山文明走廊。

三、發(fā)現(xiàn)黃渭文明走廊

太昊伏羲氏族裔有可能曾在黃渭文明帶沿著黃渭文明走廊遷徙。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境內),都于陳(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qū))?!蹲髠?昭公十七年》云,“陳,大皡之虛也”?!蹲髠?僖公二十一年》云,“任、宿、須句、顓頊,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漢書?地理志》云,“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北蔽横B道元《水經(jīng)注?渭水》記載,“故瀆東經(jīng)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碧拼罴Α对涂たh圖志》云,“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于成紀,即此丘也。”唐代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云,“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都于陳。”

炎帝神農(nóng)氏族裔有可能曾在黃渭文明帶沿著黃渭文明走廊遷徙。炎帝神農(nóng)氏長于姜水(在今陜西省寶雞市境內),初都于陳,遷都曲阜?!秶Z?晉語》云,“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睍x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碧拼抉R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為姓……初都陳,后居曲阜?!?/p>

黃帝軒轅氏族裔有可能曾在黃渭文明帶沿著黃渭文明走廊遷徙。黃帝軒轅氏生于壽丘(在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北)或者天水或者有熊(在今河南省新鄭市境內),長于姬水(在今陜西省武功縣境內),國于有熊,居于軒轅之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境內)。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壽丘,長于姬水。龍顏,有圣德,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號。”《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正義云,“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里”。《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輿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水經(jīng)注?渭水》云,“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薄洞竺饕唤y(tǒng)志》云,“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于此。”

少昊金天氏族裔有可能曾在黃渭文明帶沿著黃渭文明走廊遷徙。少昊曾經(jīng)居于東海之外大豁,又曾居于積石山西的長留之山。《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云,“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于此,棄其琴瑟。”《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云,“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鄙訇辉?jīng)建都曲阜?!蹲髠?定公四年》記載,周滅商踐奄以后,“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墟”?!妒酚?魯周公世家》記載,周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稘h書?地理志》記載,“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睍x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jié),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jié)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地在魯城北?!敝钡酱呵飼r期,東夷地區(qū)仍有眾多嬴姓之國。《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周有徐、奄”,杜預注:“二國皆嬴姓。”但是商朝時期,作為少昊嬴姓族裔的秦族先民已經(jīng)西遷秦隴地區(qū)守衛(wèi)邊疆?!妒酚?秦本紀》記載,“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并殺惡來。”周武王滅商以后,秦族先祖飛廉在東夷地區(qū)參與叛亂,周公東征,飛廉被驅逐殺死于東夷沿海地區(qū)?!睹献?滕文公下》云,“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鼻刈鍤w降周朝以后,秦非子因為周朝養(yǎng)馬有功受封秦邑(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境內)。《史記?秦本紀》記載,“于是(周)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xù)嬴氏祀,號曰秦嬴?!薄稘h書?地理志下》記載,“后有非子,為周孝王養(yǎng)馬汧、渭之間。孝王曰:‘昔伯益知禽獸,子孫不絕?!朔鉃楦接梗刂谇?,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薄秶Z?鄭語》云,“嬴,柏翳之后也?!表f昭注,“柏翳,舜虞官,少皞之后伯益也。”《說文解字》云,“嬴,少昊氏之姓。”

帝堯陶唐氏族裔有可能曾在黃渭文明帶沿著黃渭文明走廊遷徙。帝堯曾居陶丘(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qū)西南)?!吨駮o年》記載,帝堯“八十九年作游宮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說文解字》云,“陶,再成丘也,在濟陰”,“《夏書》曰:‘東至于陶丘。’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陶唐氏?!薄墩f文解字注》云,“《釋丘》曰: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队碡暋吩唬旱罌W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泆為熒,東出于陶丘北?!兜乩碇尽吩唬簼幙ざㄌ湛h。《禹貢》陶丘在西南。按定陶故城在今山東曹州府定陶縣西南,古陶丘在焉。”“謂堯始居于陶丘,后為唐侯,故曰陶唐氏也。”帝堯葬于城陽(在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境內)。《呂氏春秋?安死》云,“堯葬于谷林,通樹之;舜葬于紀市,不變其肆;禹葬于會稽,不變人徒。”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堯葬濟陰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谷林。”“堯葬谷林,谷林即成陽?!薄皥蜈T跐幊申枴!北蔽横B道元《水經(jīng)注》云,“成陽有堯冢、靈臺,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锻ㄨb外紀》注引鄭玄曰“堯游成陽而死,葬焉。”裴骃《史記集解》引《皇覽》曰,“堯冢在濟陰城陽?!?/p>

帝舜有虞氏族裔有可能曾在黃渭文明帶沿著黃渭文明走廊遷徙?!睹献?離婁下》云,“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漢代趙岐注:“諸馮,負夏,鳴條,皆地名,負海也,在東方夷服之地?!薄俄n非子?難一》記載,“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史記?五帝本紀》云,“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崩诐捎址Q雷夏澤。集解引鄭玄云,“雷夏,兗州澤,今屬濟陰?!闭x引《括地志》云,“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北宋曾鞏在齊州知州任上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所作《齊州二堂記》云,“以予考之,耕、稼、陶、漁,皆舜之初,宜同時,則其地不相遠,二家所釋雷澤、河濱、壽丘、負夏,皆在魯、衛(wèi)之間,地相望,則歷山不宜在河東也。”《漢書?地理志》云,“陳國,今淮陽之地。陳本太昊之虛,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是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

夏族有可能曾在黃渭文明帶沿著黃渭文明走廊遷徙。夏鯀死于羽山?!渡袝?舜典》云,“殛鯀于羽山”。《史記?夏本紀》記載,舜“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于羽山以死”。《漢書?地理志》東??ぷF淇h(在今江蘇省贛榆縣境內):“《禹貢》羽山在南,鯀所殛。”《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夏禹初都陽城(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轄登封市告成鎮(zhèn))。《史記?夏本紀》云,“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奔庖齽⑽踉疲敖駶}川陽城是也”。《水經(jīng)?潁水》云,“潁水出陽城縣少室山”,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潁水》云,“潁水東合五渡水,經(jīng)陽城縣故城南。昔禹避商均,伯益避啟并于此。亦周公以土圭測日景處。縣南對箕山”。東漢宋忠《世本?居篇》認為陽城在陳留郡浚儀縣(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是也?!毕挠碓嵊诔杉o?!稌x書?武帝紀》云,“昔舜葬蒼梧,農(nóng)不易畝;禹葬成紀,市不改肆?!鼻氐匾魳吩环Q為夏聲,說明秦地曾為夏朝領地。《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國季札在魯觀樂,“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見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及之?’”《漢書?地理志》云,“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吳札觀樂,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舊乎?’”夏禹后裔曾被周朝封在杞國?!稘h書?地理志》云,“雍丘(在今河南省杞縣),故杞國也,周武王封禹后東樓公。先春秋時徙魯東北,二十一世簡公為楚所滅?!?/p>

