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學者孫盛,曾稱“蜀少人士”。可知蜀漢政權存在人才匱乏的現(xiàn)象。
雖然在文學作品的美化下,蜀漢顯得人才濟濟,實際這只是小說家的美好愿景。天下十三州,蜀漢僅占一州,轄區(qū)面積已經(jīng)決定了人才眾寡。
蜀漢“寡人才”并非僅僅是轄區(qū)面積的問題,背后另有暗線,即荊楚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的相互爭斗。最終的結果,便是益州人“未盡為用”,荊楚人獨挑大梁。
昔豫州(指豫州牧劉備)入蜀,荊楚人貴。--《華陽國志》
除此之外,蜀漢的荊楚集團內部又有內訌,導致大量才俊先后遭到廢黜,對蜀漢的人才儲備,不啻為又一打擊。
如果以劉備死亡(223)為時間基點,會發(fā)現(xiàn)蜀漢政權的許多人才,均在此前后相繼落幕,而且遭遇廢黜的人才,普遍處在青壯年。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遭遇貶謫的人物,大多與諸葛亮不睦。背后始末,引人遐思。
本文主要就荊楚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方面,對蜀漢內部的傾軋爭斗,進行論述分析。
本文共 7000 字,閱讀需 14 分鐘
① 荊楚集團
荊楚集團是統(tǒng)治蜀漢的核心力量,它是劉備客居荊州時(201-208)延攬的士人集團。
這里需要強調一點,諸葛亮雖然出身徐州,但長期流寓荊州,與地方士族深相交結,馬良、馬謖、蔣琬等人均為諸葛亮引薦,因此他可以視作荊楚集團的領軍人物。
在劉備死亡(223)前后,荊楚集團中有部分重要人物,遭遇廢黜甚至殺害,而諸葛亮在事件中均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
(1)劉封
劉封是長沙羅侯寇氏子弟,被劉備養(yǎng)為嗣子。
劉禪出生之后,劉封由于性格剛猛,才武過人,受到猜忌賜死。進言讒害者,便是諸葛亮。
諸葛亮慮(劉)封剛猛,易世之后(隱喻劉禪繼位)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賜(劉)封死,使自裁。--《蜀書 劉封傳》
劉封本人兼?zhèn)淠挲g與資望的雙重優(yōu)勢,乃至“自立阿斗為太子以來,有識之士相繼寒心”。
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孟達與劉封書》
諸葛亮慮劉封剛猛,勸劉備除之劉封生年無載,按他入川時(211)“年二十余”的記載看,劉封賜死時(220)大約在三十上下,正值盛年。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劉)封年二十馀。--《蜀書 劉封傳》
劉封之死,蜀漢的有識之士早有預料。比如孟達便直言“恐怕劉備身邊已經(jīng)有人進言讒害”。孟達所隱喻者,便是諸葛亮。
私怨人情,不能不見,恐左右(指諸葛亮)必有以間于漢中王(指劉備)矣。--《孟達與劉封書》
客觀評價,諸葛亮進言賜死劉封,不能完全視作讒佞,因為他其實是說出了劉備想說而不能說的事情,屬于“代主受過”。
至于賜死劉封的理由,諸如“不救關羽”之類,不過是政治借口。因為關羽是“呼孟達、劉封相助”,可知是在圍攻樊城的優(yōu)勢階段,并非敗走麥城的絕境期間。
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劉)封、(孟)達,令發(fā)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蜀書 劉封傳》
(2)廖立
廖立是武陵人,曾一度與諸葛亮友善,被諸葛亮稱作“楚之良才”,與龐統(tǒng)并列。
廖立生卒年無載,從“先主領荊州牧,辟為從事,年未三十”可大致推算年齡范圍。
劉備領荊州牧,事在建安十四年(209),廖立該年不滿三十,與諸葛亮相似(諸葛亮時年二十八)。
先主領荊州牧,辟(廖立)為從事,年未三十,擢為長沙太守。--《蜀書 廖立傳》
劉備死后,諸葛亮以“臧否群士,自高自大”為由,將廖立廢黜,流放到汶山郡(蜀郡之北,羌人聚居處),自此不見敘用。
(諸葛)亮表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于是廢(廖)立為民,徙汶山郡。--《蜀書 廖立傳》
諸葛亮死后(234)廖立仍然未能解除禁錮,最終老死在流放之地。
后監(jiān)軍姜維,率偏軍經(jīng)汶山,詣(廖)立。稱(廖)立意氣不衰,言論自若。(廖)立遂終徙所。--《蜀書 廖立傳》
