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視著我們
明確語言要素的目標指向的幾個例子
要閱讀小學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通篇教科書》),編制好,明確團員語文要素的目標取向,明確安排學習內(nèi)容的依據(jù)。比如,為什么要教授這個要素,目標要求是什么,為什么要把這些內(nèi)容分配到不同的講臺、年級等。
教師要梳理和明確研究這些問題。否則,教學將失去目標,沒有方向,影響對通篇教科書的合理有效使用,削弱語文教學質量。
接下來,筆者以目前語文教學中未能理解和準確掌握的語文要素為例,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希望能幫助教師理解教科書,掌握教科書,善用教科書,進行有效的教育。(大衛(wèi)亞設)。
第一,講故事,詳細地重復。
講故事是用口頭禪說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自己編的故事。不必拿著稿子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故事名言)故事的類型有生活故事、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民間故事、科學故事、笑話故事等多種多樣。復述主要分為詳細的復述、簡單的復述和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在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和能力上,簡單復述的要求高于詳細復述,因此通篇教科書在三年級分配詳細復述,在四年級分配簡單復述。
通篇教科書從二年級開始,通過繪畫、核心句子、核心單詞、示意圖、表格等形式幫助學生講故事,為學生提供講故事的手和方法。為了中年的開始,為學習講故事打下基礎,為鋪路。
(一)講故事和詳細重復有什么區(qū)別?
故事只是眾多文學體裁中的一種,能復述的文學作品體裁非常豐富,并不限于故事。因此,從談論內(nèi)容體裁的多樣性來看,有一定的差異。
故事適合口頭說,受到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學生們到了晚年也喜歡聽故事,但不如往年、中年人的愛情高。(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學生)教師指導學生講故事,首先要讓他們熟悉故事內(nèi)容,了解主要人物的語言,記住自己講的故事標題、人物、事件和主要情節(jié),這一點很重要。例如:“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題目是3354?!钡?,一些教師卻忽略了單純地概括講故事的學習要求,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講故事的題目,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主要講什么事件,以及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這四個要素是講故事的關鍵。老師可以先讓學生理解和記住,然后讓他們自己說話。(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者》)筆者聽到一些教師組織二年級學生的故事,發(fā)現(xiàn)不止一個學生在講故事時不知道該怎么說。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講故事不是讀故事,不是背故事,也不是背講故事。(約翰f肯尼迪,教育)學生們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根據(jù)需要增加、減少和修改原來故事的內(nèi)容,但要保留人物和主要事件??梢园岩恍鎲卧~變成口頭單詞。口頭單詞最大的優(yōu)點是容易被別人聽懂,所以不用動腦筋。
幼兒園的孩子不怎么識字,也不形成閱讀理解能力,為什么喜歡聽故事?故事里有很多口語化表達,所以不需要理解那么多深奧的書面單詞,不用動腦筋,主要情節(jié)生動有吸引力。教師指導學生講故事時,可以在這方面提出一些提示。例如,如果讓學生思考什么書面語可以被什么口頭單詞代替,只要人們聽懂,就能理解。另外,教師應該告訴學生,通過增加語氣的變化和表情動作,可以幫助聽者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提高對人物的認識。這也是理解和掌握故事內(nèi)容的方法。
前面講的故事,本來故事內(nèi)容需要的增減、刪除、詳細的復述不能隨意增減或刪除原文內(nèi)容,敘述者不僅要對聽者說的內(nèi)容有清晰完整的理解,還要保留一些細節(jié),不能遺漏。結構上原始文本的表示順序、層次結構(例如,開始、通過、結果不變、不隨機調整原始文本的基本結構)。學生們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把一些書面單詞變成口頭單詞,但在詳細復述的時候,要盡可能使用文本中的好單詞,不要隨意改變原始文本的語言風格。
(二)講故事和重復教育價值在哪里?