商族有可能曾黃渭文明帶沿著黃渭文明走廊遷徙。《史記?六國年表》記載,“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集解引徐廣曰:“京兆杜縣有亳亭(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史記?秦本紀》記載,“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zhàn),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彼麟[:“西戎之君號曰亳王,蓋成湯之胤。其邑曰蕩社?!鼻宕欁嬗怼蹲x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一》云,“殷商革命,《詩》稱九有,因夏之制,無所變更?!抖家乜肌罚浩跏挤馍蹋ń耜兾魃讨荩嗤吝w商丘(今河南歸德府附郭縣)”。

徐旭生《中國古史傳說的時代》云,“大約華夏集團從陜西、甘肅一帶的黃土原上,陸續(xù)東遷,走到現(xiàn)在河南、山東、河北連界大平原上,首先同土著的東夷集團相接觸。始而相爭,繼而相安,血統(tǒng)與文化逐漸交互錯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中華文明?曙光初照》云,“在華山腳下,我們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源頭。仰韶文化的一支強大的部落,居住在離華山不遠的西安半坡”;“黃帝和炎帝都起源于渭水流域”。

四、發(fā)現(xiàn)江岷文明走廊

蜀國開明王族有可能曾在江岷文明帶經(jīng)由江岷文明走廊從長江中游地區(qū)向岷江流域遷徙。《蜀王本紀》記載,“望帝積百余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尸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尸隨江水上至郫(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如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后,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為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

楚國東征西討,沿著江岷文明帶擴張,西討巴國至于巫郡(治所在今重慶市巫山縣),東滅越國直達大海?!妒酚?楚世家》記載,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昭王病于軍中,有赤云如鳥,夾日而蜚……卜而河為祟,大夫請禱河。昭王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過江、漢,而河非所獲罪也。’止不許。孔子在陳,聞是言,曰:‘楚昭王通大道矣。其不失國,宜哉!’”《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孝公元年(前361年),“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蜀守(張)若伐楚,取巫郡”?!妒酚?越王勾踐世家》記載,“于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戰(zhàn)國策?楚策一》記載蘇秦說楚威王云,“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涇之塞、郇陽,地廣五千里”。

西漢揚雄先祖曾從汾河流域經(jīng)由晉楚文明走廊南下楚國巫山地區(qū),而后又經(jīng)江岷文明走廊西遷巴郡江州(在今重慶市),進而又遷于郫(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稘h書?揚雄傳》記載,“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范中行、知伯弊。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漢之興也,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仇復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區(qū),世世以農(nóng)桑為業(yè)?!?/p>

五、發(fā)現(xiàn)沿海文明帶和沿海文明走廊

越國都城曾在沿海文明帶經(jīng)由沿海文明走廊遷徙。根據(jù)《越絕書》《吳越春秋》記載,“無余初封大越”以后,越國曾經(jīng)多次遷都,越王勾踐(前496—前460年在位)于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遷都會稽(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滅吳以后于周貞王元年(前468年)遷都瑯琊(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越王翳(前411—前376年在位)于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遷都姑蘇(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越王無顓(前360—343年在位)遷回故都會稽,周赧王九年(前306年)其弟越王無強(前342—前306年在位)被楚國所殺,越國滅亡?!对浇^書》云,“勾踐大霸稱王,徙瑯琊都也”?!渡胶=?jīng)?海內東經(jīng)》郭璞注:“今瑯琊在海邊,有山嶕峣特起,狀如高臺,此即瑯琊臺也。瑯琊者,越王勾踐入霸中國之所都?!薄蹲x史方輿紀要?山東一》云,“《竹書》: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徙都瑯邪?!对浇^書》:勾踐既滅吳,欲霸中國,徙都瑯邪,立觀臺于山上,周七里,以望東?!薄?/p>

西漢時期閩越王無諸和東海王搖皆為越王勾踐后裔,分別都于東冶(在今福建省福州市)和東甌(在今浙江省溫州市)?!妒酚?東越列傳》云,“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后也,姓騶氏。秦已并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焙髞頋h武帝又立閩越王無諸之孫繇君丑為越繇王,立余善為東越王。《史記?東越列傳》云,“乃使郎中將立丑為越繇王,奉閩越先祭祀”,“因立余善為東越王,與繇王并處”。

北方姑蔑(在今山東省泗水縣)和南方姑蔑(在今浙江省龍游縣)異地同名?!蹲髠?定公十二年》記載,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秶Z?越語》云,“句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清代王先謙《漢書補注》云,“姑蔑故城在龍游,太末縣亦治龍游,其地實兼有今西安、江山、常山、開化、遂昌、玉山及湯溪縣之半。”姑幕(在今山東省莒縣)、姑蔑有可能同音異譯。元代于欽《齊乘》云,“姑幕城,商侯國,漢晉為縣,姑幕在莒縣東北百六十里”。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云,“莒州東北百六十里有姑幕故城,古為蒲姑氏國,漢置姑幕縣”。

沿海文明帶又可稱為東夷百越文明帶,沿海文明走廊又可稱為東夷百越文明走廊。《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薄墩f苑?君道篇》云,“越王勾踐與吳人戰(zhàn),大敗之,兼有九夷”。《淮南子?齊俗訓》云,“越王勾踐劗發(fā)文身,無皮弁搢笏之服、拘罷拒折之容,然而勝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諸侯皆率九夷以朝?!薄稘h書?地理志》注引臣瓚云,“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九夷百越似乎并非涇渭分明。《谷梁傳?哀公十三年》云,“吳,夷狄之國也,祝發(fā)文身,欲因魯之禮,因晉之權而請冠端而襲?!薄妒酚?天官書》云,“秦楚吳越,夷狄也,為強伯。”《論衡?恢國篇》云,“夏禹倮入?yún)菄L伤帲瑪喟l(fā)文身。唐、虞國界,吳為荒服。越在九夷,罽衣關頭。今皆夏服,褒衣履舄?!睋P州大體屬于沿海文明帶、東夷百越文明帶。《書?禹貢》把彭蠡澤(今鄱陽湖或者巢湖)、震澤(今太湖)和三江地區(qū)歸入揚州,“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呂氏春秋?有始覽》以越國故地為揚州,“東南為揚州,越也”。后世把百越地區(qū)皆歸揚州,統(tǒng)稱揚越。《新唐書?地理志七上》云,“嶺南道,蓋古揚州之南境”?!端囄念惥邸芬短档赜洝吩疲敖恢荼緦贄钪?,取交阯以為名,虞之南極也。”南越亦屬揚越,南越原住民亦屬百越族系。《史記?南越列傳》云,“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甚至把東夷百越歸為同族,“此族見于古籍者,自淮以北皆稱夷,自江以南則曰越。作粵同。夷之見于《禹貢》者:有青州之嵎夷、萊夷,冀州、揚州之鳥夷,徐州之淮夷”。

