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歷史教育家 ID:lsjyjlj」
今天老師把高中歷史中大家易錯易混淆的知識點總結了一下,同學們快來看吧,一定要準確的記住正確的喲~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內涵和三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王位世襲制是夏朝建立后開始的一種王位繼承制度,體現(xiàn)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的特點,存在于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結束。
2.對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認識理解錯誤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主要有:以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為表里、緊密結合的等級制度;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族權和政權、王權和神權相結合具有濃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區(qū)別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概念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等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對古代三省六部制的發(fā)展演變理解不到位
(1)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長官為宰相,相互牽制,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2)宋承唐制,但將中書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合稱“二府”。同時,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這樣削弱了宰相權力,強化了君權
(3)元代只保留中書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官,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明初沿用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tǒng)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和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專制得以進一步加強。
5.對軍機處的職能認識理解錯誤
清代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軍機處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zhí)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zhí)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fā)展到了頂點。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1.中英《南京條約》開上海為通商口岸,而沒有南京;《天津條約》開南京為通商口岸,而沒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經開到了海南島和臺灣島;《北京條約》開天津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條約》的內容體現(xiàn)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商品輸出、掠奪原料的侵略要求;《馬關條約》的內容體現(xiàn)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銳;太平天國運動體現(xiàn)了新的時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時又擔負起了反侵略的任務,提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主張。
4.天京變亂不是偶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歷史的必然。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因而,天京變亂的悲劇,偶然性中包含著歷史的必然。
5.《天朝田畝制度》具有絕對平均主義的性質,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產品。平均分配土地調動了農民革命與生產的積極性,而平均分配產品則相反。
6.五四運動只是取得階段性勝利(或初步勝利),并不是徹底勝利。
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不是黨外合作,也不是兩黨合并。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務是討論與國民黨合作,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國民黨“一大”討論的是國民黨改組問題,而不是國共合作問題。
9.大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基礎。
10.北伐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而國民革命運動卻失敗了。
11.右傾主要表現(xiàn)為保守、妥協(xié)、退讓,“左”傾表現(xiàn)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兩者都有危害性,但因為“左”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xiàn),所以“左”傾錯誤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起義失敗的最大教訓是堅持“城市中心論”,最大啟示是應該從城市轉入農村,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到了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運動;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tǒng)一與外交事業(yè)
1.1912年孫中山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性文件;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共同綱領》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954年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豆餐V領》在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其臨時憲法的職能終止于1954年憲法的頒布。
3.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方針的指出,標志著政治協(xié)商制度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1982年“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的提出,使政治協(xié)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4.“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的思想;“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則生動地表述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之間彼此信任、真誠合作的關系。
5.“文革”得以發(fā)動的根本原因不是黨內制度不健全,而是黨的“左”傾錯誤發(fā)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中國要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并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而不單是防止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
6.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xiàn)和保障;民主必須法制化,法制必須保障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化與法制化的統(tǒng)一。
7.臺灣問題不同于港澳問題,前者是內戰(zhàn)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而后者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東西德、韓國和朝鮮問題的產生,則是二戰(zhàn)后根據國際協(xié)議形成的,屬于二戰(zhàn)的遺留問題。
8.周恩來總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9.1971年中國是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lián)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lián)合國創(chuàng)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創(chuàng)始國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實現(xiàn)完全正?;?,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11.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年P鍵,但不是根本原因,關系正?;现腥针p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12.中俄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不是中俄結成聯(lián)盟,而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關系,既從本國利益出發(fā),又充分考慮了伙伴的利益。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歐美的代議制
