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建造師、趙永康老師有比較詳細的論述(見《瀘州建置沿革大要》、1998)、《瀘州地方史論稿》、瀘州市印刷,1998年,第29-44頁)。

可惜插圖太少,很難建立形象認識。

郭沫若1958年開始年編寫中國史稿,就有專門的團隊為其繪制相應(yīng)的《中國史稿歷史地圖》。因種種原因,《中國史稿》從1976年到1986年才陸續(xù)出版齊全,而配套的《中國史稿歷史地圖》于郭老逝世后的1980年才出版了上冊,下冊直到1990年才出版。郭老的這套圖,重點在各代全國形勢和重要歷史事件,對各大區(qū)的建置則不甚了了。與其大致同時,1955年由中國科學(xué)院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部(今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組織在清代楊守敬三十四冊《歷代輿地圖》基礎(chǔ)上編繪全新的中國歷代歷史地圖,由中國歷史地理學(xué)科主要奠基人譚其驤(1911—1992)院士主持。1973年完成初稿,內(nèi)部發(fā)行。1980年啟動對初稿補充修改,于1982年完成出版。譚其驤等的這套《中國歷史地圖集》共八冊、304幅圖,包括各代全圖和各大區(qū)分圖。對各地區(qū)建置、古今地名注記甚為詳細。是至今為止了解各地建置史的主要文獻。

2010年,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對其1993年編制出版的《四川通史》根據(jù)新的考古和研究資料進行了補充修改,出版了第二版。其中涉及瀘州地區(qū)歷史的新資料也較多,如將江陽郡建置時間由譚其驤等1982年圖上的漢代提前到秦代等。

筆者依據(jù)上述三套資料,摘取其中涉及瀘州地區(qū)部分,編繪成瀘州歷史地圖,系統(tǒng)說明瀘州地區(qū)從戰(zhàn)國時期到民國時期的建置演變。供對瀘州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一、戰(zhàn)國時期巴國

考古資料證明,瀘州地區(qū)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活動。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見于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將華夏分為九大洲,四川盆地屬于梁州。(《華陽國志?卷一?巴志》:“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但禹貢是說的各洲地理名稱,不包含政權(quán)疆域概念。

瀘州地區(qū)納入政權(quán)治理是在戰(zhàn)國時期,屬于巴國領(lǐng)地。

趙永康先生在其《瀘州建置沿革大要》中說:“武王滅紂,封建諸侯,立巴國,”這段話不確切,讓人誤會為巴國是在武王伐紂之后才建國的。其實不然,巴國歷史要更悠久得多?,F(xiàn)據(jù)文獻資料綜述如下:

早在夏禹時代,巴族人即已在漢水上游(陜西、河南、湖北交界地帶)建立巴國。夏朝時(距今4100年~3600年),其所建國稱為"巴方"。國都初在夷城(今湖北恩施),后曾短期遷丹山(今河南淅川縣附近)(注:近年網(wǎng)上有人說丹山是今敘永,這錯得太離譜。前人考證:《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曰:“夏后啟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請訟于孟涂之,其衣有血者乃執(zhí)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巴屬也”。巴人應(yīng)當(dāng)在今陝豫鄂交界的丹江淅水與漢水流域。所謂“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就是今丹江之陽地區(qū),具體在今丹江與淅水相交的丹淅之會,今河南淅川縣及周圍地區(qū))。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載:"(帝禹)會諸侯于會稽,執(zhí)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說明夏禹時期,巴國已存在,并為夏王朝的諸侯國之一。

商朝時(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巴國稱為"巴奠(甸)"。商朝至西周朝時期,巴國都城在巫山。春秋時期巴、楚戰(zhàn)爭頻繁,巴國都城被迫多次向西遷移。逐漸以四川盆地東部為主要領(lǐng)地。巴國于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1124年),參與周武王伐紂。《華陽國志,巴志》:“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周武王打敗商紂,建立西周朝。

西周實行封建制,將各城邑封給王室的宗族以及一些有功之臣。諸侯國按地位高低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武王將巴國封給了自己的姬姓宗族,等級為子爵。巴族政權(quán)地區(qū)被稱為巴子國,簡稱巴國,從此巴國名稱正式使用。

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諸侯國大的包括幾個都邑,小的僅一個都邑。由于各諸侯國在自己領(lǐng)地內(nèi)擁有全權(quán),因此周朝廷權(quán)力日漸衰落。諸侯國之間開始爭戰(zhàn)。侯國分裂、兼并頻繁,到東周時(公元前770年),進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勢更亂,諸侯國多時超過100多個。其中逐漸演變成齊、趙、魏、晉、吳、楚、秦等7個主要諸侯國之間的爭霸。