戰(zhàn)國后期,陰山分隔胡夏,南嶺分隔楚越,北胡南越地位凸顯。《荀子?儒效》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蔽鳚h前期,北胡南越成為漢朝主要外敵。《淮南子?俶真訓》云,“六合之內,一舉而千萬里。是故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萬物一圈也。”《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云,“況乃以中國一統(tǒng),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內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師北討強胡,南誅勁越,將卒以次封矣?!蔽鳚h揚雄《涼州箴》云,“隴山以徂,列為西荒。南排勁越,北啟強胡?!薄稘h書?地理志》云,“漢興,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p>

西晉末年,中原動蕩,衣冠南渡,優(yōu)先選擇東南沿海地區(qū)。《晉書?元帝紀》記載,“東海王(司馬)越之收兵下邳也,假帝(晉元帝司馬睿)輔國將軍。尋加平東將軍、監(jiān)徐州諸軍事,鎮(zhèn)下邳。俄遷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司馬)越西迎大駕,留帝居守。永嘉初,用王導計,始鎮(zhèn)建鄴,以顧榮為軍司馬,賀循為參佐,王敦、王導、周顗、刁協(xié)并為腹心股肱,賓禮名賢,存問風俗,江東歸心焉。”其中晉元帝司馬睿本為西晉瑯琊王,顧榮為吳郡吳縣(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江南士族領袖;王敦、王導為瑯琊臨沂(在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周顗為汝南郡安成縣(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人,刁協(xié)為渤??ゐ埌部h(在今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人,皆為江北士族代表。唐代劉知幾《史通?邑里》云,“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p>

金滅北宋,中原動蕩,再次衣冠南渡,同樣優(yōu)先選擇東南沿海地區(qū)。元滅南宋,南宋官民繼續(xù)在沿海文明帶堅持斗爭,力圖恢復?!端问?高宗本紀》記載,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壬寅下詔,“奉元祐太后如東南,六宮及衛(wèi)士家屬從行,朕當獨留中原,與金人決戰(zhàn)?!币宜龋衷t,“京師未可往,當巡幸東南。”隨后宋高宗經(jīng)由揚州逃往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宋高宗輾轉到達明州(治所在今浙江省寧波市),“壬午,定議航海避兵”,于是乘船在閩浙沿海一帶逃竄,金兵退后才敢返回,紹興二年(1132年)正月“丙午,帝至臨安府”。宋恭宗趙?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宋恭宗被迫投降。同年宋端宗趙昰在福州繼位,改元景炎,不久乘船逃往海上。景炎三年(1278年)宋端宗在雷州去世,宋末帝趙昺繼位,改元祥興(1278年)。次年,宋軍在崖山(在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南)海戰(zhàn)中覆滅,宋末帝隨同部屬蹈海自盡。

六、發(fā)現(xiàn)橫斷山谷文明帶

和橫斷山谷文明走廊

烏孫本來與月氏都在河西走廊一帶游牧,后來受到月氏攻擊,被迫遷徙?!稘h書?張騫傳》記載張騫云,“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父難兜靡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小國也。大月氏攻殺難兜靡,奪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為求食,還,見狼乳之,又烏銜肉翔其旁,以為神。遂持歸匈奴,單于愛養(yǎng)之。及壯,以其父民眾與昆莫,使將兵,數(shù)有功。時,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請單于報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復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眾,因留居,兵稍強。會單于死,不肯復朝事匈奴。匈奴遣兵擊之,不勝,益以為神而遠之。”烏孫君主稱號昆莫,又可譯作昆靡、昆彌、昆明?!稘h書?西域傳》記載,“未出塞,聞烏孫昆彌翁歸靡死,烏孫貴人共從本約,立岑陬子泥靡代為昆靡,號狂王。”《資治通鑒》卷二七記載,“初,肥王翁歸靡胡婦子烏就屠,狂王傷時,驚,與諸翎侯俱去,居北山中,揚言母家匈奴兵來,故眾歸之。后遂襲殺狂王,自立為昆彌……馮夫人錦車持節(jié),詔烏就屠詣長羅侯赤谷城,立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皆賜印綬。”烏孫遺民一部分逃亡匈奴,后來向西攻取大月氏西遷故地,另一部分南下成為昆明(在今云南省大理市一帶),繼續(xù)保持游牧傳統(tǒng)?!稘h書?西南夷傳》記載,“南夷君長以十數(shù),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shù),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shù),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桐師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巂、昆明,編發(fā),隨畜移徙,亡常處,亡君長,地方可數(shù)千里?!?/p>

烏孫、阿史那同音異譯,突厥汗族阿史那氏為烏孫后裔。烏孫昆彌狼乳神話與突厥先祖狼哺神話有可能為同一神話的不同變體。《隋書?突厥傳》記載,“突厥之先,平?jīng)鲭s胡也,姓阿史那氏。后魏太武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于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蛟疲湎葒谖骱V?,為鄰國所滅,男女無少長盡殺之。至一兒,不忍殺,刖足斷臂,棄于大澤中。有一牝狼,每銜肉至其所,此兒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遂與狼交,狼有孕焉。彼鄰國者,復令人殺此兒,而狼在其側。使者將殺之,其狼若為神所憑,欻然至于海東,止于山上。其山在高昌西北,下有洞穴,狼入其中,遇得平壤茂草,地方二百余里。其后狼生十男,其一姓阿史那氏,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

南遷烏孫以其君主稱號昆彌作為族稱。《新唐書?昆明蠻傳》記載,“爨蠻西有昆明蠻,一曰昆彌,以西洱河為境,即葉榆河也……人辮首左衽,與突厥同,隨水草畜牧,夏處高山,冬入深谷。尚戰(zhàn)死,惡病亡,勝兵數(shù)萬?!薄短茣?昆彌國》云,“昆彌國者,一曰昆明,西南夷也。以爨之西洱河為界,即葉榆河也。其俗與突厥同……勝兵數(shù)萬人。相傳云:與匈奴本是兄弟國也。漢武帝得其地入益州郡部,其后復絕。”《資治通鑒》卷一八九記載,“昆彌遣使內附。昆彌即漢之昆明也。”

七、發(fā)現(xiàn)東經(jīng)文明走廊

炎帝曾與黃帝戰(zhàn)于阪泉,后來葬于長沙茶鄉(xiāng)之尾(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說明炎帝族裔有可能經(jīng)由太行兩翼文明走廊南下荊湘盆地?!妒酚?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神農(nóng)生于厲鄉(xiāng),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睍x代皇甫謐著《帝王世紀》記載,炎帝葬于長沙。宋代羅泌《路史》記載,炎帝“崩葬長沙茶鄉(xiāng)之尾,是曰茶陵”。炎帝南下荊湘,葬于茶陵,成為南方火帝?!抖Y記?月令》云,夏季“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宇文鮮卑自稱炎帝后裔。《周書?文帝紀》記載,鮮卑宇文泰“其先出自炎帝神農(nóng)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

