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文從秦朝建立、滅亡到漢朝建立,僅用了20年時間,就想對中國2000年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文較長,干貨較多,請先清空大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短短10年的時間里,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奇跡般地打敗了所有對手,一統(tǒng)天下。六國滅亡的順序,有一個順口溜:“喊趙薇去演戲”(韓趙魏楚燕齊)。是不是很容易?
從秦統(tǒng)一(前221),到嬴政死亡(前210),到秦滅亡(前206),再到漢朝建立(前202),只有短短的20年。但這20年,卻極其關鍵地左右了中國的發(fā)展,進而孕育出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獨特的中華文明。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先看看這20年發(fā)生了什么吧。
這20年,可以清晰地分為3個階段:
1、秦始皇當政(前221——前210,12年)
2、秦末大起義(前209——前206,4年)
3、楚漢相爭(前205——前202,4年)
一眼看過去,好像并沒有什么特殊???沒錯,這是朝代更替、耳熟能詳?shù)摹袄咸茁贰薄?/p>
讀歷史,要盡量避免用今人的認知去看古人。這個我們今天很熟悉的“老套路”,卻是秦朝以前從來沒發(fā)生過的事!這是中華帝國的第一次改朝換代。這段驚心動魄的第一次,和許多第一次一樣,雖然時間短促,但影響極其深遠。
0、秦王統(tǒng)一中原
先簡單回顧下,秦國統(tǒng)一的過程。如果你另有15分鐘,歡迎閱讀鄙作:《15分鐘輕松讀懂戰(zhàn)國》。
100多年前的商鞅變法(前359—前338),確定了秦國的軍國主義路線;明確國家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戰(zhàn)爭;國家的一切都圍繞著戰(zhàn)爭。這次變法的成功是秦國強大的根源,所以每次都要提起。需留意的是,商鞅變法的直接原因,是想加強秦王的統(tǒng)治,防止貴族勢力過大,避免發(fā)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類謀權篡位的事,而不是國富民強。
商鞅變法后,秦國終究是邊陲小國,并沒有強大到可以藐視六國的地步。所謂針對秦國的連橫合縱,蘇秦身帶五國相印的奇事,并非事實。秦國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僅僅幾個關口就可以守住關中,倒是在漫長的七國爭雄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比如燕國、齊國都曾因內亂,被入侵,幾乎滅國,而秦國避免了這個問題。
70多年后,秦國起用范雎(前270年),既有遠交近攻的宏觀戰(zhàn)略,又有具體策略:打擊韓魏,控制交通要道,趙強則聯(lián)楚打趙,楚強則聯(lián)趙打楚。這是秦國越來越強的關鍵策略。10年后的長平之戰(zhàn)(前260年),秦國打敗趙國贏得大勝,取得優(yōu)勢。但只是一場大勝利而已,這時的秦國并沒有要占領趙國的野心。
秦王嬴政13歲繼位(前247年),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逐漸鏟除了各方勢力,實現(xiàn)了親政(前238年)。只有到這時候,秦國才既擁有強大的力量,也有了平定六國的野心。毫無疑問,嬴政改變了歷史!有人反對:只有人民才是歷史進步的唯一動力!或許是吧,但是假如沒有嬴政,中國的統(tǒng)一推遲了1000年,那么中華民族還是今天的中華民族嗎?
嬴政出手了。首先,滅掉早已經臣服的韓國(前230);然后用離間計殺死名將李牧,攻破趙國邯鄲(前228);荊軻刺秦失敗后,攻入燕國薊都(前226);掘開黃河,水淹魏國大梁(前225);60萬大軍滅掉楚國(前223);向北橫掃趙國殘留的代國和逃到遼東的燕國(前222);最后收拾傻乎乎的齊國(前221);短短10年,就完成了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
還記得“喊趙薇去演戲”么?
