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是東晉的大畫家,其畫作可謂是傳世之作。姚最在《續(xù)畫品》中如此 評價:“至如長康之美,擅高往策,矯然獨步,終始無雙?!睆垙┻h在《歷代名畫錄》中也將其畫作定位為“上品上”。盡管亦有雜聲,如謝赫在劃分 27 位畫家等 第時,將顧愷之的作品列在了三品,而陸探微卻在上品之外,屈標第一。
顧愷之畫作的精妙仍是歷代品評家的共識。 詩有十體,形似、質氣、情理、直置、雕藻、影帶、婉轉、飛動、情切和精 華。詩畫本不相分,源為一物,均為情志的限時抒懷。依照詩的十體,本文從形貌、環(huán)境渲染、對山水外物的描摹和色調的運用四個方面來賞析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一、 形貌美
“風花無定影,露竹有余清”,“貌其形”是畫之首務。
洛神是傳說中伏羲之 女,溺于洛水,化而為神,世人稱之為宓妃。是曹植的少時所愛。顧愷之對線條 的把握生動地刻畫出了洛神不同于常人的面貌,其外表輪廓是分明的,但在神女 面容上的線條是輕柔的,與其朦朧的情景相對照,生動地展現(xiàn)了曹植筆下“仿佛 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的神女形象,可謂線外達韻。顧愷之不 對人物面部表情作過多細致的刻畫,體現(xiàn)了其“以神達意”的美學理想。
此外,顧愷之以外在的服飾來表現(xiàn)洛神不同于凡人的地位。洛神初次現(xiàn)身時, 其衣飾線條是柔軟的,有輕飄之感。這正好映照了曹植對其“翩若驚鴻,婉若游 龍”的曼妙之美。
二、 環(huán)境渲染
“霜峰暗無色,雪覆登道白。”畫的質氣很大一部分在于其對環(huán)境的烘托。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通過對環(huán)境的渲染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神女所謂的“韻外之 氣”,這是她不同于世俗本性的形跡。顧愷之著實為凸顯其“性”做了很大的功 夫。除了前端所分析的對服飾以及眼神的刻畫,其運用情景烘托的手法,塑造出 一種實為多重空間的非立體式構圖。層層疊疊的云山的若影若現(xiàn)很好地對照了 “虛實相生”的筆觸。但又不完全按照“遠者為糊,近者為清”的原則,落日旁 的遠山亦顯出其細膩的輪廓來。
“游禽知暮返,行客獨未歸?!鳖檺鹬ㄟ^洛神的回望,與曹植眼光的相交鋪敘情志。
孔穎達曾說:“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北M管顧愷之以畫來 重新闡釋曹植的《洛神賦》,這其中可能存在誤讀或者不盡達意的悖論空間。但毫無疑問,其主旨的切合度是被讀者所認同的。
曹植以一系列辭藻來展現(xiàn)了洛神 的美麗,渲染我與洛神之間的愛情悲劇,可遇不可即。而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亦是直觀了反應了這一愛情悲劇內涵。節(jié)選的這幅畫作中洛神的回望是最重要的 情志表現(xiàn)。洛神的目光是和畫外曹植的目光相交接的。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xiāng)”的慨嘆呼之欲出。
三、 對山水外物的描摹
“隱隱山分地,蒼蒼海接天。”山水,外物之致的描摹亦是《洛神賦圖》的精妙所在。
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疏密有致,縱深有度,文理可循。畫卷上疏下密。同時上卷又以展現(xiàn)遠景為主,刻畫得較為朦朧,而近景刻畫得清晰而細致。上下卷疏密不同,展現(xiàn)的場景也不同,將遠景和近景安插在統(tǒng)一平面上,無言之中有一種的空間的縱深感。
而這種縱深感是需要接受者去解讀的。我們可以知道在西方的后現(xiàn)代時期,強調一種平面感,反對闡釋,要求以一種相片式的表面解讀方式去看文學。而東方畫作則不然,若是究其平面,中國畫便顯得呆板而缺少韻味。這是因為中國畫著重于空間的書寫,山水等外景對人物的塑造,而人物的面部表情是不會被放大的。
相較之于西方化,中國畫更加注重一種宏觀的深度模式。而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很好地傳承了這一點,其對空間的塑造正好是神女身份的闡釋。 有形之見無形,不齊之齊。顧愷之在畫作中通過上疏下密,遠景近景的交來表達了一種縱深感。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顧愷之表達這種縱深感的介物是無形中的云霧。在左上角那個飄渺的神女其從上到下是逐漸隱去的。線條開始變得不清晰起來,且用略濃的墨加以點染。這是云霧的存在。顧愷之并沒有單單得點出一朵云霧,而是在空間的這一層體現(xiàn)相同的云霧濃度,使得神女架霧而遠去就不顯得 突兀。同時有體現(xiàn)了變化中又有統(tǒng)一的繪畫風格。 齊之不齊,主次有分。盡管在某一橫向空間上,顧愷之的用墨濃淡是趨于一 致的。
但顧愷之卻沒有將墨水從上到下,由淡變濃,而是在畫卷的底部,呈現(xiàn)出與中部相比較為朦朧的淡墨。這體現(xiàn)了顧愷之統(tǒng)一中的變化,且在同一橫向上,也有濃淡的交替。正如左上角神女那一方位左右延伸,從左到右,分別是濃淡濃淡濃淡,其中山的用墨最濃。
這是畫家以墨水的濃淡來具象的繪畫手法,顯現(xiàn)出畫面的真實感。上下為淡,中部為濃,除了表現(xiàn)云和山,云和樹其區(qū)別外,亦是突出畫卷的主體在于神女部分的具象化。
四、色調的運用
“空葭凝露色,落葉動秋聲。”
顧愷之對《洛神賦圖》色調的處理亦有應景應情之處。畫卷是淡黃色的,一方面這是國畫的標法,另一方面也應和著曹植《洛 神賦》背后的哀嘆之情,凄清之境。整幅畫有山,落日神女,云霧等意象。顧愷之清晰地描繪其輪廓的同時,將云霧的淡與山的濃相區(qū)分。
此外,山的外形用墨濃,中部用墨淡。又有落日的淡紅色,神女服飾的淡色對整幅畫的色調的調和, 使得畫面和諧而不失其韻。
顧愷之畫作的背后是其“傳神論”的美學 思想,對其深究還需結合其余畫作綜合觀之。
1.《【洛神賦圖賞析】品評顧愷之《洛神賦圖》》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洛神賦圖賞析】品評顧愷之《洛神賦圖》》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2979981.html