黃帝族裔有可能曾經(jīng)沿著太行兩翼文明走廊南遷。《魏書?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記載北魏高祖云,“黃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遷于河南。”唐代李泰《括地志》云,“黃帝征戰(zhàn)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秉S帝南下中原,成為中央土帝。《禮記?月令》云,“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薄妒酚?五帝本紀》云,“(軒轅)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蓖匕硝r卑自稱黃帝后裔?!侗笔?魏本紀》云,“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薄包S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慕容鮮卑自稱黃帝后裔。《晉書?慕容廆載記》云,“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號曰東胡?!?/p>

帝顓頊高陽氏族裔有可能曾沿太行東翼文明走廊北上幽燕,南下荊湘。顓頊建都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蹲髠?昭公十七年(前525年)》記載辛慎曰:“衛(wèi),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稘h書?地理志》記載,“衛(wèi)本國既為狄所滅,文公徙封楚丘,三十余年,子成公徙于帝丘。故《春秋經(jīng)》曰‘衛(wèi)遷于帝丘’,今之濮陽是也。本顓頊之虛,故謂之帝丘。夏后之世,昆吾氏居之?!睍x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顓頊“始都窮桑,后徙商丘”,“歲在鶉火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里”。大棘城又名棘城(在今遼寧省義縣西北),曾被認為是顓頊之墟。西晉惠帝元康四年(294年)鮮卑慕容廆由徒河之青山遷都大棘城。《晉書?慕容廆載記》記載,“廆以大棘城即帝顓頊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農(nóng)桑,法制同于上國?!备截ⅤV魚、務隅、夫余、扶余相通?!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云,帝顓頊葬于東北扶余山,“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海外北經(jīng)》云,“務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薄逗葨|經(jīng)》云,“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wèi)之。”根據(jù)五行帝系學說,顓頊被尊為水帝、北帝、黑帝、冬帝。《淮南子?天文訓》云,“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zhí)權而治冬?!背宄鲎缘垲呿湼哧柺稀!峨x騷》云,“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薄妒酚?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

帝嚳高辛氏族裔有可能沿著太行兩翼文明走廊遷徙。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帝嚳又稱帝干,都于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帝干高辛,姬姓也。其母生見其神異,自言其名曰岌。齠齔有圣德,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紀官也”?!堵肥?國名紀》云,帝嚳高辛氏曾經(jīng)居于棘城,“然棘城實為高辛氏之虛”?!妒鶉呵?前燕錄》云,帝嚳少子曾經(jīng)居于紫蒙之野(在今遼寧省朝陽市西北紫蒙川),“昔高辛氏游于海濱,留少子厭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號曰東胡云,云其后為慕容氏?!?/p>

帝堯陶唐氏族裔有可能大體沿著太行兩翼文明走廊遷徙?!妒酚?五帝本紀》正義:“涿鹿山在媯州東南五十里,山側有涿鹿城,即黃帝、堯、舜之都也?!碧茋敖穸ㄖ萏瓶h也”。如果此說屬實,那么黃帝、堯、舜皆曾建都涿鹿。《漢書?地理志》記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于此。”漢代鄭玄《詩譜》云,“堯始居晉陽,后遷河東。”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堯始封于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在今定州。后徒晉陽。”“堯都平陽,于《詩》為唐國”。《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八稱唐縣“即古唐侯國,堯初封于此,今定州北有故唐城”。《詩?唐風》疏引皇甫謐曰,“堯始封于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后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于詩為唐國,則唐國為平陽也?!鼻宕惾翳ⅰ渡袝枳C》云,“堯為天子實先都晉陽,后遷平陽府?!碧茍蜃逡嵩?jīng)南下丹水(在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進而南下荊湘盆地。《六韜》云,“堯伐有苗于丹水之浦”?!秴问洗呵铩ふ兕悺吩疲皥驊?zhàn)丹水以服南蠻”。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山海經(jīng)?海內南經(jīng)》云,“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

帝舜有虞氏族裔有可能經(jīng)由晉楚文明走廊南下荊湘盆地。《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妒酚?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巡游至于湘山(今洞庭湖君山),“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漢代劉向《列女傳》云,“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后,女英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于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于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帝舜都于蒲阪(在今山西省永濟市),分封其弟象沿著晉楚文明走廊南下建立有鼻。唐代李泰《括地志?蒲州?河東縣》云,“河東縣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壇。”《孟子?萬章上》云,“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云,“舜封象于有鼻,死不為置后,以為暴亂之人不宜為太祖?!薄稘h書?鄒陽傳》云,“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殺舜為事,及舜立為天子,封之于有卑。”唐代顏師古注:“地名也,音鼻,今鼻亭是也,在零陵?!钡蹏俊⒌蹐?、帝舜族裔有可能皆沿晉楚文明走廊南遷荊湘盆地?!渡胶=?jīng)?大荒南經(jīng)》云,“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惫弊ⅲ骸笆寰叹?。舜巡狩,死于蒼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基(墓)在今九疑之中?!薄渡胶=?jīng)?大荒南經(jīng)》又云,“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惫弊ⅲ骸霸郎剑吹疑揭?。”《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又云,“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p>

夏族有可能經(jīng)由太行西翼文明走廊南下中原以后建立夏朝,進而南下湘贛地區(qū)。夏族先民曾經(jīng)居于山西盆地。周成王分封唐叔虞于夏墟,建立唐國,后來改稱晉國。《左傳?定公四年》云,“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康誥》,而封于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倍蓬A注:“夏虛,大夏,今太原晉陽也?!薄妒酚?鄭世家》集解引服虔語:“大夏在汾澮之間,主祀?yún)⑿?。”《史?鄭世家》正義引《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史記?晉世家》記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薄妒酚?秦始皇本紀》記載,“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碧拼鷱埵毓?jié)正義:“大夏,太原晉陽縣。”《括地志》云,“大夏,今并州晉陽及汾、絳等州是。昔高辛氏子居之,西近河?!敝芪渫踉庥葜儆谙男妫⒂輫ㄔ诮裆轿魇∑疥懣h)。《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毕淖逑让裨?jīng)居于洛陽盆地和嵩山周圍地區(qū)?!妒酚?周本紀》記載周武王云,“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夏族先民曾經(jīng)居于豫中、豫西地區(qū)?!妒酚?貨殖列傳》記載,“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之遺風。潁川敦愿。秦末世,遷不軌之民于南陽。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yè)多賈。其任俠,交通潁川,故至今謂之夏人?!薄稘h書?地理志》記載,“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忠,其敝鄙樸。”夏禹曾經(jīng)南征三苗,到達鄱陽湖和洞庭湖流域?!赌?非攻下》云,“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云,“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p>

商族有可能經(jīng)由太行東翼文明走廊南遷,抵達黃渭文明帶東段以后建立商朝?!渡袝?商書》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薄秶Z?周語下》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睍x代杜預《春秋釋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國睢陽縣也?!鄙套逑让裨?jīng)居于遼河源頭?!妒辣尽吩?,“昭明居砥石”?!盾髯?成相》云,“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遷于商?!薄痘茨献?地形訓》云,“遼出砥石”。高誘注:“山名,在塞外,遼水所出?!鄙套逑让裨?jīng)居于易水流域?!吨駮o年》卷上記載,“十二年,殷侯子亥賓于有易,有易殺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薄妒辣?作篇》云,“相土作乘馬,遷都于商邱?!睗h朝時期太行山東趙國故地仍有商紂遺風?!稘h書?地理志》云,“巨鹿,《禹貢》大陸澤在北。紂所作沙丘臺在東北七十里?!薄摆w、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亂余民。丈夫相聚游戲,悲歌忼慨,起則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yōu)。”

