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_少妇福利无码视频_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_一级毛片国产A级片

當前位置:首頁 > 話題廣場 > 歷史專區(qū) > 唐朝

【27歲唐朝詩人】大江流日夜:唐代詩人的川江生涯

如果在唐朝、川江上、出川和立川忙碌的過客中有一個小的特殊群體:詩人。

765年,杜甫的客輪從龍州(宜賓)進入長江。

按計劃,他將很快回到洛陽。然而,世事難料,他直到客死湖湘,也沒能回到念茲在茲的故鄉(xiāng)。

而就在七年前,李白走到夔州(今奉節(jié))得到朝廷大赦。這是李白自25歲離開家鄉(xiāng)江油后,距離故鄉(xiāng)最近的一次,但他選擇買舟東下,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中享受自由。

自從有了照相機,時光的流逝昭然若揭。當我翻閱這本影集時,距離拍攝者輕輕按下快門,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110年。照片的拍攝地,我大多去過。不少照片上都有一條河。有的是平緩的碼頭。修長的木船并排停泊,遍布卵石的江灘上,頭裹白帕的船工,用三塊石頭支起鐵鍋做飯。有的是水急浪高的峽谷,河床被兩岸山峰擠成一條灰線,波濤之上的船只宛如落水枯葉。

110年前的清末民初,中國還是一個封閉的農(nóng)業(yè)國度;而農(nóng)業(yè)國度,常常暗示著緩慢、落后,舊有的生活步履蹣跚,千年不變。

由是,我相信,從110年前再往上追溯1200年,老照片上的江河、船只,甚至于駕船的船工,乘船的客人,應該也不會有太大區(qū)別——其間的區(qū)別,肯定要小于今天的我們與老照片上110年前的他們。

這條河是中國第一長河:長江。從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長江主要流經(jīng)四川(含今重慶),人們習慣將這1000公里的河段稱為川江。川江北岸,岷江、沱江、嘉陵江及其各自支流,形成了密集的網(wǎng)狀水系。它們不僅是四川成為天府之國的重要原因,并且,在漫長的歷史年代里,還是溝通川內(nèi)外的交通孔道。

假如回到唐朝,當四川還稱為劍南道或東川、西川的時候,川江之上,出川與入川同樣繁忙。繁忙的旅人中,有一個小小的特殊群體:詩人……

長江流經(jīng)奉節(jié)白帝城 (IC Photo/圖)

念天地之悠悠

幽深的庭院里,回廊曲曲折折,掩映在蔥郁的古樹下。我站在回廊盡頭,透過枝椏縫隙,眺望兩三百米開外的大河。正值汛期,河水微黃,恰好與綠的樹和青的山形成鮮明對比。河中央,是一座紡錘狀小島。島上,整齊地種植著玉米和高粱,一排房屋順著江流的方向一字排開。

小島是典型的沙洲。水流減緩后,上游裹挾而來的泥沙在這里沉淀。緩慢而持久的沉淀,終于生長出一座生活著數(shù)十戶人家的島嶼。

我猜測,按沙洲沉積速度,很有可能,1300多年前,當那位氣宇軒昂的年輕人在我站立的庭院里閉門苦讀時,他并沒有看到過沙洲。

那時,沙洲還未露出水面,一如年輕人的名字,還不為世人所知。當他讀書之余注視靜水深流的大河時,他多半會想起遠方。遠方意味著事業(yè)、功名,以及由此而來的一陣陣激烈心跳。

這條河叫涪江。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因而也是長江的二級支流。四川西部,雪山巍峨,眾多江河從這里發(fā)源,涪江即其一。從地圖上看,涪江與它匯入的嘉陵江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淌,二者形成了一個巨大的V字。V字之間,是四川盆地的膏腴之地:綿陽、遂寧、南充。

涪江之濱的遂寧 (聶作平/圖)

與之相比,金華是一座微不足道的小鎮(zhèn)——如果沒有那位從這里走出去的讀書人的話。

金華屬縣級射洪市。在射洪,到處都能看到與那位讀書人相關的東西:子昂路、子昂廣場、子昂花園、子昂酒店,甚至,子昂夜啤酒、子昂魚莊……

——如你所知,讀書人姓陳,名子昂,字伯玉。

涪江中的小島叫金華壩,金華壩以及金華鎮(zhèn),它們的名字都源于我眺望涪江時佇立的那座青郁峰巒:金華山。

涪江從川西北崇山峻嶺中一路東南而來,過了江油后,海拔漸緩,大山化為高丘。江水流經(jīng)之處,間或沖積出一些濱江的小平原,四川話稱為壩子。金華鎮(zhèn)就坐落在這樣一個小小的壩子上。

得涪江水路之便,金華自古以來就是繁榮的水陸碼頭,曾經(jīng)做過射洪縣城。

與金華鎮(zhèn)隔江相對的涪江東岸,山巒起伏,連綿不絕,是為武東山。武東山的主峰天保寨,海拔674.4米,乃川中盆地最高峰。

武東山南麓,有一個小地名叫張家灣的地方,山間的一級級臺地上,點綴著民居和莊稼。張家灣,即學界考證出的陳子昂出生地。

不過,盡管沿著狹窄的山間公路來回跑了好幾趟,我仍然無法確認陳子昂的出生地具體在哪里——想想也是,一千多載銳不可當?shù)臅r光,足以改變一切,唐時的房屋與村落,又如何能夠保存到今天呢?