諸葛亮廢黜廖立,流放汶山廖立被廢的原因,絕非簡單的“臧否群士,議論朝政”。廖立由于年資與諸葛亮相似,曾一度認為自己“宜為諸葛亮之貳”,還與李嚴等人爭權,乃至“心懷怏怏”。
(廖)立本意,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貳,而更游散在李嚴等下,常懷怏怏。--《蜀書 廖立傳》
諸葛亮廢黜廖立時,曾稱他“事君無忠孝之心”,又說他“守長沙則開門就敵”,把廖立塑造成不忠不孝的惡人。
(諸葛)亮表曰:“(廖)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守長沙則開門就敵,領巴郡則有闇昧闟茸其事?!?-《諸葛亮集》
實際這兩點借口,均是不實之詞,是諸葛亮刻意捏造的借口。
廖立棄守長沙時(215),荊南諸郡均望風歸降(見《呂蒙傳》),按孟達所言“荊州覆敗、大臣失節(jié)、百無一還”的局面,廖立能夠拋家舍業(yè),重返劉備麾下,已經(jīng)算是有情有義。
建安二十年,(孫)權遣呂蒙奄襲南三郡,(廖)立脫身走,自歸先主。--《蜀書 廖立傳》
荊州覆敗,大臣失節(jié),百無一還。--《孟達辭先主表》
關羽主簿廖化,也曾一度降吳,之后重歸劉備,“先主大悅”。推此而論,廖立絕非“事君無忠孝之心”。
(廖化)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于秭歸。先主大悅。--《蜀書 宗預傳-附傳》
同時,廖立又是奉守劉備梓宮(帝王棺槨)的重臣之一,此條史料來自諸葛亮,可知廖立極受劉備信重。
(廖立)侍梓宮,則挾刃斷人頭于梓宮之側。--《諸葛亮集》
廖立被廢前夜,曾上疏攻擊向朗、馬良、馬謖、郭攸之等人,這些人又都是諸葛亮的心腹。
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向)朗昔奉馬良兄弟,謂為圣人,今作長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長(即郭攸之),從人者耳,不足與經(jīng)大事,而作侍中。--《蜀書 廖立傳》
由此觀之,廖立被廢的真實原因,不言自明。
(3)來敏
來敏是義陽新野人,東漢名臣來歙之后。
來敏被廢的原因與廖立相似,也是因為“臧否人物,議論時政”。諸葛亮稱“來敏亂群”,按《宋書》記載,“來敏之過,過于孔融”。
昔成都初定,議者以為來敏亂群。--《諸葛亮集》
王微與江湛書云:“諸葛孔明云:來敏亂群,過于孔文舉。”--《宋書 王微傳》
孔融是東漢著名的清談客,妄議朝政,被曹操所殺。孫權欲殺虞翻時,也曾表示“我殺虞翻,便如曹操殺孔融”。可知來敏之禍,影響不小。
(孫)權曰:“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于虞翻何有哉?”--《吳書 虞翻傳》
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于虞翻何有哉所不同者,是來敏彼時已經(jīng)老邁,被諸葛亮稱作“年老狂悖”,因此被廢黜時間亦有限。諸葛亮死后,來敏重新獲得啟用,避免了廖立的悲慘下場。
(來)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諸葛亮集》
可見蜀漢政治囚徒的結局,與個人年齡密切相關。廖立、劉封等少壯派,或下獄誅死,或永見廢放;來敏這種老朽,反而因禍得福。
② 東州集團
東州集團是來自三輔(關中地區(qū))以及荊州(南陽為主)的士人,他們在劉焉麾下一度得勢,在劉璋主政時則失寵。因此東州人普遍親近劉備,在蜀漢政權中也占據(jù)了較高政治地位。
在劉備死亡前后,有大量東州人士相繼謝幕,令人深思。
(1)孟達
孟達出身扶風(三輔系),是東州集團中比較罕見的分支(東州人中荊州出身者較多)。蜀漢政權中的三輔出身者不多,除了孟達之外,另有法正、射援、馬超等人。
馬超屬于流寓軍閥,并非東州集團成員。射援記載甚少,是東漢故車騎將軍皇甫嵩的女婿,年齡已老,歸順劉備未久即死。
(射)援字文雄,扶風人也……少有名行,太尉皇甫嵩賢其才而以女妻之,丞相諸葛亮以援為祭酒,遷從事中郎,卒官。--《三輔決錄注》
法正是孟達的同鄉(xiāng)兼好友,但法正恰好死在建安二十五年(220);更重要的是,法正與諸葛亮不睦。陳壽對此記載為“諸葛亮與法正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諸葛亮與(法)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蜀書 法正傳》
