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非洲的地理距離和心理距離都很遠。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非洲經(jīng)常是貧窮、落后和戰(zhàn)亂的代名詞。
然而,這并非是現(xiàn)在非洲全部的景象,同時也遮蔽了非洲內(nèi)部的復雜性。近幾年,非洲的文學、歷史日漸受到中國學界的關注。一方面,隨著中國在非洲投資的加重,非洲人來中國的增多,中國人急需了解這片陌生的土地,獲得與大國相匹配的世界知識。更重要的是,作為同屬第三世界的國家,我們可以從非洲向現(xiàn)代化轉型的過程中,獲得經(jīng)驗和教訓,打破幾百年來以西方為主導的話語體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獨立自主的知識。
郭建龍的《穿越非洲兩百年》可以作為了解非洲的一把鑰匙。作者曾兩度深入非洲,通過游走的形式,討論了非洲諸多國家的形成、發(fā)展和現(xiàn)狀。近幾年,郭建龍出版了諸多游記,撕去了中國人對這些地區(qū)的固有標簽,揭示這些國家人們真實的生活樣態(tài)。
作者在該書開篇就點指出:“長期以來非洲的命運并不是由其自身掌握的,而是受到外界驅動的”。這個外界,其實就是西方長達幾百年的殖民過程。
郭建龍首先追溯了非洲過往的歷史以及歐洲人進入非洲和對非洲的瓜分。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之地,也是人類文明出現(xiàn)最早的所在地。早在7000多年前,埃及北部三角洲地區(qū)就由部落形成了國家。公元前三世紀,希臘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開始征服埃及,并建立了當時世界學術中心。到了古羅馬時期,羅馬又先后滅掉了處在今天北非突尼斯地區(qū)的迦太基和古埃及托勒密王朝,開啟了歐洲人在非洲殖民的先河。
雖然北非逐漸歐洲化,但是在當時的西非、非洲中部和南部等地,各種文明還在獨立發(fā)展著,在西非,以現(xiàn)代馬里為中心出現(xiàn)了加納、馬里和桑海三大帝國;在非洲中部,出現(xiàn)了烏干達王國、盧旺達、布隆迪王國;在南部的津巴布韋,還留下了巨大的石頭建筑。
由于非洲距離歐洲較近,從中世紀開始,歐洲人就對非洲這片土地充滿了“他者”的想象。從公元8世紀開始,隨著信仰穆斯林的阿拉伯人占據(jù)北非,建立法蒂瑪王朝(中國史書上稱之為“綠衣大食”)、齊里王朝、穆拉比特王朝等,北非開始伊斯蘭化,歐洲人感到了恐慌。歐洲人根據(jù)《圣經(jīng)》的記載,認為在遙遠的東方住著一位約翰王,他們一定會與西方人一起,消滅伊斯蘭教,挽救基督教。
歐洲人認為,一直保持基督教信仰的埃塞俄比亞就是約翰王統(tǒng)治的國家。埃塞俄比亞人也堅定地相信自己就是《圣經(jīng)》中大富翁所羅門王和富婆示巴女王的后代。從這個時候開始,兩種宗教信仰開始讓非洲不同國家之間產(chǎn)生裂隙。
工業(yè)革命之后,隨著歐洲殖民擴張的開始,英、法、德、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紛紛占領非洲,按照各國的傳統(tǒng)建設殖民地,將非洲徹底撕裂。
郭建龍在書中說:“在非洲,至少有三個人向我講述過世界的不公平。他們認為,造成現(xiàn)代非洲諸多問題的原因是歐洲當年的殖民政策。正是他們隨意劃分國界、挑撥民族關系,才造成這些新興國家獨立后的四分五裂和戰(zhàn)亂不斷,但歐洲人卻并沒有為他們當年的錯誤而受到懲罰,反而是讓歐洲人承擔了所有的后果。”
19世紀,歐洲各國在非洲展開了殖民競賽,將國家之間的競爭轉移到了非洲土地上。英國想占領從現(xiàn)在北面埃及的開羅(Cairo)到南面南非開普敦(Cape Town)的所有東部地區(qū),簡稱“2C計劃“。法國則相應地制定了”2S“戰(zhàn)略,由東向西從塞內(nèi)加爾的圣路易(Saint-Louis)城到東海岸的索馬里(Somalia)。
