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大正元年(581年)2月,周正帝宇文天命以隋王平定天下為功,天命皈依,人心所向為由,正式下詔,宣布沈陽。

接到圣旨,楊堅在表現(xiàn)出誠惶誠恐的樣子之后,立即上表請辭。靜帝再度下詔,之后兩位主角在經(jīng)過一番“三讓而后受”的政治表演之后。楊堅最終在二月甲子日,也就是二月十三日,正是登基為帝,建國號“隋”,改元開皇,同時大赦天下。至此,中國歷史進入了隋朝統(tǒng)治時期。

周宣帝暴崩在大象二年(580年)六月,楊堅稱帝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從當上輔政大臣到建隋稱帝,前前后后不超過九個月,可以說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楊堅建隋的速度都是最快的,與他有一拼的,恐怕就只有建立宋朝的趙匡胤了,所以清朝史學(xué)家趙翼就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楊堅建立隋朝的原因有哪些?為何他能輕松取代北周,開創(chuàng)基業(yè)?那么他榮登大寶,成為九五至尊,是天意,還是人謀呢?帶著這些疑問,我發(fā)表一點自己的淺見,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請留言討論。

楊堅

(一)北周建國的時間短暫: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西魏權(quán)臣宇文泰病逝,他的侄子宇文護于第二年,也就557年廢掉恭帝元廓,然后擁立宇文泰的嫡長子宇文覺為帝,北周正式建立。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廢周自立,建立隋朝,北周滅亡。北周前前后后統(tǒng)治時間僅僅二十四年。南北朝是中國著名的亂世,因此人們對一個王朝的忠誠度普遍不高,如此短暫的國祚,很難使臣民對北周政權(quán)有很強的認同感和向心力。特別是宇文護專權(quán)期間,為了加強自己權(quán)力,任意誅殺元老重臣,使得北周王朝的政治凝聚力逐漸喪失,等到周宣帝繼位后,這位天元皇帝為了提升皇權(quán),不惜打壓宗室,更使得王朝基石,宗室的力量大幅度削弱。所以等到楊堅建立隋朝之前,北周政權(quán)已經(jīng)百病重生,朝不保夕。

(二)深厚顯赫的家世背景:

楊堅的父親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楊忠,楊堅的岳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其地位比楊忠還高。這兩人都是關(guān)隴貴族集團的核心成員,這個集團總共有二十家,楊堅一人就占據(jù)兩家。而北周又脫胎于西魏,因此這個巨大的政治資本和政治遺存自然就隨著周魏禪代而轉(zhuǎn)移到北周。關(guān)隴貴族集團的政治能量無比巨大,甚至影響整個中國歷史走向,北周,隋唐三代開國君主無一例外,都出自這個政治集團。這對于楊堅而言,當然意義重大。

(三)尼姑術(shù)士的預(yù)言鼓勵:

楊堅剛剛出生時,就有一個從河?xùn)|來的尼姑智仙對楊堅的媽媽說:

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于俗間處之。

意思就是:這個孩子來自非常特殊的地方,不能讓他生活在普通之處。。

襄州總管府長史龐晃第一次見楊堅就說:

公相貌非常,名在圖箓。九五之日,幸愿不忘。

意思就是:我看你骨骼驚奇、相貌非凡,名字又應(yīng)圖讖必有天命,希望你當皇帝時,千萬不要忘記我。

韋鼎原本是陳朝官員,第一次見到楊堅也說:

觀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監(jiān)深遠,亦非群賢所逮也。不久必大貴,貴則天下一家,歲一周天,老夫當委質(zhì)。公相不可言,愿深自愛。

意思是:觀察您的容貌,本來就不是平常人,而且明察深遠,也不是眾賢士所能達到的。不久必然會大富貴,大富貴后天下就會統(tǒng)一,明年的今天,我會來獻禮效勞。您的相貌不可說,希望您珍重自愛。