法正隨劉備北伐漢中時(219),諸葛亮在后方偷偷撤換了法正的蜀郡太守之位,還一度猶豫是否要支援漢中前線(見《楊洪傳》)。可知后方的權力斗爭,已經(jīng)影響到了前線的軍事行動。
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諸葛)亮于是表(楊)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太守)。--《蜀書 楊洪傳》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fā)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楊)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方今之事,男子當戰(zhàn),女子當運,發(fā)兵何疑!”--《蜀書 楊洪傳》
孟達與諸葛亮關系亦值得玩味。
在《孟達辭先主表》中,孟達提到“歸順以來,君臣雙方積怨已久”。在《孟達與劉封書》中,孟達點明了“左右之人必離間于漢中王矣”,其所隱喻者,便是諸葛亮(見前文引注)。
臣(指孟達)委質已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于君(指劉備)乎!--《孟達辭先主表》
孟達修書劉備,率部叛走孟達在法正死亡同年(220)出走魏國,恐怕與法正身死,他在朝中再無靠山有關。孟達與法正少年入蜀,年齡相似;按法正“卒年四十五”的記載看,孟達出走時,也應正值壯年。
建安初,天下饑荒,(法)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蜀書 法正傳》
(法正)明年卒,時年四十五。--《蜀書 法正傳》
(2)劉巴
劉巴出身零陵,是東州集團中的荊州人士。
劉巴的政治立場比較成問題,他長期傾心曹魏,受到劉備的猜忌,稱“劉巴才智絕人,唯我可用,余者難獨任也”。
(劉)備又曰:“子初(劉巴字子初)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零陵先賢傳》
劉備口中“非孤者難獨任”一般被理解為儲君劉禪,其實也在隱喻諸葛亮。
章武三年(223)劉備在永安病重,曾星夜召喚諸葛亮、李嚴等人馳赴白帝城(即永安)托孤。然而,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也在此時被征召,這就是劉巴。
劉巴被劉備征召至白帝,不見于本傳記載,但見于《馬忠傳》。章武二年(222)劉備在病榻之上,曾對劉巴表示“馬忠可以大用”,可見劉巴無疑被劉備征召至此。
先主已還永安,見(馬)忠與語,謂尚書令劉巴曰:“雖亡黃權,復得狐篤(馬忠本名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蜀書 馬忠傳》
需要注意一點,劉巴彼時是尚書令,按理應該駐守臺閣,呆在成都,卻被星夜征召到了永安。
更為離奇的是,劉巴到永安未久便迅速死去,以《零陵先賢傳》的記載可知,劉巴死時尚不滿四十。
章武二年,(劉巴)卒。--《蜀書 劉巴傳》
(劉巴)年十八,郡署戶曹史主記主簿。--《零陵先賢傳》
劉備曾對諸葛亮說“劉巴欲亂我大事,才智絕人,應該當心”。諸葛亮則對劉備表示“確實如此”。
(劉)備又曰:“子初(劉巴字子初)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保ㄖT葛)亮亦曰:“運籌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零陵先賢傳》
劉巴才智絕人,非孤者難獨任也昔日張飛被劉巴所辱,諸葛亮受命調解,又被劉巴所拒,因此二者關系可謂微妙。
諸葛亮謂(劉)巴曰:“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保▌ⅲ┌驮唬骸按笳煞蛱幨?,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對武人的蔑稱)共語乎?”--《零陵先賢傳》
劉巴死訊曾被蜀漢官方刻意隱瞞,導致魏尚書陳群還給諸葛亮寫信,探問劉巴消息。
(劉巴)卒后,魏尚書仆射陳群與丞相諸葛亮書,問巴消息,稱曰劉君子初,甚敬重焉。--《蜀書 劉巴傳》
最可怪者,是接替劉巴出任尚書令者,竟是另一名托孤大臣李嚴,而李嚴與諸葛亮一度友善,乃至“兄弟相稱”(見《諸葛亮集》)??梢娭T葛亮、劉巴、李嚴三人在此事幕后,恐怕又有許多關節(jié)。