講故事是教人快樂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學完二年級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后,教師請學生利用照片講述這個故事,正是調動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優(yōu)秀形式。講故事的要求與復述不同,學生們可以說出故事的大致含義和主要情節(jié)、人物和事件。即使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生們也可以培養(yǎng)敢說的態(tài)度。通篇教科書在往年段落中多次安排故事訓練,除了教學生核心單詞、核心句子、表格等講故事方法外,還希望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態(tài)度。有些學生來學校不敢說話,缺乏向全班表達的勇氣。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有效手段,培養(yǎng)學生敢于說話的態(tài)度,使學生不敢說話,從不明確到可以清晰地說話,從不一致的話開始,引導學生連貫地說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
講故事的形式可以直接應用于學生的生活實踐,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老師在課堂上說:“孩子們,今天這個故事有趣嗎?”經(jīng)常說。學生們說:“很有趣。”所以老師要求學生們回家后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這就是把講故事的形式應用于生活實踐。但是很少有教師讓學生們向家長復述課文。這是因為詳細的復述和講故事的教育價值不同。
詳細的復述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復述形式。這是檢測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測試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方法,同時有助于鞏固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說出課文說的是什么,這就是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詳細的復述不僅有助于學生積累記憶力、理解力和豐富的語言資料,還能幫助學生形成一致的口語表達能力。前面提到了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詳細復述的要求最接近文本本身的內(nèi)容、表達順序和語言特色,所以學生要記住好的單詞才能復述。一些教師認為詳細的復述是讓學生背課文。這種認識
是片面的,進行詳細復述訓練要避免死記硬背。二、靜態(tài)描寫與動態(tài)描寫
20 世紀80 年代初,語文要素“靜態(tài)和動態(tài)”在中小學通用教科書小學語文編寫組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通用教科書《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課本(試用本)語文》第八冊中首次出現(xiàn)。此后,多套人教版語文教科書都將其作為重要的訓練點。統(tǒng)編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的“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側重理解課文內(nèi)容,五年級下冊的“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則側重學習表達方法。有教師在教學中對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內(nèi)涵、目標指向并不十分了解,理解和把握得不夠準確,對教科書為什么安排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要素也有一些困惑。
靜態(tài)指事物的形狀、大小、位置,動態(tài)指事物的活動和變化,如在三年級的課文《火燒云》中,對傍晚云彩顏色、形狀變化的描寫就是動態(tài)描寫。由于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只是相對而言的概念。
(一)語文要素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
的實質是什么
語文要素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目標指向學習、運用對事物細節(jié)進行描寫的方法,從而達到高年段“寫具體”的目標。其實質是在中年段學習觀察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這種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由中年段的“寫清楚”向高年段的“寫具體”轉變。學生要想寫具體,就要把細節(jié)寫出來,留心觀察、細致觀察,還要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能夠抓住事物的特點,觀察到事物的變化。這是從不同方面進行的一系列訓練,一個整合體,一套組合拳。教師只有讓它們互相關聯(lián),互相促進,才能達到對事物進行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目標指向。
學習寫文章,首先得學會觀察。一些學生寫文章的時候無“話”可寫,特別是小學生剛開始寫作文時,為什么抓著筆、愁眉苦臉的?因為他們沒有材料可用。為什么學生無“話”可寫,沒有材料可用?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他們不會觀察,或者說沒有養(yǎng)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在任何情況下,學生要想真正寫好作文,一定離不開觀察。在閱讀、練寫的過程中學習觀察,是中年段強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語文要素。觀察不僅體現(xiàn)在習作中,還要從閱讀中學習,了解、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形成觀察能力,養(yǎng)成觀察習慣。歷次頒布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或語文課程標準,都強調要在中年段讓學生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統(tǒng)編教科書中的觀察內(nèi)容序列