陳子昂出生地——武東山張家灣一帶的農(nóng)村 (聶作平/圖)

陳子昂出生于張家灣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他的家族,流淌著任俠尚義的基因。史稱,陳家“世為豪族”;他的祖父“以豪英剛烈著聞,以名節(jié)為州縣所服”;他的父親“瑰偉倜儻,年二十,以豪俠聞”。有一年,射洪發(fā)生饑荒,陳子昂的父親一天之內(nèi)將家里所藏的糧食全部分發(fā)與鄉(xiāng)人而“不求報”。

成長于這樣的家庭,陳子昂也漸漸養(yǎng)成了豪俠任氣、輕財好施的性格。

不過,一直要等到18歲,陳子昂才開始從游俠夢中驚醒,并折節(jié)讀書。

陳子昂的讀書地,就是金華山。

一生中,陳子昂四次離開家鄉(xiāng),又四次回來。

22歲那年,陳子昂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前往首都長安,他的詩歌為我們還原了前往長安的路線:從金華上船,順涪江而下,經(jīng)今天的射洪、遂寧、潼南而至合川。合川城下,涪江匯入嘉陵江。再行一百余里,嘉陵江在重慶匯入長江。爾后,江流宛轉(zhuǎn),一路東下,出夔門,穿三峽,經(jīng)宜昌而達荊州。由荊州北上,經(jīng)襄陽抵南陽,再由南陽至洛陽,然后西行長安。

陳子昂赴長安線路圖 (梁淑怡/圖)

對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言,這樣的長途旅行充滿新奇與誘惑,尤其是奔流無盡的大江,帶給了陳子昂飄逸的詩思。白天,順流而下的客船勢若奔馬,陳子昂看到兩岸山水如同流動的丹青,煙云飄浮,恍若仙境。

一天傍晚,舟子泊舟白帝城下,陳子昂下了船,向當?shù)厝舜蚵狅L土人情。白帝城位于長江夔門一側,最初由公孫述修筑,劉備曾在此托孤。然而,時過景遷,昔年的宮殿與城廓只余殘垣斷壁。舉目四望,高大的古木生長在山坡上,荒煙蔓昌,如入云端;從遠處江面駛來的船只越來越近,漸漸在薄霧中顯出輪廓。那天,陳子昂寫下了《白帝城懷古》,元代詩論家方回譽之為“唐人律詩之祖”。

進入三峽后,旅途變得艱難,不僅江流湍急,礁石密布,同時還遇上了石尤風,也就是逆風。順水而逆風,小小的客船掙扎著前行,陳子昂開始懷念故鄉(xiāng)。盡管此時他才剛剛走出故鄉(xiāng)——唐初,射洪屬劍南道梓州,而三峽一帶屬山南東道夔州。他想起故鄉(xiāng)親友相聚的歡樂,感嘆自己行路艱難:故鄉(xiāng)今日友,歡會坐應同。寧知巴峽路,辛苦石尤風。

游學長安后,陳子昂赴東都洛陽應試不中,遂落第回鄉(xiāng)。兩年后,他再往京師,雖然進士及第,但并未授官,于是第二次回鄉(xiāng)。又過了兩年,27歲的陳子昂來到洛陽,向武則天上書,引起了武則天的重視,授麟臺正字——麟臺即秘書省,正字,正九品下的官職,負責讎校典籍、刊正文章。

此后,陳子昂隨喬知之北征、西巡。7年后,繼母去世,陳子昂回鄉(xiāng)丁憂。兩年守制期滿,重返洛陽,任右拾遺。3年后,他隨武攸宜東征契丹,抵達幽州,從而寫下了傳唱千古的《登幽州臺歌》。698年,40歲的陳子昂對一直不見起色的仕途終于失去信心和耐心,他以回鄉(xiāng)侍奉老父為名辭職,第四次回到射洪。兩年后,縣令段簡圖財害命,將他收系獄中,陳子昂終于憂憤而卒。享年42歲。

涪江之濱金華山 (IC Photo/圖)

短短的四十二載人生中,盡管四次出川,但陳子昂的大多數(shù)光陰都是在老家射洪,或者說涪江之濱的金華度過的。

北出金華鎮(zhèn)不到半里,小小的平壩到了盡頭,一座披綠帶翠的小山拔地而起,樹蔭中隱隱漏出紅墻黃瓦,那就是金華山。金華山的前山是一座道觀:金華觀。后山,則是陳子昂年輕時的讀書臺。

