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周朝國號“周”的來歷,史書上有很好的記載:高公甫父親遷都岐山朱元后,朱元的“周”以周“周”為周,升格為周姓部落稱號。

《史記·周本紀》記載:“(古公亶父)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fù)歸古公于岐下(今寶雞境內(nèi))?!痹谶w徙岐山周原之前,古公亶父姬姓部落名稱為“豳”(bīn,地名時位于陜西彬縣)。

唐朝張守節(jié)注釋《周本紀》時說:“因太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惫殴珌嵏敢驗檫w居周原,故將部落更名為“周”,之后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在周原這里勵精圖治,后來周文王又遷都“豐”,周武王在灃河?xùn)|岸又建鎬京,豐鎬二京隔水相望,有橋相連,并稱豐鎬城。

原本,這件事已成定論,沒什么可以值得爭論的,但隨著甲骨文的出土,周朝國號“周”的來歷出現(xiàn)了變化,原因很簡單,在古公亶父遷都之前的甲骨文卜辭中存在眾多商朝與周國的記載,這無疑說明周方國早已存在,“因太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的結(jié)論看似要被推翻。

一邊是甲骨文卜辭,一邊是言辭鑿鑿的古史,到底誰才是真相?

01:商周古史與考古的嚴重沖突

1933年,甲骨文專家董作賓發(fā)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將殷墟甲骨文大致劃分為五期: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甲骨文顯示,商周之間早有交往,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武丁時期,即殷墟甲骨文一期。夏商周斷代工程結(jié)論顯示,武丁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早在武丁時期,周國是一個不太尊敬商朝的大方國,商朝起初想要“剪周”,就是剪滅周方國,之后是“敦周”,就是敦伐周方國,再之后是“令”、“乎”周,命令周方國,由此可見周方國暫時臣服了。

貞: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由王事。丁未卜,侯.......弗敦周,八月。甲午卜,賓貞:令周乞牛多(子)。

然而,甲骨文描述的商周關(guān)系,卻與古史記載發(fā)生嚴重沖突。古史記載,古公亶父遷都發(fā)生在殷墟第四期之初——武乙在位期間(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后漢書·西羌傳》記載“及武乙暴虐,犬戎寇邊,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惫殴珌嵏高w都之前,姬姓部落名稱為“豳”,還沒有取得“周”的名號。

無疑,要么古史記載被顛覆,姬姓部落早有“周”之稱號,周原因古公亶父到來而得名,要么另有原因。商周青銅器上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原來古史記載不算什么大錯,甲骨文上自然也沒有錯,實際上武丁時期的周方國與姬周是兩回事。

02:周人青銅器上的奇怪現(xiàn)象

史學(xué)家有二個比較公認的結(jié)論:一是自周武王開始,周王室開始不用族徽,商人后裔還在使用,但西周晚期徹底銷聲匿跡;二是周人取名不用日名制,甚至古代金石學(xué)家以是否有日名來區(qū)分商周青銅器。所謂日名制,就是某字加上天干中某字,比如帝辛、帝乙、武丁等商王第二個字都是天干上的某個字,商朝王室取名都采用日名制。

然而,在商朝晚期到西周中期,古今發(fā)現(xiàn)的不少青銅器上既有族徽“周”,也有日名,比如:族徽+父己,或族徽+父庚,或族徽+父癸。擁有族徽“周”,無疑說明是他們族群名號叫“周”,而且他們也一直采用日名制,這些都與我們熟知的周王室習(xí)俗相悖。

甲骨文中的周字(如下圖1與圖2),族徽“周”猶如在左右兩邊各飄出一條垂絲。

絕大多數(shù)周族青銅器上,擁有族徽(周)、族氏(周)、日名三者中的一項或二項或三項,其中一件青銅器上,雖然沒有體現(xiàn)日名,卻有族徽、族氏、族姓三者。