位處邊遠的四川盆地的巴國和蜀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基本沒有參與諸侯的爭霸戰(zhàn)爭,而是埋頭發(fā)展經(jīng)濟,同時擴張領(lǐng)土。巴國開始范圍僅限于四川盆地東部。到戰(zhàn)國后期(公元前320年前),《華陽國志,巴志》說其地:“東至魚復(fù)(今奉節(jié)縣),西至僰道(今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今涪陵)?!逼浞秶诒泵嬉雅c秦國接壤,西面已與蜀國相接??梢姂?zhàn)國后期,巴國屬地范圍,向西已達今宜賓,因此,瀘州地區(qū)至少在戰(zhàn)國時代即已脫離刀耕火種的原始部落,進入農(nóng)耕文明,納入巴國版圖,接受巴國管理。

圖1 戰(zhàn)國時期巴蜀圖

(周汝洪據(jù)譚其驤等1982年《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第35—36頁戰(zhàn)國諸侯稱雄形勢圖修改)

至于這個時期瀘州有無城邑,目前僅有宋代古籍《太平御覽》云:“瀘州,春秋戰(zhàn)國時郡”。間接說瀘州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存在都邑。但這是孤證,而且無具體郡名。此說暫未被采納。

二、秦代首建江陽縣

在較早的講述瀘州歷史的文獻中,多依據(jù)《史記》:“以平吳楚軍功,漢景帝六年六月壬申,封趙相蘇嘉為江陽侯。2541戶”?!端?jīng)注》:”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侯國,江陽郡治所也”。將公元前151年(漢景帝六年)作為瀘州立郡(江陽郡)的開始。


后來,因2002年秦代“江陽簡”的發(fā)現(xiàn),確認瀘州自秦代已建立了江陽郡。瀘州城邑有紀年的歷史,提前到公元前208年前,提前了50多年(秦代歷史很短,僅僅14年。所以,從漢代提前到秦代實際時間只是提前幾十年而已)。

圖2 秦代巴蜀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年《中國歷史地圖》第二冊第11—12頁淮漢以南諸郡圖及任乃強1980年巴志形勢總圖綜合)

2002年,湖南省湘西龍山縣里耶鎮(zhèn)考古發(fā)掘出秦代木簡3.6萬余枚,其中編號為“9-628”木簡寫著“江陽”二字,而且還有一個叫“閒陽”的“里”(古代最低級的管理層級,里有里正)名。于是,確定了秦代就有了“江陽縣”,而且還有一個小小的“閒陽里”。由于“里耶秦簡”最早的紀年是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最遲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因此,“江陽”縣最遲在公元前208年就已經(jīng)存在。距今已有2230年。

原來,在戰(zhàn)國后期,秦國實力強大起來后,首先向南兼并。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兵南下吞并巴蜀兩國。瀘州地區(qū)由此開始屬于秦國。秦始皇掌權(quán)后,用9年時間消滅其它六國,統(tǒng)一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

秦朝在中國歷史首次創(chuàng)造郡縣制。全國各地分為若干郡,郡下設(shè)縣。四川地區(qū),被建置為巴、蜀、漢中三郡,瀘州地區(qū)屬于巴郡??は略O(shè)”江陽”(今瀘州)和”苻”(今合江)二縣。二縣所管轄范圍,據(jù)任乃強先生考證:秦代江陽縣管轄大體包括今江安、瀘縣、瀘州市區(qū),以及內(nèi)江、自貢市、富順、威遠,以及榮縣和榮昌、隆昌等的一部分。苻縣則大體相當(dāng)于今日合江和赤水河中下游的敘永、古藺以及貴州省的習(xí)水、赤水等地。

三、西漢巴郡、東漢犍為郡、東漢末年首建江陽郡

緊接秦朝之后的西漢,瀘州地區(qū)建置沿用秦制,無改變,即瀘州為江陽,縣級,歸巴郡。疆域范圍與圖2秦代基本相同。

圖3 東漢巴蜀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二冊第53—54頁東漢益州北部圖修改)

漢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趙相蘇嘉為江陽侯。江陽縣和苻縣(共2541戶1萬余人)歸江陽侯國。但江陽侯本人不得親臨領(lǐng)地,只能住在長安城里,通過漢廷派去治理他侯國的”相”,收取侯國的租稅。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侯國被撒銷,重新建置為江陽縣和苻縣。