距讀書臺數(shù)百米的西側,今天的地名叫西山坪。在唐代,稱作西山。史料記載,陳子昂辭官回鄉(xiāng)后,在西山修造了數(shù)十間茅屋,在那里過著種樹采藥、讀書飲酒的隱逸生活。

古代文人向來愛與僧道交往,陳子昂也不例外。作為水陸碼頭的金華鎮(zhèn),民間有九觀十八廟之說。陳子昂詩中,就有不少篇章涉及僧道或寺觀。其中,一個他稱為暉上人的和尚,直接寫他的就有6首之多。

這個與陳子昂交往密切的暉上人,有人認為他是金華真諦寺僧人。真諦寺今已不存,但兜率寺和上方寺卻保存完整,并駐有僧尼。在兜率寺,我見到了剛做完114歲生日的老僧覺融。覺融十余歲時在此出家,已經(jīng)在這座小鎮(zhèn)、這座小廟度過了漫長的一個世紀。

金華山后山的陳子昂讀書臺遺址 (聶作平/圖)

陳子昂去世62年后,另一個大詩人在綿州認識了一位即將前往梓州做官的新朋友,他特意囑托這位新朋友,請求他替自己去看看陳子昂:“遇害陳公殞,于今蜀道憐。君行射洪縣,為我一潸然?!?/p>

大詩人就是杜甫。陳子昂去世12年后,杜甫在千里之外的河南降生。

叮囑新朋友幾個月后,杜甫來到了射洪。他登上金華山,瞻仰了陳子昂讀書臺,又到陳子昂故宅憑吊,并各寫一詩作紀念。杜甫是坐船來到金華山的,他將小船系在絕壁之下,拄著拐杖艱難地順著小路爬上山。他看到讀書臺里,由于人跡稀少,石柱上長滿青苔。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感嘆“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才”。在陳子昂故宅,杜甫稱頌陳子昂“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陳子昂坎坷的人生與畢生未能施展的襟抱,一定讓老杜聯(lián)想到了自己。在對陳子昂的追懷中,杜甫事實上也在自嘆自憐。

陳子昂曾與暉上人同游金華山東南十來里的獨坐山。獨坐山上,有禪院,有山亭,而梓潼江就在獨坐山下匯入涪江,風光頗為秀麗。

與暉上人同游時,陳子昂大概率沒有想到,僅僅8年后,他就將死于非命,并安葬于這座“巖庭交雜樹,石瀨瀉鳴泉”的小山。

1300多年后,陳子昂之墓猶存。條石砌成的墓地系前些年重修,墓上雜草橫生,常年人跡罕至。當我穿過濃密的樹林走近一代詩宗的長眠地時,一群受驚的鳥兒從草叢中飛起。當它們長鳴幾聲后消失在遠方,這座兩水交匯處的小山又恢復了古墓一般的寧靜。

那個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漂泊西南天地間

到射洪憑吊陳子昂時,杜甫51歲了。剛剛年過半百的他已是標準的風燭之年:頭發(fā)全白,牙齒半落,身患糖尿病和肺病等多種慢性病。

杜甫是48歲那年年底入川的。在朋友幫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修筑了幾間茅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草堂——今天,作為景區(qū)的草堂寬達數(shù)百畝,襯托得老杜不像一個寄人籬下的寒士,更接近于財大氣粗的地主。

浣花溪是錦江支流,錦江是岷江支流,岷江是長江支流。是故,浣花溪這條長江的三級支流,就像它的名字那樣,是一條溪。一條充滿詩意的溪。

草堂筑成后,杜甫迎來了一生中除年輕時外最穩(wěn)定也最安逸的好時光。

成都杜甫草堂內(nèi)葉毓山先生創(chuàng)作的杜甫銅像 (視覺中國/圖)

如今的浣花溪一帶,街衢縱橫,樓房林立,是成都的中心城區(qū)。但在杜甫時代,西郊的浣花溪卻是地道的鄉(xiāng)野,人煙稀少,竹木繁茂,曲曲折折的溪水每年雨季都會泛濫。

入住草堂第一年初秋,杜甫坐著一條小船,沿著浣花溪繞著他居住的村子作了一次巡游。在《泛溪》中,杜甫寫下了他的所見所聞:遠郊荒僻,秋色略帶凄涼。不過,坐在船上能看到西嶺的積雪,淡淡的虹霓橫在半空。溪流兩岸有不少孩子,有的在捕魚,有的在射鳥,有的在挖藕。他們熱情為杜甫指路,結果杜甫反而迷路了。暮色漸濃,雞進窩時,杜甫才往家走。一直到月下飛霜之際,他終于回到家。當他聽到從城里隱隱約約傳來鼓聲時,想起前些天釀的米酒熟了,于是決定和老妻共飲一杯。