英法兩個國家對于殖民地的治理,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由于英國在全球殖民地眾多,按照非洲學者馬姆達尼在《界而治之》一書的研究,1857年印度殖民地的起義和1865年的牙買加起義的影響,讓英國人開始轉換對殖民地統(tǒng)治的方式從直接統(tǒng)治變成了“界而治之”,即尋找代理人而治理,讓殖民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這一觀點來自于19世紀英國法律史專家梅因)。
然而,間接統(tǒng)治也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那就是要在殖民地進行人口調(diào)查,按照種族和部落進行人為的劃分,有些民族雖然在歷史上同屬一族,但因為政治原因,也人為的進行了割裂。由此,導致了后來非洲的多次種族大屠殺。
反觀法國的殖民地,由于占據(jù)的大多是撒哈拉沙漠周圍的窮山惡水之地,“許多地區(qū)都沒有稟賦單獨成立國家,卻被法國強行分割開,成了單獨的殖民單位。這些殖民單位分別獨立后,成了一個個先天不足的國家,由此帶來的問題一直困擾到今天”。
至于其他國家的殖民地,也無不帶有每個國家的特色。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殖民時代已經(jīng)衰落,所以它們的殖民地都不大。葡萄牙占領了靠近大西洋,今天幾內(nèi)亞比紹地區(qū)、安哥拉和靠近印度洋的莫桑比克。西班牙因為將中心放在了美洲,只占領了西撒哈拉沙漠地帶和今天赤道幾內(nèi)亞地區(qū),當這些地區(qū)獨立之后形成國家,因為人口和領土過小,導致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最典型的地區(qū)是非洲東部的索馬里。索馬里由于靠近阿拉伯半島和紅海地區(qū),按理說應該是一個富裕的地區(qū),但由于意大利搶占了東部地帶,而靠北的索馬里蘭由英國人占領,加上法國占領了吉布提和意大利占領了厄立特里亞,導致了小小的一塊“非洲之角”被分成了四個碎片,形成了現(xiàn)代索馬里巨大的離心力。
比利時的殖民地尤為悲慘。19世紀后半期,比利時探險家亨利·斯坦利以慈善和保護當?shù)厝说拿x,騙取了現(xiàn)在剛果共和國中部大部分部落的同意,取得了今天剛果共和國(今非洲南部內(nèi)陸)大部分土地。這片土地原本有豐富的礦產(chǎn)和森林資源,但由于比利時黑暗的奴隸制度,對這片土地敲骨吸髓式的巧取豪奪,導致這里矛盾重重,迄今依然貧窮。
作者把非洲不平衡的秩序,總結為三類:第一類是原來的種族被不同的殖民者占領,被強行劃分為兩塊,如厄立特里亞種族和埃塞俄比亞北部,種族非常相近也都信奉基督教,但意大利占據(jù)了厄立特里亞,埃塞爾比亞卻一直保持獨立,這導致二戰(zhàn)后非洲獨立時,厄立特里亞不愿再回到埃塞爾比亞。
第二類是原來是許多個種族,殖民者為了便于統(tǒng)治,將它們合并成一塊殖民地,各個種族都找不到舒服的位置,于是斗爭迭起,如今天西非的尼日利亞就是由穆斯林區(qū)域和南非開放的沿海種族。當英國人撤走之后,這里爆發(fā)了激烈的爭斗。
第三種則是殖民者維持統(tǒng)治,讓不同種族之間內(nèi)斗,借一方打擊另一方,加劇雙方?jīng)_突。如眾所周知的盧旺達大屠殺,就是有著共同來源的胡圖族和圖西族沖突導致的。
可以說,歐洲的殖民者給非洲留下了一個四分五裂的爛攤子,二戰(zhàn)以后,隨著非洲獨立運動的興起和殖民者主動撤出,非洲的各個國家內(nèi)部的斗爭更加激烈和混亂。
作者對于英法殖民地有一個恰當?shù)谋扔?,英國的殖民地就是一個個單獨的小孩,英國是這群小孩的托管人;法國的殖民地卻只是法蘭西這個龐大身體里的一個個器官。
英國的殖民地主要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西部非洲零散殖民地,如尼日利亞、岡比亞、塞拉利昂等國,英國在讓他們獨立前,培養(yǎng)當?shù)亟y(tǒng)治精英,希望能夠平穩(wěn)過渡,順利獨立;