東漢時,將江陽縣和苻縣從巴郡中劃出,與蜀郡的東部一起劃為犍為郡??ぶ嗡诮裎潢枴o州當(dāng)時仍稱為江陽,縣級,與僰道(今宜賓)、富世(今富順)、符杰(今合江)、漢安(今內(nèi)江)等同級。

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江陽從犍為郡中劃出,建置為江陽郡。就地升任枝江都尉成存為太守,下領(lǐng)江陽、漢安、苻縣、新樂四縣,戶三干一百。瀘州第一次擁有類似今日而且向北略大的治理范圍。此后范圍1800余年中,大體基本保持了這個狀態(tài)。

四、三國蜀漢江陽郡

三國蜀漢國擁有今四川、云南、貴州地區(qū),建置沿用秦漢郡縣制。但較東漢時分郡較多。瀘州仍為江陽郡,郡治設(shè)江陽(今瀘州),轄符杰(今合江)、漢安(今內(nèi)江),地域北至大足,南至今古藺。

圖 4 三國蜀漢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三冊第22—23頁蜀漢益州北部圖修改)

五、西晉江陽郡

三國后的西晉朝,采用州-郡-縣三級建置。原蜀國北部劃分為益州(包括四川西部的汶山、蜀、犍為、江陽、漢嘉、越雋等郡)、梁州(包括東部的梓潼、廣漢、巴西、巴等郡),瀘州所在的江陽郡屬于益州,《晉書地理志》:"江陽郡,蜀〔謂蜀漢〕置。領(lǐng)縣三:江陽、苻、漢安?!?。所轄范圍與三國蜀漢時完全相同。


圖5 西晉巴蜀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三冊第47—48頁西晉益州梁州圖修改修改)

八王之亂后,西晉于公元316年被外族攻滅,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據(jù)有南方,建立東晉朝。而中國北部則由少數(shù)民族相繼建立五胡十六國,史稱北朝。東晉于104年后(公元420年)被劉裕建南朝宋國所滅。其后160年間,南朝宋、齊、梁、陳交相更替,史稱”南朝”。

六、南北朝初期東江陽郡

南北朝期間,瀘州地區(qū)先后為成漢、宋、齊、粱、陳國擁有。還一度短暫被北朝的魏、周占領(lǐng)。

早在西晉后期,關(guān)中氐族流民大量入川,建立成漢政權(quán)。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成漢國主李雄攻占江陽。其時連年戰(zhàn)亂,巴蜀境內(nèi)人口銳減,成漢國主從胖阿引僚入蜀。自象山以北盡為僚。江陽郡為僚人所占,郡守攜機構(gòu)遷治武陽縣境〔今井研縣千佛鄉(xiāng)〕以避僚人,成為有治地而無實土的僑郡。前代地方志書稱其為“西江陽郡”。


南朝劉宋據(jù)有四川后,重建東江陽郡,郡治設(shè)在漢安(今納溪)。戶一干五百二十五,口八干二十七;下領(lǐng)江陽、綿水、漢安、常安四縣。宋后的南齊,沿用此建置。其間,東江陽郡又曾一度沒于僚人。

圖6 南北朝初期宋國益州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賈大泉等2010版《四川通史》卷三第108頁劉宋益州梁州政區(qū)圖修改)

七、南朝梁國首次取名瀘州

南朝齊之后的粱國,修改建置。將原來的郡大部升級為州,使得州數(shù)目大大增加。原先益州一個州內(nèi),增設(shè)至7個州(益州、北益州、繩州、潼州、戎州、瀘州)。其中,原江陽郡升級為州,并取名為“瀘州”。這是瀘州兩字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此后一直使用到今。

梁代瀘州,領(lǐng)一個郡:江陽郡。江陽郡轄三縣一戍??ぶ卧O(shè)在瀘川縣(今瀘州老城區(qū))。三縣為:瀘川縣(原秦、漢、三國時的江陽縣,梁朝改為瀘川縣,即今瀘州)、漢安縣(治今江安縣城)、綿水縣(治今納溪區(qū)大渡鎮(zhèn))。一戍:安樂戍(今合江縣〉。


圖 7 南朝粱國巴蜀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賈大泉等2010版《四川通史》卷三第112頁蕭粱益楚諸梁州政區(qū)圖修改)

八、隋設(shè)瀘川郡

公元581年,楊堅篡北國周,建立隋朝,589年滅南朝陳,統(tǒng)一全國。隋朝將原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二級建置。隨后又將州改稱郡。大業(yè)五年,全國有190郡,1255個縣。