北石峁遺址有可能為夏族先民故都遺址。《淮南子?修務訓》云,“禹生于石,契生于卵,史皇產(chǎn)而能書,羿左臂修而善射。”《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引《括地志》云,“茂州汶川縣石紐山在縣西七十三里”。《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云,“禹治洪水,通軒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薄独[史》引《隋巢子》云,“禹治洪水,通軒轅山,化為熊,涂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崇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左傳?隱公八年》記載眾仲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毕挠怼⑾膯⒔陨谑?,所以姓石,通假為姒。《管子?小匡》云,“士農(nóng)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尹知章注:“四者國之本,猶柱之石也,故曰石也。”夏族經(jīng)由山西盆地南下洛陽盆地以后,實現(xiàn)了從石城文明向土城文明的轉型。夏族領地曾被稱為土方?!对?商頌?長發(fā)》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楚辭?天問》云,“禹降省下土方”。甲骨卜辭記載,商王武丁曾經(jīng)“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共人五千伐土方”,“王省土方”。

本來炎帝后裔共工后土父子南下平治水土,后被黃帝后裔鯀禹父子取代?!渡胶=?jīng)?海內經(jīng)》云,“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毕孽叀⑾挠頌辄S帝后裔,共工、四岳為炎帝后裔,夏鯀治水重蹈共工覆轍以后,夏禹改弦更張,在四岳輔助下治水成功?!秶Z?周語下》記載太子晉云,“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yǎng)物豐民人也。此一王四伯,豈繄多寵?皆亡王之后也。唯能厘舉嘉義,以有胤在下,守祀不替其典。有夏雖衰,杞、鄶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后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后也?!?/p>

社神后土、谷神后稷本來出自炎帝后裔,后被黃帝后裔夏禹、周棄取代。漢代蔡邕《獨斷》云,“社神,蓋共工氏之子勾龍也,能平水土。帝顓頊之世舉以為土正,天下賴其功。堯祠以為社。凡樹社者,欲令萬民加肅敬也。各以其野所宜之木以名其社,及其野位在未地。稷神,蓋厲山氏之子柱也,柱能殖百谷,帝顓頊之世舉以為田正,天下賴其功。周棄亦播殖百谷以稷五谷之長也,因以稷名其神也。社稷二神功同,故同堂別壇,俱在末位。土地廣博不可徧覆,故封社稷。露之者必受霜,露以達天地之氣,樹之者尊而表之,使人望見則加畏敬也。先農(nóng)神:先農(nóng)者,蓋神農(nóng)之神?!薄痘茨献?氾論訓》云,“禹勞力于天下,死而為社。”《漢書?郊祀志下》云,“圣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遂于官社后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鳖亷煿抛⒁辑懺唬骸案叩鄢厣琊ⅲh社稷,《禮》所謂太社也。時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謂王社也。見《漢祀令》。而未立官稷,至此始立之。世祖中興,不立官稷,相承至今也?!?/p>

前燕都城經(jīng)由太行山東文明走廊南下遷徙,相繼建都棘城(在今遼寧省義縣)、龍城(在今遼寧省朝陽市)、薊城(在今北京市西北)和鄴(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北、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南),大體重經(jīng)商族南遷建立商朝之路。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十一月,遼東公慕容皝自立燕王,建立前燕,都于棘城;咸康八年(342年)遷都龍城。東晉穆帝永和六年(350年)燕王慕容儁遷都薊城;永和八年(352年)十一月稱帝。東晉穆帝升平元年(357年),前燕遷都于鄴。

北魏都城經(jīng)由太行山西文明走廊南下遷徙,相繼建都盛樂(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和林格爾縣)、平城(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大體重經(jīng)夏族南遷建立夏朝之路。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鮮卑拓跋珪重建代國,定都盛樂;同年四月,改稱魏王。東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六月,拓跋珪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七月,遷都平城,稱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439年)統(tǒng)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七年(493年)遷都洛陽。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受禪建立北齊。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正月,宇文覺受禪建立北周。西魏、北周建都長安,東魏、北齊建都于鄴(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皆在黃渭文明走廊上。

《列子?湯問?愚公移山》記載,愚公移山,矢志打通東經(jīng)文明走廊,最后感動上帝,得償所愿,“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p>

八、發(fā)現(xiàn)西經(jīng)文明走廊

周族父系始祖周棄為黃帝姬姓后裔,母系始祖姜嫄為炎帝姜姓后裔,說明周族為正宗炎黃子孫,周族先祖有可能曾經(jīng)居于陜北黃帝陵一帶,陜北石峁遺址有可能為周族先祖故都遺址。周棄分封于邰(在今陜西省武功縣),其后不窋北上居于不窋城(在今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史記?周本紀》云,“(帝舜)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公劉遷居于豳(在今陜西省彬縣、旬邑縣一帶),古公亶父遷居周原。周族曾經(jīng)南下成都平原?!渡胶=?jīng)?海內經(jīng)》云,“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泵鞔鷹钌鳌渡胶=?jīng)補注》云,“黑水都廣,今之成都也?!?/p>

蜀王蠶叢從岷山南下遷徙成都平原。漢代揚雄《蜀都賦》南宋章樵注引《蜀王本紀》云,“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妒裢醣炯o》記載,杜宇從朱提(在今云南省昭通市)北上,利從岷江源頭岷山南下,與杜宇結為夫妻,然后杜宇自立蜀王,建都于郫(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蜀王本紀》記載,“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井中出,為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東晉時期成漢常璩《華陽國志》記載,梁利從朱提北上與蜀王杜宇聯(lián)姻,“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nóng)。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后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秦滅蜀國以后,蜀國后裔南下,建立安陽國,建都封溪(治所在今越南河內市東英縣古螺)?!妒酚?南越列傳》索引引《廣州記》曰:“交趾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人,有駱王駱侯,諸縣自名為駱將,銅印青綬,即今之令長也。后蜀王子將兵討駱侯,自稱為安陽王,治封溪縣,后南越王尉他攻破安陽王,令二使典主交趾、九真二郡人?!?/p>

秦國東征西討受阻以后,南征北戰(zhàn)戰(zhàn)果顯著,北上獲取上郡(郡治在今陜西省綏德縣),可達黃河北河,南下攻取巴蜀盆地,率先基本實現(xiàn)了自陜而西秦隴地區(qū)和自峽而西巴蜀地區(qū)的統(tǒng)一,為東向統(tǒng)一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妒酚?秦本紀》記載,秦繆公死后人殉眾多,于是君子曰:“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鼻鼗菸木啊傲辏杭{陰晉,陰晉更名寧秦?!薄鞍四?,魏納河西地?!薄笆?,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十一年,縣義渠。”“使張儀伐取陜,出其人與魏”。秦惠文君后“五年,王游至北河”;“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秦代李斯《諫逐客書》云,“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p>