即使是英雄,如果屢屢受挫,時間一長,銳氣也會消磨殆盡,淪為凡人。而楊堅,從一出生到他當上皇帝,這期間,總有人(庾季才也說過)不停對他說你會當皇帝,這當然會激發(fā)他的雄心壯志。正是靠著日后大貴的信念鼓舞,朋友的不停打氣,楊堅才能在周武帝和周宣帝猜疑他時,做到寵辱不驚、泰然處之。因為他深信:日后會有一個天大的幸運等著自己,在歷經(jīng)一番磨難和挫折后,楊堅最后果然龍飛九五,建立大隋。

(四)武帝宣帝二人的早逝

周武帝宇文邕忍辱負重十二年,最終鏟除權(quán)臣宇文護。親政之后的宇文邕改革兵制、提拔新銳,開疆拓土,真可稱得上是雄才大略??上觳患倌?,英年早逝。繼位的是太子宇文赟,是為周宣帝,周宣帝這人可以用荒淫荒唐來形容,不過并不昏庸。他除了對文學(xué)感興趣外,還有就是對建功立業(yè)非常熱衷。通過這些簡單描述,我們也基本明白了當時楊堅的艱難處境。周武帝在政治上非常成熟,那是十分睿智的皇帝,而且當時的聲望如日中天,楊堅想和他叫板,扳手腕,根本就是自尋死路。周宣帝雖然比不了父親,但是繼位時已經(jīng)二十歲,不是懵懂無知的孩子了,而且他對權(quán)力看管得非常嚴。繼位之后他特別喜歡提拔沒有根基和勢力的官員,例如劉昉、鄭譯和顏之儀,這些人都是他的心腹,因為沒有家族背景,所以他們只能對周宣帝一個人唯命是從。再者楊堅矯詔輔政前之所以請求到江南做總管,就是因為受到皇帝猜忌,不得已而被迫離開中央,到地方暫避風(fēng)頭??上攵?,楊堅想從女婿周宣帝手中獲取權(quán)力,建立大隋,根本沒有可能。也就是說如果武帝宣帝這對父子長壽的話,楊堅建立隋朝根本就是天方夜譚。讓人意外的是:周武帝三十六歲死了,周宣帝二十二歲就死了,有時我想,冥冥天意,還真讓人難以捉摸,這父子二人哪怕有一人活到六十,中國歷史就得改寫,或許就不會有大隋這個朝代了。

(五)北周宗室人才的凋零

周武帝親政后,為加強自己實力,提拔重用了一批人,包括他的弟弟們,例如齊王宇文憲,趙王宇文招,代王宇文達等等,還有親家楊堅,藩邸舊臣王軌。因為周武帝要建功立業(yè),自然需要很多幫手,很明顯在武帝時期,宗室的力量明顯加強,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當初宇文護為了專權(quán),故意壓制這些宗室;另一方面:等武帝親政后,這些宗室已經(jīng)成長起來了,當初他們年齡還太小。在周武帝時期,宗室迎來了發(fā)展勢力的春天,然而好景不長,武帝一死,這些宗室和舊臣就跌入低谷。

剛剛繼位,周宣帝就誅殺了老臣王軌,因為當初就是這個王軌建議武帝廢掉自己,另立他人為儲。齊王宇文憲更是無辜,就因為他的聲望好,功勞大,繼位伊始,周宣帝就密謀誅殺了他,連個像樣的罪名都沒有。其他的例如趙王代王等五位叔叔輩的王爺都被貶往外地。周宣帝為了加強皇權(quán),如此對待宗室和老臣,表面上看強化了自己的權(quán)威,不過后來的歷史表明,這其實都是在給楊堅建國稱帝鳴鑼開道。為什么呢?因為最先對楊堅野心有所察覺的就是宇文憲和王軌,他們?nèi)绻谑?,楊堅篡?quán)稱帝怕沒那么容易,而周宣帝私心自用,恰恰將這二人殺死。雖說主觀上周宣帝在加強皇權(quán),防范打壓楊堅,可客觀上,給楊堅稱帝幫忙最大的恰恰是他周宣帝本人,世事無常,有時候,我們真不知道是誰成全了誰。

