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元朝王蒙《秋山草堂圖》
」王樹明的畫,出自趙文民的魅力。
泛濫唐宋諸名家,而從董源、王維為宗,故其縱逸多姿,往往出文敏規(guī)格之外”。王蒙的畫法,善變而多巧妙,喜畫重山復(fù)嶺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點苔。所寫山林樹木,蒼郁茂密而具有渾遠的空間感?!肚锷讲萏脠D》畫高山崇嶺,茂樹清淡,山腳草堂臨水,水際荻花蕭瑟堂內(nèi)隱者怡然自得。表現(xiàn)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濕潤,創(chuàng)造出蓊郁深秀、渾厚華茲的境界。
64、元代王蒙《溪山風(fēng)雨圖冊》
《溪山風(fēng)雨圖冊》采用平遠構(gòu)圖,與其它立軸有些區(qū)別,但這種細密的筆風(fēng)仍明顯是王氏風(fēng)范。
65、元代曹知白《松亭圖》
曹知白(1272~1355),元代畫家,藏書家。字又玄,貞素,號云西,人稱貞素先生,浙西華亭(今上海青浦)人。從小機敏穎悟,很有見識,愛讀書,好黃老之學(xué)。家有藏書數(shù)千卷,也喜蓄字畫。曾被薦為昆山教諭,不久辭去。結(jié)交趙孟頫、鄧文原、虞集、王冕等名流,各倪瓚、黃公望交往最密,常以書畫相唱和。
曹知白善畫山水,受趙孟煩影響,而趨向李成、郭熙,也吸取董源、巨然,筆墨疏秀清潤,后期作品,用干筆皴擦,情味變?yōu)楹喌?dāng)時為黃公望、倪瓚所推重。作品多以柔細之筆勾皴山石,極少渲染。早年筆墨較秀潤,晚年變?yōu)樯n秀簡逸。
66、元代高克恭《春云曉靄圖》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同(今屬山西)人,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由京師貢補工部令史,選充行臺掾,擢山東西道按察司經(jīng)歷,歷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時,官至刑部尚書。畫山水初學(xué)二米,后學(xué)董源、李成筆法,專取寫意氣韻,亦擅長墨竹,與文湖州并馳,造詣精絕。
高克恭是畫家中學(xué)“米點”最好的畫家之一,此圖正是運用了米點皴法,但在學(xué)米的同時又參用董源的畫法,故山水畫的渾厚、重大,而煙云環(huán)抱山巒,一線瀑布飛下,又使群山飄渺起來,氣象萬千。此圖用花青與墨渲染,用色較重,而礬頭多露白,對比強烈,使人有雨后晴山的感覺。該畫紙本設(shè)色,縱138.1厘米,橫58.5厘米,藏故宮博物院。曾著錄于《大觀錄》、《江村銷夏錄》
67、元代盛懋《溪山清夏圖》
盛懋(生卒年未詳),字子昭。父洪,臨安(今杭州)人,寓魏塘,業(yè)畫。懋承家學(xué),善畫人物、山水、花鳥。早年并得畫家陳琳指點,畫山石多用批麻皴或解索皴,筆法精整,設(shè)色明麗。主要代表作有《秋林高士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秋江待渡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滄江橫笛圖》軸(南京博物院藏)、《溪山清夏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和《松石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