秦朝滅亡以后,劉邦受封漢王,據(jù)有巴蜀漢中,隨即北定三秦,統(tǒng)一陜河峽江以西地區(qū)以后東向爭奪天下?!妒酚?高祖本紀》記載,漢王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zhàn)好畤,又復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p>

黃河河套可以分為東套、西套和北河北套、北河南套,北套又分前套和后套,皆在黃河北河以北,北河以南、毛烏素沙地以北則為北河南套,毛烏素沙地以東、晉陜黃河以西的陜北地區(qū)為東套,大體屬于秦朝上郡轄區(qū),毛烏素沙地以西、賀蘭山脈以東地區(qū)為西套,大體屬于秦朝北地郡轄區(qū)。三面環(huán)繞黃河河套谷地,南面橫亙渭河谷地,圍合成為鄂爾多斯高臺山地。長城文明先民既可以沿著黃河東套文明走廊南下,又可以沿著黃河西套文明走廊南下。匈奴首領赫連勃勃曾以統(tǒng)萬城(在今陜西省靖邊縣白城子)為都、以陜北為中心建立大夏,史稱匈奴夏國或稱胡夏,黨項首領李元昊曾以興慶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為都、以西套平原為中心建立大夏,史稱黨項夏國或稱羌夏。胡夏赫連勃勃據(jù)有黃河河套和鄂爾多斯臺地,進而南下占據(jù)關中地區(qū),大體重走了周族從長城文明帶南下關中地區(qū)的遷徙道路。東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年)赫連勃勃自稱天王、大單于,建號大夏,建元龍升。義熙九年(413年)赫連勃勃改元鳳翔,下令修建統(tǒng)萬城作為都城。義熙十四年(418年)赫連勃勃在長安稱帝,改元昌武,置南臺于長安。黨項首領李繼遷初都夏州(治所在今陜西省靖邊縣西北白城子),也曾據(jù)有黃河河套和鄂爾多斯臺地大部分地區(qū)。因為先祖和本人曾被封為西平王,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黨項首領李繼遷奪取靈州以后,升靈州為西平府(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市西南),次年自胡夏故都夏州遷都西平府。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黨項首領李德明改懷遠鎮(zhèn)(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為興州,定為都城。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李元昊又升興州為興慶府。北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自立為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號稱東京,以西平府為西京。胡夏赫連勃勃以統(tǒng)萬(在今陜西省靖邊縣西北白城子)為都城,以長安為南臺,統(tǒng)萬、長安皆在鄂爾多斯東翼文明走廊上,相對而言,羌夏以興慶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為都城,西平府為西京,興慶府、西平府皆在鄂爾多斯西翼文明走廊上。從實際擴張結果來看,胡夏主要是自北而南,從鄂爾多斯高原向關中盆地擴張;羌夏南下未果,主要是自東而西,沿著長城文明走廊經(jīng)由河西走廊擴展。

九、發(fā)現(xiàn)各大文明走廊的

擴展與延伸、交匯與開放

黃渭文明和黃渭文明帶不斷擴張成為黃河文明和黃河文明帶,覆蓋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地區(qū),黃渭文明走廊相應擴展成為黃河文明走廊?!逗鬂h書?東夷傳》云,“秦并六國,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江岷文明和江岷文明帶不斷擴張成為長江文明和長江文明帶,覆蓋秦嶺淮河以南、南嶺以北地區(qū),江岷文明走廊相應擴展成為長江文明走廊?!妒酚?西南夷列傳》記載,“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shù)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p>

長城文明走廊、黃渭文明走廊、江岷文明走廊在隴山地區(qū)交匯。西來文明經(jīng)過河西走廊以后可以分別沿著黃渭文明走廊、江岷文明走廊傳播,也可以分別沿著長城文明走廊、橫斷山谷文明走廊傳播,進而通過縱橫交織、四通八達的中華文明古道體系擴散開來;反之亦然。比如三苗從洞庭湖與鄱陽湖之間遷徙三危(今甘肅省敦煌市三危山一帶)地區(qū)?!妒酚?五帝本紀》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唐代張守節(jié)正義:“吳起曰:‘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為左,彭蠡在東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闭x引《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高峰,故曰三危?!庇秩缃?、允戎從瓜州(在今甘肅省敦煌市)經(jīng)由河西走廊遷徙伊洛地區(qū)。姜戎曾經(jīng)協(xié)助晉軍在崤山之戰(zhàn)中消滅秦軍?!蹲髠?襄公十四年》記載,“范宣子親數(shù)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知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zhí)女!’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莨闷浯蟮?,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貍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睍x代杜預注:“瓜州,地在今敦煌。”《左傳?昭公九年》記載詹桓伯云,“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逼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晉代杜預注:“允姓,陰戎之祖,與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绷簡⒊?901年在《中國史敘論》中曾經(jīng)以為,“黃帝起于昆侖之墟,即自帕米爾高原,東行而入中國,棲于黃河沿岸,次第蕃殖于四方?!?/p>