如此過了將近兩年,嚴武奉調(diào)回京,依依不舍的杜甫一直將他送到100里外的奉濟驛。當杜甫準備返回草堂時,卻因突如其來的兵變而不得不滯留綿州(今綿陽),并于秋天前往梓州(今三臺)——這才有了前文所說的杜甫憑吊陳子昂。

涪江從綿陽城區(qū)流過,芙蓉溪是它的一條支流。在芙蓉溪即將匯入涪江幾百米外的富樂山下,有一座不起眼的李杜祠。李杜祠,紀念的是李白和杜甫。

除了入蜀時曾途經(jīng)綿州外,杜甫為亂兵所阻,在綿州停留了近兩個月,為綿州寫了18首詩。李杜祠里,有一塊碑,上書“杜工部東津觀打魚處”。

在唐朝,李杜祠附近有一家政府辦的驛站,杜甫詩里稱為左綿公館。客居無聊,杜甫經(jīng)常走出左綿公館到芙蓉溪邊散步。李杜祠外的這段芙蓉溪,當時稱為東津——今天,橫跨河上的橋仍叫東津大橋。河畔,總有不少人打魚,杜甫不僅興趣盎然地看人打魚,還寫了兩首觀看打魚的詩。

綿陽李杜祠 (聶作平/圖)

杜甫喜歡吃魚。唐朝時,一條剛從水中捕上來的魚,到了廚師手里,只要片刻功夫,就能變成一盤又白又細的魚片。半透明的魚片輕薄如紙,隱隱透過燈光。把魚片放進由芥末、豆豉、蒜泥和醬油混合成的調(diào)料中略微一蘸,入口的魚片爽滑清甜,極為鮮美。

這種食用方法稱為魚膾。早在先秦時期,魚膾就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傳入日本后,慢慢演變?yōu)榻裉斓拇躺怼?/p>

在唐朝,制作魚膾的魚類首推鯉魚。唐代詩人中,杜甫對魚膾情有獨鐘。他被貶到華州期間,曾回老家洛陽,途經(jīng)一個后來廢棄的縣: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在閿鄉(xiāng),縣尉姜七請杜甫吃飯,主菜就是一盤黃河鯉魚做的魚膾。

多年以后,杜甫旅居夔州時,偶然發(fā)現(xiàn)故人王十五竟與自己為鄰。有一天,王十五備了魚膾,邀請杜甫全家去做客。鑒于老杜年邁難行,王十五還專門派了一乘肩輿抬他。為此,杜甫又一次寫詩說:情人來石上,鮮膾出江中。

不過,同樣是魚,有一種我們今天列入一級保護動物的魚,杜甫卻對它很厭惡。那就是黃魚。他在寫夔州生活時,用頗為不滿的筆調(diào)說,“家家養(yǎng)烏鬼,頓頓食黃魚”。烏鬼是捕魚的鸕鶿。黃魚是一種大魚,能長到近一丈長,重達數(shù)百斤?!稜栄拧饭弊⒔庹f,“鳣,大魚……肉黃,大者長二三丈,今江東呼為黃魚?!?/p>

那么,鳣是什么魚呢?《古代漢語詞典》解釋說:鱘一類的魚。

由此,我們可以確定,杜甫筆下的黃魚,其實就是中華鱘。黃魚實在太大了——幾百上千斤魚肉,在沒有冰箱的年頭,要想多保存幾天也不可能,而人又吃不完或是吃得生厭,只好用來喂狗。

嘉陵江環(huán)繞的閬中古城 (視覺中國/圖)

從高空鳥瞰,嘉陵江以U字形將閬中城三面包圍成為半島,半島看起來如同游動在水中的鲇魚。鲇魚頭部,是閬中古城。

杜甫在閬中有過三次停留——第一次純游歷,第三次為取道,只有第二次小住了三個月。

閬中的主人是閬州王刺史。杜甫與他在梓州相識時,王刺史邀請他到閬州做客,不久,杜甫便經(jīng)鹽亭到達閬州。對這座山環(huán)水繞的古城,杜甫感嘆“閬中城南天下稀”。

古城的江對面,是一列青翠山峰,稱為錦屏山。山上,一座紅墻碧瓦的建筑掩映在樹林深處,這就是杜少陵祠堂。

嘉陵江從錦屏山下流過,折而北上,復又急轉(zhuǎn)南下,形成了一個拱形,將一座山峰也圍成了半島——恰好與它西面的古城遙遙相望。

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后,我喘著粗氣,沿著山間小路好不容易登上山。在大半山的臺地上,分布著許多發(fā)掘坑。據(jù)介紹,考古工作者從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從而將閬中的人類活動史從距今3000年推到了距今4500年。

