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為國家選拔人才,建立察舉制考試,孝廉指“孝順親長、廉能正直?!?/p>

讀書改變命運,高考是一個人人生當中的一件大事,對于很多寒門學子來說,十二年寒窗苦讀,就為了這一次的金榜題名。這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源于隋朝,稱為科舉制度,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婆e制度打破了親緣世襲,給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提供了施展才華,報效祖國機會。清朝一位考生,在試卷上憤怒留下八個字,皇上大喜:狀元就是你。

古代科舉制度,自漢朝孕育,隋朝成型,唐宋時期逐漸完善,明清時期進入鼎盛時期,在清朝末年被廢除。在科舉制度誕生以前,選拔官員基本上都依靠世代繼承和立軍功授爵位,很難做到任人唯賢。譬如在秦始皇時期,采用的世卿世祿制以及軍功制。一直到漢朝時期,選用官員的制度有了很大的改進,主要表現為察舉制。

但察舉制的弊端也比較明顯,人為操縱的空間大。察舉的意思是指由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舉人才,那么有錢有權勢的人就有機會借助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力量,通過賄賂、請托等方式,取得察舉的名額。

魏晉時期,采用的主要用人方式是九品中正制。相傳是曹丕在統(tǒng)治初期,為了拉攏士族大夫,而制定的制度,原意是從地方各地挑選有才干的人到朝廷任官。而后慢慢演變成只從名門望族中選拔官吏,造成寒門出身的人當不了上品官,而世族不愿意當下品官的畸形現象。

直至隋朝時期,隋煬帝楊廣大力改革選人用人制度,誕生了科舉制度的雛形,以時事為話題素材,讓考生展開討論,最后依照考試分數來選拔人才,不以名門望族為依據,真正實現用人唯賢。發(fā)展到唐宋時期,科舉制度出現了殿試,進一步得到完善。

科舉制度在元朝的時候受到冷落,因為統(tǒng)治者是馬背上的蒙古族人。開國皇帝忽必烈重武官而輕文官。直到明清時代,科舉制度才迎來它的鼎盛時期。明朝的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對于科舉制度,考試的嚴密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從前的科舉制度是選用培養(yǎng)人才的途徑之一,而在明代,科舉是進入朝廷做官的必經之路。

明朝的科舉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最終產生狀元、榜眼和探花。由不同等級的行政管轄區(qū)域舉行,層層上推。這一舉措,使得普通老百姓有機會通過讀書考試進行朝廷做官。去南京旅游的人都知道,在秦淮河邊有一座江南貢院,這里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

清朝科舉制度跟明朝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清朝由滿族統(tǒng)治,所以滿族人在科舉考試過程中,享有各種其他族人沒有的優(yōu)待,表現出一定的民族歧視。“世間無如吃飯難,世上唯有讀書高”這一名言警句鼓勵過多少莘莘學子,就出自于晚清四川狀元駱成驤。

駱成驤天資聰穎,自幼勤奮好讀,在其養(yǎng)父的悉心栽培下,九歲便進入成都錦江學院讀書。成年后,不負眾望,考取光緒二十一年的狀元。他的考試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在家鄉(xiāng)四川考取舉人之后,次年進入北京參加會試落第,但他并沒有因此氣餒,繼續(xù)苦讀修煉,終于在兩年后的考試中,一路進入殿試。

殿試主要考察考生對國家大政方針的理解,對民生百姓事情的看法,這正是駱成驤日常關心所在,他對于殿試早已胸有成竹??紙錾蠆^筆疾書的駱成驤,越寫越義憤填膺,指責光緒皇帝沒有統(tǒng)治國家的實權,最終只留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八字,光緒帝臨軒問策,看到此文大為震撼,一方面欣喜此人是真正關心國家朝政,而非一心只想著加官進爵,另一方面又為國家民族命運感到擔憂。

于是,他親自欽定駱成驤為殿試第一名。就這樣,駱成驤奪得了該年科舉考試的狀元。事實上,歷史證明,光緒皇帝并沒有選錯人。駱成驤一生為官清廉,從未求一己之高官厚祿,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真正的為君王分憂,為百姓解難。

科舉作為我國封建社會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大制度,持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影響非常大。時至今日,高考仍是公認最公平的上升途徑,要向古人學習,刻苦勤奮,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參考資料:

《后漢書》

1.《江湖紛爭說 清朝一位考生,在試卷上憤怒留下八字,皇上大喜:狀元就是你》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江湖紛爭說 清朝一位考生,在試卷上憤怒留下八字,皇上大喜:狀元就是你》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43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