河西走廊溝通西域地區(qū),既是內地與蒙疆、藏疆的交匯地區(qū),又是長城文明走廊、黃渭文明走廊、江岷文明走廊和藏東橫斷山谷文明走廊的扭結地區(qū)。遼西走廊溝通滿洲地區(qū),既是內地與蒙疆、滿疆三部的交匯地區(qū),又是沿海文明走廊、長城文明走廊和太行山東文明走廊的扭結地區(qū)。滇桂地區(qū)則是沿海文明走廊、藏東橫斷山谷文明走廊和江岷文明走廊的扭結地區(qū)。長城文明走廊、黃渭文明走廊、江岷文明走廊和藏東橫斷山谷文明走廊交匯,以經(jīng)過西域以中亞地區(qū)為漏斗。烏孫、月氏及其后裔昭武九姓皆由西域遷往中亞地區(qū)。西晉動蕩特別是西晉滅亡以后,許多內地居民避亂河西地區(qū)?!稌x書?張軌傳》記載,西晉末年,“軌以時方多難,陰圖據(jù)河西,筮之,遇《泰》之《觀》,乃投策喜曰:‘霸者兆也?!谑乔鬄闆鲋荨9湟嗯e軌才堪御遠。永寧初,出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秘書監(jiān)繆世征、少府摯虞夜觀星象,相與言曰:‘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涼土耳。張涼州德量不恆,殆其人乎!’”“及京都陷……中州避難來者日月相繼,中州避難來者日月相繼,分武威置武興郡以居之?!遍L城文明走廊與太行東翼文明走廊、沿海文明走廊交匯,以朝鮮半島為漏斗?;釉什糠稚坛泼窠?jīng)由遼西走廊進入朝鮮半島?!妒酚?宋微子世家》記載,“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稘h書?地理志》云,“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背r王朝安鼎?!稏|史綱目》卷一記載,“箕子之來,中國人隨之者五千。詩、書、禮、樂、醫(y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從焉?!毖嗳诵l(wèi)滿亡命建立朝鮮,建都王險(在今朝鮮平壤市西南大同江南岸)?!妒酚?朝鮮列傳》記載,“燕王盧綰反,入匈奴,(衛(wèi))滿亡命,聚黨千余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奔庖辑懺?,“王險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鼻爻髅裨?jīng)居于朝鮮半島?!度龂?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云,“陳勝等起,天下叛秦,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shù)萬口。燕人衛(wèi)滿,魋結夷服,復來王之?!薄侗笔?新羅傳》記載,“新羅者,其先本辰韓種也。地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地。辰韓亦曰秦韓。相傳言秦世亡人避役來適,馬韓割其東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韓。其言語名物,有似中國人,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皆為徒,不與馬韓同。又辰韓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傳,辰韓不得自立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為馬韓所制。辰韓之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新羅則其一也?;蚍Q魏將毋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后復歸故國,有留者,遂為新羅,亦曰斯盧?!毖睾N拿髯呃扰c橫斷文明走廊、東經(jīng)文明走廊與西經(jīng)文明走廊在廣西與云南一帶交匯,皆以中南半島作為漏斗。越南史籍記載,百越始祖為炎帝神農(nóng)氏后裔涇陽王之子崇纜與帝來之女嫗姬所生百男。根據(jù)中國上古女性稱謂方式,帝女嫗姬姓姬,應為黃帝后裔。百越父系始祖源出炎帝,母系始祖源出黃帝,屬于炎黃子孫。炎帝后裔沿著晉楚文明走廊南下五嶺以南直至越南?!洞笤绞酚浫珪?外紀卷之一?鴻厖氏紀》記載,“涇陽王諱祿續(xù),神農(nóng)氏之后也。壬戌元年初,炎帝神農(nóng)氏三世孫帝明,生帝宜。既而南巡至五嶺,接得婺仙女,生王。王圣智聰明,帝明奇之,欲使嗣位。王固讓其兄,不敢奉命。帝明于是立帝宜為嗣,治北方,封王為涇陽王,治南方,號赤鬼國。王娶洞庭君女,曰神龍,生貉龍君?!薄昂妖埦M崇纜,涇陽王之子也。君娶帝來女,曰嫗姬。生百男(俗傳生百卵),是為百粵之祖。一日謂姬曰:‘我是龍種,儞是仙種。水火相尅,合并實難?!伺c之相別。分五十子從母歸山,五十子從父居南。封其長為雄王,嗣君位?!薄胺謬鵀槭宀?,曰交趾、曰朱鳶、曰武寧、曰福祿、曰越裳、曰寧海、曰陽泉、曰陸海、曰武定、曰懷驩、日九真、曰平文、曰新興、曰九德,以臣屬焉。其曰文郎,王所都也。置相曰貉侯,將曰貉將(貉將后訛為雄將)?!?/p>

蜀國遺民曾經(jīng)南下越南地區(qū)。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蜀?!度A陽國志?蜀志》記載,“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敗績。王遁走,至武陽(在今四川省彭山縣)為秦軍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鄉(xiāng),死于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蜀國遺族在安治王蜀制的帶領下輾轉南下越南北部,稱為南崗部。其子蜀泮統(tǒng)一十部,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蜀泮率軍攻打文朗國雄王,雄王國破自殺,蜀泮建立甌雒國,建都古螺城(在今越南河內市東北東英縣),自號安陽王。約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南越武帝趙佗滅亡安陽國?!洞笤绞酚浫珪?外紀卷之一?蜀紀》記載,“甲辰元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王既并文郎國,改國號曰甌貉國。初王屢興兵攻雄王。雄王兵強將勇,王屢敗。雄王謂王曰:‘我有神力,蜀不畏乎?’遂廢武備而不修,需酒食以為樂。蜀軍逼近,猶沉醉未醒,乃吐血墮井薨,其眾倒戈降蜀。王于是筑城于越裳,廣千丈,盤旋如螺形,故號螺城,又名思龍城?!薄督恢萃庥蛴洝酚涊d,“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后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后南越王尉佗舉眾攻安陽王,安陽王有神人皋通下輔佐,為安陽王治神弩一張,一發(fā)殺三百人……南越進兵攻之,安陽王發(fā)弩,弩折遂敗。安陽王下船逕出于?!剿旆T雒將?!?/p>

文化與文明可以傳導、對流和輻射,族群可以越過邊界遷徙。禿發(fā)鮮卑在經(jīng)由長城文明走廊從幽朔一帶到達河西走廊以后曾經(jīng)建立南涼政權,南涼覆滅以后禿發(fā)鮮卑遺民有可能經(jīng)由后世唐蕃古道南下,融合發(fā)展成為吐蕃,繼續(xù)保持游牧文明風俗。窣勃野、鮮卑同音異譯,吐蕃、禿發(fā)、拓跋同音異譯?!杜f唐書?吐蕃傳》記載,“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里,本漢西羌之地也。其種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涼禿發(fā)利鹿孤之后也。利鹿孤有子曰樊尼,及利鹿孤卒,樊尼尚幼,弟傉檀嗣位,以樊尼為安西將軍。后魏神瑞元年,傉檀為西秦乞佛熾盤所滅,樊尼招集余眾,以投沮渠蒙遜,蒙遜以為臨松太守。及蒙遜滅,樊尼乃率眾西奔,濟黃河,逾積石,于羌中建國,開地千里。樊尼威惠夙著,為群羌所懷,皆撫以恩信,歸之如市。遂改姓為窣勃野,以禿發(fā)為國號,語訛謂之吐蕃,其后子孫繁昌,又侵伐不息,土宇漸廣。歷周及隋,猶隔諸羌,未通于中國?!薄缎绿茣?吐蕃傳》記載,“或曰南涼禿發(fā)利鹿孤之后,二子,曰樊尼,曰傉檀。傉檀嗣,為乞佛熾盤所滅。樊尼挈殘部臣沮渠蒙遜,以為臨松太守。蒙遜滅,樊尼率兵西濟河,逾積石,遂撫有群羌云?!薄秲愿敗酚涊d,“南涼禿發(fā)樊尼率眾西奔,濟黃河,逾積石,于羌中建國,開地千里,以禿發(fā)為國號,語訛,謂之吐蕃?!?/p>

長城以北游牧族群可以越過長城南下遷徙,成為農(nóng)耕族群,長城以南農(nóng)耕族群也有可能越過長城北上遷徙,成為游牧族群?!妒酚?韓信盧綰列傳》記載,“明年春,上(漢高祖劉邦)以韓信材武,所王北近鞏、洛,南迫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乃詔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備御胡,都晉陽。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shù)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显S之,信乃徙治馬邑。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shù)使使胡求和解。漢發(fā)兵救之,疑信數(shù)間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七年冬,上自往擊,破信軍銅鞮,斬其將王喜。信亡走匈奴?!薄笆狗畤垞粞?。燕王綰悉將其宮人家屬騎數(shù)千居長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謝。四月,高祖崩,盧綰遂將其眾亡入匈奴,匈奴以為東胡盧王。”