簋:周生作楷妘媅媵簋,其孫孫子子永寶用,口(族徽)。

李學(xué)勤、張懋镕等學(xué)者認為,這是妘姓周氏嫁女于楷國的媵器。學(xué)者曹兆蘭解讀認為,既可能是嫁給楷國的姓妘名媅的女性,也可以解讀為嫁給楷國的妘姓、媅姓兩名女性。但不管如何解讀,都說明了一點:周氏族群中,既有姬姓、也有妘姓。

古史記載,祝融后裔分化出八姓分別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妘姓是其中之一,而斟可以讀為媅,因此媅可能也是祝融后代之一。

正因如此,張懋镕解讀認為:“有姬姓的周氏,還有妘姓的周氏,涇渭分明?!币簿褪钦f,甲骨文中武丁及之后一段時期的周方國,并非姬姓周方國,而最可能是妘姓周方國。至于妘周滅亡原因,甲骨文沒有提到,但最可能是原因不外呼是商朝滅之或古公亶父取而代之。筆者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古公亶父滅了周方國,因為周原如此肥沃土地焉能無人占據(jù),只可能是周方國衰落之后,古公亶父趁虛而入。

03:古代文獻中還有一個郮國

除了姬周、妘周之外,古代文獻上還記載了一個周方國,且就生活在周原地區(qū),宋代羅泌的《路史·國名紀甲》記載:

郮,《潛夫論》:‘詹、資、郮、翟,黃帝后?!队衿吩疲骸Y、郮,故國,黃帝后,封在岐山之陽。’所謂‘周原膴膴’者。顧伯邶云:‘昌意后,止于夏商間’?!?/p>

相傳,郮國是黃帝后人所建,被封在岐山下,與姬周一樣生活在周原地區(qū),但這個國家可能亡于夏商之間。

只是,學(xué)者考證出來的妘周,是不是古史上記載的郮國,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但不管是甲骨文卜辭、還是古史記載都表明,在姬周之前,周原地區(qū)至少還存在過一個周方國,也有可能有過兩個周國。也就是說,“周原”應(yīng)該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名,歷史非常悠久,最遠或能追溯到黃帝時期。

需要說明的是,甲骨文中的“原”字,本義是水流的起始處,即源頭之意,因此周原之原不是平原,而可能是周人的源頭。結(jié)合傳世文獻與周原這兩個字的意思來看,周部落應(yīng)該早已存在,只是后來逐漸消失在歷史煙云中了,但作為周部落的發(fā)源地的“周原”地名保留了下來。

既然周原這個地名極有可能歷史悠久,古代中國又有因封地得國名的傳統(tǒng),那么周朝國號之“周”是由周原而來的嗎?其實未必,先看一看以下幾個例子。

周初,周成王封弟弟叔虞繼承唐國(商朝同盟,被滅),因而被稱為唐叔虞,商朝的唐國與唐叔虞的唐國兩者叔虞內(nèi)涵截然不同。還有,歷史上的黎國有過三個,都是由不同姓所建,商朝的曾國與周朝的曾國也不同姓,此類種種不勝枚舉,閱讀古史時尤其需要辨別。再比如,廣為人知的田氏代齊,沒有更換國名不是安撫人心,而是當(dāng)時的政治傳統(tǒng)就是如此。

由此觀之,古公亶父伐滅了甲骨文上的周方國,占據(jù)了周方國版圖之后,按照當(dāng)時的政治傳統(tǒng),心安理得的以“周”為號,也就是說并非因“周原”才將部落命名為“周”。

參考資料:《史記》、《試論殷墟卜辭之周為金文中的妘姓之琱》等

1.《【1.周朝】專題周朝為何叫“周”,甲骨文上有新發(fā)現(xiàn),原來商朝時還有一個周國》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周朝】專題周朝為何叫“周”,甲骨文上有新發(fā)現(xiàn),原來商朝時還有一個周國》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4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