章武二年,先主征(李)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蜀書 李嚴傳》
李嚴出身荊州南陽,也屬于東州集團,雖然一度與諸葛亮友善,最終還是遭遇廢黜。關于李嚴被廢始末,我之前曾撰文詳細論述,不再贅言。
③ 益州集團
益州集團即益州土著士人,他們是擁戴劉璋的核心力量,也是受到劉備、諸葛亮、劉禪等人排斥的政治團體。
益州士人普遍被收錄在《蜀書十二》與《蜀書十三》?!毒硎分饕俏氖繉W者,《卷十三》則是后主時代受到諸葛亮擢拔的文武將校。
其中例外是黃權(巴西閬中),他在劉備時代已經(jīng)發(fā)跡。不過章武二年(222)劉備戰(zhàn)敗時,黃權率部降魏,還做了魏國的“益州刺史”,故意惡心劉備。
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黃)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于魏……后領(魏)益州刺史。--《蜀書 黃權傳》
益州集團由于受到排斥貶抑,在劉備死前(223)登于高位者不多,因此能夠被排斥的人數(shù)也有限,可考者有張裕、彭羕。
(1)張裕
張裕出身蜀郡,是劉璋舊臣,在劉備麾下為后部司馬。后部司馬是劉焉所創(chuàng),位同郡守。
時州后部司馬蜀郡張裕亦曉占候,而天才過(周)群,諫先主曰:“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蜀書 周群傳》
(劉焉)枉誅大姓巴郡太守王咸、李權等十馀人以立威刑。前后左右部司馬擬四軍,統(tǒng)兵,位皆二千石。--《華陽國志 劉焉志》
張裕與劉備有舊怨,曾嘲笑“先主無須”,委質之后又多有悖逆之言,因此被殺。張裕死前,諸葛亮曾“表請其罪”,但劉備不肯通融,張裕遂死。
(劉備)乃顯(張)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將誅之。諸葛亮表請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鉏?!?-《蜀書 周群傳》
(2)彭羕
彭羕出身廣漢,被劉璋所輕慢,后改仕劉備。
彭羕在劉備麾下如魚得水,迅速發(fā)跡,一路做到治中從事(高級州吏),前途無量。
先主領益州牧,拔(彭)羕為治中從事。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蜀書 彭羕傳》
但彭羕與諸葛亮關系不佳。諸葛亮“外接待之,內不能善”,于是屢次向劉備進讒,導致彭羕被外放為小郡郡守。
諸葛亮雖外接待(彭)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蜀書 彭羕傳》
彭羕酒醉失意,出言不遜,被告發(fā)下獄。諷刺的是,告發(fā)彭羕的人是馬超,彭羕在獄中卻向諸葛亮請罪。春秋筆法如此,令人啞然失笑。
(彭)羕退,(馬超)具表羕辭,于是收羕付有司。(彭)羕于獄中與諸葛亮書。--《蜀書 彭羕傳》
諸葛亮讒廢彭羕雖然彭羕在請罪書中卑躬屈膝,極盡恭謹,甚至說出“負我慈父”一類的無恥之語,卻未能打動諸葛亮。彭羕“竟誅死”,時年三十七。又是一個壯年殞命的悲劇。
(彭)羕于獄中與諸葛亮書曰:“……西伯九十,寧有衰志,負我慈父(指劉備),罪有百死……”(彭)羕竟誅死,時年三十七。--《蜀書 彭羕傳》
彭羕的后臺是法正與龐統(tǒng),彼時二人已死,彭羕亦步其后塵。
(龐)統(tǒng)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彭)羕,遂并致之先主。--《蜀書 彭羕傳》
大概是預料到諸葛亮不會放過自己,彭羕在絕命書中寫道“龐統(tǒng)不幸而死,我亦敗以取禍”,未知是否另有隱喻。
昔每與龐統(tǒng)共相誓約,庶讬足下末蹤,盡心于主公之業(yè),追名古人,載勛竹帛。(龐)統(tǒng)不幸而死,仆(自我謙稱)敗以取禍。--《蜀書 彭羕傳》
對比而言,諸葛亮對待荊楚集團與東州集團的政敵,手段相對溫和,基本局限在“廢黜流放”的范疇——劉封由于身份敏感,屬于特例。諸葛亮對待益州集團,手段則兇狠許多,直接讒害致死,不留情面。
當然,也要看到,彭羕之死時的主政者是劉備。既然彈壓益州集團是劉備的既定方針,諸葛亮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揣摩主君心意行事。
④ 小結
《蜀書 王連傳》記載,建興初年,諸葛亮欲親征南中,王連勸說諸葛亮“國之柱石,未可輕動”,但諸葛亮認為“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梢妱渌劳鲋酰駶h便已陷入“人才匱乏”的窘狀。