這座山叫靈山。關于靈山,當?shù)厝嗽缇陀懈鞣N傳言,比如認為蜀王鱉靈曾登此山,故名靈山??脊胖羞€發(fā)現(xiàn)了燎祭遺跡,說明它可能是古蜀人祭天的圣地。

當然,杜甫不知道這座濱江的山峰,居然有著如此這般的過去。他只是觀察到城池東面的這座山,山上總是飄浮著一朵朵白云。為此,他寫詩說,“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p>

繞城而過的嘉陵江,給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寫了一首《閬水歌》。在他筆下,嘉陵江水的顏色如同黛色的石墨與碧色的玉石相接交錯,紅日從水天盡頭噴涌而出,伴隨著春天一起歸來。

大年初一這天,王刺史舉辦了一次聚會,杜甫是與會嘉賓之一。賓主之外,另有歌伎相隨。他們坐著畫舫游江,飲酒作樂,之后登臨黃家亭子。黃家亭子因黃氏所建而得名,其故址,在今天的錦屏山與靈山之間的嘉陵江畔。如今,這里是一片林木幽深、小橋流水的園林。園林中臨江的石崖上,有一尊高約10米的釋迦牟尼佛像。文獻記載,大約就在杜甫旅次閬中前后,一個叫何壽松的居士開始鑿像,一直鑿了二十多年,直到唐德宗時才大功告成。

從閬中古城眺望錦屏山 (視覺中國/圖)

杜甫曾打算自閬中順嘉陵江、長江而出川,但就在他備好行裝準備出發(fā)時,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傳來:嚴武再度鎮(zhèn)蜀,邀他回蓉。

于是,杜甫又回到了成都草堂,這才有了以后入嚴武幕,并被嚴武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后話——由是,歷史上才有了杜工部這一別稱。

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多后,嚴武暴死,杜甫失去依托,終于決定離開四川,返回故鄉(xiāng)洛陽。其時,老杜的內(nèi)心充滿凄涼與惶惑:萬事已黃發(fā),殘生隨白鷗。

杜甫離川的道路一如當時大多數(shù)出川的人一樣,選擇了水路。“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橫貫成都的錦江是天賜的黃金水道,杜甫順錦江而下,入岷江,進長江,在來自雪域高原的冰雪融水護送下東去:

765年五月初,54歲的杜甫登舟啟程。端午節(jié),抵達岷江與大渡河交匯處嘉州(今樂山),在嘉州,他與堂哥相逢。這位杜甫稱為四兄的堂哥,率性天真,不修邊幅。他們在嘉州城里找了一家樓前開滿鮮花的酒樓豪飲,乃至“樓頭吃酒樓下臥”。

嘉陵江與古蜀道 (聶作平/圖)

因為與堂哥歡聚,杜甫在嘉州待了好些天,直到六月初,他才抵達距嘉州三百多里的戎州(今宜賓)。

在戎州三江口,岷江與金沙江相匯,金沙江始稱長江。在三江口下游數(shù)里的南岸大溪口公園內(nèi),有一座唐式建筑,稱為東樓。歷史上,西距東樓5公里的岷江南岸,曾有一座始建于唐初的樓臺,亦名東樓。東樓屢建屢毀,如今只留下了東樓街這個小地名。大溪口公園內(nèi)的東樓,這座鋼筋水泥的高大建筑,正是為了紀念唐朝的東樓。而唐朝的東樓之所以值得紀念,在于杜甫參加了在東樓舉行的一次宴會并賦詩。

戎州居留期間,杜甫受刺史楊某邀請,出席了東樓宴會。席間,歌伎成行,管弦齊發(fā),宴會上卻有兩種東西令他念念不忘,其一是荔枝,其二是重碧酒。

現(xiàn)代物流與保鮮技術闕如的古代,產(chǎn)自熱帶和亞熱帶,且“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nèi)斩蹲儭钡睦笾Γ瑢b遠的北方而言,是一種用重金也難以買到的奢侈品。只有楊貴妃這種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金枝玉葉,才能調(diào)動國家機器得以一飽口福。

今天的宜賓一帶已不產(chǎn)荔枝,即便其下轄的高縣等地偶有種植,也大多酸澀難食。唐時,中國大陸年平均氣溫比今天高兩度左右,宜賓和相鄰的瀘州便以產(chǎn)荔枝而知名。時值六月,正是荔枝成熟時節(jié),杜甫在東樓吃到了淡紅色的荔枝。

重碧酒原是一種用四種糧食釀制的春酒,顏色深碧,杜甫在詩里將稱其為重碧酒?!爸乇棠榇壕疲p紅擘荔枝”。很多年后,宋代詩人黃庭堅流落戎州時,他也吃到了荔枝,喝到了重碧酒——他一定想起了當年的老杜,于是將老杜的五言化為七言:“試傾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顆輕紅肌”。

宜賓三江匯流處 (視覺中國/圖)