(六)皇帝幼小主少國疑

楊堅能成功篡位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當時主少國疑這一有利時機,矯詔輔政,然后再利用自己手中輔政的權(quán)力,排除異己,安插親信,用偷梁換柱的伎倆,架空北周朝廷和小皇帝本人。我們設(shè)想一下:假如繼位的周靜帝宇文闡不是年幼的孩童,而是年富力強的成年人,那楊堅矯詔輔政還有可能嗎,我個人覺得根本沒有可能。那樣的話,他非但不能做輔政大臣,還得老老實實,按照周宣帝的圣旨到南方,去擔(dān)任揚州總管一職。他和后來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一樣,都是利用了舊君新喪,幼主初立、人心不穩(wěn)這一歷史機遇。畢竟在當時,以楊堅現(xiàn)有的聲望和實力,還不足以謀朝篡位,建號稱帝。

(七)好友賢能之士的相助

要說開創(chuàng)隋朝基業(yè),楊堅矯詔輔政這件事不能不提。那么是誰幫助他獲得輔政資格,繼而成為輔政大臣的呢?毫無疑問就是劉昉鄭譯二人。大象二年(580年),彌留之際的周宣帝,已經(jīng)人事不省,口不能言。劉昉鄭譯出于個人前途考慮,決定自作主張,在草擬遺詔時,私自將楊堅定為輔政大臣,這也成為楊堅后來開基立業(yè)的起點。所以史書常常將楊堅當上輔政大臣這件事,形象地稱作“劉昉牽前鄭譯推后”。

要說楊堅稱帝前,幫助他平定天下的功臣,我們馬上就會想到韋孝寬、高颎、李德林。正是靠著韋孝寬和高颎,楊堅才成功平定了尉遲迥叛亂。正是靠著李德林,楊堅才想到改革北周官制,實行自己權(quán)力最大化,成為集人事權(quán),軍權(quán)和最高行政權(quán)于一身,擁有生殺予奪的大丞相;也正是靠著李德林的高見,與尉遲迥決戰(zhàn)前夕,楊堅才意識到臨陣換將可能帶來的災(zāi)難性后果。這些人的加盟,對楊堅帝王大業(yè)至關(guān)重要。

(八)借助女兒從中幫忙

將自己的女兒嫁到皇家,做宇文赟的太子妃,這絕對是楊堅最后能建國稱帝的基肇。因為楊堅之所以能在周武帝親政后,官運亨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和周武帝是親家。周武帝在誅殺宇文護后,出于穩(wěn)定政局和鞏固自身統(tǒng)治的需要,就必須提拔重用一批過去和宇文護沒有太多瓜葛的人。而楊堅的岳父獨孤信就是為宇文護所逼,被迫自殺。因此兩人可以說不共戴天,再加上現(xiàn)在又是親家,周武帝自然對楊堅青眼相加。當初之所以選楊堅的長女楊麗華做太子妃,怕也是看中楊堅政治清白,和宇文護素?zé)o瓜葛這點。

如果楊堅不是皇太后之父,劉昉和鄭譯也不會矯詔讓他輔政。因為一般來說,輔政大臣安排宗室最為名正言順,安排外戚也還勉強能行。正因為他是皇太后的父親,所以由他輔政,大家才能接受,不很意外,否則其他大臣就會質(zhì)疑輔政者的托孤資格。而且后來在劉昉鄭譯矯詔讓楊堅輔政過程中,顏之儀不配合,估計也是楊堅的女兒,北周的皇太后親自出面擺平,矯詔難題這才迎刃而解。所以后來楊堅自己說“公主有大功于我”,應(yīng)該說這句話完全發(fā)自肺腑,不是套話。

