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縣、安徽六安市下關縣位于大別山東岸和巢湖之間的中山、丘陵、平原地帶,面積2100平方公里。
下轄15個鎮(zhèn)、6個鄉(xiāng),常住人口77.2萬(2018年)。2019年實現(xiàn)國民生產(chǎn)總值(GDP)299.4億元,人均38782元。舒城縣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峰萬佛山海拔1539米,最低處杭埠鎮(zhèn)勝合村海拔6.8米。西南山區(qū)峰巒秀麗,林茶蔥蘢。中部丘陵起伏,盛產(chǎn)桑麻栗果。東北為沖積平原,沃野平疇,溝渠縱橫。
舒城,古為群舒地,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舒縣,五年(前202年)分舒縣西境置龍舒縣,以縣有龍山而得名。《左傳》杜注:“舒西南有龍舒,東漢侯國,六朝縣廢”。據(jù)《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考證:舒縣遺址在今廬江縣城池村池埂大城畈(西晉時移今舒城縣治),龍舒遺址在今舒城縣龍河口鎮(zhèn)。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封兄子劉信為羹頡侯,領舒、龍舒二縣。劉信在其封地興建七門堰,為我國古代重要水利工程之一。劉信墓俗稱舒王墩,在今豐樂河北岸,今肥西縣四合鄉(xiāng)境內(nèi)(原為舒城縣地)。
三國初年,吳、魏二國拉鋸江淮,廬江郡被一分為二。后因戰(zhàn)亂日久,人口離散,魏國撤銷了舒、龍舒二縣建制。
三國歸晉后,西晉復立了舒、龍舒二縣。永嘉之亂(南匈奴軍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司馬熾,最終覆亡西晉的歷史事件)后,宋撤銷了龍舒縣,并入舒縣。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析原龍舒縣南境置呂亭左縣。后二縣(舒縣、呂亭左縣)俱廢,地入廬江縣。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合肥縣南境及廬江縣西境置舒城縣,因其治故舒縣城(今舒城縣城),故稱舒城縣,屬淮南道廬州。后歷宋、元、明、清,俱屬廬州。
大約清末、民初,今舒城縣北部桃溪鎮(zhèn)一帶,曾歸六安縣管轄,不遲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仍回歸舒城縣管轄。
民國初年地圖
1926年地圖
民國25年(1936年)1月1日,將舒城縣西南角的主簿原、沈家橋、姚河等三個鄉(xiāng)(約176平方公里)劃給新設的岳西縣管轄。
由舒城劃歸岳西的地區(qū)
1938年地圖
1955年7月,將豐樂河北岸舒城縣所屬的長郢鄉(xiāng)、傅圩村,以及三河鎮(zhèn)位于豐樂河南岸的鎮(zhèn)區(qū)劃歸肥西縣,將豐樂河南岸原屬肥西縣的鄉(xiāng)村劃歸舒城縣。
1996年10月,為整治杭埠河下游河道,將舒城縣杭埠鎮(zhèn)管轄的迎水庵村劃歸廬江縣,將廬江縣福元鄉(xiāng)所屬的潘灣、薛泊、六叢、鄭圩等5個村劃歸舒城縣。
今舒城地圖
舒城縣西南境位于大別山腹地,氣候溫暖濕潤,雨水充沛,適合茶樹生長。明末清初時創(chuàng)制的舒城蘭花茶,很早就成為宮廷貢茶。
舒城蘭花茶,以芽葉相連于枝上,形似一枚蘭花而得名。舒城蘭花茶外形條索細卷呈彎鉤狀,芽葉成朵,色澤翠綠,纖毫盡露。
1.《1926民國分縣地圖,干貨看這篇!安徽舒城縣建置沿革及縣域變遷》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926民國分縣地圖,干貨看這篇!安徽舒城縣建置沿革及縣域變遷》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4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