1、秦始皇當政(前221——前210,12年)
a、開創(chuàng)“外無強敵”的局面
秦王嬴政的這次統(tǒng)一,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局面:國家之外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了。也就是說,國與國之間的激烈競爭,不存在了!這與戰(zhàn)國時期的狀況,截然不同。正因為外無強敵,國家的主要目標不再是戰(zhàn)爭,而要轉移到內政上去。
這種“外無強敵”的局面,在世界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歐洲除了羅馬曾出現(xiàn)過類似情況,但在羅馬分崩離析后,就再也沒有了。然而在中國,“外無強敵”的局面,不僅在漢朝得到了延續(xù),在后來的歷史中也不斷出現(xiàn)?!按笠唤y(tǒng)”成了中華文明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為什么偏偏中國能夠經?!按笠唤y(tǒng)”呢?這個稍后再討論。很明顯的是,中國文化上的許多特點,其根源就在于適應這種“外無強敵,專修內政”的局面。許多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都可以從這個角度找到合理的解釋。
b、統(tǒng)治遼闊的國土是個大難題
統(tǒng)一后,秦國的土地,擴大了近10倍。統(tǒng)治如此遼闊的土地,困難是超乎想象的。想一想,原來3天匯報上來的事,現(xiàn)在卻要1個月。尤其嬴政不分封諸侯,而采用郡縣制。這就對中央的統(tǒng)治能力要求非常高,因為一旦能力不夠,郡縣就會失去控制,變成諸侯王。
嬴政有非常強的政治手段,他做到了后世幾百年也沒能做到的事。
他創(chuàng)造了皇帝的稱號,不再叫秦王;每年不斷地巡視全國,威懾監(jiān)督官員;到各地刻石碑,祭拜天地等等。這些不是簡單的炫耀,而是表明其至高無上的身份,是建立統(tǒng)治權威的手段。他把最有勢力的貴族富豪,全都遷到咸陽來,放到眼皮底下監(jiān)管。收繳全國的兵器,鑄成十二個巨人,威風凜凜地樹立在宮殿前。他統(tǒng)一了車輪距離,修建了高速路,從咸陽四通八達,通往各地。不但使得公文往來加速,軍隊的調遣也更加快速。他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等,使得內政的效率大大提高。
在秦始皇時期,雖然有嚴酷的法令、有焚書坑儒、也想長生不老、也大興土木等等,但應注意到:這時并沒有發(fā)生任何大規(guī)模反叛!這說明秦始皇真正有效地控制了全國的局勢。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期間也不斷有人建議分封諸侯,從另一角度說明:用郡縣統(tǒng)治這么遼闊土地非常困難。后來的漢朝也沒能做到,但秦始皇做到了。他強悍的能力完全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c、統(tǒng)一文字是中國統(tǒng)一的基石
回到前面的問題,為什么中華文明總是趨向統(tǒng)一,而歐洲卻不這樣呢?我認為根源在于:統(tǒng)一的中國文字。秦始皇將全國的文字統(tǒng)一為小篆,本應該只是為了公文溝通便利而已,不經意卻帶來中華文明的奇跡。
一個區(qū)域為什么可以統(tǒng)一呢?根本原因是:區(qū)域內的人,有更多的共性,而與區(qū)域外的人,差異性更大!如何形成共性呢?當然是靠互相溝通和融合。如果沒有溝通融合,各自發(fā)展,差異就會越來越大,漸漸就會演變成兩種完全不同的人。在古代的交通能力下,不同地域走向差異化,是太正常不過的事。