(九)關(guān)隴貴族集團的支持

為了壯大聲勢,尉遲迥叛亂時,馬上想到了老朋友,并州總管李穆,于是就派人游說他,讓他力挺自己。這時的李穆已經(jīng)年過七旬。按說多年同生共死的戰(zhàn)斗友誼、袍澤之情,李穆真應(yīng)該支持尉遲迥。

李穆和楊堅的爸爸那是一代人,和楊堅真沒有那么深的個人交情和同僚之誼。不過李穆畢竟是老人了,他審時度勢,看好楊堅,最終義無反顧地為楊堅站臺,而且還送給楊堅十三環(huán)的金腰帶和一把熨斗,這是有寓意的。他在向楊堅表態(tài),我不僅支持你當權(quán)臣,還支持你皇帝。當時楊堅面對三總管的叛亂,也是焦頭爛額,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能得到李穆這樣重量級的元老大臣支持,對他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三伏贈冰。

正是靠著李穆的示范帶頭效應(yīng),很多首鼠兩端、實屬觀望的大臣才旗幟鮮明地為楊堅擂鼓助威,幫兵助陣。除了李穆,還有北周名將韋孝寬,這也是年過七旬的老人了,早在尉遲迥還沒舉兵反叛時,他就富有遠見地為平叛做準備,后來楊堅命他負責(zé)鎮(zhèn)壓尉遲迥,他也果然不負眾望,成功平定相州叛亂,成為平叛第一功臣。正是這些元老大臣共同支持力挺楊堅,楊堅才擺脫困境,沉著應(yīng)戰(zhàn),繼而鏟除篡位的障礙,鋪平建隋的道路。

(十)出兵征討戰(zhàn)勝三強

大象二年(580年),楊堅矯詔輔政,任左大丞相,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全面接管北周政權(quán)。這就讓地方實力派大佬尉遲迥非常不滿。尉遲迥是相州總管,而且他本人還是北周實際建立者宇文泰的外甥。尉遲迥自認為論及與北周的親密關(guān)系,功勞和資歷,自己都遠超楊堅。特別是楊堅一上臺就免去他相州總管的職位,把他調(diào)到中央,這就更加讓他憤憤不平。于是在同年六月,尉遲迥公開反叛,緊接著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也紛紛起兵響應(yīng),這就是北周著名的“三總管叛亂”。楊堅知人善任、選賢任能,最終于十月平定三方,維護了北周的統(tǒng)一,這件事對楊堅意義重大。通過這場平叛戰(zhàn)爭,楊堅在朝堂上的個人威望空前提高,關(guān)鍵是從此之后,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再也沒有人敢公開挑戰(zhàn)楊堅的權(quán)威,這就為周隋禪代打下堅實的武力基礎(chǔ)。

(十一)個人能力素質(zhì)優(yōu)秀

講了這么多理由,是不是楊堅牛年撞大運,傻人有傻福,白撿一個皇位呢?肯定不是。拋開他的顯赫家世不講,單單看他本人,也的確不同凡響。除了他那讓人一見難忘的特別長相外,這里主要談他的個人素質(zhì)。

(1)老成持重。他在太學(xué)期間,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敢和他開玩笑。這說明他性格是不茍言笑,天生自帶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這是政治領(lǐng)袖一個很重要的素質(zhì)—不怒自威。

(2)禮賢下士。當年周武帝平齊之后,馬上就派人去拜訪李德林,并說我之所以平齊,就是為了得到先生。當然這話說得很虛,但釋放的真誠,毋庸置疑。現(xiàn)在楊堅剛當上輔政大臣,也及時拜訪了這位北齊著名才子,請他出山相助。