大陸居民有可能遷徙海島,走上海島遷徙之路和海上文明之路。徐福又作徐巿,曾經(jīng)帶領童男童女三千人留居海島?!妒酚?秦始皇本紀》記載,“既已,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發(fā)童男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仙人?!薄妒酚?淮南衡山列傳》記載,“秦皇帝大說,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薄度龂?吳書?孫權傳》記載,黃龍二年(230年),“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shù)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數(shù)千人還。”宋代歐陽修《日本刀歌》認為徐福定居日本,“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兇。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其先徐福詐秦民,采藥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辭藻。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蕩無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銹澀短刀何足云?!背h戰(zhàn)爭時期,韓信率領漢軍消滅齊國以后,齊王田橫投奔彭越;劉邦稱帝以后,田橫率部亡命海島?!妒酚?田儋列傳》記載,“(田)橫聞齊王死,自立為齊王,還擊嬰,嬰敗橫之軍于嬴下。田橫亡走梁,歸彭越……后歲余,漢滅項籍,漢王立為皇帝,以彭越為梁王。田橫懼誅,而與其徒屬五百余人入海,居島中?!鼻迨雷骓樦问四辏?661年)至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一直堅持抗清斗爭的南明延平王鄭成功收復臺灣,招徠沿海居民開發(fā)臺灣?!肚迨犯?鄭成功傳》記載,“(鄭)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桂王入緬甸,聲援絕,勢日蹙,乃規(guī)取臺灣?!薄俺晒δ颂柵_灣為東都,示將迎桂王狩焉。以陳永華為謀主,制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臺灣周千里,土地饒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萊、興屯聚?!?/p>

明朝滅亡以后,清兵入關,南明政權大體在沿海文明帶遷徙,后與從四川盆地南下云貴地區(qū)的大西民軍余部聯(lián)合抗清。明毅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監(jiān)國,隨后稱帝,改元弘光。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南京陷落,弘光帝被清軍俘虜。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隆武帝被清軍殺害。十月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監(jiān)國,十一月稱帝,以次年為永歷元年,隨后在廣東、廣西、湖南、貴州、云南一帶不斷遷徙,堅持抗清。明毅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大舉入川,大西皇帝張獻忠戰(zhàn)死,余部由孫可望和李定國等率領進軍云貴地區(qū),聯(lián)合南明永歷政權抗清。順治二年(1645年),潞王朱常淓在杭州、偽太子王之明在南京、益王朱慈炲在撫州、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等曾先后宣布監(jiān)國,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唐王朱聿鐭曾在廣州稱帝,以次年為紹武元年,但皆迅速敗亡。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占領昆明,永歷帝逃往緬甸。

到了清朝,古代中國早已超越了《尚書?禹貢》《禮記?王制》九州五民的狹小視野,形成了九域五部的總體格局。清朝三大移民浪潮走西口——以陜北、晉北、河北居民穿越長城文明走廊出塞進入蒙古高原謀生創(chuàng)業(yè)甚至遷徙為主體,闖關東——以華北居民出關進入東北地區(qū)謀生創(chuàng)業(yè)甚至遷徙為主體,下南洋——以沿海居民出海進入南洋地區(qū)謀生創(chuàng)業(yè)甚至遷徙為主體,皆為環(huán)秦文明走廊再次對外開放的表現(xiàn),成為安土重遷的內地居民走出環(huán)秦文明走廊、走進偉大邊疆、走向整個世界的偉大壯舉。

作者|柳士發(fā)

編輯|毛豆

1.《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專題之發(fā)現(xiàn)長城天山文明走廊》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專題之發(fā)現(xiàn)長城天山文明走廊》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61782.html

上一篇

關于1506年是周朝還是明朝我想說明朝皇帝順序表

下一篇

【3000多年前周朝數(shù)學家】專題他的質疑引發(fā)了 2000 多年的數(shù)學危機,差點將數(shù)學扼殺在搖籃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看這里!地理歷史簡介——江西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看這里!地理歷史簡介——江西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相關介紹,江西省,中國省級行政區(qū)被稱為間城(G N),被稱為間浦大地,是江南“母親的故鄉(xiāng)”,古時候被稱為“小杜初美、廣東湖南民政”。 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江西...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河北南部小村地下,為何有戰(zhàn)國之后唯一被徹底摧毀的中原王朝首都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河北南部小村地下,為何有戰(zhàn)國之后唯一被徹底摧毀的中原王朝首都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相關介紹,由于我國歷史上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人們改造自然的手段仍然很低,他們生活的集結地必須隨著氣候、獵物、自然災害等外部條件的變化不斷移動。 甚至就連國都也是這樣,除了夏朝國都依然具有爭議或者不可考之外,商都就是經(jīng)...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總結很全面速看!山西省最南端的一個縣,人口超4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總結很全面速看!山西省最南端的一個縣,人口超4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相關介紹,陜西省會太原市居住在太行山以西,被稱為“秦”,也被稱為“三秦”。 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陜西、內蒙古等省區(qū)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里山河”。山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看這里!廖氏人物志「公元前2900年-公元2013年部分」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看這里!廖氏人物志「公元前2900年-公元2013年部分」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相關介紹,吳濟夏商周秦漢時期(公元前2900年——年公元219年) 淑安利亞先生的姓是始祖。 帝顓頊后裔,夏朝時受封于飂(又作蓼)國,為今河南省唐河汝南固始即濮陽東南一帶。傳至37世伯廖將“飂”改為“廖”字。春...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專題山西省一個縣,地處三省交界處,總人口超40萬!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專題山西省一個縣,地處三省交界處,總人口超40萬!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相關介紹,陜西省省會太原市居住在太行山以西,被稱為“秦”,也被稱為“三秦”。 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陜西、內蒙古等省區(qū)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里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專題之山西省一個縣,地處三省交界處,總人口超40萬!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專題之山西省一個縣,地處三省交界處,總人口超40萬!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相關介紹,陜西省省會太原市居住在太行山以西,被稱為“秦”,也被稱為“三秦”。 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陜西、內蒙古等省區(qū)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里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終于找到答案了山西運城苪城歷史由來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終于找到答案了山西運城苪城歷史由來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相關介紹,隸屬于陜西省運城,位于陜西西南端黃河中游,位于晉、晉、豫三省交界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4 36 '-48 ', 地處山西省最南端的晉、秦、豫三省交界處,是山西的南大門。北隔中條山與永濟市...

關于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我想說山西運城苪城歷史由來

關于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我想說山西運城苪城歷史由來

1073江西發(fā)現(xiàn)商朝相關介紹,隸屬于陜西省運城,位于陜西西南端黃河中游,位于晉、晉、豫三省交界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4 36 '-48 ', 地處山西省最南端的晉、秦、豫三省交界處,是山西的南大門。北隔中條山與永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