瀘州州改名為瀘川郡,轄瀘川、綿水(今納溪西)、合江、富世(今富順)四縣,北部包括今隆昌、榮昌大部。

“江陽”一名,作為郡名稱,自秦代立名,至隋初更名為瀘川,共存在了810年,至此退出歷史舞臺。


圖8 隋代瀘川郡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五冊第13—14頁岷蜀諸部圖修改)

九、唐代置劍南道轄瀘州

公元617年,李淵逼隋代王禪位,建立唐朝。628年,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一全國。初,將隋朝的郡全部改為州,在州上置府。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將全國劃分為十個道(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四川盆地為劍南道。下分36個州,瀘州地區(qū)建置為瀘州州,轄瀘州(原瀘川縣更名為瀘州縣)、富世、江安、綿水、合江、涇南縣(今納溪區(qū)境,治雙河場),來鳳(地在今隆昌縣,治雙鳳鎮(zhèn))、和義(今威遠縣境)等縣。

唐代極為重視瀘南民族地區(qū)治理。唐初即設(shè)瀘州都督府,都督府不過問瀘州州事,專職管理瀘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事務(wù)。并派大將程知節(jié)(程咬金)來擔(dān)任都督。為籠絡(luò)民族頭領(lǐng),將這些地區(qū)的民族聚居點均設(shè)置為州級,稱為“羈縻州”,民族頭人任命為刺史級別官職。唐朝儀鳳—大足年間(公元677年—701年)間,瀘南地區(qū)共設(shè)置納州、薩州、曼州、鞏州、奉州、浙州、順州、思蛾州、清州、能州、高州、宋州、長寧州、定州等共14個羈縻州(實際每個州都是百戶以下的民族聚居點)。羈縻州服從中央管轄,由朝廷任命當(dāng)?shù)孛褡孱^人為剌史,職務(wù)世襲,生殺自專,不供或者只象征性地向國家供輸些少租稅。


安史之亂后,朝廷將道改為方鎮(zhèn),設(shè)節(jié)度使史或觀察史,原劍南道分為西川和東川兩部分,瀘州歸東川節(jié)度使。原州疆域不變。

圖9 唐代劍南道北部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五冊第65—66頁劍南道北部圖修改)

十、五代前蜀國

安史之亂后,唐朝庭實力大減,黃巢起義后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梁國,國家從此分裂,中原地區(qū)先后經(jīng)過五個朝代(粱、南唐、晉、漢、周),其他地區(qū)則分別建有十個國家(前蜀、后蜀、南唐、楚等等),史稱五代十國時期。

在朱溫滅唐時,四川地區(qū)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王建攻取成都,自立為王,建立前蜀國,擁有全川。后期擴張至陜西南部。公元925年,前蜀被后唐所滅,后唐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jié)度使,934年,孟知祥稱帝建后蜀國。到公元965年時,被北宋攻滅,全國又重新進入統(tǒng)一的北宋時代。

從907年唐亡至965年北宋重新統(tǒng)一,這60來年中,四川盆地先后為前蜀和后蜀。建置基本保持唐朝州縣。無大變動。瀘州保持為州,受成都府轄,管轄地區(qū)與唐代時基本一致,轄5縣:瀘川縣、富義縣、江安、綿水、合江縣。瀘南各羈縻州由瀘州和戎州分別管轄。


圖 10 五代前蜀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五冊第91頁前蜀圖修改)

十一、北宋梓州路

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周稱帝,建立北宋朝。965年滅后蜀,統(tǒng)一中國中南部(燕山以北的北部為遼國、金國、西夏占領(lǐng))。

北宋建置采用路(即唐代的道)、州、縣三級。四川盆地一帶先是劃分為西川路和峽西路。后來又把二路合并起來再分為四路:成都府路(初名"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謂之"川峽四路",又總稱為"四川路",“四川”一名從此登上歷史舞臺(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開始設(shè)置“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

瀘州屬于梓州路,仍為州級,下領(lǐng)瀘州、合江、江安三縣,以及納溪、江門、大洲、梅嶺等寨、堡(瀘南地區(qū)唐代所設(shè)羈縻州一律降格為寨、堡,由瀘州管轄)。其中,納溪寨為首次設(shè)立。今古藺地區(qū)北宋時另立為純州。

梓州路原治所在梓州(今三臺縣)。后來于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治所遷到瀘州。


圖11 北宋梓州路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二冊第53—54頁東漢益州北部圖修改)