人之間的溝通,主要有兩種方式:語言和文字。語言很容易變化,距離遠時間長,差異就形成了。看看中國有那么多方言,就很清楚了。非常幸運的是,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而不是表音的文字。同一個字,雖然不同地方讀音不同,卻是相同的含義。這就使得,即使地域差異化后,很難用語言溝通,卻依然可以順暢地用文字溝通。政府的公文下達到各地,不需要再翻譯。
在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后,中國人便擁有了文字溝通的神奇工具。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雖然千差萬別,但總能通過文字溝通,總能不斷融合,從而使中國總是能趨向統(tǒng)一。而其他使用表音文字的國家,在地域隔離形成方言的同時,缺乏其他溝通手段,融合變得困難,差異化越來越大。
d、焚書坑儒是兩件小事
秦始皇做了兩件小事,讓很多后人不愉快。一件是焚書,另一件是坑儒。
前213年,焚書。起因是有儒生建議學習周朝制度,分封諸侯。李斯認為他們是讀了古書,食古不化,從而建議將秦國以外的歷史書全部燒掉;老百姓只準讀農業(yè)書和醫(yī)書;民間不許有百家的書,只由官方收藏;想學習的人,就以吏為師。
前212年,坑儒。起因是有方士散播謠言誹謗秦始皇。誹謗就是動搖秦始皇的統(tǒng)治權威,這是很嚴重的事,因此被秦始皇嚴懲,牽連有幾百人。
因為這兩件事時間離得很近,后人合稱為“焚書坑儒”,并以此批評秦始皇殘暴,說是秦朝滅亡的原因。其實這只是兩件小事,各有各發(fā)生的原因。秦始皇的做法不算過分,也沒有產生太嚴重的后果,根本談不上秦朝滅亡的原因。更多只是后世儒家的胡亂指責罷了。
焚書其實是限制各種思想的泛濫,這是任何統(tǒng)治者都要做的。其實,漢武帝獨尊儒術,還不是同一回事嗎?再說坑儒。方士是儒的一種,誹謗在先,并不是冤殺。漢武帝的巫蠱之禍,動輒牽連上萬人,兩者一比較,秦始皇還是溫柔的。
e、秦始皇的意外死亡引起大廈崩塌
前210年,秦始皇沒能長生不老,在外巡視途中,突然暴斃,年僅48歲。48歲也不算老,他只比劉邦大3歲,劉邦活到了61歲。前面說了,在他死前,沒有發(fā)生任何大規(guī)模的反叛和起義。假想一下,如果秦始皇再多活十年,你認為秦朝會滅亡嗎?
秦始皇暴斃,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提前指定合適的繼承人。結果,在李斯、趙高、胡亥的密謀下,殺死長子扶蘇,由胡亥繼承為皇帝。胡亥繼位的合法性存疑,因此在繼位后大肆殺戮皇族子弟,血雨腥風。
更關鍵是,統(tǒng)治如此遼闊的國土,還沒來得及形成制度沉淀。而年輕的胡亥對此毫無概念,而幫手趙高更是起到了反作用。于是胡亥殺戮皇族,撤換了一大批官員,大修秦皇陵、阿房宮,導致從貴族、官員到百姓,多方矛盾同時激化,這才引發(fā)了鋪天蓋地的起義。據(jù)說秦始皇曾拿到一本仙書寫著“亡秦者胡也”,這當然是后人對胡亥的評定。
秦朝的滅亡,起因是秦始皇的意外死亡,而且沒有合適的繼承人。應該說是個意外事件,而不是必然的。有人說偶然中有必然。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曾評價說:漢武帝和秦始皇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但漢武帝很好地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漢朝便更加興盛。這便是歷史的吊詭!