是怎樣的
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景、狀物,都離不開觀察。學生要想有內(nèi)容可寫,有材料可用,也離不開觀察。從統(tǒng)編教科書中觀察內(nèi)容的安排來看,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內(nèi)容是留心觀察、細致觀察,這也是統(tǒng)編教科書首次將此內(nèi)容作為習作單元編排的初衷。本單元還提出了了解觀察的方法,包括調動各種感官,不只是看一看,還可以聽一聽、聞一聞、嘗一嘗、想一想;注意觀察變化,這種變化就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
三年級下冊要求“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借助觀察記錄卡”。在習作《我做了一次小實驗》中提出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的過程寫清楚;還可以寫一寫自己做實驗時的心情,或實驗過程中的有趣發(fā)現(xiàn)。觀察不只是眼睛發(fā)現(xiàn)的,也可以把心里感受到的一些變化寫下來。
要想觀察到事物的變化,就要進行連續(xù)觀察。統(tǒng)編教科書在四年級上冊安排了一個連續(xù)觀察單元,要求學生學寫觀察日記,“主要是記錄觀察對象的變化,還可以寫一寫觀察時的過程,觀察者當時的想法和心情”。
通過觀察抓住事物的特點。學生在寫一個事物時,它的特點很重要,只要抓住這個事物的特點,就能夠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五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安排了學寫說明文,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寫,把事物的本質寫出來。以描寫吃蘋果為例,“蘋果是甜甜的”“帶一點酸酸的(味覺)”“蘋果紅紅的顏色(外觀)”就是蘋果這個事物的特點,也是它的本質。
統(tǒng)編教科書的這種序列化安排,是想讓學生經(jīng)歷系統(tǒng)的觀察訓練。目的是為高年段學習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打好基礎,做好鋪墊,從而達到高年段習作“寫具體”的目標和要求。
此外,統(tǒng)編教科書從三年級開始,注重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好的習慣需要從幼兒園或小學第一年開始加強培養(yǎng),但是中年段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后關鍵時期。如果學生在高年段,也就是五年級以前,還沒有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么以后就會很難改變。因為觀察是學生獲取習作素材的依托,所以統(tǒng)編教科書在中年段反復強調習慣的培養(yǎng),特別是觀察習慣的培養(yǎng)。
統(tǒng)編教科書沒有明確提出觀察的順序,如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從外到內(nèi)或從內(nèi)到外,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是出于避免學生為方法而方法的考慮。如果學生只是記住了這些觀察順序,但還是不會觀察,發(fā)現(xiàn)不了事物的本質,那么這些順序對于學生習作的用處就不大,教學價值也不太大。統(tǒng)編教科書關注方法、能力、習慣的學習和養(yǎng)成,但沒有提出觀察順序,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總而言之,靜態(tài)描寫、動態(tài)描寫在本質上是對觀察方法和能力的綜合運用。統(tǒng)編教科書從三年級開始,讓學生掌握觀察方法,養(yǎng)成觀察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到了高年段,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和獲得的能力完成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從而達到把文章寫具體的小學階段終結性目標。
三、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
“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是統(tǒng)編教科書首次在單元導語中以明線形式呈現(xiàn)的語文要素,編排在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個要素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表層結構的“新鮮感”,即用不同的詞匯和句式表達同樣的意思,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和多樣的表達方式,如摘抄喜歡的詞語和句子,把自己認為寫得生動的句子抄下來,等等;二是深層結構的“新鮮感”,即讓學生接觸更多的主題,更豐富的內(nèi)容,更多樣的視角,也就是從不同主題、內(nèi)容、視角等方面理解詞語和句子,以此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視野。
從學生閱讀發(fā)展的階段特點來看,低、中年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閱讀。此時,學生對詞語和句子的新鮮感主要處于表層結構,編者在為教科書選文時,多考慮用字難度、詞匯豐富度和句子長度等表層因素。語文教學將學詞、學句作為低年段的重點目標,要求學生讀好長句子,對一些長句子進行反復訓練。中、高年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主要任務是在閱讀中學習,關注的是深層結構的新鮮感。編者在為教科書選文時,主要考慮文章本身的主題、立意和深度,以及學生的閱讀興趣、知識背景等深層次因素,如統(tǒng)編教科書高年段的語文要素“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訓練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句子隱含的意思”,它們的目標指向都屬于深層結構。
“新鮮感”的概念,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習作目標中被明確提出:“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贝颂幹傅氖潜韺咏Y構的“新鮮感”。統(tǒng)編教科書安排這一要素是為了讓學生將閱讀所得用于習作實踐,與《課程標準》提出的習作目標和要求交融整合。三年級是從低年段向中年段過渡的學年,“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作為首次出現(xiàn)的語文要素,也銜接了一些低年段的學習目標和要求,符合學生由低年段進入中年段時的語文學習特點。
