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對很多剛接觸軍事史的人來說,對歷史時代軍隊的印象可能來自各圖書雜志制作的精美的歷史復原插圖。(大衛(wèi)亞設(shè))。
而根據(jù)現(xiàn)在的考古和文獻,以它們?yōu)榛A(chǔ)進行的復原,其實也有著它們的不同復原思路。本期就從復原秦漢軍隊的畫作,破解下曾經(jīng)困擾很多專家學者的所謂“秦軍無盔”的歷史疑問。
首先我們先來看兩個比較經(jīng)典的秦漢軍隊復原形象。
▲現(xiàn)代復原的秦朝軍隊
▲現(xiàn)代復原的漢朝軍隊
可能有讀者要好奇了,兩圖中的秦漢軍隊,可以說都是參照了現(xiàn)代出土的套用進行復原,似乎應該沒什么問題吧。而問題就在這里,首先我們要知道所有出土的陶俑,在古代的作用,都是用來鎮(zhèn)守陵墓或者用以服侍死者。因此這其中就涉及了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秦漢兵馬俑,未必都是一種臨戰(zhàn)或者說全裝備狀態(tài)。
▲秦始皇兵馬俑
以我們所熟知的秦始皇兵馬俑為例,整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一大特點,便是全員無論兵種地位,都沒有佩戴頭盔。加上《戰(zhàn)國策·韓策一》中記載秦軍“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zhàn),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的記載,讓很多人理所應當?shù)恼J為歷史上的秦軍作戰(zhàn)確實不戴頭盔。
且不說《戰(zhàn)國策》中說的秦軍是“捐甲”只是說不穿鎧甲,而不是全套都不穿。其實在秦始皇陵兵馬俑中,也出土了相當數(shù)量石片拼接的鎧甲和頭盔,這說明秦軍本身裝備當中,實際上也是有頭盔的。只是因為某種原因,使得秦始皇兵馬俑都是光著腦袋的狀態(tài)。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制盔
如果研究秦漢時期得兵馬俑和雕塑中不同的兵種形象,也可以發(fā)現(xiàn),那種認為他們不戴頭盔,并不合理。實際上不僅秦漢時期的輕、重步兵形象沒有佩戴頭盔,再漢代的一些重騎兵,甚至后來南朝的具裝騎兵雕塑形象,都是沒有裝備頭盔。
▲沒有佩戴頭盔的漢代重騎兵
對于這些兵種來說,不佩戴頭盔不僅會讓自己的“馬革裹尸”概率直線飆升,而且對于像重步兵、重騎兵還有具裝騎兵這樣的兵種來說,既然已經(jīng)追求鎧甲的防護,那么把重要的頭部暴露給敵人,就實在說不通了。
▲南朝具裝騎兵,同樣沒有佩戴頭盔
可能這時候有人要說了,在尹灣出土的《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中,記載了鎧甲“甲142701(乘輿379),乘輿鐵股衣225兩1奇,鎧63324,股甲衣□□□萬563,鐵甲札587299,革甲14斤”。而與之相比,頭盔僅有“(左革右是)暓98226(乘輿678)”。
▲《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
從竹簡上的記載來看,鎧甲的數(shù)量的確是遠遠多于頭盔,因此似乎能支持現(xiàn)代復原的形象。但是要說的是,首先我們今天看到的竹簡文字其實并不完整。還有大量的武庫存貨,因為文字空缺,而無法確認究竟保存的是什么裝備。除此之外,這個位于江蘇這個并非戰(zhàn)爭前線的地區(qū),竟有接近十萬的頭盔存貨,這個存貨已經(jīng)多于實際需求了。所以單純看上面的數(shù)字對比,就說漢代軍隊不戴頭盔,就太過武斷了。
▲漢代兵馬俑頭上的頭巾,其實很有可能就是一種頭盔內(nèi)襯
那么,假設(shè)不是因為對實戰(zhàn)軍隊的復原,這些兵馬俑和雕塑形象,為什么不佩戴頭盔呢?這一點就要從文獻中的禮儀來找理由了。在《左傳》中,就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郤至見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從寡君之戎事,以君之靈,間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寧君命之辱,為事之故,敢肅使者?!?/p>
▲《左傳》中記載了大量春秋時期的歷史
在《左傳》的這段中,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古代將士們,在面見君主或者接受君主命令時,是要摘下頭盔行免胄禮。這一點在《史記》和《漢書》中,有關(guān)漢文帝和周亞夫的著名故事——“細柳營”里,也有可以相對應的記載。在漢文帝到細柳營大帳時,周亞夫以“介胄之士不拜”為由,“請以軍禮見”。因此可見一直到秦漢時期,頭戴頭盔面見君主,本身就是帶有幾分不敬的意味在其中。而兵馬俑作為陪葬,其目的除了鎮(zhèn)守陵墓,還要在死后世界展現(xiàn)君王的威儀,它們的形象,自然需要以一種對君主畢恭畢敬的造型來陪葬了。
▲明代繪本中的《細柳營》
說到這,肯定會有讀者要質(zhì)疑了,在三國和西晉時期墓葬中,也出土過許多頭戴頭盔的兵馬俑形象。在后來的北魏以及一直往后的朝代,出土的這些時代的兵馬俑,也基本都是頭戴頭盔的。那么這又是為什么呢?
▲佩戴頭盔的唐代具裝騎兵形象
其實這一點倒也容易解釋,在三國西晉時期出土的頭戴頭盔的武士俑形象,很多相貌都是明顯的胡人特征,而且它們的造型也是使用兵器格斗。因而這些陶俑其實并不是一種傳統(tǒng)的兵馬俑,而是東漢以來,一種展現(xiàn)各行各業(yè)的人物俑。
▲西晉武士俑
至于北魏及其之后的兵馬俑形象,可以解釋為,伴隨著五胡入華,給當時的中國北方,帶入了大量游牧民族文化,傳統(tǒng)免胄見君的觀念淡化,從而對喪葬陶俑形象產(chǎn)生了影響。并且從東漢開始單一的兵馬俑,開始逐漸和人物俑的融合,到了北魏時期的兵馬俑,已不再單純只是呆板的士兵形象。
▲著名的北魏騎兵俑
總的來說,歷史的一大樂趣,正是在于對它不同方向的解讀,總是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結(jié)果。古代所留下的畫像與人偶,現(xiàn)代據(jù)此而制作的精美復原圖,可能確實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一面,但未必是歷史真實的全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鸮,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1.《都說秦軍無胄,為何連漢軍重騎兵都沒頭盔?從復原畫解析秦漢武備》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都說秦軍無胄,為何連漢軍重騎兵都沒頭盔?從復原畫解析秦漢武備》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3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