十二、南宋潼川府路

北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將梓州路改名為潼川四路,領(lǐng)州十一,軍二,縣五十ー。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朝庭把原設(shè)在梓州的潼川府路治所迀到瀘州。原瀘州郡守升任潼川路安撫使。管轄梓、遂、果、資、榮、昌、普、渠、合、敘、瀘等州,以及懷安軍(今金堂縣)、廣安軍(今廣安縣)、長寧軍(今長寧縣)與富順監(jiān)(今富順縣)等15個軍、州、監(jiān)總共十五郡之軍民。這是瀘州第一次,也是歷史上唯一一次設(shè)置為省級政權(quán)。直至至南宋亡,瀘州作為省級政權(quán)長達110年。

圖12 南宋潼川路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二冊第53—54頁東漢益州北部圖修改)

瀘州本州則仍轄瀘州、納溪(納溪寨于南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年升格為縣,納溪從此稱為瀘州是常轄縣)、合江、江安四縣。南部各寨、堡直接由瀘州州府管轄。

由于政治經(jīng)濟地位提高,瀘州在歷史上第一次達到發(fā)展高峰。年征收商稅達10萬貫以上,在四川盆地與成都、重慶鼎足而三。位居全國26個大都邑之列。

軍事方面,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將原設(shè)在遂州的梓夔路兵馬司都鈐轄司遷至瀘州,由瀘州瀘南沿邊安撫使兼任,瀘州即成為全國五個兵馬都鈐轄司之一,其軍事地位與成都相同;可見當(dāng)時瀘州在全國的軍事政治地位。

十三、元代重慶路
南宋末,蒙古軍進攻四川,四川安撫制置使余玠采納播州(今貴州遵義)隱土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議,采取“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戰(zhàn)略方針,選擇要地依山筑城。其中劍閣苦竹城、蒼溪大獲城、通江得漢城、金堂云頂城、南充青居城、合川釣魚城、蓬安運山城、奉節(jié)白帝城、最為有名,被稱作“抗蒙八柱”,瀘州神臂城也是這些抗元堡壘之一。這場軍力懸殊的抗元戰(zhàn)爭,川蜀前后抵抗蒙軍長達五十余年之久。瀘州神臂城也堅持了34年。蒙軍在攻伐四川這些抗元堡壘的戰(zhàn)爭中,先后損失了蒙哥汗、忽必烈汗兩大汗,以及三個皇太子(拖雷、端闊、忙哥刺)。

由于元軍在攻略各地時殺伐太重,導(dǎo)致人口銳減(南宋末,四川地區(qū)人口達259萬戶,元代初統(tǒng)計,僅存12萬戶,為宋末人戶4%,銳減96%),元朝建立后,不得不大力裁州并縣。建置上采用行省制。四川盆地最初與陜西合并為陜西四川行省,不久又后分開為四川行省和陜西行省。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川峽四路,設(shè)“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問世。)

四川行省大致包括原宋代成都、潼川、夔州三路范圍。瀘州由原來的省級降為州級,歸重慶路管轄。瀘州本州仍轄納溪、江安、合江、瀘州四縣。瀘南敘永古藺地區(qū)劃歸永寧路。

圖13 元代四川行省南部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二冊第53—54頁東漢益州北部圖修改)

十四、明代四川直隸瀘州

元代壽命僅94年。朱元璋于1368年推翻元朝建立明朝,1386年完成全國統(tǒng)一。

明朝實行省-府-縣三級建置。四川行省下設(shè)府(如成都府、重慶府、敘州府等)或直隸州(潼川州、嘉定州、瀘州),二者同級。。瀘州下仍轄瀘州、納溪、合江、江安四縣。并在今興文縣北地方設(shè)瀘衛(wèi)和九姓司(少數(shù)民族自治)。瀘南敘永、古藺地區(qū)則設(shè)永寧宣撫司管理。

圖14 明代四川南部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二冊第53—54頁東漢益州北部圖修改)

后來,明朝廷還在四川分置六個“(御史)分巡道”。其中,“下川南道”駐瀘州,轄區(qū)包括現(xiàn)在的瀘州、宜賓、自貢、內(nèi)江等地。但分巡道職責(zé)只是監(jiān)察官吏,原則上不干預(yù)地方行政,所以不算行政建置。

十五、清代四川直隸瀘州

明代維持了276年。1644年清兵占領(lǐng)北京,清朝代明。仍然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建置。瀘州與明代相同,為省直隸州,轄瀘州、江安、納溪、合江四縣及一個九姓司(今古宋)。


圖15 清代四川南部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譚其驤等1982版《中國歷史地圖》第二冊第53—54頁東漢益州北部圖修改)