戎州之后,杜甫的客舟進入了長江。他過瀘州,經(jīng)重慶,一路順風順水。按計劃,他將很快回到洛陽。那里有他年輕時修筑的尸鄉(xiāng)土室,還有他從家族繼承來的永業(yè)田。然而,世事難料,他先是在云安小病半年,繼而又在夔州滯留一年又九個月,直到客死湖湘,他也沒能回到念茲在茲的故鄉(xiāng)……

大江茫茫去不還

發(fā)源于岷山伐子嶺5000米雪山上的盤江,是一條典型的山區(qū)河流。雨季,河面寬闊,河水豐盈;旱季,河面狹窄,河水干枯。在盤江即將注入涪江的地方,有一個古老的渡口,叫漫坡渡。據(jù)說,居住于附近的李家媳婦,天天到漫坡渡邊的盤江里浣紗。有一天,一條鯉魚跳進她浣紗的竹籃。她吃了這條鯉魚后便懷孕了。后來,生下一個男嬰。這男嬰,便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大詩人李白。

食鯉生子的故事自然經(jīng)不住推敲,但李白生活了二十余年的隴西院,的確就在盤江與涪江形成的Y字形中央。

青蓮是江油以南的一座小鎮(zhèn),地處綿陽與江油之間。唐時,稱為青廉。零亂的街道散漫地分布在涪江沖積成的小平原上,大多是兩三層的小樓,在中國鄉(xiāng)鎮(zhèn)乃至一些縣城隨處可見,似乎出自同一個想象力貧乏的建筑師之手。

李白故居就在青蓮鎮(zhèn)外的一匹小山腳下。如今,由于發(fā)展旅游,山上建了諸多高大的仿古建筑,其中一座叫太白樓。樓下,是一方方題刻著李白詩作的石碑。寬闊的游客中心和停車場,把記憶里原本曲徑通幽的隴西院襯托得很微型。

就像許多名人故居其實都是后人通過追思與懷念新建的一樣,李白故居也不可能是唐代的初版——李白離家數(shù)十年后,隴西院淪為寺廟。宋代,首次重建。明清鼎故之際,四川遭逢千古未有之變局,幾乎所有老建筑都毀于兵火。今天,我看到的隴西院是清朝乾隆年間出品。

江油李白故居隴西院 (聶作平/圖)

總體上說,李白并不是一個有多么厚重鄉(xiāng)土觀念的人,他甚至很少懷念故鄉(xiāng),他生命中的那份豪爽與灑脫,決定了他是一個唐代的暴走族,他的根在遠方,詩在遠方,夢想也在遠方。只是,如同任何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都有涓涓細流的源頭一樣,李白這條大河的源頭就在江油。

得天地英才而育之,這是江油的幸運。

隴西院的格局是一座川西民居風格的三合院,院子里,有一間李白書房——當然也是后人想象的產(chǎn)物。書桌上,陳列著筆墨紙硯,一把硬木椅子放在桌前,灰塵讓它有一種歷盡滄桑的錯覺。這些文人書房里最普通的必需品指向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時代。當它們各自散落時,它們是普通的,也是廉價的,但當人們把它們和一個叫李白的詩人聯(lián)系在一起,它們又是華貴的,特殊的。

面對歷史的忘川,后人的確需要用許多模擬之物去假想天才和一個時代的緊張與松弛,光榮和夢想。

站在小小的書房前,春天的午后有一種令人眩暈的寂寞與感傷:恍然之間,你會以為那個叫李白的少年才剛剛出門,或許在溪邊看桃花李花的風景,或許在山上放一只扎了彩帶的風箏。總之,你沒感到歲月已經(jīng)流逝了1200多年,你也沒感到那個叫大唐的時代早就杳如黃鶴。

江油李白故里紀念廣場上的青年李白塑像 (IC Photo/圖)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許多年后,當李白因永王之亂被流放夜郎時,客居成都的杜甫又一次懷念他畢生敬重的兄長,并為他的命運擔憂。他希望,漂泊天涯的老友,能夠在暮年重歸故里,重歸昔年讀書的匡山。

查《江油縣志》可知,江油市區(qū)西北面的匡山,因“山石方隅,皆如筐形”,故名筐山;又因筐與匡同音,再稱匡山。此外,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戴天山。如同青蓮一樣,匡山也位于盤江之濱,直線距離不到3公里。

從青蓮到匡山,有一條古老的青石板路,據(jù)說李白就是沿著這條曲折如蛇的小路,往來于隴西院和匡山書院。一來一往的時間長達十年,小徑經(jīng)行的村落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人都見證了那個稚嫩的少年如何一天天成長為風華正茂的青年。