2、秦末大起義(前209——前206,4年)
a、陳勝吳廣起義
胡亥繼位后第二年,陳勝以鴻鵠之志策動了著名的大澤鄉(xiāng)起義(前209)。稍注意的一點是,起義的是900名新兵,是有一定武裝的,而不是完全手無寸鐵的農民。他們有一定戰(zhàn)斗力,才能攻下多個城池,老百姓再被迫或自愿加入到起義軍,規(guī)模越來越大。
起義軍占領楚國的舊首都陳縣(今河南淮陽),擁立陳勝為王。陳勝的成功,激勵了無數(shù)陷入困境的人(如劉邦)和六國貴族的后人(如項梁)。于是群雄并起,秦國頓時支離破碎。陳勝是第一個敢于揭竿而起的人,起到了重要的榜樣作用。
秦國的軍隊呢?秦國主要有兩支軍隊,一支在北方對付匈奴,一支在南方對付南越。秦國收繳了各地的武器,在各郡縣沒有常駐軍隊,這是起義烽煙四起,不能迅速撲滅的重要原因。畢竟,第一次統(tǒng)治這么大的地盤,總要付出些教訓的。
b、亂世梟雄紛紛響應
陳勝定國號為張楚,意思是張大楚國,然后迅速派軍隊四面出擊。一支去打趙地,將領自立為趙王。一支去打魏地,扶持起魏王。齊地起義,便有了齊王。趙王派人去打燕地,將領自立為燕王。項梁和侄子項羽在蘇州起兵。一個個亂世梟雄,紛紛崛起。
陳勝派兵攻入了函谷關。胡亥釋放犯人和奴隸,作為軍隊,發(fā)動反攻。秦軍打敗并殺死了陳勝(前208)。而項梁正在投奔陳勝的路上,得到消息后,擁立了楚懷王。項梁成了起義軍新領袖,在沛縣起兵劉邦也投靠了項梁。
項梁率軍北上,打敗了秦軍,雙方對峙。這時,秦國在北方對付匈奴的正規(guī)軍隊趕到,一舉殲滅了項梁。然后乘勝追擊,圍攻趙國,起義軍頓時岌岌可危。
c、西楚霸王項羽崛起
在救援趙國的楚軍中,項羽殺死主帥,破釜沉舟(前207),打破了秦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他挽救了起義軍,成為了領袖,此時年僅25歲。而秦國這邊,指鹿為馬的趙高,繼續(xù)蒙蔽胡亥,并想歸罪于秦軍將領。結果秦軍將領率20萬大軍,全都投降了項羽,戰(zhàn)局頓時逆轉。
與此同時,劉邦率領一支軍隊,在背后打游擊,繞道武關,趁虛攻入了關中,宣布約法三章。而趙高殺死了胡亥,卻反被新立的秦王子嬰給殺了。子嬰投降劉邦,秦朝結束了(前206)。
劉邦想占據(jù)關中,派人守函谷關。項羽率領大軍殺入,劉邦在鴻門宴上服軟了。于是,項羽論功行賞,分封諸侯(前206),按軍功大小,共封了18個諸侯王。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而劉邦分到了巴蜀和漢中,稱為漢王。
很多人說,劉邦虧了,不是說“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嗎?首先楚懷王是否真說過,頗為可疑,因為那時項梁剛被殺,能活下來就不錯了,哪里還能有這等雄心?即便真說過,這么大的事,又豈能以一句話為準?劉邦只是趁虛而入,并不是滅秦的首功,能分到地盤不小的巴蜀和漢中,項羽沒有虧待他。
但分封諸侯確實出了大問題。項羽只按攻入關中的軍功分封,而沒有太顧及真實的勢力范圍。比如,將原來的齊王、趙王、燕王都趕到一邊,另立新王;有數(shù)萬人的彭越,沒有跟著進關中,就沒有分封;等等。結果導致地方矛盾激化,大家手里又都有兵,很快就打了起來。
3、楚漢相爭(前205——前202,4年)
a、諸侯王的混戰(zhàn)
分封諸侯僅僅2個月后,齊國、趙國、燕國就打了起來。項羽親自領兵,去征討齊國。誰知在漢中的劉邦,在蕭何的堅持下,給無名小卒韓信拜將,然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入關中。并聯(lián)合各方幾十萬人,趁項羽正與齊國糾纏,一舉攻占了西楚的首都彭城。
項羽急了,只率領幾萬騎兵,火速穿插回來,猛攻彭城。從天而降的楚軍,連續(xù)殺敵數(shù)十萬。劉邦大敗,絕處逢生,勉強撿回一條命。項羽也絕處逢生,依然是西楚霸王。雙方在滎陽一帶對峙。項羽甚至一度攻破了滎陽,劉邦不得不靠“假劉邦”投降而逃跑。此后,劉邦改變策略,支持彭越在項羽后方打游擊,繼續(xù)對峙。