盛懋是元季專業(yè)畫家,當(dāng)時被稱作“畫工”。因技藝高超,并能接受元代文人畫家的影響,其作品頗合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但是他的畫與元四家的畫明顯不同,文人畫是寫胸中之逸氣,而他則是一個民間畫家,比較適合老百姓的欣賞。
68、元代唐棣《霜浦歸漁圖》
唐棣(1296-1364),字子華,號遁齋,祖籍錢塘(今浙江杭州),因先世在吳興做官,遷徙歸安(今浙江湖州)。父唐清,元初贈承務(wù)郎,任歸安縣令。唐棣幼聰穎好學(xué),文思敏慧,能詩善畫,有“奇童”之稱,為趙孟頫、馬煦賞識,弱冠時便拜趙孟頫為師,常出入趙府,交往益深,不久馬煦升為刑部尚書,遂攜唐棣至京,延佑初進薦仁宗,以繪畫侍奉宮廷,在嘉熙殿畫屏風(fēng)“揮灑立就,天子稱賞”,待詔集賢院,因而有機會遍覽歷代書法名畫。
唐棣近學(xué)趙孟頫,遠師李成、郭熙。風(fēng)景作林木窠石、峰巒起伏,有高遠、深遠、平遠山川之勝。此畫以工筆為主,而又有多種變化,運思布局細密精整,法度嚴(yán)謹(jǐn),筆墨豐潤,有雄偉的氣勢。畫面取近景布局,林木參天,窠石流泉,人物刻畫細致,樹石筆法遒勁秀潤,皴染細潤、筆法堅實,山石質(zhì)感極強,呈現(xiàn)較多郭熙畫法遺風(fēng)。
66、元代張渥《瑤池仙樂圖》
張渥(?-約1356前),元代畫家。字叔厚,號貞期生、江???,祖籍淮南,后居杭州(今浙江杭州)。通文史,好音律,然屢舉不中,仕途失意,遂寄情詩畫。能山水,“盡自然之性”,擅長人物,法李公麟白描得其清麗流暢之風(fēng);擅“鐵線描”,被譽為“李龍眠后一人而已”。
此圖取祝壽吉祥之意,畫中瑤池?zé)煵ê泼?,岸邊高岸聳立,樹木蔥籠。四位壽星須發(fā)皆白,卻面色紅潤,精神矍鑠,正仰望空中,欣喜地恭迎西王母??罩邢樵瓶澙@,西王母衣袂飄飄,正按落云頭而來。身旁侍女手捧托盤,上有仙桃四枚,畫面構(gòu)圖上下呼應(yīng),以白描手法為主,淡加敷色。山水之景與人物之情融合在一起,自成天趣。
67、元代朱德潤《松下鳴琴圖》
朱德潤(1294~1365)詩人。字澤民,號睢陽山人。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其先祖跟隨宋室南渡,居昆山(今江蘇),遂為吳人。善詩文,工書法,格調(diào)遒麗。擅山水,初學(xué)許道寧,后法郭熙,多作溪山平遠、林木清森之景,重視觀察自然,當(dāng)北游居庸關(guān)時,嘗作“畫筆記行稿”。
「林下鳴琴」用筆用墨畫技純熟,應(yīng)是棄官返鄉(xiāng)以后的作品。圖繪松樹下,一人彈琴,二人傾聽,漁夫聞音而來,畫幅的重點匯聚在這四人身上。對岸重重山丘,遠接天際。畫山皴紋似卷云,畫樹禿枝似鷹爪。通幅筆墨有李郭派的特征。但他師法古人并非抄襲古人,本幅若與郭熙的「早春圖」相較,就可看出許多新意,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朱德潤利用書法筆意作畫,不作纖細的描繪與精致的渲染。
68、元代佚名《東山絲竹圖》
本圖表現(xiàn)晉朝謝安隱居?xùn)|山的故事。一座精致的莊院坐落山谷中,主人在侍從的簇擁下正從外歸來,堂前一群女樂已在演奏。背景處山勢魏峨,云霧繚繞。畫面氣魄宏大,濃重的青綠設(shè)色顯得莊重華麗,筆法嚴(yán)整精謹(jǐn),近似盛懋一派。畫幅中題“延祐六年夏吳興趙孟頬”,為后添偽款。
1.《【1365年明朝詩人】歷代傳統(tǒng)山水名畫220幅技法解之6》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365年明朝詩人】歷代傳統(tǒng)山水名畫220幅技法解之6》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2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