今天,通往匡山的路依舊崎嶇。山不算高,林不算茂,風景卻有殊勝之處。三月的微風暖如熨斗,吹得人心里發(fā)癢。遠遠的農(nóng)舍隱在大山的皺紋里,偶爾傳出一兩聲溫柔的雞鳴狗吠,旋即又淹沒于無邊的寧靜中。

李白的讀書處在一座寺廟內(nèi),唐時稱為大明寺。清光緒十四年(1888),龍安知府蔣德鈞感于李白匡山讀書舊事,發(fā)起鄉(xiāng)紳捐款,重建匡山書院。匡山書院最好的模范當然是李白,因此原有的李白祠、太白樓、雙杜堂和中和殿也聯(lián)為一片,成為當?shù)刈罹呷宋臍赓|(zhì)的地方。然而,蔣知府的善舉沒能長久地維持,時過景遷,那些建筑早就淪為殘垣斷壁。

竇團山的獨特“身姿” (IC Photo/圖)

與大匡山相比,竇團山名氣大得多。雖然只有區(qū)區(qū)幾平方公里,卻因奇險聞名。遠遠望去,三座山峰筆直沖向藍天,除了其中一座有小路可蜿蜓而上外,另外兩座均無路可通。三座山峰之間,架設著沉重的鐵索橋。方志表明,早在李白的唐代,鐵索橋就有了。然后,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更換新的鐵索。最近一次更換是清雍正五年(1727)。竇團山原名竇圌山。唐代之前,山上就有不少道觀,旺盛的香火和虔誠的香客使這一脈既不算高也不算大的山遠近聞名。唐初,彰明縣主簿竇子明棄官隱居山上。據(jù)說他苦心修煉,后來得道成仙。為了紀念竇神仙,團山更名竇團山。

李白從小受的是儒家教育,但他畢生好道,求仙得道曾是他念念不忘的追求。道教圣地近在咫尺,李白與竇團山相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令人驚訝的是,與描繪讀書十年的大匡山不同,李白給竇團山留下的詩作只有短短十個字,甚至不能稱為完整的作品,更像一個突如其來的片斷: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

那位居住于戴天山的李白訪之不遇的道士不詳其人,另一個道士卻對青少年時的李白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這就是鹽亭的趙蕤。

鹽亭位于江油東南80公里的梓潼江畔,乃是黃帝正室、栽桑養(yǎng)蠶的發(fā)明人嫘祖故里。今天的鹽亭,仍然以蠶桑聞名。神奇的是,修建于明代的東門城樓上,有兩棵野生古樹,一棵為榕樹,一棵為桑樹,皆亭亭如華蓋。

有唐一代,小小的鹽亭縣出過兩任宰相。一個是唐高宗時代的李義府,一個是與杜甫同時代,并且還在嚴武幕中做過同事的嚴震。

李白前往鹽亭拜訪趙蕤,如果走水路的話,他將順涪江而下,在金華鎮(zhèn)境內(nèi),也就是陳子昂墳墓所在的獨坐山下,折入梓潼江,溯流直達鹽亭城下。

趙蕤長李白42歲,二人的年齡相當于祖孫的差距。幾十年里,盡管朝廷多次征召,趙蕤俱不應。他隱居蜀中,潛心道術、帝王學和縱橫術。作為他最得意的弟子,李白悉數(shù)繼承了趙蕤的衣缽——不僅包括思想,還包括人生觀和處世態(tài)度。是故古人把師徒并稱為蜀中二杰,所謂趙蕤術數(shù),李白文章。

李白初訪趙蕤時,令他感到非常神奇的是,趙蕤養(yǎng)了上千只不同種類的鳥兒,他一呼喚,鳥兒就會飛到他身上——不久,李白也能像老師一樣和鳥兒打成一片了。

江油風光 (視覺中國/圖)

開元八年,即720年春天。當匡山上的草木又一次吐出亮晶晶的新芽時,李白前往成都,拉開了他一生干謁名流高官的序幕。干謁的字面意思是有所企圖而求見顯達者。具體到唐人干謁,就是為了在科場勝出或是直接入仕而拜訪顯達者,希望通過向他們展示才華,贏得好感,得到舉薦,獲得進入仕途的機會。

在成都,李白拜訪了益州長史蘇颋。蘇官至宰相,是一個溫厚長者。按李白后來的說法,蘇很賞識他,指著李白對手下官員說,“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令人疑惑的是,即便如此,蘇颋卻沒有舉薦他。不知蘇颋是出于客氣才待李白以布衣之禮,還是多年后李白的追述有所修飾?

