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科學獎已經塵埃落定,來自美國、瑞士和英國的9位科學家分享了這些榮耀。獎項已經花完了,但相關話題的熱度并沒有降低。十月份科學界最熱門的話題是諾貝爾獎。(所以11月初的小系列也想加入其中的樂趣。).每年都有一些諾貝爾獎的軼事。有些人因為疏忽大意而錯過諾貝爾獎,所以終身痛恨;有些人起初不受歡迎,但最終他們聞名于世...
01
最郁悶
2004年,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一位美女和一位帥哥上臺,每人拿著一條紅絲帶的一端。兩人走近,絲帶松了,彼此解脫。但當兩個人分開,靠后,使得絲帶繃緊,就不自由,不能分開(剪紅絲帶除外。為什么是紅絲帶?這一點也很特別,因為它與物理學中所謂的“紅色奴役”有關。
墨菲(左)、邁諾特(中)、惠普爾(右)
06
最意想不到的
匈牙利作家切爾特獲得2002年諾貝爾文學獎。1929年11月9日生于布達佩斯,猶太人。1944年被德國納粹送往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后轉往德國布痕瓦爾德集中營,1945年獲救。
1948年,切爾特在布達佩斯一家報社工作,但1951年,報社解雇了他。于是他應征入伍,當兵兩年。退伍后,切爾特沒有找到工作,而是和妻子一起住在布達佩斯一套只有25平米的單間公寓里,可以自由寫作和翻譯,生活了35年。
切爾特人
1965年,切爾特斯完成了《沒有命運》的手稿,他寫下了《集中營的幸?!?。十年后,小說出版了,但幾乎沒人關注。這種出版經歷被寫進了他的第二部小說《大災變》(1988)。1985年,在相對自由的政治氛圍中,新版《沒有命運》給他帶來了應有的文學認可。切爾特稱他的《沒有命運》、《挫折》和《祈禱——為未出生的孩子》(1990年)為“沒有命運的三部曲”。
1990年,切爾特的作品《沒有命運》以《沒有命運的人》為題首次在德國出版,沒有引起任何反響。直到1996年,新版《沒有命運的小說》在柏林出版,才真正引起轟動。1995年,切爾特斯獲得了德國勃蘭登堡文學獎,這可能對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定影響。
知道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切爾特斯驚呆了,久久說不出話來。
寫在最后
今天的盤點到此結束,但諾貝爾獎的故事遠未結束。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學獎勵制度,獲獎成果基本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但相對于科學成果的趨同,諾貝爾獎應該是一個象征,它的意義在于激勵人類在智力探索的道路上不斷進取創(chuàng)新。
我也想借此機會向那些在漫長的歷史道路上漸行漸遠或仍在跋涉的人們致敬!
資料在網上全面收集
負責編輯/李依伊
1.《諾獎 說不盡的諾貝爾獎:歷代諾獎背后的故事》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諾獎 說不盡的諾貝爾獎:歷代諾獎背后的故事》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keji/124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