1.自然環(huán)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臘民主的搖籃。但希臘民主制的產生,是由經濟、歷史及文化傳統(tǒng)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
2.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達到鼎盛。
3.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民眾法庭(陪審法庭)是民主政體特征的充分體現(xiàn)。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五百人會議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為大會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jiān)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民眾法庭終審。
4.《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有利于保護平民利益是從限制貴族特權這個角度來說的,并非真正保護平民的利益。
5.《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6.習慣法和成文法是從法律的表現(xiàn)形式上看的,萬民法和公民法是從法律的適用范圍上看的。公民法與萬民法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7.古希臘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是主權在民;羅馬法的核心內容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8.英國《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限制王權,實質是維護封建貴族特權,不是近代民主的體現(xiàn)。
9.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逐漸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
10.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是虛,議會是實;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為虛,君主是實。
11.美國實行的既是聯(lián)邦制,又是共和制。從國家結構形式上說,美國是聯(lián)邦制;從政體上說,美國是共和制。
12.注意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共和派與君主派相妥協(xié)的結果,總統(tǒng)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二者相互制約。
13.美國總統(tǒng)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tǒng)產生的途徑及與議會的關系不同:法國的總統(tǒng)是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民議會以絕對多數(shù)票選出,并且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tǒng)由民選產生,不對議會負責。
14.近代的民主制來源于古希臘的民主制,但古希臘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制,而近代民主的形式則是代議制,即間接民主制。
15.19世紀中期,德國和法國代議制的確立、英國和美國代議制的發(fā)展,根本原因都是工業(yè)革命的推動。
16.“驢象之爭”在表面上看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競選中的激烈角逐,實質上是美國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與發(fā)展
1.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不是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而是社會經濟還沒有發(fā)展到能夠鏟除資本主義的程度。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基本的歷史條件是工業(yè)革命深入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條件是無產階級已經覺醒,并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3.《共產黨宣言》發(fā)表后,并不是立刻成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陽光”,而是經過幾代人的豐富和發(fā)展,才成為歐亞美非諸洲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陽光雨露,其中列寧、毛澤東等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薪火相傳的火炬手。
4.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歸宿和落腳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fā)具有偶然性與突發(fā)性,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因為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國退出帝國主義戰(zhàn)爭,實現(xiàn)“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锻恋胤睢沸紵o償沒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給勞動者使用。
7.俄國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歷10月全部完成的,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義成功帶領下,廣大鄉(xiāng)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并開始社會主義改造的。
二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與冷戰(zhàn):雅爾塔體系確立于二戰(zhàn)后初期,是二戰(zhàn)后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即奠定了二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最終形成于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它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xiàn),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冷戰(zhàn)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它是雅爾塔體系下美蘇兩極對抗的主要形式。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zhàn)的結束、雅爾塔體系的瓦解。
2.美國的冷戰(zhàn)政策是指二戰(zhàn)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的總稱,但這并不是說當時世界上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在冷戰(zhàn)的大背景下,美國在局部地區(qū)則發(fā)動“熱戰(zhàn)”,如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
3.歐洲一體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fā)展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4.蘇東劇變僅僅說明的是蘇聯(lián)模式的失敗,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在蓬勃發(fā)展。
5.“獨聯(lián)體”是由蘇聯(lián)解體后大多數(shù)共和國組成的、多邊合作的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是一種國家之間非常松散的聯(lián)合組織,而不是一個國家。
6.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多極化趨勢加強的直接因素是兩極格局的瓦解。
7.多極化出現(xiàn)于兩極格局形成后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lián)解體后,多極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處于向多極化演進的過程中,目前則呈現(xiàn)出“一超多強”的局面。
8.國際格局和國際局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種政治力量對比趨于平衡,勢均力敵時,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國際格局(或稱世界格局);而國際局勢則是一種政治形勢,國際間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導致國際局勢的惡化,但不一定會導致國際格局的變化。
9.二戰(zhàn)以來的美日關系是不斷變化的。戰(zhàn)后初期,日本從屬于美國;1948年后為伙伴關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既有聯(lián)盟又有摩擦。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1.夏商周時期,受封的諸侯對土地只有世代使用權,而無權轉讓與買賣,需向國王繳納貢賦。
2.春秋時期,“私田”不歸國王所有,而是歸“私田”主人控制,稅制改革承認了土地的私有權。
3.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現(xiàn),而是曲轅犁的發(fā)明,因為它可以調節(jié)犁耕深淺,適應各種土地的精耕細作。
4.關于井田制和均田制