拜訪蘇颋沒結果,李白又沿著沱江南下,在今天的內(nèi)江折向東行,經(jīng)成渝古道到達渝州(今重慶)。在渝州,他拜訪了刺史李邕。李邕之父李善乃《文選》注釋者,此書是包括李白在內(nèi)的年輕學子使用的教材,李邕本人則是知名書法家。但是,李邕對這個侃侃而談的年輕人禮貌而拒絕——他令手下一個復姓宇文的官員把李白打發(fā)走。

成渝干謁,李白惟一的收獲就來自宇文——他送了滿臉失望的李白一只桃竹制成的書筒。

冬時,李白重又回到家鄉(xiāng),回到匡山,并在詩作里流露出歸隱林泉、終老青山的念頭。其實,李白才二十出頭,所謂歸隱,所謂林泉,俱不可能落到實處。就像近千年后侯方域下第,煞有介事地寫文章表示從此杜絕儒士,閉門隱居一樣,皆不過是有口無心地發(fā)發(fā)牢騷而已。

幾年后,李白25歲了,他不想再在青蓮做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家子弟,他想走出青蓮,走出劍南,他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必將潛藏著更多的希望與更多的可能。

725年春天,李白買舟東下,寫下了平生第一首民歌風的作品: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

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

西屏是李白故里江油近郊的一處鄉(xiāng)鎮(zhèn),地處四川盆地邊緣。丘陵和平壩交錯,再遠的地方就是川西高原了。 (IC Photo/圖)

李白離開了故鄉(xiāng)巴蜀,東去的浪花托起他小小的木船。他出川的線路,和多年后杜甫出川的線路相同。都是由錦江而岷江,由岷江而長江。不過,一個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一個是葉將落而苦盼歸根的長者,兩人的心境無異霄壤之別。

于李白而言,江流浩蕩,春暖花開,光彩重生的大地令他心曠神怡。在李白的內(nèi)心深處,他是否天真地認為:從此往后,我的人生也將如同順水行舟一樣寫意而美滿?

現(xiàn)實永遠殘酷。以后,命運這個不講規(guī)則的打手將不斷吊打李白。盡管他曾有過短暫的翰林生涯,有過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的高光時刻。但說到底,他只不過是天子倡優(yōu)蓄之的文字清客而已。即便如此,也很快將他賜金放還——換一種說法就是,打發(fā)他稍微體面地滾蛋。

一生中,李白都堅信自己有著經(jīng)天緯地的政治才能,并不斷尋求機會,以致垂暮之年竟參與了永王叛亂,落到了“世人皆欲殺”的地步。

幸好,在宋之思和崔渙等人幫助下,李白的性命總算保住了,最終的處理是流放夜郎。更幸運的是,因為遍及天下的詩名,他長達一年的從潯陽前往夜郎的流放之路,竟相當于邊走邊游的自助旅行,沿途照例有朋友或粉絲為他置酒設宴。

夜色下的瞿塘峽口夔門 (IC photo/圖)

一年后,他走到夔州,朝廷大赦令傳來。于是乎,他立即買舟東下,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喜悅中重獲自由。

這是李白自25歲離開劍南后,距離劍南最近的一次。按我們的想象,他應該繼續(xù)溯流而上,經(jīng)過長江、嘉陵江和涪江回到青蓮。其時,他的父母雖然不在了,但他的妹妹和妹妹的子孫應該還在,隴西院當然也還在。

李白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李白漂泊的腳步如同暗夜遠去的燈盞,再也不曾照亮沉寂的故土。

【參考書目:《陳子昂集校注》《杜甫全集校注》《李白全集箋注》《唐人軼事匯編》《陳子昂評傳》《杜甫評傳》《李白評傳》《射洪縣志》《江油縣志》《三臺縣志》《唐代交通圖考》《元和郡縣志》《消失的天府》】

聶作平

1.《【27歲唐朝詩人】大江流日夜:唐代詩人的川江生涯》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27歲唐朝詩人】大江流日夜:唐代詩人的川江生涯》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42946.html

上一篇

97唐朝TV,干貨看這篇!突發(fā)退市警訊!曾與中興、華為并列,這家昔日的電信巨頭能否斷臂逃生?

下一篇

【30萬兩黃金在唐朝相當于多少錢】專題中國古代一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多少錢?看完長見識了

關于27歲唐朝詩人我想說大江流日夜:唐代詩人的川江生涯

關于27歲唐朝詩人我想說大江流日夜:唐代詩人的川江生涯

27歲唐朝詩人相關介紹,如果在唐朝、川江上、出川和立川忙碌的過客中有一個小的特殊群體:詩人。 765年,杜甫的客輪從龍州(宜賓)進入長江。 按計劃,他將很快回到洛陽。然而,世事難料,他直到客死湖湘,也沒能回到念茲在茲的故鄉(xiāng)。...

關于27歲唐朝詩人我想說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唐朝女冠詩人魚玄機驚艷、落寞的一生

  • 關于27歲唐朝詩人我想說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唐朝女冠詩人魚玄機驚艷、落寞的一生
  • 關于27歲唐朝詩人我想說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唐朝女冠詩人魚玄機驚艷、落寞的一生
  • 關于27歲唐朝詩人我想說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唐朝女冠詩人魚玄機驚艷、落寞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