此時,韓信在北方開辟了新戰(zhàn)線。他偷渡黃河,打敗魏國(前205);再背水一戰(zhàn),打敗趙國(前204),并說服燕國投靠;在酈生的游說下,偷襲了齊國(前203)。北方幾乎全成了韓信的勢力范圍。很多人勸韓信自立為王,三分天下,但他念劉邦公開拜將的恩德,一直猶豫。
b、項羽的四面楚歌
項羽苦于多線作戰(zhàn),糧草被斷,只好求和。他放了劉邦的妻子和父親,雙方約定以鴻溝為楚河漢界。然而,就在楚軍退兵時,劉邦發(fā)動進攻,雙方再次開戰(zhàn)。劉邦動員各諸侯的力量,一起圍攻,楚軍兵敗如山倒。
猶豫中的韓信,見項羽大勢已去,這才出兵。大軍把項羽包圍在垓下,唱起了四面楚歌,楚軍心理崩潰,紛紛逃散。項羽帶著留下的幾百人突圍,一直跑到長江邊的烏江鎮(zhèn)。項羽不愿獨自過江,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血戰(zhàn)后,烏江自刎了(前202)。
項羽的形象,通常是有勇無謀的莽夫形象。其實,項羽勇則勇,但并不是無謀。他對屬下友善,很得人心。他的失敗,主要在于對手。劉邦是一個非常冷酷的實用主義者,但求有利,無所不用其極。劉邦的大戰(zhàn)略是:利用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逼迫項羽全線作戰(zhàn),而關中有穩(wěn)定的糧草支持,為持續(xù)作戰(zhàn)提供保障。韓信一統(tǒng)北方、彭越游擊騷擾的成功,讓項羽迅速崩盤。
d、漢朝的與眾不同
漢王劉邦在定陶登基成為皇帝(前202)。按當初的約定,分封了7個諸侯王,天下一半是郡縣,一半是諸侯王。從此以后,劉邦的主要任務,就變成了消滅異姓諸侯王。不過那是漢朝的事,就留到以后再說。
秦朝到漢朝,大致就是這樣。不知你有沒有留意,秦朝與漢朝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
秦朝是秦王嬴政打下來的,他依靠的是秦國貴族的力量。而漢朝是劉邦在短短數(shù)年間打打下來的,他依靠的幾乎全是平民出身的武將,除了幾個屈指可數(shù)的六國舊貴族。也就是說,政府的統(tǒng)治階層從秦朝的貴族,變成了漢朝平民出身的武將。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平民政府出現(xiàn)了!
沒有了舊的貴族階層,也就沒有了讀過書的貴族子弟,這導致中央政府人才嚴重匱乏。這使得漢朝初期,不得不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策略,也不得不建學校來培養(yǎng)讀書人,并形成全國推舉人才的機制。而主張教育的儒家,恰逢其時,得以蓬勃發(fā)展,進而成為國家宗教。儒家成為官員的唯一途徑,并形成士大夫的新貴族階層,壟斷了做官的特權。政府從而又變成了文人政府!
也正因為沒有了舊的貴族階層,才使得漢武帝時,鹽鐵國有等中央集權政策,沒有遭到強大阻力,得以順利推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才能用強大的國家力量,征討四方,大大擴展國土,才有今天中國的主要疆域。等到漢朝末年王莽時,新的士大夫貴族已形成,再想搞國家“社會主義”,就搞不下去了。
而這一切都源于秦始皇的突然死亡!
這就是秦朝!
1.《210年秦朝看這里!15分鐘輕松讀懂秦朝丨電視劇再也騙不了你!》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210年秦朝看這里!15分鐘輕松讀懂秦朝丨電視劇再也騙不了你!》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2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