四、對一些核心詞語的理解和把握
統(tǒng)編教科書的語文要素中有三個核心詞語:試著、初步、學習,涉及目標的梯度和程度,對準確理解和把握教科書中語文要素的目標指向至關重要。目前的語文教學對這個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處理得不是特別好。
在“試著”“初步”“學習”三個詞中,既有行為動詞,又有程度副詞,彼此有差異,表示的程度也不同。比如,統(tǒng)編教科書在三年級要求學生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四年級要求閱讀時試著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五年級要求試著運用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試著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到了六年級,統(tǒng)編教科書仍然提出了試著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寫生活體驗,試著表達自己的看法的要求?!霸囍币馕吨瓿纱舜稳蝿詹⒉恍枰_到終結性目標,沒有統(tǒng)一的學習評價標準,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無論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教師都應該給予鼓勵。比如,編寫童話實際上就是創(chuàng)編故事,統(tǒng)編教科書從低年段開始,要求學生口頭創(chuàng)編故事,到中、高年段則要求學生書面創(chuàng)編故事。在學生三年級開始學習書面創(chuàng)編故事時,統(tǒng)編教科書使用了“試著”,教師一定要把目標和要求降下來,注意把握好目標程度,此時的學生還達不到小學階段的終結性目標和要求。
“初步”是程度副詞。統(tǒng)編教科書在三年級安排了初步學習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在四年級安排了抓住關鍵詞句,初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五年級安排了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此外,統(tǒng)編教科書在四年級開始學習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時提到了“初步”,而且給出了一個方法,即抓住關鍵詞句初步體會。學生到了高年段再遇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時,就要運用學過的方法體會了。在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各冊教科書中,程度副詞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教師應該仔細研究,認真推敲,把握好語文要素的梯度和教學程度,明確單元語文要素中的“初步”目標究竟是怎樣的水平,要達到怎樣的程度。要想對閱讀教學、習作教學進行到位而不越位的學業(yè)評價,把握好這個度是關鍵。
在統(tǒng)編教科書中,除了這些行為動詞和程度副詞,還有兩個詞比較關鍵,一個是“體會”,另一個是“感受”。比如,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體會?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課文《圓明園的毀滅》的課后練習題是“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時間的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你的感受”?!绑w會”與“感受”的意思較為接近,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主體不同。
體會,指個體對親身經(jīng)歷的事物或事件的體驗和領會,多以個體為中心,用于個體處于主動地位的情況。比如,“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每個人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個體會處于一種主動的地位。雖然目標指向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但具體結合什么樣的資料的主動權仍在于個體。
感受,指個體在接觸外界事物時受到的影響,多反映客觀世界中的事物或事件對個體的影響。個體并非時時處于主動地位,有時需要被動接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也就是說,對于個體而言,“體會”是主動的,但“感受”有的時候是主動的,有的時候不一定是主動的,而是需要被動接受的。比如,《圓明園的毀滅》的課后練習題“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時間的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你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是被動的,需要接受的。因為這道題提出了完成目標所需的條件,即借助給出的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所以個體獲得的感受不完全具有主動性。由于這兩個詞的意思非常相近,教師在教學時能注意到兩者的不同點即可,沒必要特意去強調、區(qū)分它們。
本文刊發(fā)于《小學語文》2022年第5 期,原題為《明晰語文要素目標指向的若干范例》
分享
收藏
在看
1.《【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作文】故事和詳細的復述,系統(tǒng)的觀察訓練.通篇小學語文教材主編陳善云詳細說明了團員語文要素?!吩曰ヂ?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作文】故事和詳細的復述,系統(tǒng)的觀察訓練.通篇小學語文教材主編陳善云詳細說明了團員語文要素。》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iaoyu/252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