清代繼承明代監(jiān)察道的設(shè)置??滴蹙拍辏?670年〉重置永寧道于瀘州城,作為四川省的派出機構(gòu)督察官吏、巡視邊防。后來官員弄權(quán),逐漸變成為凌駕于瀘州府上的權(quán)力機構(gòu)。嘉慶七年(1802年)永寧道升格為“川南永寧道(簡稱永寧道〉”(光緒三十四年更名”下川南道”)。管轄范圍擴大:管領(lǐng)瀘州直隸州(江安、納溪、合江)、敘州府(宜賓、南溪、慶符、富順、隆昌、長寧、興文、高縣、珙縣、筠連、屏山、雷波、馬邊、沐川)資州直隸州(資中、內(nèi)江、仁壽、井研〉、敘永直隸廳(敘永、永寧(今古藺))等三州一廳。

雍正九年(1731年〉于敘永廳范圍內(nèi)的赤水衛(wèi)故地(今敘永縣赤水河鎮(zhèn)〉設(shè)永寧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永寧縣遷治古藺場。次年(1908年年〉更名古藺縣。古藺從此正式立縣。

十六、民國瀘縣十大鄉(xiāng)

1911年推翻滿清,中華民國建立,實行省縣兩級建置。瀘州改名瀘縣,僅轄本縣城鄉(xiāng)。

民國初年仍短期保留原永寧道(下川南道)設(shè)置,但已無實權(quán),形同虛設(shè),實際為軍閥割據(jù)。軍閥駐軍擁有地方最高軍政大權(quán)。四川地區(qū)為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王陵基、楊森5個軍閥分割,瀘州屬于為楊森所控制地區(qū)。至三十年代才為蔣介石的中央政府統(tǒng)一。所有縣歸四川省直屬。

圖 16 民國瀘縣十大鄉(xiāng)圖

(據(jù)1929年李紹來繪《瀘縣城鄉(xiāng)明細全圖》(瀘縣世界書局民國十八年版)修改)

瀘州在明代即劃為八大鄉(xiāng)。清?雍正7年(1729年),瀘州重新劃分鄉(xiāng),共劃分為衣錦、里仁、鳳儀、麟現(xiàn)、安賢、會文、伏龍、宜民、崇義、忠信等十大鄉(xiāng)。鄉(xiāng)名基本沿用明代名稱。

到民國時期,開始仍沿用清代劃分為十大鄉(xiāng),鄉(xiāng)所轄均統(tǒng)一稱為“場”。所有場基本為明代或更早的古名。少數(shù)為清代新名。各鄉(xiāng)所轄場如下:

衣錦鄉(xiāng):嘉明場、觀音場、興隆場、雨壇寺場、喻家市(喻市)場、福集場、石岡山場、云霧場、太和場。

里仁鄉(xiāng):玄灘場、中興場、石橋場、復(fù)興場、萬壽場、喻坪場、仙佛觀場、毗盧寺場、寶峰寺場、寶藏寺場、羅漢寺場。

鳳儀鄉(xiāng):立石場、涂場、太平場、伏龍場、白云場、新路場、五里場、五通場、萬定場。

麟現(xiàn)鄉(xiāng):石洞場、嘉祥場、雙碑子場(今雙加)、云龍場、永壽場、宋觀場、得勝場、石龍場、順江場、奇峰場、曹市場、觀音場。

安賢鄉(xiāng):特凌場(特興場、德龍堡(瀘州人讀為“鋪”)、兆雅場、楊九坎場、云錦場、石馬場、青獅場、新溪子場。

會文鄉(xiāng):牛灘場、清平場、龍洞場、金龍場、來龍場、官渡場、胡市場、奇丫(齊家)場。

伏龍鄉(xiāng):瓦子場、朱家坪場、大垇(大坳)場、中興場、天洋坪場、海潮場、高店鋪場、興隆場。

宜民鄉(xiāng):況家場(況場)、通灘場、中心(宜定)場、九橋場、石峰場、、大悲場、石棚場、馬嶺(今丹林)場、和豐場(連云洞)。

崇義鄉(xiāng):永興場(即藍田場、古名玉川)、太安(泰安)場、彌陀巖場、黃艤場、分水嶺場、沙坎場、中興場、劉石(流石)場。

忠信鄉(xiāng):白節(jié)灘場、大旺場、樂道場(今天仙鎮(zhèn))、登山場、豐樂(牛背石)場、利合場、龍車山場。

各鄉(xiāng)所轄范圍見上圖(民國瀘縣十大鄉(xiāng)圖)。該圖原為1929年李紹來所繪。其圖上還仔細標注了各場人口規(guī)模(指常住場上人戶),是否有電力、電話,以及主要鄉(xiāng)道等,歷史價值很高。