第二類是英國保護國埃及和蘇丹。隨著埃及主動獨立,強行收回蘇伊士運河,英國不得已宣布蘇丹獨立。蘇丹是英國人拼湊的國家,不同信仰、種族和文化導致戰(zhàn)亂頻發(fā),恐怖主義盛行,南方甚至分離出來,建立了南蘇丹國家;
第三類是英屬東非,如肯尼亞、烏干達等,黑人缺乏教育,政治更加不成熟;最后是最為負責的南非和南羅德西亞(津巴布韋),這里的白人掌握了經(jīng)濟命脈,因此南非獨立后,長時間進行了種族隔離。
法國殖民地則不同,法國希望的是讓那些殖民地成為法國共同體,成為法國一部分。法國原本想通過投票的方式,來各個國家選擇是否獨立。如果不獨立,選擇留在共同體內(nèi),這些國家可以繼續(xù)享受法國的補貼與幫助;一旦選擇獨立,法國將撤走一切人員和資本,不再這些國家提供任何幫助。
然而,法國沒想到,當時的世界已經(jīng)由民族主義主導,各國選擇了獨立。但因為經(jīng)濟落后,缺乏工業(yè),當法國撤走投資和人員后,立即陷入了貧困。
非洲國家在獨立之后,大部分國家的轉型和發(fā)展,都非常艱難。作者認為,非洲各國第一代領導人的歷史人物是帶領大家走向獨立,但由于知識的缺陷和對經(jīng)濟認識不足,加上錯綜復雜的國內(nèi)矛盾,有的人將國家?guī)牖靵y,有的人主放棄權力,讓國家穩(wěn)步進入發(fā)展軌道。
第二代領帶人則最為復雜,由于他們在殖民地時期無法受到良好教育,又靠武力上臺,從而給非洲帶去了更大的惡混亂。
第三代領導人則大多具有了國際視野,有了務實態(tài)度,讓國家有了新的進步。
回顧非洲各國獨立的過程,有些國家選擇了集體主義,產(chǎn)生了抓權的獨裁者,如烏干達的阿明、中非的博卡薩、赤道幾內(nèi)亞的恩圭馬和剛果共和國的蒙博托;有些國家實行多黨民主選舉,像利比里亞,甚至模仿美國制定憲法,還有些國家如可肯尼亞實行混合經(jīng)濟,即一定的社會主義加上一定資本主義,但這些國家的發(fā)展都并不成功,留下了腐敗、頻繁政變等問題。
在非洲,各種政治理論似乎都失效了。這讓人們不得不反思,光靠移植其他國家既有的政治理論,非洲難以走出混亂的泥沼。如何丟掉殖民時期的宗教、種族沖突的歷史包袱,如何讓當?shù)氐牟柯浜芸烊诤线M民族國家體系,以及使用什么方式發(fā)展經(jīng)濟,這是現(xiàn)在非洲應該思考的問題。正如馬姆達尼所說,現(xiàn)在非洲除了社會正義和刑事正義之外,更需要的是政治正義,即用政治改革來處理群體暴力。
一些后殖民主義者,如霍米巴巴等人也在文化上思考,如何認識民族與民族主義的局限性——那不過是一種被歐洲話語捏合出來的“想象性敘事”,消弭背后的矛盾,從而建立霍米巴巴所說的,一種不含族性民族主義的民族國際主義。
總之,閱讀《穿越非洲兩百年》一書,可以鳥瞰式的了解非洲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作為中國人,作者在其中的許多思考,都與當下中國問題有關,這讓讀者可以更好地將遙遠的非洲與自身產(chǎn)生勾連。
然而,作者敘述上也有些許的不完善,那就是以時期進行劃分,對各國進行敘述。雖然問題意識更為明晰,也更能凸顯非洲普遍性的問題,不過對于一些對非洲毫無認知的讀者來說,造成了對各國歷史理解的困難和混亂。各國發(fā)展的階段被分成了片段,喪失了每個國家發(fā)展的連續(xù)性。不過,瑕不掩瑜,這本書還是能夠給大眾帶來對非洲問題最基本的問題認知。
1.《20世紀初非洲最大的殖民國家專題之歐洲殖民者的罪行:讓非洲至今處在混亂和貧窮之中》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20世紀初非洲最大的殖民國家專題之歐洲殖民者的罪行:讓非洲至今處在混亂和貧窮之中》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12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