(3)善于納諫。平定尉遲迥期間,當收到親信密函,說前線將領(lǐng)私受尉遲迥賄賂時,楊堅果斷采納了李德林派監(jiān)軍而不是換將軍的建議。

(4)知人善任。李德林是當時名滿天下的大才子,楊堅就讓李德林負責(zé)起草文書工作,并讓他參與謀劃事宜;尉遲迥實力最強,楊堅就派戰(zhàn)神級別的老將軍韋孝寬,前往平叛。高颎允文允武,忠心耿耿,楊堅就派他到相州前線監(jiān)軍,負責(zé)輔佐監(jiān)督作戰(zhàn)將領(lǐng)。而這些素質(zhì)恰恰都是一個君主必備的素質(zhì)。因此就帝王個人素質(zhì)而言,楊堅本人完全符合。

綜上所述,最后作結(jié):

楊堅之所以能在南北朝亂世末期,脫穎而出,建號帝王。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當時的天時和地利,再加上個人能力。從永嘉之亂(311年)到開皇改元(581年),這中間經(jīng)歷了二百七十年,在這二百多年里,很多君主曾謀求過華夏一統(tǒng),特別是公元383年的前秦東晉淝水之戰(zhàn),聲勢之大,世所罕見。但這場失敗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最后竟直接導(dǎo)致前秦亡國。

那么北方這些謀劃統(tǒng)一大業(yè)的君主,他們?yōu)槭裁磿∧兀恐饕蚴牵寒敃r是五胡發(fā)展的爆發(fā)期,這個階段,各個民族政權(quán)之間進行激烈的生存競爭,彼此都處于敵對狀態(tài)。套用現(xiàn)在的詞來講,就是民族矛盾尖銳。所以北方十六國政權(quán)無一例外,都是勃興速亡,很難長久。但是等到北魏崛起,統(tǒng)一北方,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因為北魏統(tǒng)治的時期非常長,因此在經(jīng)過北魏一百多年的統(tǒng)治后,北方基本完成了民族融合的歷史任務(wù)。而后來的東魏西魏又都脫胎于北魏,北齊和北周又脫胎于東魏和西魏,隋朝又脫胎于北周。

如此來講民族融合,可能太虛,那就具體一點,我們看看楊堅家庭成員的情況就明白了。楊堅是北方漢人,可他的妻子獨孤伽羅卻是鮮卑人,楊堅的二兒子楊廣是胡漢混血兒,他的二兒媳婦蕭氏則是南方蕭梁皇室出身。因此,從血統(tǒng)上論:楊堅家族是胡漢雜糅,從地域上看:楊堅家族又是南北一體。事實上,楊堅在登基稱帝前,其實一直叫普六茹堅,這是鮮卑姓名。當了皇帝才改名楊堅。

周武帝時期,北周就攻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說楊堅建隋是坐享其成,也不算你錯,他的建國史和后來的趙匡胤很有幾分相像,趙匡胤的前任君主周世宗柴榮(不算周恭帝)和周武帝非常相似,也都是雄略之主,熱衷開疆拓土。但他們奮斗一生,建立的功業(yè),客觀上都為后來的取代者做了嫁衣裳。

因此我個人認為:楊堅建隋,投機的成分遠遠大于個人努力,他和歷史上其他一些開國君主,例如劉邦、劉秀,朱元璋和努爾哈赤無法相提并論。如果從客觀上找原因,也許他建立隋朝所用的時間或許更加漫長,甚至可以說經(jīng)過二百多年,但如果從主觀上作總結(jié),那他本人就相對黯然失色很多。我覺得他和趙匡胤一樣,都屬于歷史的幸運兒。因為一個歷史機緣,才有幸締造一個王朝。

正因如此,楊堅自古就被史家稱作“得國不正”。所以趙翼才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介紹完楊堅稱帝的原因,那么楊堅的后宮又是怎樣一個情況呢?預(yù)知詳情如何,請關(guān)注賬號:歷史探佚,且看下文介紹。(END)

參考文獻:

1《周書》——令狐德棻(唐)

2《隋書》——魏征(唐)

3《資治通鑒》——司馬光(宋)

1.《【( )建立隋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嗎?》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 )建立隋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嗎?》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3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