圖上的“腰店”,是指主要鄉(xiāng)道上一定距離開設(shè)的小店,供行旅之人及馬幫等用飯休息,甚至住宿等用。是自古傳下來的驛道上的標準配置。有腰店的鄉(xiāng)道,就是瀘州城鄉(xiāng)間的主要交通要道。特別是其中經(jīng)石洞-福集-嘉明鎮(zhèn)和經(jīng)特凌-兆雅-立石的這兩條,原為古時瀘州與外省交通的官方驛道。應(yīng)當(dāng)可行馬車(藍田壩-牛背石-白節(jié)場那條則為山路,不能行車)。立石那條更是傳說當(dāng)年進貢楊貴妃的荔枝就是從那條路去重慶經(jīng)子午道上長安。

1929年的瀘縣圖上還沒有公路。后來1942年瀘縣政府編印的瀘縣圖上才有了公路。

瀘州的公路是1938年因抗戰(zhàn)急需才建設(shè)的。為川滇公路的瀘州段。北段從小市經(jīng)石洞、雙碑子(今雙加)、德勝場、福集場、至嘉明鎮(zhèn)出縣境到隆昌與成渝公路相接。南段由藍田壩到納溪,然后沿永寧河南下經(jīng)敘永、古藺出川與滇緬公路相接,為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最重要公路,對抗戰(zhàn)做出重要貢獻。

1929年和1942年的瀘縣圖上都記載了瀘縣人口統(tǒng)計?,F(xiàn)將其數(shù)據(jù)連同地方志上記載的各時期瀘州人口統(tǒng)計列出如下表(均指瀘州本縣城鄉(xiāng)總?cè)丝冢话ㄋ犉渌h):

年代

公元年

戶數(shù)

人口

資料來源

明洪武初

7370

嘉慶直隸瀘州志

清順治十五年

1661

100

嘉慶直隸瀘州志

乾隆二十三年

1758

9400

43857

光緒直隸瀘州志

嘉慶十六年

1811

48780

145622

光緒直隸瀘州志

光緒八年

1882

108345

520044

光緒直隸瀘州志

光緒二十九年

1903

169421

664108

民國瀘縣志

民國十八年

1929

193344

859321

1929年版瀘縣城鄉(xiāng)明細圖

民國三十一年

1942

170986

972898

1942年瀘縣政府印瀘縣城鄉(xiāng)明細圖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瀘縣民國當(dāng)局取消十大鄉(xiāng),將原較大場升級為鄉(xiāng),重新將瀘縣劃分為42個鄉(xiāng)鎮(zhèn)。次年又劃分6個區(qū),分別管理各鄉(xiāng)。使用了200~300年的十大鄉(xiāng)名稱從此成為歷史。

新的區(qū)鄉(xiāng)劃分如下:

一區(qū) 轄城區(qū)和小市。包括中城鎮(zhèn)、南城鎮(zhèn)、北城鎮(zhèn)、小市鎮(zhèn)。

二區(qū) (轄原崇義、忠信鄉(xiāng)范圍):藍田鎮(zhèn)、太安鄉(xiāng)、彌陀鄉(xiāng)、黃艤場、分水鎮(zhèn)、中興鄉(xiāng)。(原沙坎、流石已歸合江縣)、白節(jié)鎮(zhèn)、大旺鄉(xiāng)、樂登鄉(xiāng)(轄樂道場、登山場)、豐樂(牛背石)鎮(zhèn)(轄轄龍車場)、利合鄉(xiāng)。

三區(qū) (轄原安賢鄉(xiāng)、鳳儀鄉(xiāng)范圍):特興鎮(zhèn)(轄興隆場)、兆雅鎮(zhèn)、楊九鄉(xiāng)、云青鎮(zhèn)(轄云錦場、青獅場)、石馬鄉(xiāng)、新溪鄉(xiāng)、立石鎮(zhèn)、涂家鄉(xiāng)、太伏鎮(zhèn)(轄太平場、伏龍場、五里場)、白新鎮(zhèn)(轄白云場、新路場)、五萬鎮(zhèn)(轄五通場、萬定場)、土主鄉(xiāng)。