(王)連諫以為“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xiāng),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諸葛)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蜀書 王連傳》
“蜀少人士”是魏晉史家的共識?!稌x陽秋》作者孫盛,便直言:“許慈、胡潛一類的鄙陋小人能入《蜀書》,實是因為益州缺乏人才。”
蜀少人士,故(許)慈、(胡)潛等并見載述。--孫盛
諸葛亮雖然受困于“人才不足”的問題,但諷刺的是,其中許多人才,諸如劉封、廖立、彭羕、來敏、李嚴等人,都是被諸葛亮親手廢黜的。至于孟達、劉巴等人,與諸葛亮關系也十分微妙,最終或走或死。
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便是這些遭遇貶謫誅殺的人士,年齡均不大。其中劉封三十余;彭羕三十七;劉巴、廖立、李嚴、孟達大約四十余歲。
在諸多遭遇廢黜的大臣中,除了年過六旬的來敏重新得到啟用,剩余諸人終身不見敘用。
孟達被二次招降時,李嚴曾經(jīng)致信孟達,興奮地表示“思得良伴”。結果孟達被諸葛亮故意出賣,導致提前斃命。
(李)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蜀書 李嚴傳》
(孟)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諸葛)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申)儀,因漏泄其謀。--《晉書 宣帝紀》
如果說年齡問題純屬巧合,那無疑是難以置信的。概而論之,與諸葛亮年齡相似而具備經(jīng)國才略者,相繼被廢,絕非偶然。按這個思路來看,如果法正、龐統(tǒng)足夠長壽,恐怕也未必能夠聲名兩全。
諸葛亮大權獨攬,宵衣旰食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是難得的名將賢相,行皇帝之權而無稱帝之心,被歷代史家稱頌,無愧為一代偉人。
但諸葛亮大權獨攬,政由己出;導致能夠為其所用者,大抵是次一級的人才。
蔣琬、費祎“中才之相”,守成之人;魏延、楊儀“性格狷狹”,難當大任;董允“剛而不柔,后主憚之”;郭攸之“性素和順,備員而已”。唯一一個文武兼?zhèn)涞慕S,還是從魏國招募來的降將。
劉禪凡下之主,費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于興喪。--裴松之
(諸葛)亮平生密指,以(楊)儀性狷狹,意在蔣琬。--《蜀書 楊儀傳》
(郭)攸之性素和順,備員而已。--《蜀書 董允傳》
換言之,李嚴、孟達、劉巴、劉封、彭羕等人的才干,未必比不上蔣琬、費祎;但天無二日,山無二虎,他們的才干雖然過于蔣費,卻終不及武侯,因此只得含恨退出歷史舞臺。
從這個角度看,武侯鞠躬盡瘁,“食不至數(shù)升”,乃至“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的疲憊狀況,亦屬自取之禍??梢姲阻滴㈣Γm偉人不能免之。
(蜀)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過數(shù)升?!?-《魏氏春秋》
當然,諸葛亮的偉大,絕非些許瑕疵所能掩蓋,結尾借《袁子》之語收其全篇:
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亮死至今,數(shù)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chuàng)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后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1.《胖咪談三國 諸葛亮的困境:論蜀漢政權的人才內耗》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胖咪談三國 諸葛亮的困境:論蜀漢政權的人才內耗》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9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