(1)井田制:①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實質上是國王代表整個奴隸主階級占有全國所有土地。②井田制下的經營方式是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奴隸和庶民無權支配勞動產品。
(2)均田制: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政府將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均田制下的經營方式是個體耕種,農民能夠支配部分勞動產品。
5.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經營形態(tài):在商周時期,手工業(yè)由官府壟斷。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xiàn)民營手工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
6.明朝時期白銀的普遍流通并沒有促進對外貿易的繁榮,這是因為明朝政府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7.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結果,但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就全國而言,自然經濟仍占據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不單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反映,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專制制度的阻礙。
8.閉關鎖國并不是絕對禁止對外貿易,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9.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1)小農經濟是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以家庭生產、生活為基本單位的小規(guī)模的個體農業(yè)經濟。它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質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自然經濟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與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fā)達相適應的,帶有閉塞性和遲滯性。
(3)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tài),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和進取性。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近代社會區(qū)別于古代社會的最重要標志。
10.“重農抑商”“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產物,不但妨礙海外市場開拓,而且導致中國固步自封。這些都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近代中國的民族工業(yè)和社會社會變遷
1.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只是開始解體,并不是完全解體。主要表現(xiàn)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各種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使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農產品日益商品化,破壞了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結構,使自然經濟逐漸走向衰落解體。就整體而言,其瓦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2.近代化,不單指經濟的工業(yè)化。近代化是工業(yè)化以及與工業(yè)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化,是指由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yè)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國近代工業(yè)”中的“近代”不是指其產生和發(fā)展于近代歷史時期,而是指其使用機器生產。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近代企業(yè)不是洋務企業(yè),而是鴉片戰(zhàn)爭后在通商口岸出現(xiàn)的外商企業(yè)。
4.中國近代資本主義不是由封建社會末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而來的,而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刺激下產生的。
5.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并不是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
6.一戰(zhàn)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盡管出現(xiàn)了短暫的春天,但是封建自然經濟依然占據絕對優(yōu)勢。
7.外國資本,是相對于本國民族資本而言的,是其他國家資產階級或壟斷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其實質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其特點是自由開放、具有侵略性。
民族資本,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是相對于官僚資本而言的。
官僚資本,是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中國的通稱,其實質是在不同政權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先是晚清洋務經濟(初期),后是南京國民政府時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
8.西式服飾傳入中國,引發(fā)服飾變革,但并沒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飾,而是中西服飾并行。
9.允許臣民自由剪發(fā)的最早時間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10.清朝纏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纏足,還多次下令廢除纏足。
11.最早在中國興建鐵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國。
12.報刊、影視、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但側重點不同:報刊最主要的是影響人們的政治生活,影視主要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互聯(lián)網全方位、徹底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新中國“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
2.土地改革運動確立的是個體農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體公有制。對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yōu)榧w公有制。1949~1956年我國農村經濟形式的變化趨勢是: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
3.通過“一五”計劃時期的工業(yè)化建設,只是開始改變我國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初步基礎,并沒有實現(xiàn)工業(yè)化。
4.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改造,實質上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
5.“大躍進”的特點是各行各業(yè)追求高指標、高速度,即“多”與“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農、工、兵、學、商合一的組織,特點是“大”與“公”,即規(guī)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6.“文化大革命”結束,并不等于“左”傾錯誤也結束了;“兩個凡是”的實質仍然是堅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
7.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經營方式改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但并不適應現(xiàn)代農業(yè)的發(fā)展需要;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而是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非農產業(yè)。
8.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中國指明了發(fā)展方向。十六大將其簡明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具有中國的特色,這個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新內容。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終形成的標志性事件分別是新航路開辟、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
2.工業(yè)革命開始的標志是哈格里夫斯發(fā)明的珍妮紡紗機,而不是凱伊的飛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機。
3.工業(yè)革命完成的標志不是大機器生產取代工場手工業(yè),而是用機器制造機器。
4.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經歷了手工工場、工廠、壟斷組織三個階段。手工工場是最早以雇傭的方式進行的手工生產,是向大 機器生產的過渡形式;工廠是以蒸汽機為主要動力的機械化生產;壟斷組織則是以科技為先導、競爭聯(lián)合為手段的電氣化生產。