四區(qū) (轄原衣錦鄉(xiāng)、里仁鄉(xiāng)范圍):嘉明鎮(zhèn)、觀音鎮(zhèn)、興隆鄉(xiāng)、雨壇鄉(xiāng)、喻市鎮(zhèn)、福集鎮(zhèn)(轄石岡山場)、大田鄉(xiāng)(轄云霧場、太和場)、元灘鎮(zhèn)(轄玄灘場、復(fù)興場)、中興場、石橋鄉(xiāng)、萬壽鄉(xiāng)(轄喻坪場)、毗盧鎮(zhèn)(轄仙佛觀場)、寶峰鄉(xiāng)、寶藏鎮(zhèn)。

五區(qū) (轄原麟現(xiàn)鄉(xiāng)、會文鄉(xiāng)范圍):石洞鎮(zhèn)(轄雙碑子場、羅基坎)、云龍鎮(zhèn)(轄永壽場)、宋觀鎮(zhèn)(轄順江場)、得勝鎮(zhèn)(轄石龍場)、奇峰鎮(zhèn)(轄曹市場、觀音場)、清龍鄉(xiāng)(轄清平場、龍洞場)、牛金鄉(xiāng)(轄牛灘場、金龍場)、來奇鎮(zhèn)(轄來龍場、奇丫場)、胡市鄉(xiāng)、官渡鎮(zhèn)。

六區(qū) (轄原伏龍鄉(xiāng)、宜民鄉(xiāng)范圍):瓦子鎮(zhèn)(轄朱家坪場)、大壩鄉(xiāng)、天興鄉(xiāng)(轄中興場、天洋坪場)、海潮鎮(zhèn)、興隆鄉(xiāng)、況中鄉(xiāng)(轄況場、中心場)、通石鎮(zhèn)(轄通灘場、石龍場)、大悲鎮(zhèn)(轄石棚場、馬嶺(今丹林)場)、和豐鄉(xiāng)。

忠信鄉(xiāng)各場鎮(zhèn)后來劃給納溪縣。崇義鄉(xiāng)東端的沙坎、流石,后來也劃歸合江縣了。

圖17 1935年四川南部政區(qū)圖

(周汝洪2021年據(jù)1935年四川省地圖編繪)

三 十年代初,蔣介石逐漸削平各軍閥割據(jù)勢力(包括四川劉湘、劉文輝等),統(tǒng)一全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蔣介石南京中央政府派參謀團入川,統(tǒng)一川政,在川渝地區(qū)設(shè)18個專員公署,作為四川省國民政府的派出機構(gòu)。其中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第七區(qū)專員公署、瀘縣專署〉設(shè)在瀘縣(今瀘州城),下領(lǐng)瀘縣、富順、隆昌、納溪、合江、敘永、古宋(今屬興文縣〉、古藺八縣。此設(shè)置到1949年瀘州解放為止。

綜合上述,小結(jié)瀘州地區(qū)建置歷史如下:

1. 瀘州地區(qū),自新石器時代其即有人類居住。

2. 3600年前夏代,四川盆地東部已有巴國。最遲到戰(zhàn)國后期(公元前320年前),進入農(nóng)耕文化的瀘州地區(qū)已納入巴國治理。成為巴國的一部分。

3. 2002年湖南湘西龍山秦代木簡“江陽”簡的發(fā)現(xiàn),證明最遲在公元前208年秦代就已在長沱兩江匯口處建立有“江陽”縣。江陽城邑的歷史距今至少有2230年。

4. 東漢末首設(shè)江陽郡(州、郡級建制),管轄范圍與今瀘州市大致相同。此轄區(qū)在千多年歷史中大體保持。

5. “江陽”作為郡、縣名,歷經(jīng)漢、三國蜀、晉、南北朝。至隋朝才徹底廢用。改名為瀘州(瀘川)。江陽一名存在了810年。

6. 南北朝粱國535—545年間正式將江陽改名瀘州。瀘州一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同時將瀘州城取名瀘川縣。此后瀘州、瀘川兩名交替使用。瀘川一名使用到宋末,之后廢棄,單用瀘州一名。瀘川一名從梁朝到宋末,與瀘州一名交替使用共存在了約730年。

7. 南宋時期,瀘州成為潼川府路首府,在111年(1170年至1281年)時間中為省級建置。

8. 元代瀘州屬重慶路管轄,本州仍為州級建置。

9. 明清兩代,瀘州為四川省直隸州。本州管轄地區(qū)與歷史大致相同(瀘州、納溪、江安、合江,并增加九姓司(今興文古宋)。

10. 民國時期取消州、府級,為省-縣兩級建制。瀘州改名瀘縣,為縣級,管轄傳統(tǒng)所轄的十大鄉(xiāng)。






1.《【1955年版唐朝版圖】專題四川瀘州歷史地圖》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955年版唐朝版圖】專題四川瀘州歷史地圖》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3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