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條《從背背佳到小罐茶,你還要被收多少“智商稅”?》的新聞,又把小罐茶這個品牌提到了風(fēng)口浪尖上。撇開營銷手段不說,單從制茶的專業(yè)性上,小罐茶究竟值不值那么多錢呢?我們看看多杰老師怎么說~
文/楊多杰
“小罐茶”,火了有一陣了。
為什么說它火了?因為最近一段時間,連它的山寨版都出現(xiàn)了。也就是說,“小罐茶”從某個層面講,帶起來一股茶界“風(fēng)向”。已經(jīng)開始被模仿,至于超越?jīng)]超越,那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讓我談,對于“小罐茶”的直觀感受,那就是一個字——貴!
(表格中商品價格來源于某品牌旗艦店)
當然,中國茶葉賣的貴,也不是新鮮事。
我們只是要探究一下,“小罐茶”到底憑什么這么貴!
◆◆
“小罐茶”的三個“亮點”?
◆◆
“小罐茶”對于廣告,投入真的很大。央視黃金時段,一個廣告片就是3分鐘。不知道,還以為茶葉紀錄片呢!在漫長的廣告中,我剝離出了三個主要賣點:大師牛、選料精、包裝棒。
首先,賣大師茶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事了。這股風(fēng)氣最早起于紫砂壺,名家壺被炒的很貴,所謂也更具收藏價值。后來這個手法,被茶葉廣泛“借鑒”。
“小罐茶”打造八位大師制茶的概念,不算是新招了!
可是這八位大師,也都上了年紀,外加上代言活動繁忙,哪有時間親自作茶呢?那如果不是這八位親自做的,又把老先生們的大照片貼的滿處都是,這又是幾個意思呢?
再說選料精,也不是什么新玩法。當年金駿眉起家,打的就是選料精良的牌。長久以來,紅茶都是用葉子或是一芽一葉。人家金駿眉,用純芽頭制作紅茶,一舉成名。
“小罐茶”的宣傳中,說黃山毛峰一人一天采茶二三兩。顯然,這是夸大的宣傳。是您選料太精,還是您請的工人太笨呢?“選料精良”的概念,本也算一張好牌。但“小罐茶”,沒吃透,也沒打好。
當然,它宣傳真正的立足點,還在于“包裝棒”。產(chǎn)品名字里就帶出來了——用小罐子裝茶。這一點,才是“小罐茶”所謂的“核心精神”
“小罐茶”的這種包裝形式,也正是本文主要需要討論的部分。
“小罐茶”產(chǎn)品中心負責(zé)人于進江先生認為:“好的茶葉,每一次打開讓它接觸空氣,它其實都是對茶的一種傷害”(摘錄自廣告)。于是乎,“小罐茶”就采取了“高大上”的真空充氮技術(shù),徹底讓茶葉與世隔絕。
這種包裝形式,就是“小罐茶”的主要賣點。我們也可以認為,這種包裝形式,反映了“小罐茶”設(shè)計團隊的“茶葉儲存觀”。
◆◆
神秘的充氮技術(shù)?
◆◆
先說說“小罐茶”這種充氮的包裝形式,真算不上高級。幸虧楊老師是理科生出身,這點化學(xué)知識還是有的。下面,讓我來講給大家聽。
首先,氮氣雖不屬于惰性氣體,但確實很穩(wěn)定。兩個氮原子之間是三鍵,鍵能是九百多千焦/摩爾。由于它化學(xué)性質(zhì)穩(wěn)定,不容易和其他物質(zhì)反應(yīng),所以被廣泛運用到了食物保鮮環(huán)節(jié)之中。
按照“小罐茶”的說法,與空氣的接觸,對于茶葉是一種傷害。那將包裝中充入氮氣,就可以將空氣排出,從而避免茶葉被“傷害”。其次,包裝內(nèi)充滿了氮氣,還能保護食品外觀而不易擠壓變形。
有人要問,那什么不用氦氖氬氪氙氡這樣的惰性氣體呢?那豈不是更穩(wěn)定,茶葉更不容易“受傷”么?當然可以用惰性氣體,但是成本會很高!氮氣空氣中就很多,穩(wěn)定性不錯,價格還極低。
◆◆
茶葉充氮就會貴?