5.從特殊性來看,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結束于19世紀40年代(英國);從普遍性來看,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則開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結束于19世紀中后期。
6.歐美國家的工業(yè)化是通過兩次工業(yè)革命建立起來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實現(xiàn)了以輕工紡織為支柱的工業(yè)化,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實現(xiàn)了以重工石化為支柱的工業(yè)化。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chuàng)新與調整
1.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羅斯福新政中的“新”的表現(xiàn):從理論方面來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場理念;后者利用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凱恩斯主義)。從手段方面來看,前者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社會主義;后者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發(fā)展資本主義。
2.羅斯福新政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實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
3.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形成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經濟,主要特點是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加強。
4.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制訂經濟計劃,但不是計劃經濟體制。
5.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分別是工場手工業(yè)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思想。重商主義主張發(fā)展工商業(yè),鼓勵對外貿易,多儲備金銀;自由主義主張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等方面干預經濟。
6.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在特定環(huán)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適應了戰(zhàn)時需要,是必要的。但作為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政策,是錯誤的;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7.余糧收集制是適應戰(zhàn)時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固定的糧食稅減輕了農民負擔,適應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遺憾的是很快就被取消了;農業(yè)集體化的實行,基本適應當時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但措施不當,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8.斯大林模式是蘇聯(lián)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初期和二戰(zhàn)時期曾發(fā)揮過積極作用;到了后期,因蘇聯(lián)領導人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及時調整生產關系,該體制越來越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
9.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斯大林體制都排斥商品市場和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日益阻礙經濟的發(fā)展;新經濟政策則利用商品市場的作用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10.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局部調整;而戈爾巴喬夫改革則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徹底否定,即放棄社會主義制度。
11.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側重點不同,赫魯曉夫改革重在農業(yè),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業(yè)。
12.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
1.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由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多邊貿易協(xié)定即《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共同構成。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可以為成員國提供貸款,但有所不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針對的是在國際收支出現(xiàn)暫時困難的國家,貸款是短期的;世界銀行是全球性的發(fā)展援助,貸款是長期的。
3.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并不能說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貨幣,而是反映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
4.關貿總協(xié)定表面上看只是一項“協(xié)定”,但它實際上是一個“組織”,是一個關于關稅和貿易準則的多邊國際協(xié)定和組織,是世貿組織的前身;中國是關貿總協(xié)定的締約國,2001年才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
5.歐洲共同體不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簡稱。歐洲經濟一體化的起步是歐洲煤鋼共同體,而不是歐洲共同體。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蘇“冷戰(zhàn)”的威脅,而是歐洲各國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6.歐洲共同體是西歐國家推行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并具有一定超國家機制和職能的國際組織;歐洲聯(lián)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fā)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的區(qū)域一體化組織。
7.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體化,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而不是同一概念的兩種說法。
8.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發(fā)達國家,而不是發(fā)展中國家。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是發(fā)達國家主導的。相比之下,發(fā)達國家在資本、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占絕對優(yōu)勢。
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思想
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興起于東漢。
2.孔子的德治思想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則是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的;墨家的思想是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fā)的。
3.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單繼承,從縱向來說,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鬃拥摹叭省笔且环N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fā),把它擴充發(fā)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在內的施政綱領,即“仁政”。
4.“民貴君輕”觀點是孟子提出的;“君舟民水”觀點是荀子提出的。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不意味著僅僅是儒家思想得到繼承與發(fā)揚,而且還吸收了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等各家思想。
6.陸王心學也是理學,但與程朱理學相比有明顯的不同。
(1)從哲學觀上看,程朱理學堅持“性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起一套以“理”為本體、以“窮理盡性”為方法的理學體系,屬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則堅持“心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為本體、以“發(fā)明本心”或“致良知”為方法的心學體系,屬主觀唯心主義。
