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繼漢唐之后的黃金時期。明代沒有漢的外戚,黨的精進、宋的世廢、天子守國文,王死社稷。
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后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后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關(guān);西南臨孟加拉灣,后折回約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區(qū)設(shè)有羈縻衛(wèi)所,還曾收復(fù)安南,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明朝名將輩出,今天就來看看明朝的十大名將。
一、徐達: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勛。
徐達出身農(nóng)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并于兩年后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后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jǐn)慎,善于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二、常遇春:攻破大都,上都之戰(zhàn)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lǐng),明朝開國名將。
常遇春出身于貧苦農(nóng)民之家。青少年時期,不甘心于老死田間,因而隨人習(xí)練武術(shù)。家貧,無力支付學(xué)費,就以多出力干些勤雜工換取學(xué)習(xí)機會。到長大成人之后,常遇春體貌奇?zhèn)?,身高臂長,力大過人,學(xué)武有成,精于騎射,各種兵器都能使用。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zhàn)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號忠武,配享太廟。
三、馮勝:南征北戰(zhàn),征伐山西,肅清遼東邊患
馮勝(?—1395),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的弟弟,安徽定遠人,喜歡讀書,通曉兵法,元末結(jié)寨自保。后協(xié)助朱元璋征討四方,建立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征討王保保,徐達、李文忠皆戰(zhàn)不利,唯獨馮勝斬獲甚眾。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yán)懲。后來因“勝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賜死。因未能善終,死后沒有進入功臣廟。
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封寧陵王,謚號“武壯”
《明史》:馮勝、傅友德,百戰(zhàn)驍將也。考當(dāng)日功臣位次,與明太祖褒美之詞,豈在湯和、鄧愈下哉。
四、李文忠:率軍攻克大寧、高州,斬魯王等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的著名將領(lǐng)、謀臣。
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zhuǎn)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yǎng)子,跟隨自己姓朱。
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lǐng)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zhàn)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jiān)軍隨將領(lǐng)出征。文忠轉(zhuǎn)戰(zhàn)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復(fù)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領(lǐng)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戰(zhàn)功顯赫,獲封曹國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gòu)),兼主管國子監(jiān)(全國最高學(xué)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里,位次第三。賜葬鐘山。
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爵位。
五、鄧愈: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
鄧愈(1337~1377年),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天生魁梧,勇武過人。16歲領(lǐng)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萬余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賜其名為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dāng)涂)、集慶(今江蘇南京),直取鎮(zhèn)江,屢立戰(zhàn)功,升為廣興翼元帥。后轉(zhuǎn)戰(zhàn)浙西,屢敗元軍。累積軍功屢次升官,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zhèn)洌瑖?yán)于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wèi)國公。
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于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謚號武順。
六、傅友德: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云南
傅友德(?-1394)漢族,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遷居碭山(今屬安徽)。明朝開國名將。
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后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zhàn)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后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云南。
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被朱元璋稱為:“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后坐事賜死。1644年追封為麗江王,謚“武靖”。
七、戚繼光: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 ,世襲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本貫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 。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箵糍量苁嗄?,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nèi)犯十余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fā)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jì)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jì)》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條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fā)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zhàn)船、戰(zhàn)車,使明軍水陸裝備優(yōu)于敵人;他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八、李如松:平定寧夏叛亂,指揮抗倭援朝戰(zhàn)爭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wèi)(今遼寧鐵嶺)人。祖上因躲避唐末變亂遷居朝鮮,明朝時期回歸。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明朝名將。
李如松驍勇善戰(zhàn),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勛衛(wèi)。因戰(zhàn)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后升任山西總兵官。萬歷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陜西討逆軍務(wù)總兵官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同年,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諸軍入朝鮮,在平壤之戰(zhàn)中大破日軍小西行長等部,殲敵近萬,又火燒龍山大倉,破壞日軍糧食補給,為壬辰抗倭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極大貢獻。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遼東總兵。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zhàn)中陣亡,年五十。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賜謚“忠烈”,并為其立祠。
九、王守仁:平定思田 諸瑤叛亂 剿滅南贛盜賊 創(chuàng)立“陽明心學(xué)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xué)集大成者,明代心學(xué)發(fā)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jié)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xué)說思想王學(xué)(陽明學(xué))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xué)”,陽明心學(xué)和與陳獻章的學(xué)說堪相一致,已是學(xué)界的共識 。
萬歷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后五十四年,王守仁從祀孔廟,他與薛瑄、胡居仁、陳獻章一起成為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位學(xué)者。王守仁的從祀,表明王陽明心學(xué)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rèn)可。王陽明心學(xué)后來還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xué)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十、于謙:組織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改革軍制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jié)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yán)詞斥責(zé)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quán)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fù)任。土木之變后,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zhàn),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后,于謙仍積極備戰(zhàn),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guān)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dāng)時朝務(wù)繁雜,于謙獨運征調(diào),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fēng)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fù)辟,大將石亨等誣陷于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復(fù)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傳世?!睹魇贰贩Q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后記:由于篇幅有限,僅整理以上十人,事實上明朝還有很多名將,如南明時期的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李定國、盧象升等。
1.《【1365年明朝詩人】專題明朝十大名將,你認(rèn)得幾個?》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1365年明朝詩人】專題明朝十大名將,你認(rèn)得幾個?》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24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