◆◆
解決了原理,咱們再來看技術(shù)層面。充氮的技術(shù)的推廣,已經(jīng)有很多年了。但不是在茶葉領(lǐng)域,而是在薯片或是杏仁粉的保存。
油炸的薯片或是炒熟的杏仁粉里,都含有大量的油脂。時間一久,自然容易變味。所以廠家,就利用充氮技術(shù)予以保持鮮味。我們現(xiàn)在買到的薯片都是包裝鼓鼓的,其實里面充的就是氮氣。
換句話說,“小罐茶”所謂高級的充氮技術(shù),其實就是薯片保鮮的技術(shù)。
將充氮技術(shù)運用到茶葉上,大體是臺灣茶界先做的嘗試。時間也不久,大致5年前開始試驗。機器多是從日本進口,價格在新臺幣1000萬左右(折合人民幣200余萬元)。由于日本是為粉末狀的抹茶充氮,所以與中國茶的條索還不完全相同。所以,我這次到臺灣也見到了改良版的茶葉充氮機。
在臺灣,茶行一般不會自己購買這種機器。因為有專門的加工廠,可以幫忙給茶葉充氮。一般要求每次加工量,不低于15臺斤(臺灣計量單位600g/斤)。
不要以為沾上高科技就會很貴,其實茶葉充氮加工價格非常低廉。
以8g一包為例,一斤茶可以分成75包(臺灣計量單位600g/斤)。每包的包裝袋加包裝工資共為1.8新臺幣。也就是說,茶葉的充氮加工為135新臺幣/斤,折合人民幣大致在不到40元/斤。
由此可見,充氮技術(shù)既不神秘也不昂貴。
想想也是,連薯片都敢用的技術(shù),想必也貴不到哪里去。
畢竟,人家薯片不是大師作,也不敢賣那么貴。
◆◆
茶葉需要充氮么?
◆◆
下面一個問題,我們來討論一下,茶葉到底是不是需要用“小罐”來保護。
按照“小罐茶”江先生的話說,茶葉與空氣接觸就是一種傷害。那在茶葉充氮技術(shù)出現(xiàn)之前,茶葉是不是已經(jīng)被傷害了好幾千年了呢?
按“小罐茶”的邏輯說到這里,真是不禁要心疼一下苦命的中國茶了!
茶葉與薯片不同,里面沒有那么多易氧化的物質(zhì)。相反,與空氣的適當接觸,有利于茶葉的進一步轉(zhuǎn)化。
在臺灣,一般焙火烏龍茶或紅茶制作出來后,都會存半年左右再銷售。老輩傳下來的經(jīng)驗認為,適當存放轉(zhuǎn)化過的茶葉滋味更為醇厚。
有人會反問,那綠茶或是輕發(fā)酵的烏龍呢?不是應(yīng)該真空或是冷藏保存嗎?其實,也根本不用。
首先,作為喝茶之人,我不建議您大量屯綠茶或是輕發(fā)酵烏龍。一次買個四兩半斤,就能喝很久呢。換句話說,您買綠茶時算一下量,剛好夠半年左右喝的就可以了。
在這半年期間,茶葉只要在避光防潮隔絕異味的容器中,就可以很好地保存。適當漏進來的空氣,其實反倒可以使茶葉中的一些物質(zhì)適當轉(zhuǎn)化,口感更為醇厚。
我有一位好朋友,自己種植太平猴魁。綠茶,好像是越新越值錢??伤约?,卻偏要把新茶放置兩三個月再喝。問其原因,只是說新茶放放,喝著舒服。她,不愧是位了解茶性之人。
其實不管是抽真空、冷藏或是充氮技術(shù),都是廠家或是商家保存大批量貨物時用的辦法。人家一次就做了好幾噸茶葉,自然不可能一下子銷完。有時候,銷售周期甚至長達一年。那么,他們自然要想一些保鮮的辦法,這無可厚非。
但和終端消費者談充氮技術(shù),其實意義不大。
“小罐茶”,是一定要將茶葉當成薯片對待。不管紅綠青白黑,一律充氮。
那么它是在抬高中國茶?亦是在輕視中國茶呢?
可是像它所售賣的熟普洱、白茶、滇紅等,也需要與空氣隔絕么?
沒有了空氣,茶葉無法與氧氣和水分接觸,那就談不到后期的轉(zhuǎn)化和陳化了。
看文章的都是懂茶人,白茶、黑茶的基本知識我就不在這里贅述了。
“小罐茶”,偷換了一個概念。他們認為:無氧既正確!
事實上,茶葉頂級的儲存環(huán)境,并不應(yīng)該是無氧的環(huán)境。
◆◆
小結(jié)
◆◆
至于“小罐茶”不管什么茶,一律4g一泡的包裝方法,我也是無力吐槽了。
中國茶,其魅力就在于品種多樣,口感豐富。沖泡方法與保存方式,也是因茶而異。
“小罐茶”的包裝,從根本上否定了中國茶的個性。
“小罐茶”,沒有讀懂中國茶。
成功的存茶,不僅僅是防止茶葉變質(zhì)。
成功的存茶,更不是要茶與空氣隔絕。
成功的存茶,是要將茶“轉(zhuǎn)化”的更好。
古人,沒有那么蠢笨。
今人,沒有那么聰明。
“小罐茶”的設(shè)計團隊,不妨先讀讀《茶經(jīng)》。
本文作者:楊多杰
歷史文獻碩士 茶文化講師 研究方向為茶文獻、中國茶文化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guān)注
多聊茶(ID:duoliaocha)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guān)注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商務(wù)合作電話:
1.《[小罐茶怎么飲用]小罐茶怎么沒有了》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小罐茶怎么飲用]小罐茶怎么沒有了》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3328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