(2)從道德主張上看,理學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guī)范;而心學則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
7.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針對的僅僅是個別殘暴的“惡”君,“天下為主,君為客”的主張并不能真正體現(xiàn)“主權在民”的觀念,他的思想本質上還是封建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他所倡導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統(tǒng)治方法,而不是法治統(tǒng)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則。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與思想理論成果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
2.抵抗派和洋務派同屬于地主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兩者目的的側重點不同。抵抗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來侵略;而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主要是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斗爭。
3.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4.維新派與洋務派在學習西方問題上不盡相同,主要差別在于是否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別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5.維新派、改良派、革命派三者都屬于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具體的主張并不同。維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維新派、改良派反對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堅持用武裝起義的手段。
6.新文化運動三大內容之間的關系: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新道德是民主與科學的前提,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載體。
7.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以后的新文化運動是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8.歐洲文藝復興借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文化;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則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批判儒家思想,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文化。
9.三民主義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義未明確提出反帝主張,民權主義未將整個地主階級作為革命對象,民生主義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10.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具體的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標志、靈魂;新三民主義充分體現(xiàn)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華。
11.毛澤東思想不能等同于毛澤東的思想。毛澤東思想是一個科學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而毛澤東的思想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毛澤東個人的正確思想屬于毛澤東思想的范疇,但是他的錯誤思想不屬于毛澤東思想的范疇。
12.四大理論成果解決的問題不同:三民主義重點解決“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問題;毛澤東思想重點解決“革命的任務是什么,怎樣進行革命”的問題;鄧小平理論重點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點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西方人文精神的興起與發(fā)展
1.人文主義精神發(fā)源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希臘(智者學派是濫觴);近代人文主義復興于14、15世紀的意大利;宗教改革運動開始于16世紀分裂割據時期的德意志;啟蒙運動發(fā)源于17世紀資本主義最為發(fā)達的英國。
2.古希臘的人文主義側重于哲學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文藝領域,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宗教領域,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政治領域。
3.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反對的是封建的教會與宗教思想,并不是放棄基督教。
4.分權學說是英國的啟蒙思想家洛克最早提出的,孟德斯鳩加以發(fā)展與完善;社會契約論是英國的啟蒙思想家霍布斯最早提出的,盧梭不但研究了社會契約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為激進的人民主權說。
近代以來世界科學發(fā)展歷程和世界文學藝術
1.伽利略的杰出成就為牛頓經典力學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礎,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
2.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對牛頓力學的概括,而不是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力學在低速狀態(tài)下的一個特例。
3.牛頓力學體系是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第一次進行的理論性概括和總結;相對論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量子論使人類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從宏觀世界深入到了微觀世界。
4.蒸汽機的發(fā)明推動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開展,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發(fā)電機和其他電力技術發(fā)明的出現(xiàn),促進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到來,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
5.歐美的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文學藝術流派?,F(xiàn)實主義流派的特點是真實反映現(xiàn)實,揭露和批判現(xiàn)實;現(xiàn)代主義流派的特點是反傳統(tǒng)、反理性,重視主觀感受和表現(xiàn)形式。
6.一戰(zhàn)后至二戰(zhàn)前的流行音樂的主流是爵士樂;二戰(zhàn)后流行音樂的主流是搖滾樂。
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教育與科技
1.改革開放后水稻產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2.“百花齊放”是指文學藝術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fā)展;“百家爭鳴”指科學上的不同派別,可以自由爭論。其實質是在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前提下,承認社會主義文化的多層和多樣性格局。
3.“兩種教育制度”是兩類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質不同的新舊教育制度。劉少奇倡導的“兩種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學校和半工半讀學校兩種教學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們都是為推動教育方針的實施而實行的,都屬于社會主義性質的教育。
4.“教育革命”不具有進步意義而是失誤:“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教學體制、學校領導體制、學生學制和招生制度等進行的一系列不科學的改變,使“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遭到嚴重破壞的一些舉措。
5.“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最早提出的,不是鄧小平提出的。鄧小平最早提出的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這一論斷的豐富和發(fā)展。
6.“科教興國”戰(zhàn)略不是中國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翱平膛d國”戰(zhàn)略屬于政策層面,對科技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從根本上說,科技發(fā)展要依賴于經濟基礎。
版權聲明:以上圖片和文字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在后臺留言,我們將立即刪除。
1.《城市觀察員 高中歷史選擇題中易混易錯知識點大匯總》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城市觀察員 高中歷史選擇題中易混易錯知識點大匯總》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5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